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液壓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工件液壓夾具。
背景技術:
機械加工是指通過一種機械設備對工件的外形尺寸或性能進行改變的過程。按加工方式上的差別可分為切削加工和壓力加工。
在重工業中,機械切割是對板材粗加工的一種常用方式,屬于冷切割。其實質是被加工的金屬受剪刀擠壓而發生剪切變形并減裂分離的工藝過程。機械切割的過程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連續的階段:1.彈性變形階段當剪切開始時,上下剪刀剛壓在鋼板上,其作用力使鋼材發生的變形處于彈性變形范圍內,而鋼材內的應力尚未超過屈服極限。2.塑性變形階段上剪刀繼續下行,使鋼材所產生的應力超過材料的屈服點并繼續上升,直到材料抗剪強度的最大值。這時,最大剪切變形從剪刀的刀刃部分開始,變形方向是沿著滑移而發生的。3.斷裂階段再繼續下去,隨著塑性剪切變形的增大,沿著滑移面的方向逐漸形成裂縫間隙并逐漸擴大,直到材料完全分離為兩部分,即材料被剪斷。
在工業生產過程中需要對各種工件進行截斷,這樣需要對工件進行固定,這就需要夾具,一般的夾具夾持力小,在夾持過程中容易發生竄動,影響截斷精度,同時夾持面磨損嚴重,使用壽命短。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工件液壓夾具。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工件液壓夾具,包括夾具底座、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中心位置設有隔板,所述隔板將固定座之間分別兩個固定腔,所述夾具底座兩側設有固定板,所述其中一個固定板與第一夾持臂中部相連接,另一個固定板與第二夾持臂中部相連接,所述第一夾持臂、第二夾持臂下端與設置在固定腔內部的滑塊相連接,每一個滑塊與液壓缸端部相連接,所述第一夾持臂、第二夾持臂的夾持面上設有耐磨層。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隔板與固定座之間一體成型。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第一夾持臂、第二夾持臂與滑塊之間鉸接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耐磨層粘貼在第一夾持臂、第二夾持臂的夾持面上,且厚度為2mm~5mm。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本實用新型通過設有液壓缸、第一夾持臂、第二夾持臂,這樣在液壓缸的作用下實現滑塊左右方向移動,實現第一夾持臂、第二夾持臂的擺動,實現對夾具底座上的工件進行夾持,這樣操作方便,同時夾持力大,避免了截斷過程中的竄動,確保了截斷的精度,確保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夾具底座;2.固定座;201.隔板;202.固定腔;3.固定板;4.第一夾持臂;5.第二支撐臂;6.滑塊;7.液壓缸;8.耐磨層。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一種工件液壓夾具,包括夾具底座1、固定座2,所述固定座2中心位置設有隔板201,其中所述隔板201與固定座2之間一體成型。所述隔板201將固定座2之間分別兩個固定腔202,所述夾具底座1兩側設有固定板3,所述其中一個固定板3與第一夾持臂4中部相連接,另一個固定板3與第二夾持臂5中部相連接,所述第一夾持臂4、第二夾持臂5下端與設置在固定腔202內部的滑塊6相連接,其中所述第一夾持臂4、第二夾持臂5與滑塊6之間鉸接連接。每一個滑塊6與液壓缸7端部相連接,這樣在液壓缸7的作用下實現滑塊6左右方向移動,實現第一夾持臂4、第二夾持臂5的擺動,實現對夾具底座1上的工件進行夾持,這樣操作方便,同時夾持力大,避免了截斷過程中的竄動,確保了截斷的精度,確保產品質量。
所述第一夾持臂4、第二夾持臂5的夾持面上設有耐磨層8,其中所述耐磨層8粘貼在第一夾持臂4、第二夾持臂5的夾持面上,且厚度為2mm~5mm,這樣耐磨層8能夠減小第一夾持臂4、第二夾持臂5的夾持面的磨損量,延長使用壽命。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 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