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LCD的生產工藝,尤其涉及一種LCD生產的中段工藝。
背景技術:
LCD中段工藝主要包括涂覆PI、摩擦、絲印、噴粉、貼合和固化。然而在現有的工藝中涂覆PI后直接對PI層即定向層進行固化,使得在生成聚亞酰胺膜時由于N-甲基吡咯烷酮和溶劑的揮發在定向層中形成幾埃-幾十埃的氣泡,這使得液晶顯示器成型后會有一定的顏色偏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能夠減少液晶顯示器顏色偏差的LCD生產的中段工藝。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出的技術方案為:一種LCD生產的中段工藝,包括以下步驟,1)在蝕刻后的ITO玻璃上均勻的涂覆一層PI定向層即聚酰亞胺層;
2)預烘烤,將涂覆有PI定向層的ITO玻璃在50-80攝氏度的溫度下預烘烤1-2分鐘,將PI定向層中的溶劑揮發;
3)烘烤,將預烘烤后的ITO玻璃在80-110攝氏度的問下下烘烤2-3分鐘,將PI定向層中的N-甲基吡咯烷酮揮發;
4)固化,將烘烤后的ITO玻璃放入350-750攝氏度的溫度下固化1-2小時,使得聚酰亞胺脫水環化生成聚亞酰胺膜即定向膜;
5)定向,用毛絨布在涂有定向層的ITO玻璃的定向層上進行摩擦,形成定向層;
6)絲印邊框和導電點,將邊框膠和導電膠用絲網印刷的方法分別印在ITO玻璃上各自的指定位置;所述導電膠為摻有碳粉的邊框膠;
7)噴粉,將支撐間隙粉均勻的撒在ITO玻璃印有邊框膠的面上;所述支撐間隙粉為絕緣材質制作而成的圓粉;支撐間隙粉能夠保證制作完成后的LCD在經受擠壓的時候液晶層的厚度保持一致,從而不至于發生上下兩層玻璃ITO層短路的情況。
8)貼合,將ITO玻璃按照上下片進行貼合,并且進行貼合固化,固化條件為溫度185℃,時間:4-8小時,壓力:0.5-1.5KG/cm 2。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本發明中,在涂覆PI定向層后先對PI定向層進行預烘烤和烘烤,預烘烤將PI定向層中的溶劑揮發,烘烤則將PI定向層中的N-甲基吡咯烷酮揮發,這樣在固化的時候就沒有溶劑和N-甲基吡咯烷酮的揮發也就不會在PI定向層中形成微小的氣泡從而影響液晶顯示器的色差。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發明,下文將結合較佳的實施例對本發明作更全面、細致地描述,但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以下具體的實施例。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當某一元件被描述為“固定于、固接于、連接于或連通于”另一元件上時,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固接、連接或連通在另一元件上,也可以是通過其他中間連接件間接固定、固接、連接或連通在另一元件上。
除非另有定義,下文中所使用的所有專業術語與本領域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專業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實施例的目的,并不是旨在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實施例
一種LCD生產的中段工藝,包括以下步驟,1)在蝕刻后的ITO玻璃上均勻的涂覆一層PI定向層即聚酰亞胺層;
2)預烘烤,將涂覆有PI定向層的ITO玻璃在80攝氏度的溫度下預烘烤1分鐘,將PI定向層中的溶劑揮發;
3)烘烤,將預烘烤后的ITO玻璃在110攝氏度的問下下烘烤2分鐘,將PI定向層中的N-甲基吡咯烷酮揮發;
4)固化,將烘烤后的ITO玻璃放入550攝氏度的溫度下固化1.2小時,使得聚酰亞胺脫水環化生成聚亞酰胺膜即定向膜;
5)定向,用毛絨布在涂有定向層的ITO玻璃的定向層上進行摩擦,形成定向層;
6)絲印邊框和導電點,將邊框膠和導電膠用絲網印刷的方法分別印在ITO玻璃上各自的指定位置;導電膠為摻有碳粉的邊框膠;
7)噴粉,將支撐間隙粉均勻的撒在ITO玻璃印有邊框膠的面上;支撐間隙粉為絕緣材質制作而成的圓粉;
8)貼合,將ITO玻璃按照上下片進行貼合,并且進行貼合固化,固化條件為溫度185℃,時間: 8小時,壓力: 1.5KG/cm 2。
本實施例中,在涂覆PI定向層后先對PI定向層進行預烘烤和烘烤,預烘烤將PI定向層中的溶劑揮發,烘烤則將PI定向層中的N-甲基吡咯烷酮揮發,這樣在固化的時候就沒有溶劑和N-甲基吡咯烷酮的揮發也就不會在PI定向層中形成微小的氣泡從而影響液晶顯示器的色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