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鏡面銑刀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高效鏡面銑刀,其包括刀柄和切削部;所述切削部位于所述刀柄的端部,所述切削部包括:周齒、端齒以及排屑槽,所述周齒為若干條,若干條周齒形成于所述切削部的周側上,相連周齒之間形成所述排屑槽,任一周齒的端部形成所述端齒,任一周齒包括前刀面和后刀面,所述后刀面包括第一圓弧后刀面和第二圓弧后刀面,所述第一圓弧后刀面與所述前刀面的相交線形成所述周齒的刃口。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適用于高速、高效、高精度切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顯著。具體地,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中,第一圓弧后刀面具有間隙小、寬度窄的優點。同時,結合第二圓弧后刀面能夠使得整個銑刀的刃口鋒利、強度好。
【專利說明】
高效鏡面銑刀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銑刀,尤其涉及一種高效鏡面銑刀。
【背景技術】
[0002] 目前,現有的外硬質合金鋁用銑刀都是采用直線后刀面或單圓弧后刀面結構。其 中,直線后刀面銑刀的后刀面間隙較大,刃口比較鋒利,這樣將降低刀具刃口的強度。為了 使刃口的強度增加,需減少后刀面的間隙,如此刀具刃口強度有所提高。然而,在刀具刃口 強度提高的同時,會使刀具刃口不鋒利,從而會導致加工的工件表面出現豎紋現象。此外, 由于工件表面要求極高,也不能出現肉眼能看得到的豎紋和橫紋。
[0003] 因此,直線后刀面凸現出以下缺點:(1)由于后刀面間隙大,導致銑刀刃口強度降 低,尤其是當銑刀切寬余量較大時,刃口強度不足會嚴重降低銑刀使用壽命并影響工件表 面質量;
[0004] (2)當工件表面質量要求極高時,為了達到其要求,直線后刀面銑刀通常做成不等 分結構。因為只有做成不等分結構,才能彌補因刃口鋒利造成共振的現象。然而,不等分結 構只是解決了因共振造成的工件表面豎紋現象,但刃口仍然鋒利,故刀具使用壽命不高。
[0005] 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有必要提出進一步的解決方案。 【實用新型內容】
[0006]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效鏡面銑刀,以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
[0007] 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高效鏡面銑刀,其包括刀柄和切 削部;
[0008] 所述切削部位于所述刀柄的端部,所述切削部包括:周齒、端齒以及排肩槽,所述 周齒為若干條,若干條周齒形成于所述切削部的周側上,相連周齒之間形成所述排肩槽,任 一周齒的端部形成所述端齒,任一周齒包括前刀面和后刀面,所述后刀面包括第一圓弧后 刀面和第二圓弧后刀面,所述第一圓弧后刀面與所述前刀面的相交線形成所述周齒的刃 □ 〇
[0009]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的改進,所述刀柄為圓柱形刀柄。
[0010]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的改進,任一周齒以螺旋形式沿所述切削部的周 側延伸設置。
[0011]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的改進,所述第一圓弧后刀面一側與所述前刀面 的相交線形成所述周齒的刃口,另一側與所述第二圓弧后刀面相切。
[0012]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的改進,所述第一圓弧后刀面的寬度小于所述第 二圓弧后刀面的寬度。
[0013]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的改進,所述排肩槽為普通槽或成型槽。
[0014]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的改進,所述排肩槽的槽面為拋光面。
[0015]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適用于 高速、高效、高精度切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顯著。具體地,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 中,第一圓弧后刀面具有間隙小、寬度窄的優點。同時,結合第二圓弧后刀面能夠使得整個 銑刀的刃口鋒利、強度好。與現有的銑刀相比,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切削速度可提高 60 %以上,進給可提高100 %,且加工形成的產品的外觀無橫紋和豎紋。
【附圖說明】
[0016]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 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 是本實用新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 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7]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一【具體實施方式】部分結構的主視圖;
[0018]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一【具體實施方式】部分結構的側視圖;
[0019] 圖3為圖2中圓圈A部分的放大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0] 下面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但應當說明的是, 這些實施方式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作的功 能、方法、或者結構上的等效變換或替代,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0021] 如圖1~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包括刀柄10和切削部20。其中,所述切 削部20位于所述刀柄10的端部,且二者一體成型而成。優選地,所述刀柄10為圓柱形刀柄。 [0022]所述切削部20用于在銑刀工作時,進行切削加工。所述切削部20包括:周齒21、端 齒22以及排肩槽23,其中,所述周齒21為若干條,若干條周齒21形成于所述切削部20的周側 上,相連周齒21之間形成所述排肩槽23。排肩槽23可根據銑刀直徑大小設計成寬窄不一的 容肩空間。優選地,所述排肩槽23為普通槽或成型槽,且所述排肩槽23的槽面為拋光面。此 外,任一周齒21的端部形成所述端齒22。
[0023]任一周齒21以螺旋形式沿所述切削部20的周側延伸設置,具體地,任一周齒21包 括前刀面210和后刀面,所述后刀面包括第一圓弧后刀面211和第二圓弧后刀面212,所述第 一圓弧后刀面211與所述前刀面210的相交線形成所述周齒21的刃口。其中,所述第一圓弧 后刀面211-側與所述前刀面210的相交線形成所述周齒21的刃口,另一側與所述第二圓弧 后刀面212相切。
[0024]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圓弧后刀面211為主要切削刃、用來切削并擠光,而第二圓弧 后刀面212是輔助切削刃,主要是保證周刃后刀面有足夠間隙的同時,使周刃的強度又得到 保證。
[0025] 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圓弧后刀面211的寬度是恒定值,不會隨背寬的變化而變 化,更不會隨直徑的變化而變化。同時,所述第一圓弧后刀面211的寬度小于所述第二圓弧 后刀面212的寬度。第一圓弧后刀面211具有間隙小、寬度窄的優點。從而,由于第一圓弧后 刀面211間隙小,可起到擠光的作用,寬度窄使刀具切削輕快。同時,結合第二圓弧后刀面 212能夠使得整個銑刀的刃口鋒利、強度好。
[0026]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和傳統銑刀的切削情況進行對比,所述切削 情況包括:切削速度、進給速度、加工方式、切削效率。具體地,切削情況測試的工況條件為: 在立式加工中心,主軸型式BT40,外冷,被加工材料為擠壓鋁6063,二者切削情況對比結果 如下表1所示:
[0027]
[0028] 表 1
[0029] 由表1可知,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適用于高速、高效、高精度切削,切削速度 可提尚60%以上,進給可提尚100%。
[0030]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適用于高速、高效、高精度切削,經濟效益 和社會效應顯著。具體地,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中,第一圓弧后刀面具有間隙小、寬 度窄的優點。同時,結合第二圓弧后刀面能夠使得整個銑刀的刃口鋒利、強度好。與現有的 銑刀相比,本實用新型的高效鏡面銑刀切削速度可提高60%以上,進給可提高100%,且加 工形成的產品的外觀無橫紋和豎紋。
[0031]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而 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實用新 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 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 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 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0032]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 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 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 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主權項】
1. 一種高效鏡面銑刀,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效鏡面銑刀包括刀柄和切削部; 所述切削部位于所述刀柄的端部,所述切削部包括:周齒、端齒以及排肩槽,所述周齒 為若干條,若干條周齒形成于所述切削部的周側上,相連周齒之間形成所述排肩槽,任一周 齒的端部形成所述端齒,任一周齒包括前刀面和后刀面,所述后刀面包括第一圓弧后刀面 和第二圓弧后刀面,所述第一圓弧后刀面與所述前刀面的相交線形成所述周齒的刃口。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鏡面銑刀,其特征在于,所述刀柄為圓柱形刀柄。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鏡面銑刀,其特征在于,任一周齒以螺旋形式沿所述切削 部的周側延伸設置。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鏡面銑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圓弧后刀面一側與所述 前刀面的相交線形成所述周齒的刃口,另一側與所述第二圓弧后刀面相切。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鏡面銑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圓弧后刀面的寬度小于 所述第二圓弧后刀面的寬度。6.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鏡面銑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肩槽為普通槽或成型槽。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鏡面銑刀,其特征在于,所述排肩槽的槽面為拋光面。
【文檔編號】B23C5/10GK205684798SQ201620491257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5月26日 公開號201620491257.6, CN 201620491257, CN 205684798 U, CN 205684798U, CN-U-205684798, CN201620491257, CN201620491257.6, CN205684798 U, CN205684798U
【發明人】蔣長青, 王弢, 王曉琴
【申請人】蘇州阿諾精密切削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