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有機酯化淀粉的生產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食品加工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酯化淀粉的生產方法。
背景技術:
變性淀粉目前在國內已經興起,尤其是有機酯化淀粉(馬鈴薯)最早由天津頂新集團公司(臺灣獨資)在上世紀90年代引進意大利技術,首次首家在中國應用,可以說創下馬鈴薯變性淀粉在中國方便面產業的應用基石作用。盡管當時國內一些院、所、高校及一些企業也都在研究各類的變性淀粉,但馬鈴薯有機酯淀粉仍屬空白。
理論上講無論哪一種淀粉均屬于多聚糖結構,由于在葡萄糖基上含有活潑的羥基,使各類淀粉在糊化以后都具有回生的特點,這是淀粉中葡萄糖活潑羥基發生氫健,健合作用的結果,正是回生性使各類淀粉的應用受到了限制,因此眾多的變性淀粉(化學變性)的目地是使原淀粉的多糖活潑羥基部分轉化為水溶性的其它基因,使淀粉分子中部分羥基封閉而達到了淀粉回生性減弱或全部消失(視引入基團種類及相對比例),做為變性淀粉之一——有機酯化淀粉,以醋酸酐為酯化劑在催化劑存在下,使部分原淀粉的活潑羥基轉化為乙酰基,至使變性后淀粉具有不回生的性質,不但增強了穩定性、透明度,且降低了糊化溫度,提高了粘度,故而擴大淀粉的應用范圍。改性后的淀粉,在食品、紡織、石化、建材、造紙等行業應用潛力巨大,尤其在食品行業,馬鈴薯變性淀粉用做增稠劑、粘結劑、乳化劑、充填劑、賦型劑等在歐美國家食品行業中幾乎全部采用。在國內面制品(方便面、面包、切面等)、肉制品(各種腸制品、灌制品)、乳制品、果凍、糖果各種醬制品等應用廣泛。
但是國內各大廠家生產酯化淀粉的工藝操作復雜,不易控制,同時酯化淀粉的兩項重要指標糊化溫度及粘度與國際水平還有一定的差距,使其在國內的應用范圍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發明內容
本發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在國內生產醋酸酯淀粉工藝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使工藝條件簡單,操作易于控制,同時提高產品的品質。
天津頂新、四平帝達、內蒙奈倫、天津文星等國內生產的馬鈴薯醋酸酯淀粉工藝相近,大致如下 本發明有機酯化淀粉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淀粉漿用交聯劑預交聯后酯化,再加堿調至中性,洗滌,脫水干燥;所述交聯劑由葡萄糖內酯與一氯乙酸組成,所述葡萄糖內酯與一氯乙酸的重量比為3∶7。
所述交聯劑加入量為干淀粉量的0.2%-0.5%。
所述淀粉漿的溫度為常溫。
所述淀粉漿的液體比重為18波美度。
所述堿為氫氧化鉀。
所述有機酯化為醋酸酯化。
本發明使用復合型交聯劑為,即葡萄糖內酯與一氯乙酸按一定比例(重量比為3∶7)復配合成。一般加入量為0.2%-0.5%(按干淀粉量)。在酯化前增加預交聯步驟,使得原淀粉的大分子之間相互交聯,使其分子量比原淀粉更大。與傳統加工變性淀粉工藝相比,控制簡單,成本降低,淀粉漿在酸化前不用加溫,在常溫下即可;由于交聯劑的加入,所以醋酸酐的消耗相對減少;因此在加堿調pH值階段,堿量減少,而且操作更簡便易控;更重要的是,新工藝所達到的兩項最重要指標糊化溫度與粘度在國內均屬首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和傳統工藝相比,糊化溫度降了10℃左右,可達到48℃-52℃。布氏粘度傳統工藝為2400-3300BU,而新工藝可高達5000-7000BU,創造了奇跡,可使應用范圍更廣,經濟效益更為顯著。
該新工藝目前在國內尚無廠家采用。適用于馬鈴薯、木薯、玉米淀粉有機酯化產品生產。
上述工藝不僅適用于淀粉醋酸酯化,也適用于現市場上常見的淀粉磷酸酯化,淀粉烯基琥珀酸酯化等。
圖1本發明有機酯化淀粉的生產方法工藝流程圖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針對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發明所用原材料如未加特別說明,均為市售。
實施例1原料馬鈴薯淀粉1000Kg,交聯劑葡萄糖β-內酯0.6Kg,一氯乙酸1.4Kg,(總加入量按0.2%計)酯化劑醋酸酐80Kg,氫氧化鉀60Kg,配成堿液。
將市售馬鈴薯淀粉加水至比重為18波美度,常溫、攪拌下加入交聯劑,約1小時后淀粉漿均勻粘稠,加入醋酸酐酯化,攪拌約1小時,用泵打入配制好的堿液調pH至中性,旋液洗滌,除去淀粉液中的鹽份,脫水干燥,成品包裝。
實施例2原料玉米淀粉1000Kg,交聯劑葡萄糖酸σ-內酯1.5Kg,一氯乙酸3.5Kg,(總加入量按0.5%計)酯化劑醋酸酐80Kg,氫氧化鈉60Kg,配成堿液。
將市售玉米淀粉加水至比重為18波美度,常溫、攪拌下加入交聯劑,約1.5小時后加入醋酸酐酯化,攪拌約1.5小時后用泵打入配制好的堿液調pH至中性,旋液洗滌,除去淀粉液中的鹽份,脫水干燥,成品包裝。
實驗例將上述淀粉酯化前后的糊化溫度及粘度相比較(布拉班德粘度檢測儀)
本發明方法的特性
與傳統工藝相比,糊化溫度降了10℃左右,可達到48℃-52℃。布氏粘度傳統工藝為2400-3300BU,而新工藝可高達5000-7000BU,創造了奇跡,可使應用范圍更廣,經濟效益更為顯著。新工藝所達到的兩項最重要指標糊化溫度與粘度在國內均屬首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權利要求
1.有機酯化淀粉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淀粉漿用交聯劑預交聯后酯化,再加堿調至中性,洗滌,脫水干燥;所述交聯劑由葡萄糖內酯與一氯乙酸組成,所述葡萄糖內酯與一氯乙酸的重量比為3∶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產方法,所述交聯劑加入量為干淀粉量的0.2%-0.5%。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產方法,所述淀粉漿的溫度為常溫。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產方法,所述淀粉漿的液體比重為18波美度。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產方法,所述堿為氫氧化鉀。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產方法,所述有機酯化為醋酸酯化。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有機酯化淀粉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淀粉漿用交聯劑預交聯后酯化,再加堿調至中性,洗滌,脫水干燥;所述交聯劑由葡萄糖內酯與一氯乙酸組成,所述葡萄糖內酯與一氯乙酸的重量比為3∶7。和傳統加工變性淀粉工藝相比,控制簡單,成本降低,同時酯化淀粉的糊化溫度降了10℃左右,可達到48℃-52℃,布氏粘度由2400-3300BU上升高達5000-7000BU,該兩項最重要指標糊化溫度與粘度在國內均屬首位,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創造了奇跡,可使應用范圍更廣,經濟效益更為顯著。
文檔編號C08B31/04GK1844152SQ20061001178
公開日2006年10月11日 申請日期2006年4月25日 優先權日2006年4月25日
發明者李國桐, 藺保華 申請人:李國桐, 藺保華, 李家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