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菌菇的栽培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雞腿菇培養基、一種雞腿菇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雞腿菇,學名是毛頭鬼傘,因其形如雞腿,肉質似雞絲而得名,并無雞肉味,是近年來人工開發的具有商業潛力的珍稀菌品,被譽為“菌中新秀”。雞腿菇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口感極好,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
目前雞腿菇產量提高、縮短生長周期是種植戶普遍面對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雞腿菇培養基,采用牛糞、尿素、魚骨粉、紅糖和秸稈等,為雞腿菇生長提供全面的營養,促進出菇、提高生長速度。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雞腿菇的栽培方法,通過覆土和出菇后的管理,提高雞腿菇的生長速度,提高產量。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雞腿菇培養基,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所述秸稈使用粉碎至最大長度小于0.5cm。
所述雞腿菇培養基的制備方法為:將配方中的原料混勻,建堆發酵。
所述建堆發酵具體為:建堆高小于1m,寬1-1.2m,覆蓋塑料薄膜發酵保溫,在60-65℃保溫發酵6-8小時,翻堆,待溫度達到65-68℃保溫再保溫發酵6-8小時,培養基的含水量為68-70%,即可。
一種雞腿菇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雞腿菇接種于培養基,待菌絲長好;
2)然后覆土,在覆土之后,控制環境溫度和濕度,促進出菇。
3)出菇后管理,采收。
進一步的,步驟2)覆土具體為:
將覆土厚度為2.5-3.5cm,覆土后,噴水保濕。
覆土所用的土含有以下重量份原料:
秸稈20-25份、菜園土30-50份、鐵鹽0.02-0.1份、牛糞1-3份。
所述的秸稈粉碎至長度小于0.2cm。
所述鐵鹽選自硫酸鐵或氯化鐵。
步驟2)中控制環境溫度在18-22℃;控制環境濕度為80-85%。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中,培養基原料中加入秸稈、牛糞、米糠、棉籽殼和堅果殼以及尿素,控制菌菇養料的碳氮比,而且,原料孔隙率及保水率適合雞腿菇生長,原料的配比提供全面的營養,促進雞腿菇生長,縮短生長周期。另外,加入的堅果殼、魚骨粉提高鈣元素和鎂元素,不僅僅為雞腿菇提供天然的有機鈣原料和鎂原料,提高雞腿菇鈣和鎂的含量,而且,有利于菌絲的生長和出菇率的提高。覆土中加入的鐵鹽和牛糞,配合秸稈和菜園土,促進微生物的生長,利于出菇,提高產量。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雞腿菇培養基,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
所述秸稈使用粉碎至最大長度小于0.5cm。
所述雞腿菇培養基的制備方法為:將配方中的原料混勻,建堆發酵。
所述建堆發酵具體為:建堆高小于1m,寬1-1.2m,覆蓋塑料薄膜發酵保溫,在60-65℃保溫發酵6小時,翻堆一次,待溫度達到65-68℃保溫再保溫發酵8小時,培養基的含水量為68-70%,即可。
實施例2
一種雞腿菇的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雞腿菇接種于實施例1制備的培養基,待菌絲長好;
2)然后覆土,在覆土之后,控制環境溫度和濕度,控制環境溫度在18-22℃;控制環境濕度為80-85%,促進出菇。
3)出菇后管理,采收。
步驟2)覆土具體為:
將覆土厚度為2.5-3.5cm,覆土后,噴水保濕。
所用的土含有以下重量份原料:
長度小于0.2cm的秸稈21.3份、菜園土32份、硫酸鐵0.03份、牛糞1.4份。
實施例3
進行對比試驗,除實施例2提供的技術特征外,其他采用與實施例2相同的現有技術栽培雞腿菇,實施例2雞腿菇生長周期縮短了15%,出菇率提高了,產量提高了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