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芒硝制硫酸鈉用設備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化工副產品芒硝的綜合利用設備,具體是用該設備處理芒硝將其轉化為元明粉。
【背景技術】
[0002]芒硝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化工產品,主要成分為Na2SO4.1OH2O,經干燥脫水后可制得無水硫酸鈉(又稱元明粉),是重要的化工原料,離子膜法制堿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副產芒硝,利用率不高,并且造成產品處理困難,大量堆積形成環境污染的隱患;作為氯堿生產企業生產的副產品芒硝,若作深加工處理將會造成投資大,回收效益低,一般氯堿企業難以承受,若采用傳統的蒸發工藝將芒硝制備為元明粉,則會造成能耗大,生產成本高,經濟效益低,傳統處理方式為直接排廢或者利用蒸汽加熱烘干,前者污染且浪費,后者成本高,能源利用率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芒硝的處理設備,能夠在較低的能耗條件下實現芒硝的綜合利用,既不造成污染又能大大降低芒硝利用過程中的能耗。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芒硝制硫酸鈉用設備,包括攪拌釜,真空泵,旋風分離器,離心機,循環冷卻器,沉降槽,其攪拌釜為可密封的攪拌釜且頂部通過管路與真空泵相連,其攪拌釜用于將原料反應物投入其攪拌釜,其攪拌釜還通過管路連接有旋風分離器,初步固液分離,其旋風分離器具有兩個出口,一出口管路連接有離心機,另一出口管路連接有循環冷卻器,其循環冷卻器后連接有收集口,其循環冷卻器后管以路連接有沉降槽,管路連接的任意兩部分之間都有控制通斷的閥門,通過上述設備對母液的加熱蒸發離心和冷卻干燥制得硫酸鈉。
[0005]優選的,其攪拌釜為帶有封閉襯套的攪拌釜,用于蒸汽加熱。
[0006]優選的,其沉降槽在頂部通過管路連接至攪拌釜,將沉降結晶后的母液再注入攪拌釜,提高提純效率。
[0007]優選的,其攪拌釜上有封閉的原料投料口,能夠投料后封閉,為抽真空加快蒸發提供設備條件。
[0008]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能夠將副產品芒硝綜合利用,制備元明粉,避免直排的污染和直接蒸汽加熱結晶而造成的高成本,能源利用率低的問題。
【附圖說明】
[000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組成示意圖;
[0010]其中:1_攪拌蓋,2真空泵,3-旋風分離器,4-離心機,5-循環冷卻器,6-沉降槽,7-收集口,8-投料口。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2]如圖1所示一種芒硝制硫酸鈉用設備,包括攪拌釜1,真空泵2,旋風分離器3,離心機4,循環冷卻器5,沉降槽6,其攪拌釜為可密封的上部開有可密封投料口 8的攪拌釜,且攪拌釜頂部通過管路與真空泵相連,其攪拌釜用于將原料反應物投入其攪拌釜,其攪拌釜還通過管路連接有旋風分離器,初步固液分離,其旋風分離器具有兩個出口,一出口管路連接有離心機,另一出口管路連接有循環冷卻器,其循環冷卻器后連接有收集口 7,其循環冷卻器后管以路連接有沉降槽,管路連接的任意兩部分之間都有控制通斷的閥門,通過上述設備對母液進行蒸發、離心和冷卻干燥制備出元明粉。
[0013]以上僅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并不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其它的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芒硝制硫酸鈉用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攪拌釜,真空泵,旋風分離器,離心機,循環冷卻器,沉降槽,所述攪拌釜為可密封的攪拌釜且頂部通過管路與真空泵相連,所述攪拌釜還通過管路連接有旋風分離器,所述旋風分離器具有兩個出口,一出口管路連接有離心機,另一出口管路連接有循環冷卻器,所述循環冷卻器后連接有收集口,所述循環冷卻器后管路連接有沉降槽,管路連接的任意兩部分之間都有控制通斷的閥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芒硝制硫酸鈉用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釜為帶有封閉襯套的攪拌釜。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芒硝制硫酸鈉用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沉降槽在頂部通過管路連接至攪拌釜。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芒硝制硫酸鈉用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釜上有封閉的原料投料口。
【專利摘要】一種芒硝制硫酸鈉用設備,包括攪拌釜,真空泵,旋風分離器,離心機,循環冷卻器,沉降槽,其攪拌釜為可密封的攪拌釜且頂部通過管路與真空泵相連,其攪拌釜用于將原料反應物投入其攪拌釜,其攪拌釜還通過管路連接有旋風分離器,其旋風分離器具有兩個出口,一出口管路連接有離心機,另一出口管路連接有循環冷卻器,其循環冷卻器后連接有收集口,其循環冷卻器后管以路連接有沉降槽,管路連接的任意兩部分之間都有控制通斷的閥門。本實用新型能夠將副產品芒硝綜合利用,制備元明粉,避免直排的污染和直接蒸汽加熱結晶而造成的高成本,能源利用率低的問題。
【IPC分類】C01D5-18
【公開號】CN204529335
【申請號】CN201520198331
【發明人】夏旭東, 蔡榮成, 薛邦紅, 高冠英, 鄧冰
【申請人】江蘇理文化工有限公司, 江西理文化工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8月5日
【申請日】2015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