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供一支撐環套在其上的輪輞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891360閱讀:264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供一支撐環套在其上的輪輞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來裝配輪胎的輪輞,它與一胎面支撐環和所述輪胎一起形成一滾動組件,該滾動組件行駛中充氣氣壓低于稱為工作氣壓的正常使用氣壓時、甚至充氣氣壓為0時可照樣使用。
本發明特別涉及一輪輞與滑套到該輪輞上的一支撐環之間的連接。
如一輪輞包括兩輪輞邊、直徑分別為Φ1和Φ2的兩座、這兩座之間的一支承面,該支承面呈圓柱形,其最小圓周Dp至少等于輪輞軸向上從所述端到與最接近所述端的輪輞座對應的輪輞邊的任何部分的圓周(見

圖1所示例子),則可在裝配支撐環時把支撐環滑套到一輪輞座上后把該支撐環推到該支承面上預定位置。
對這種輪輞和支撐環組件來說,要求該組件轉動時套在一起的支撐環和輪輞不造成質量不平衡,同時又便于把支撐環裝配到其支承面上。
此外,考慮到輪輞、特別是用金屬板制成的輪輞在制作中的不對稱性,支撐環的裝配必須不受該不對稱性的影響,以便使支撐環和輪輞組件盡可能保持平衡。
為此,按照本發明,提供一種輪輞,其用來裝配一至少包括兩輪緣的輪胎,該輪輞在軸向上由第一輪輞邊和第二輪輞邊界定,該輪輞在子午斷面中包括至少一第一輪輞座和一第二輪輞座,至少該第一輪輞座有一母線,該母線的軸向內端所在圓的直徑大于軸向外端所在圓的直徑;至少一個供一支撐環套在其上的支承面,所述支承面位于兩輪輞座的軸向內端之間;該支承面的軸向總寬度為Lp,呈圓柱形,其最小圓周Dp至少等于輪輞軸向上在所述端和與軸向上最接近所述端的輪輞座對應的輪輞邊之間的任何部分的圓周。
本發明輪輞的特征在于,該支承面包括至少一個表面夾緊部,各表面夾緊部等距分布在所述支承面的圓周方向上,其在一與該支承面同軸的包絡面上計量的最大外圓周Ds大于Dp,以便在裝配好的支撐環與所述表面夾緊部之間產生機械夾緊,確保所述支撐環固定在該支承面上,限制、甚至防止支撐環與輪輞之間在圓周方向上發生相對位移。
一表面夾緊部可為在支承面上、用來在支撐環與所述支承面之間產生夾緊力的一連續或不連續的額外厚度,該額外厚度位于一與輪輞轉動軸線垂直的圓周上。
“等距分布在輪輞支承面的圓周方向上”指一在所述支承面上形成一凸起的表面夾緊部,該表面夾緊部-或是在支承面的圓周方向上連續;-或是由若干突起件構成,各突起件之間的圓周距離相同;這些突起件位于一與支承面同軸的圓周上。
“包絡面”指包圍表面夾緊部的圓周較小的圓柱面。當該包絡面以輪輞轉動軸線為其對稱軸線時,被包圍的表面夾緊部相對圓周為Dp的支承面的徑向偏移相同。
當所使用的支撐環的內表面的最小圓周等于支承面的圓周Dp時,表面夾緊部的夾緊度Ts等于(Ds-Dp)/Dp。表面夾緊部的圓周Ds的值最好選擇成該夾緊度Ts使得支撐環可套到輪輞上,同時生成足夠大的夾緊力,在輪輞和支撐環組件轉動時防止支撐環相對輪輞滑動。
如支撐環與表面夾緊部之間的夾緊度給定,所述表面夾緊部的軸向寬度Ls最好為支承面軸向寬度Lp的10%-50%,以便不太費力就可把支撐環套到該表面夾緊部上。如表面夾緊部的軸向寬度Ls小于支承面的軸向寬度Lp的10%,夾緊力就不足以把支撐環固定在輪輞上;如表面夾緊部的軸向寬度Ls大于支承面的軸向寬度Lp的70%,支撐環的裝配就太費力,可能無法裝配或在支撐環中造成過大應力,使疲勞強度下降。
也可在一輪輞的支承面上使用若干分布在支承面軸向上的表面夾緊部,各表面夾緊部的圓周和寬度可相同,也可不同。最好是,在各表面夾緊部的夾緊度選定的情況下,所述各表面夾緊部的總寬度為支承面寬度Lp的15%-70%。這些值既便于支撐環在輪輞上的裝配,又可滿意地把支撐環夾緊在輪輞上。
為便于把支撐環套到輪輞上,各表面夾緊部在把支撐環滑套其上的輪輞座的一邊上可由一用一母線生成的表面與支承面連接,母線的第一點與該表面夾緊部連接,第二點與該支承面連接,通過這兩點的直線與輪輞轉動軸線成非90°角。每一表面夾緊部的兩邊上可都具有這一特點,以便于卸下支撐環。
在另一實施例中,在一輪輞的與把支撐環滑套其上的輪輞座軸向另一邊的部位上有一向轉動軸線收斂的截頭圓錐形表面夾緊部,該截頭圓錐形的母線與軸向之間的平均角為1°-5°,所述表面夾緊部的最小圓周在把支撐環滑套其上的輪輞座一邊上。
從結合附圖對一用來裝配一輪胎的輪輞的各非限制性實施例的下述說明中可更好理解本發明,附圖中圖1為本發明輪輞的剖面圖,包括由等距分布在支承面圓周方向上4個突起件構成的一表面夾緊部;圖2為圖1輪輞在一通過該表面夾緊部、與輪輞轉動軸線垂直的平面中的剖面圖;圖3為一輪輞的剖面圖,包括支撐環的一側部鎖定槽和一在圓周上連續的表面夾緊部;圖4示出另一實施例,在該實施例中,輪輞的支承面上包括兩個圓周和軸向寬度不同的表面夾緊部;圖5示出本發明一輪輞的支承面的外表面,包括一在圓周上連續的波浪形表面夾緊部。
圖1所示輪輞1主要包括兩輪輞座2和3、一裝配槽4和一供支撐環6(用虛線表示)套在其上的支承面5。兩輪輞座2和3的軸向外端所在圓的直徑Φ1和Φ2小于其軸向內端所在圓的直徑Φ1′和Φ2′。此外,第一輪輞座2的直徑Φ1和Φ1′小于第二輪輞座3的直徑Φ2和Φ2′。
軸向寬度為Lp的支承面5伸展到第一輪輞座2的徑向最外端,包括圓周Dp(與直徑Φp對應)相同的兩圓柱區51和52,所述兩區在軸向上由一凹槽7隔開,該凹槽用來減輕該輪輞的重量并可在其中放置一警報輪胎在行駛中漏氣的裝置。
支承面5在與第一輪輞座2相反的一端有一在圓周上連續的凸緣8用作防止支撐環橫向移動的止擋。
在該止擋8旁,支承面5上有一由4個突起件構成的表面夾緊部9。從圖2所示輪輞的一與轉動軸線垂直的橫截面圖中可見,這4個突起件91、92、93和94之間的圓周距離相同。每一突起件的徑向外表面呈圓柱形,其軸向寬度Ls小于支承面的寬度Lp。
由4個突起件構成的表面夾緊部9可為一虛擬包絡面包圍,在該例中,該包絡面呈與支承面同軸的圓柱形,其圓周Ds(與圖1所示直徑Φs對應)大于支承面5的圓周Dp。
為便于把一支撐環套在支承面5和構成該表面夾緊部9的各突起件上,各突起件的徑向外表面在把該支撐環滑套其上的第一輪輞座2一邊上用一由一圓弧形母線生成的表面9′伸向該支承面,該圓弧在一邊上與各突起件相切連接,在另一邊上與支承面垂直連接。
在上述實施例中,可以看出,等距分布在圓周方向上的若干突起件使得所示支撐環發生撓曲變形而呈多邊形。此外,令人驚奇的是,變形成多邊形有利于把一包括一在圓周方向上不能伸展的鋼筋的支撐環夾緊在其輪輞上。當支撐環和輪輞組件轉動時,支撐環的該鋼筋會呈其圓周小于由若干突起件構成的表面夾緊部的包絡面的圓周Ds的圓形,由于所述鋼筋不能伸展,因此支撐環在突起件上的夾緊力至少在轉速達到一閾值前增加,當轉速超過該閾值時,鋼筋的變形過大,從而其圓周大于Ds。而且,不管支撐環剛裝配到具有突起件的輪輞上時是否夾緊,也不管這些突起件是否等距分布在圓周方向上,都可獲得這一結果。支撐環的內圓周一旦小于包圍由若干突起件構成的表面夾緊部之一的圓柱面的圓周,就會發生這一結果;在這種情況下,裝配時在軸承件與所述突起件之間無需生成在輪輞/支撐環組件一旦轉動時把支撐環夾緊在輪輞上的夾緊力。
應使使用者時時警惕裝在一具有支撐環的輪輞上的輪胎內的充氣氣壓不足。由圓周上不連續的突起件構成的表面夾緊部可滿足這一要求。為此,一輪輞上包括在軸向上互相隔開的第一表面夾緊部和第二表面夾緊部,這兩個表面夾緊部分別由等距分布在圓周上的數量相同的突起件構成,所述第一表面夾緊部的突起件與所述第二表面夾緊部的突起件在圓周方向上錯開。因此,當氣壓下降很大而達到一預定閾值時,輪輞行駛時在支撐環上受突起件的支撐,從而除了引起由從一突起件運動到下一突起件造成的行駛噪聲外,還引起輪輞圍繞一與輪胎/輪輞組件的位移方向對應的軸線的振動,所述輪輞也可從受第一表面夾緊部的支撐到受第二表面夾緊部的支撐,從一突起件運動到下一個突起件。這一相當于翹曲運動的運動可為裝有這類輪胎組件的車輛的駕駛員直接感覺到,也可用一合適裝置檢測。
應該指出,在上述實施例中,凹槽7中可放置一充氣閥,由于表面夾緊部在圓周上不連續,因此便于對裝在該裝有一支撐環的輪輞上的輪胎充氣。
在與尺寸為205-650-440PAX轎車輪胎配套的205-440輪輞的一實施例中,特征尺寸如下-Lp=135mm;Ls=30mm(Ls/Lp=22%)-Φp=446mm;Φ1=440mm圖3所示輪輞11與圖1所示輪輞1大致相同,只是它不包括裝配槽(圖1中4),只有一用來減輕所述輪輞重量并比方說用來放置一充氣不足警報裝置的凹槽20。直徑Φ2大于輪輞座12的直徑Φ1的輪輞座13在軸向上用一截頭圓錐形表面16伸向支承面15。平均直徑為Φp的圓柱形支承面15上有一直徑為Φs、軸向寬度為Ls的圓柱形表面夾緊部17,其一端與截頭圓錐形表面16連接。為便于把一支撐環14(用虛線表示)裝配到支承面15上,表面夾緊部17的徑向外表面用一截頭圓錐形表面18與直徑較小的輪輞座12一邊上的所述支承面連接。在該實施例中,支承面15上有一凹槽19,支撐環14內表面上的一凸脊可插入該凹槽中,防止所述支撐環在行駛過程中發生軸向位移。
圖4所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輪輞21與圖1所示輪輞1非常相似。輪輞21軸向上在其兩輪輞座22、23之間有一支承面24,該支承面24與直徑較小的輪輞座22連接,該直徑較小輪輞座在把一支撐環25(用虛線表示)裝配在該輪輞上時首先被導入所述支撐環中。該支承面24包括在圓周上連續、在軸向上相互隔開的第一表面夾緊部和第二表面夾緊部26、27。第二表面夾緊部27靠近一防止固定在輪輞21上的支撐環25發生軸向位移的止擋28,而第一表面夾緊部26位于第二表面夾緊部27與第一輪輞座22之間大致正中位置上。在該實施例中,表面夾緊部26、27的外表面呈圓柱形,圓柱形的以輪輞的轉動軸線為圓心的圓的直徑為Φs′和Φs″,這兩個表面夾緊部的寬度為Ls′和Ls″。
直徑Φs″、Φs′、Φp滿足下述關系Φs″>Φs′>Φp,第二表面夾緊部27的寬度Ls″大于第一表面夾緊部26的寬度Ls′,以便裝配支撐環25時不太費力,支撐環25的內圓周大致等于支承面24的圓周。
應該指出,第二表面夾緊部27與止擋28之間設置有一小寬度凹槽29其目的是避免形成會減小與轉動軸線垂直的止擋側壁的高度的所述表面夾緊部與該止擋之間的連接區;這一結構可滿意地軸向固定抵靠在止擋側壁上的支撐環。
當然,在上述實施例中,可用不連續的表面夾緊部取代這兩個在圓周上連續的表面夾緊部中的至少一個。
圖5所示實施例(輪輞30徑向外表面的平面圖)為一特殊例,在該例子中,該輪輞的支承面31上有一在圓周上連續的表面夾緊部32,該表面夾緊部在所述支承面上呈波浪形。為便于把一支撐環套在所述表面夾緊部上,使用一與軸向成非90°的角的連接表面33。
在另一未示出的實施例中,該支承面上有多個凸脊,這些凸脊的寬度大致等于相繼兩凸脊之間的圓周距離。這些凸脊的方向可與輪輞的軸向相同,也可相對輪輞的軸向傾斜。
權利要求
1.一種輪輞(1),用來裝配一至少包括兩輪緣的輪胎,該輪輞在軸向上由第一輪輞邊和第二輪輞邊界定,該輪輞在子午斷面中包括至少一第一輪輞座(2)和一第二輪輞座(3),至少該第一輪輞座(2)有一母線,該母線的軸向內端所在圓的直徑(Φ1′)大于軸向外端所在圓的直徑(Φ1);至少一個通過在該輪輞的一邊上滑動一支撐環而把所述支撐環套在其上的支承面(5),所述支承面(5)位于兩輪輞座的軸向內端之間;所述支承面呈圓柱形,其最小圓周Dp至少等于輪輞軸向上在所述端和與最接近所述端的輪輞座對應的輪輞邊之間的任何部分的圓周,其特征在于該支承面(5)包括至少一個表面夾緊部(9),各表面夾緊部(9)等距分布在所述支承面的圓周方向上,其在一與該支承面(5)同軸的包絡面上計量的最大外部圓周Ds大于Dp,以便在裝配好的所述支撐環與所述表面夾緊部之間產生機械夾緊,確保所述支撐環固定在該支承面上。
2.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輞,其特征在于,每一表面夾緊部(9)的軸向寬度Ls為該支承面的軸向寬度Lp的10%-50%。
3.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輪輞,其特征在于,為便于裝配支撐環,每一表面夾緊部(9)在把支撐環滑套其上的輪輞座的一邊上由一用一母線生成的表面(9′)與支承面(5)連接,母線的第一點與該表面夾緊部(9)連接,第二點與該支承面(5)連接,通過所述兩點的直線與輪輞轉動軸線成非90°角。
4.按權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輪輞,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表面夾緊部(9)在圓周上連續,它內切圓周為Ds的一圓柱形包絡面的內側,所述包絡面與支承面(5)同軸。
5.按權利要求1-4之一所述的輪輞,其特征在于,該支承面(24)包括兩個在軸向上互相隔開的表面夾緊部(26、28),所述兩表面夾緊部的軸向寬度Ls′和Ls″不同,軸向寬度較短的表面夾緊部位于另一表面夾緊部與輪輞的把支撐環滑套其上的一邊之間。
6.按權利要求1-5之一所述的輪輞,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表面夾緊部(9)包括等距分布在支承面(5)的圓周方向上的突起件(91、92、93、94),每一突起件的軸向寬度至少等于Lp的10%,包圍同一表面夾緊部上所有所述突起件的圓柱形表面的圓周Ds大于Dp。
7.按權利要求6所述的輪輞,其特征在于,該輪輞包括至少兩個在軸向上互相隔開的表面夾緊部,至少第一表面夾緊部和第二表面夾緊部包括等距分布在圓周方向上的數量相同的突起件,所述第一表面夾緊部的突起件與所述第二表面夾緊部的突起件在圓周方向上錯開。
8.按權利要求1-6之一所述的輪輞,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表面夾緊部(32)在軸向上呈波浪形。
9.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輪輞,其特征在于,該表面夾緊部呈截頭圓錐形,且與軸向的平均角度為1°-5°,所述表面夾緊部的最小圓周位于輪輞的把支撐環滑套其上的一邊上。
10.按權利要求1-9之一所述的輪輞。其特征在于,該支承面(24)還包括一防止支撐環軸向移動的止擋(27);一表面夾緊部位于所述止擋旁。
11.按權利要求10所述的輪輞,其特征在于,一凹槽(29)把該止擋(27)旁的該表面夾緊部(26)與所述止擋隔開。
全文摘要
一種輪輞,它的兩個輪輞座之間有一供一支撐環套在其上的支承面,其特征在于,該支承面包括至少一個表面夾緊部,各表面夾緊部等距分布在所述支承面的圓周方向上,其在一與該支承面同軸的包絡面上計量的最大外圓周Ds大于該支承面的圓周Dp,以便在一支撐環與所述表面夾緊部之間產生機械夾緊,確保汽車行駛時所述支撐環固定在該支承面上。
文檔編號B60B21/02GK1294985SQ0013341
公開日2001年5月16日 申請日期2000年11月3日 優先權日1999年11月4日
發明者讓-皮埃爾·蓬皮耶爾, 讓-雅克·德里厄, 讓-夏爾·拉庫爾 申請人:米凱林技術公司, 米凱林技術研究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