專利名稱:背光源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用于液晶顯示裝置中的背光源技術,尤其涉及背光源框架。
背景技術:
背光源的組裝包括如下過程將鋁背板組裝到導光板上后整體固定到背光源框架 上,以便與液晶面板裝配到一起。如圖1所示,背光源側面的鋁背板上一般會設置多個向外 突出的鉤狀結構ll(Hook),而背光源框架上也會對應Hookll設計固定孔12,通過將Hook11 穿過固定孔12并鉤住固定孔12的邊緣來固定到背光源框架上。為了能夠將背光源上的背 光源框架安裝成圖2所示的狀態,背光源框架上部會向背光源的鋁背板方向傾斜,具體見 圖1所示,然后將背光源框架下部向背光源鋁背板方向扣壓,使其安裝成圖2所示形態。 由于扣壓前背光源框架上部向背光源鋁背板方向傾斜,使得背光源框架內部側面 與鋒利的鋁背板邊緣之間產生了擠壓,在扣壓的時候兩者之間產生摩擦,圖1中13所指示 的位置就是摩擦位置,導致背光源框架上會被刮而產生一些碎屑。在背光源中經過敲擊、震 動或者移動等等過程,碎屑最終可能移動到背光源的光源輻射區域,導致光源質量下降。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提供一種背光源框架,減少背光源中碎屑引起的光源質量下 降。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種背光源框架,包括與背光源相裝配的框架主體,該框架主體包括與背光源出 光面邊緣相配合的頂板、以及與頂板相連接并與背光源側面的背板相接觸的側板;在所述 側板與頂板的連接處、并位于側板上與背板相接觸的一面設有凹槽。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背光源框架,由于在側板與頂板的連接處、并位于側板 上與背板相接觸的一面設有凹槽,在背光源框架上部向背光源背板方向傾斜時,由于背光 源框架上存在與背板邊緣相對應的凹槽,所以背板的邊緣會陷入該凹槽內。通過該凹槽容 納背板的邊緣,使得背板邊緣不會與背光源框架之間出現擠壓現象,這樣,在扣壓的時候背 板邊緣與背光源框架之間不會產生摩擦,從而減少了背光源框架被刮出的碎屑,提高了背 光源的質量,即減少背光源中碎屑引起的光源質量下降。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 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 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 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現有技術中處于傾斜狀態的背光源框架安裝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中安裝完成的背光源框架示意圖;[0011]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背光源框架截面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背光源框架一種變形的截面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背光源框架另一種變形的截面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背光源框架局部幾何圖。
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 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并且下面的實施例中采用鋁材 料制作背光源的背板(稱為鋁背板),在實際運用時并不將背板的制作材料限制為鋁。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背光源框架,如圖3所示,該背光源框架包括與背光 源鋁背板3相裝配的框架主體2,并且該框架主體2包括與背光源出光面邊緣相配合的頂 板5、以及與頂板5相連接并與背光源側面的背板3相接觸的側板4,通過上述側板4和頂 板5能夠對背光源中的鋁背板和導光板起到限位作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頂板5與側 板4是一個整體結構,可以一體成型。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在所述側板4與頂板5的連接 處、并位于側板4上與背板3相接觸的一面設有與背板邊緣相對應的凹槽6,該凹槽6的截 面形狀可以為很多種幾何形狀,例如三角形或矩形,圖3所示的凹槽6的截面形狀為三角 形。 一般而言,上述凹槽位于側板4和頂板5結合處,或者靠近側板4和頂板5結合處,便 于與所述鋁背板3邊緣相對應,具體如圖3所示。 由于側板4上存在凹槽6,所以,在將安裝背光源框架的時候,鋁背板3的邊緣會陷 入背光源框架上的凹槽6內。通過該凹槽6容納鋁背板3的邊緣,使得在扣壓的時候鋁背 板3邊緣不會與背光源框架之間出現擠壓現象,這樣,鋁背板3邊緣與背光源框架之間也就 不會有摩擦產生,從而減少了背光源框架被刮出碎屑,提高了背光源的質量,即減少背光 源中碎屑引起的光源質量下降。 將凹槽6設置成三角形或矩形主要是為了便于加工,而且當凹槽為三角形時,使 得凹槽只有一個點是最深的,也就是側板只有一個地方是最薄的,而其他地方相對較厚,可 以保證側板的強度。 圖4所示為背光源框架的一種變形,如圖所示,該背光源框架將凹槽7設計成矩形 的,并且該凹槽7只是靠近側板和頂板結合處,并沒有將凹槽7直接設計在側板和頂板結合 處;圖5所示為背光源框架的另一種變形,如圖所示,該背光源框架將凹槽8設計成其他不 規則的形狀。 為了使得側板最薄的地方也具有滿足安裝和固定要求的強度,本實用新型實施例 將凹槽底部的深度設計成小于側板厚度的1/3,也就是凹槽最深處的深度需要設計成小于 側板厚度的1/3,以便保證了側板最薄的厚度,相對于其他太薄的設計能夠提高側板的強 度。下面對照本實用新型的幾何圖形圖6進行說明,在圖6要保證凹槽的深度設計成小于 側板厚度的1/3,就是必須保證AB的長度小于AE長度的1/3。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在背光源框架和背光源側面的鋁背板上設計相對應的固 定結構。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可以在側板上位于所述凹槽和遠離頂板的一端之間設置固定孔9,并在背光源側面的鋁背板上朝向所述側板設置與所述固定孔相對應 的鉤狀結構IO,將鉤狀結構10穿過固定孔9并鉤住固定孔9的邊緣。并且背光源框架 上部向鋁背板方向傾斜的最小角度為鉤狀結構突出的角度,也就是鉤狀結構io與背光源 側面鋁背板之間的夾角,為了保證背光源框架傾斜到上述角度后仍不會與鋁背板產生摩 擦,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將凹槽在鄰近所述固定孔處的切入角度成較大角度,一般至少要大 于或等于所述鉤狀結構與鋁背板之間的夾角。上述的角度關系在圖6中的具體表示為 Z ACB GCF。 由于在側板上開設了凹槽,這導致側板上會出現鋒利的頂角,如圖3中的頂角、圖 4中的頂角和圖5中的頂角;為了防止上述頂角與鋁背板之間出現較強烈的摩擦,本實用新 型實施例可以將上述頂角設計成倒角結構,一般可以采用弧形的倒角結構或者采用倒圓角 結構。當然,本實用新型背光源框架的側板上其他與鋁背板相接觸的頂角也可以設計成倒 角結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主要用在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源上,例如直下式背光源、側入 式背光源等等。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 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的變 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所述以 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
權利要求一種背光源框架,包括與背光源相裝配的框架主體,該框架主體包括與背光源出光面邊緣相配合的頂板、以及與頂板相連接并與背光源側面的背板相接觸的側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側板與頂板的連接處、并位于側板上與背板相接觸的一面設有凹槽。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截面為三角形或矩形。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底部的深度小于所述 側板厚度的1/3。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板上位于所述凹槽和遠 離頂板的一端之間設有固定孔,所述背光源側面的背板上朝向所述側板設有與所述固定孔 相對應的鉤狀結構;所述凹槽在鄰近所述固定孔處的切入角度大于或等于所述鉤狀結構與 背板之間的夾角。
5.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板上與所述背板相接觸 的頂角為倒角結構。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結構為倒圓角結構或者 弧形倒角結構。
7.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背光源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板與側板為一整體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背光源框架,涉及用于液晶顯示裝置中的背光源技術,解決了現有背光源因碎屑引起的背光源質量問題。本實用新型背光源框架,包括與背光源相裝配的框架主體,該框架主體包括與背光源出光面邊緣相配合的頂板、以及與頂板相連接并與背光源側面的背板相接觸的側板;在所述側板與頂板的連接處、并位于側板上與背板相接觸的一面設有凹槽。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主要用在液晶顯示裝置的背光源上,例如直下式背光源、側入式背光源等等。
文檔編號G02F1/13357GK201535487SQ20092022276
公開日2010年7月28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15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15日
發明者劉文瑞, 梁君 申請人:北京京東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