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石灰窯窯體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化工機械領域,更具體地是提供一種石灰窯窯體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石灰窯是用來煅燒石灰石,生成生石灰的窯。它的工藝過程為,石灰石和燃料裝入石灰窯(若氣體燃料經管道和燃燒器送入)預熱后到850度開始分解,到1200度完成煅燒,再經冷卻后,卸出窯外。即完成生石灰產品的生產。不同的窯形有不同的預熱、煅燒、冷卻和卸灰方式。但有幾點工藝原則是相同的即:原料質量高,石灰質量好;燃料熱值高,數量消耗少;石灰石粒度和煅燒時間成正比;生石灰活性度和煅燒時間,煅燒溫度成反比。
[0003]石灰窯主要由窯體、上料裝置、布料裝置、燃燒裝置、卸灰裝置、電器、儀表控制裝置、除塵裝置等組成。不同形式的石灰窯,它的結構形式和煅燒形式有所區別,工藝流程基本相同,但設備價值有很大區別。
[0004]目前的窯體均存在供熱不均的問題,嚴重制約石灰生產的效率和質量。
【發明內容】
[0005]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石灰窯窯體結構。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7]—種石灰窯窯體結構,主體為矩形,頂端有進灰口 1,底端有出灰口 9,窯內自上至下依次設置橫向的窯氣抽出管6、橫向的上層燒咀梁7以及橫向的下層燒咀梁8,上層燒咀梁7和下層燒咀梁8內部都設置有多個燒嘴。
[0008]進灰口 I與窯氣抽出管6之間為石灰石儲備區2,窯氣抽出管6與上層燒咀梁7之間為預熱區3,上層燒咀梁7和下層燒咀梁8之間為煅燒區4,下層燒咀梁8與出灰口 9之間為冷卻區5。
[0009]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設置了兩道燒咀梁,能夠有效地將窯體內部的熱量平均分配,保證煅燒效果。
【附圖說明】
[0010]附圖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2]如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石灰窯窯體結構,主體為矩形,頂端有進灰口 1,底端有出灰口 9,窯內自上至下依次設置橫向的窯氣抽出管6、橫向的上層燒咀梁7以及橫向的下層燒咀梁8,上層燒咀梁7和下層燒咀梁8內部都設置有多個燒嘴。
[0013]進灰口 I與窯氣抽出管6之間為石灰石儲備區2,窯氣抽出管6與上層燒咀梁7之間為預熱區3,上層燒咀梁7和下層燒咀梁8之間為煅燒區4,下層燒咀梁8與出灰口 9之間為冷卻區5。
[0014]本實用新型的工作過程如下:
[0015]將石灰石通過窯體頂端的進灰口 I進入石灰石儲備區2,然后經預熱后進入到煅燒區4,在上層燒咀梁7和下層燒咀梁8的共同作用下,熱量被均勻分配,使多點供熱的范圍覆蓋石灰窯整個橫截面,通過調節各燒嘴的分配比來保證供熱均勻,通過調節空燃比來保證燃燒效率。從而保證了石灰的生過燒率和高的活性度。窯氣通過窯氣抽出管6上的開口被窯氣抽出管6抽出,保證窯內整個截面的負壓分布均勻,使該窯整個段面的氣流分布均勻和順暢,保持最佳燃燒效果和最低燃料消耗。
[0016]以上介紹的僅僅是基于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對本實用新型作本技術領域內熟知的部件的替換、組合、分立,以及對本實用新型實施步驟作本技術領域內熟知的等同改變或替換均不超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石灰窯窯體結構,主體為矩形,其特征在于,頂端有進灰口(I),底端有出灰口(9),窯內自上至下依次設置橫向的窯氣抽出管(6)、橫向的上層燒咀梁(7)以及橫向的下層燒咀梁(8),上層燒咀梁(7)和下層燒咀梁(8)內部都設置有多個燒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石灰窯窯體結構,主體為矩形,頂端有進灰口,底端有出灰口,窯內自上至下依次設置橫向的窯氣抽出管、橫向的上層燒咀梁以及橫向的下層燒咀梁,上層燒咀梁和下層燒咀梁內部都設置有多個燒嘴;進灰口與窯氣抽出管之間為石灰石儲備區,窯氣抽出管與上層燒咀梁之間為預熱區,上層燒咀梁和下層燒咀梁之間為煅燒區,下層燒咀梁與出灰口之間為冷卻區。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設置了兩道燒咀梁,能夠有效地將窯體內部的熱量平均分配,保證煅燒效果。
【IPC分類】C04B2/12
【公開號】CN204939291
【申請號】CN201520708278
【發明人】陳斌, 張元梅
【申請人】六盤水師范學院
【公開日】2016年1月6日
【申請日】2015年9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