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將翻車保護桿或類似附著部件緊固到車輛上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將翻車保護桿或類似附著部件緊固到車輛上、尤其是振動壓路機上的裝置。另外,本發明還涉及用于附著到具有這種裝置的車輛上的翻車保護桿或類似附著部件。
背景技術:
這種裝置或翻車保護桿都是現有技術中已知的。特別是在施工領域的車輛中,尤其是振動壓路機的情況下,必須將翻車保護桿或類似附著部件、例如保護桿、用于控制臺的安裝支架等等安裝到車輛上,使得車輛的振動不會傳遞給該桿,反之亦然。已知為此目的的各種方案。基本思想是以振動阻尼的方式去除桿與車輛之間的耦合,使得振動的結構噪音傳播不會發生。為此,例如,US4007655公開了一種用于車輛的翻車保護桿(在下文還被稱為R0PS),ROPS的支柱元件一端安裝在一個單元上,該單元設置有彈性插入件,并固定連接于車輛的框架。使用具有螺母的貫通螺釘進行緊固。在US3450430中公開了另一個方案。其公開了用于車輛的駕駛室和翻車保護桿, 翻車保護桿的桁梁非接觸地貫穿駕駛室壁上的通道,這樣,保護擱置在彈性材料上的駕駛室內的駕駛員免于翻車保護桿的振動。相反,翻車保護桿本身剛性地緊固于框架上。與此對比,US6450473 Bl涉及一種車輛的動力減震器。核心思想包括借助于減震器系統,減少車輛上出現的特定頻率范圍內的振動。減振器可以安裝在一機座上,該機座還通過橡膠緩沖器進行阻尼。在US3872950A中公開了一種類似裝置,其中車輛的翻車保護桿也使用了減震器。 中空翻車保護桿安裝在安裝突起上,翻車保護桿通過橡膠阻尼器與安裝突起分開。選擇安裝突起的質量,使得振動可以相互抵消。上述結構使得翻車保護桿或類似部件在車輛上的無振動結構不僅費用高,而且伴隨有技術復雜的系統。尤其是,通常這里根本不允許翻車保護桿在車輛上的自由定位。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在開始部分援引類型的裝置,其使得翻車保護桿或類似附著部件更加簡單地安裝在車輛、尤其是振動壓路機上,這種安裝改善了振動阻尼。該目的是通過本申請所限定的裝置以及一種翻車保護桿或類似附著部件實現的。尤其是,該目的是通過用于將翻車保護桿或類似附著部件緊固到車輛上、尤其是振動壓路機上的裝置實現的,所述裝置具有內安裝套筒,該內安裝套筒與(或能夠與)車輛上的桿插孔操作聯接;外安裝套筒,其至少部分地環繞內安裝套筒,并與(或能夠與)翻車保護桿操作聯接;和至少一個彈性體元件,其將內安裝套筒相對于外安裝套筒定位,使得兩個套筒彼此間隔開,同時形成振動間隙。另外,該目的也是通過用于連接于具有至少一個上述類型的裝置的車輛、尤其是振動壓路機上的翻車保護桿或類似附著部件實現的,所述裝置在翻車保護桿上實現,尤其是集成在該翻車保護桿上,這將在下文更加詳細地解釋。依照本發明的裝置或裝備有這種裝置的翻車保護桿的要點在于使用了兩個安裝套筒,其設計成為定位在翻車保護桿上、尤其是與所述翻車保護桿集成的外安裝套筒至少部分地環繞內安裝套筒,該內安裝套筒用于緊固到車輛上。一彈性體元件位于外安裝套筒和內安裝套筒之間,使得兩安裝套筒彼此操作聯接,但除經由彈性體元件彼此相連的區域之外不接觸。所以,它們在這里形成一振動間隙。特別使用了彈性體元件,用于將載荷從桿傳遞給車輛,反之亦然。通過上述包括內安裝套筒、外安裝套筒和介于其間的彈性體元件的"耦合元件",可以提供非常緊湊、簡單的裝置,用以將翻車保護桿或類似附著部件以振動阻尼的方式安裝到車輛上。應該明白,本發明范圍的安裝套筒都是中空體部件,其中能夠滿足封閉的要求, 即,外安裝套筒至少部分地包圍或封裝內安裝套筒。應該理解,本發明范圍內的術語“外安裝套筒”為能夠至少部分地設計成接收內安裝套筒的任何部件。所以,術語外安裝套筒還包括在其縱向軸線上連續開口的中空圓筒或類似部件。但是,該術語還包括在一側封閉、例如設計為罐狀等的部件。應該理解,本發明范圍內的內安裝套筒為任何可以插入到外安裝套筒中以形成振動間隙以便由外安裝套筒至少部分地環繞的部件。由此可以理解這里設計為中空體和實心部件的部件。內安裝套筒和/或外安裝套筒優選設計為旋轉對稱和/或與它們各自的縱向軸線同軸。旋轉對稱的設計允許阻尼緊固裝置的設計,其幾乎在正交于套筒的縱向軸線的任何方向上都具有相似的性能。對于兩安裝套筒的同軸設計,也是這樣。內安裝套筒優選設計為使得其能夠與車輛直接壓力接觸,同時去除所述裝置的其他部件或相聯的安裝桿的耦合。這種耦合去除的實現在于,內安裝套筒設計為使得對于裝置的所有相聯部件與安裝桿,都形成至少一個如上所述的振動間隙。彈性體元件優選具有一彈性體套筒,其位于內安裝套筒和外安裝套筒之間。例如, 該彈性體套筒完全環繞內安裝套筒的外壁,彈性體元件固定在內安裝套筒的外壁上。但是, 該安裝套筒同時也壓靠在外安裝套筒的內壁上,使得內安裝套筒和外安裝套筒之間形成摩擦鎖定。該摩擦鎖定的目的是用于從翻車保護桿經由外安裝套筒向內安裝套筒、并從內安裝套筒向車輛傳遞支承力,反之亦然。當然,除了設計徑向圓周彈性體套筒之外,也可以僅在內安裝套筒或外安裝套筒的某些部分上設置彈性體套筒或彈性體元件。因此,例如,可以設計彈性體元件,使得其不僅完全徑向繞內安裝套筒的外壁延伸,而且利用相應的彈性輻板壓靠在外安裝套筒的內壁上。還可以提供帶有相應加強元件的彈性體元件或彈性體套筒,尤其用于改善力的引入和分散。這樣的元件可以是例如鋼嵌件或相應的載荷分配嵌件。相對于內安裝套筒和/或外安裝套筒的縱向軸線,彈性體元件優選僅僅沿著縱向軸線的子段設置。所以,這意味著,例如,彈性體元件僅設計在內安裝套筒和/或外安裝套筒的相應安裝套筒的總縱向軸線長度的50%。正如下文更加詳細地描述的,剩下的50%則可用于交叉區域,用以相對彼此引導兩安裝套筒,尤其是在縱向軸線方向上。當然,必要時, 也可以沿著縱向軸線設置多個彈性體元件或彈性體套筒。該子段優選由內安裝套筒外壁上和/或外安裝套筒內壁上的徑向圓周凹部,或者
4彈性座形成,所述彈性座設計成至少部分地與彈性體元件互補。這種凹部或這種座可以是例如凹槽,具有互補形狀的相應彈性體套筒或相應彈性體元件可以插入到所述凹槽中。這樣,安裝元件在相應安裝套筒上或在相應安裝套筒中能夠摩擦鎖定定位。凹部可以設計在安裝套筒的兩個對稱軸線上。因此,在相應套筒的內壁或外壁中,凹部可以具有徑向延伸的凹進(setback)或突起,但是也可以在縱向軸線方向設置凹部或底切,以便例如彈性體元件可以以一種榫槽系統緊固于相應安裝套筒上。這里,現有技術中已知的所有用于在物體內或物體上夾緊固定彈性體元件的方法都是適用的。內安裝套筒和外安裝套筒優選具有一相互交叉區域,所述相互交叉區域設計成防止外安裝套筒相對于內安裝套筒運動超出由兩套筒形成的振動間隙,尤其是在與車輛上的桿插孔相反的方向上。這意味著,交叉區域設計成使得兩套筒可以彼此相對移動,尤其是通過振動間隙彼此分開,但是不能相互觸碰。當彼此之間的相對運動大于由兩套筒形成的振動間隙時,兩套筒僅在交叉區域彼此抵接。因而交叉區域用于在彈性體元件的摩擦鎖定失效的情況下彼此相對固定所述兩套筒。所以,如果彈性體元件不再能夠阻尼兩套筒彼此的相對運動,從而傳遞載荷,并且尤其是在形成振動間隙的同時使所述兩套筒相對彼此定位, 交叉區域便防止兩套筒彼此撞擊,尤其是防止內安裝套筒從外安裝套筒滑脫。甚至在桿的載荷超過彈性體元件能夠傳遞的最大載荷的情況下,交叉區域的元件彼此接觸,以確保非破壞性、安全的載荷分散。為形成該交叉區域,內安裝套筒優選具有至少一個鎖定延伸部,該鎖定延伸部尤其從其外套筒壁徑向突出,外安裝套筒具有至少一個延伸插孔,該延伸插孔在其內套筒壁徑向凹進,鎖定延伸部突伸到該延伸插孔中,同時至少維持振動間隙,反之亦然。如果彈性體元件的摩擦鎖定失效,這樣的"銷系統"能夠保證兩安裝套筒相對彼此一定程度的位置固定。甚至在彼此出現很大的相對運動時,由于相對運動被套筒彼此在交叉區域上的相互撞擊而停止,上述交叉區域也能防止彈性體元件的破壞。彼此的這種撞擊將振動從車輛傳遞給翻車保護桿,反之亦然,但有效地防止彈性體元件的過拉伸以及破壞或與套筒壁的脫罔。鎖定延伸部和/或延伸插孔優選設計成徑向圓周形,以便確保最大可能的止動表面,從而確保最有效可能的力引入,避免相應部件的任何損壞。交叉區域優選由折疊的止動結構形成,一個或更多個皺褶設計在內安裝套筒和/ 或外安裝套筒上,內安裝套筒和外安裝套筒在保持相應的振動間隙的同時,通過適合的、設計在相應的另一安裝套筒上的止動表面而相對布置。這些皺褶僅在兩套筒的相對運動超過振動間隙之后才接觸止動表面,以便停止所述相對運動。相對于內安裝套筒和/或外安裝套筒的縱向軸線,交叉區域和所述子段優選一個在另一個之后地設置。這樣,可以形成非常緊湊的裝置,其中子段的串聯連接(即彈性體元件在縱向軸線的特定區域上的安裝)以及交叉區域(即兩安裝套筒在彈性體元件失效的情況下相對彼此的位置的固定)都使得部件非常小和緊湊。內安裝套筒優選在其套筒內腔具有一緊固件插孔,其能夠與桿插孔上的緊固件操作聯接,反之亦然。這樣的緊固件插孔可以是內螺紋,可以將一螺栓擰入所述內螺紋中,該螺栓緊固于車輛上,或者可以導入車輛上的相應螺栓插孔,由此將裝置與車輛上相聯的翻車保護桿緊固于一起。當然,該結構還可以在另一個方向上進行,即,一螺栓緊固于內安裝套筒上,其可以導入車輛上的相應螺栓插孔,并利用螺母鎖定。現有技術中已知的所有緊固系統也可以適用于此。基本上,當然,在翻車保護桿或類似附著部件可以提供多個裝置,尤其是可以將它們集成在一起。當然,也可以在桿上并行地使用不同的裝置,這些裝置在功能上類似。因此, 例如,具有位于內安裝套筒上的螺栓或支承螺栓的裝置可以與其中可擰入適合的鎖定螺栓的裝置一起設置。現有技術中已知的所有裝置也可以適用于此。依照本發明的裝置不僅可以集成到翻車保護桿上(即與之一體設計),也可以經由相應緊固件緊固到、尤其是可移除地緊固到相應翻車保護桿或車輛上。也可以設置相應的插塞或抓握裝置,利用所述插塞或抓握裝置,本發明的裝置可以緊固到相應的翻車保護桿或附著物部分上。交叉區域優選設計成使得內安裝套筒可以至少從安裝一側插入到外安裝套筒中。 這使得裝置的組裝相當簡單。本發明進一步的實施例由本申請的其他方面產生。
下文將基于兩個示例性實施例描述本發明,這兩個示例性實施例通過附帶的視圖更加詳細地解釋。在附圖中圖1顯示了振動壓路機的駕駛機架的示意側視圖;圖2顯示了圖1中振動壓路機的示意后視圖;圖3顯示了用于依照圖2所示部分將翻車保護桿緊固于振動壓路機上的裝置的實施例的詳圖;圖4顯示了依照本發明的用于將翻車保護桿緊固于振動壓路機上的裝置的第二實施例的立體圖;圖5顯示了依照圖4的裝置的詳圖;和圖6顯示了依照圖5的裝置的詳圖。在下文中,同樣的參考標記用于相同和等同作用的部件,撇號用于區分。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和2示意地顯示了振動壓路機4的駕駛機架5的側視圖(圖1)和后視圖(圖 2)。振動壓路機或車輛4具有駕駛機架5,駕駛車輛4時,駕駛員位于該駕駛機架5上。為了保護駕駛員免受傷害(特別是翻車或者受到外部作用載荷的情況下),在車輛4上緊固有一翻車保護桿2。在車輛4運行期間,為了防止振動從車輛4導入翻車保護桿2,其裝備了依照本發明實施例的用于將翻車保護桿緊固于車輛上的裝置1。尤其是如圖2所示,在該實施例中,總共設置有四個這樣的裝置1,用以將翻車保護桿2經由兩個支腿9緊固到車輛4 上。圖3詳細所示的裝置1對應于圖2中所示的部分。翻車保護桿2包括中空管7,依照本發明的其中兩個裝置1通過自由支腿9結合到所述中空管7中。在該實施例中,相應裝置1或裝置1的至少一部分設計為與翻車保護桿 2的相應支腿9 一體化。
6
依照本發明的裝置1包括外安裝套筒8,其焊接到翻車保護桿2的中空管7上。一內安裝套筒6位于外安裝套筒8的內部,所述內安裝套筒6可以經由緊固件24(這里為螺栓)擰到車輛4上。內安裝套筒6和外安裝套筒8通過彈性體元件10以摩擦鎖定的方式彼此耦合在一起,彈性體元件10在此為彈性體套筒14,所述內安裝套筒和外安裝套筒設計并設置成彼此相對布置且借助于振動間隙12而沒有接觸。由于有振動間隙12以及利用彈性體元件10的聲學去耦作用,經由車輛4和緊固件24引入內套筒6的振動不會被引入外安裝套筒8,由此也不會進一步引入翻車保護桿2。經由桿2引入的載荷通過彈性體元件10 被安全分散到車輛4中。在本實施例中,緊固件24的固定通過緊固件插孔22進行,緊固件插孔22在此設計成內安裝套筒6的內壁17上的內螺紋的形式。內安裝套筒6在此設計為內安裝螺栓,在子段a中的凹部15設計為用于接收彈性體元件10或彈性體套筒14。另外,內安裝套筒6和外安裝套筒8之間在適當位置上的固定在交叉區域b進行。在該實施例中,子段a通過內安裝套筒6的外壁16的凹進部和外安裝套筒8的內壁18的凹進部形成。彈性體元件10以摩擦鎖定的方式接合在由著兩個凹進部形成的該凹部15中,使得內安裝套筒6以所限定的方式定位到外安裝套筒8上。在該實施例中,通過這種定位形成的振動間隙12設計成使得預期的〃正常〃振動不會導致兩套筒6、8之間的彼此撞擊。相對于這里所示的兩個同軸設置的安裝套筒6、8的縱向軸線~,除了子段a之外, 還設計有交叉區域b,其用來將兩套筒彼此相對固定在適當位置。為此,在該實施例中,一突出的鎖定延伸部26設置在內安裝套筒6上,其接合在外安裝套筒8的凹進延伸插孔28 中。鎖定延伸部26和凹進延伸插孔28設計并設置成仍然在它們之間形成振動間隙12,這樣,在正常振動的情況下,這兩部件不會彼此撞擊。撞擊只出現在彈性體元件10的摩擦鎖定失效的情況下或者振動超過正常振動曲線的情況下,以便停止兩套筒彼此之間的相對運動。在桿2的載荷超過彈性體元件10能夠傳遞的最大載荷的情況下,交叉區域b的元件彼此接觸,這樣確保非破壞性的和安全的載荷分散。另外,尤其是在彈性體元件10上的摩擦鎖定失效的情況下,內安裝套筒6不會從外安裝套筒8滑脫,因為交叉區域b確保兩部件6、 8相對彼此的安裝。當然,除了在此所示的單個延伸部26或單個凹進延伸插孔28之外,也可以設計多個這樣的插孔。圖4顯示了依照本發明的安裝裝置1的第二實施例,翻車保護桿2也利用其兩個支腿9通過相應的裝置1緊固到車輛4、尤其是振動壓路機上。如圖5和6所示,依照本發明的裝置也包括內安裝套筒6,其部分地由外安裝套筒 8環繞,外安裝套筒8固定、尤其是焊接到翻車保護桿2的支腿9上。與前一個實施例相比, 這里的內安裝套筒6也設計為完全中空體。裝置1的緊固也是通過緊固件24、尤其是螺栓進行,所述緊固件24可以擰入到內安裝套筒6的內螺紋22中。如圖所示,將內安裝套筒6和外安裝套筒8彼此定位的彈性體元件10包括加強嵌 11件,其特別用于均勻作用力的引入。在此也顯示了交叉區域b,其確保將兩個安裝套筒6、8固定到適當位置上,尤其在縱向軸線慫的方向上(尤其是在彈性體元件10的摩擦鎖定失效的情況下)。與前一個實施相同,交叉區域b包括止動凸緣和凸緣插孔形式的鎖定延伸部26和延伸插孔28,它們確保套筒6、8固定在適當位置,尤其是在縱向方向~上。相對于兩套筒6、8的縱向軸線~, 彈性體套筒14形式的彈性體元件10也設置在一子段中。尤其是如圖6可得到的,用于接收彈性體元件10或彈性體套筒14的子段設計成在交叉區域b的方向上也具有止動表面30,在兩套筒6、8在縱向軸線^的方向上相比彼此運動時,彈性體元件10撞擊在該止動表面30上。這樣,確保振動實際上不但在徑向方向上出現,也在縱向方向上優選出現,不會導致被特別分開的彈性體元件10和內安裝套筒6之 間的粘著摩擦鎖定。交叉區域優選設計成使得內安裝套筒6可以至少從安裝一側插入到外安裝套筒8 中。這使得組裝所述裝置1更加容易。內安裝套筒6與外安裝套筒8,尤其是它們共同的交叉區域b設計成使得內安裝套筒6可以從安裝側32插入到外安裝套筒8中。在該實施例中,為此,內安裝套筒6首先插入到外安裝套筒8中,隨后彈性體套筒14形式的彈性體元件10插入到子段a中的凹部15 中,由此使得組裝完成的裝置1準備好安裝。在該實施例中,內安裝套筒6設計并設置成使其相對于外安裝套筒8的終端邊緣 34在指向桿插孔3的縱向軸線慫的方向上突出游隙量c,這樣,當裝置1或翻車保護桿2安裝在車輛4上之后,振動間隙12'也在該區域形成,其基本上相應于內安裝套筒6和外安裝套筒8之間的振動間隙12。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將翻車保護桿(2)或類似附著部件緊固到車輛(4)上、尤其是振動壓路機上的裝置(1),其具有內安裝套筒(6),該內安裝套筒與車輛(4)上的桿插孔(3)操作聯接或者能夠與之操作聯接;外安裝套筒(8),該外安裝套筒至少部分地環繞內安裝套筒(6),并且與翻車保護桿 (2)操作聯接或者能夠與之操作聯接;和至少一個彈性體元件(10),該彈性體元件將內安裝套筒(6)相對于外安裝套筒(8)定位,使得所述內安裝套筒和外安裝套筒(6,8)彼此間隔開,同時部分地形成振動間隙(12)。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內安裝套筒(6)和/或外安裝套筒(8)設計為旋轉對稱和/或與它們相應的縱向軸線(AJ同軸。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彈性體元件(10)具有一彈性體套筒(14), 所述彈性體套筒(14)位于內安裝套筒(6)和外安裝套筒(8)之間。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相對于內安裝套筒(6)和/或外安裝套筒 ⑶的縱向軸線(A),彈性體元件(10)僅沿著縱向軸線(AJ的子段(a)設置。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子段(a)由內安裝套筒(6)的外壁(16)和 /或外安裝套筒(8)的內壁(18)上的尤其是徑向圓周的凹部(15)形成。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內安裝套筒(6)和外安裝套筒(8)相互具有一交叉區域(b),所述交叉區域(b)設計成防止外安裝套筒(8)相對于內安裝套筒(6)運動超出由所述內安裝套筒和外安裝套筒(6,8)形成的振動間隙(12),尤其是在與桿插孔(3) 相對的方向上。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為形成該交叉區域(b),內安裝套筒(6)具有一鎖定延伸部(26),該鎖定延伸部(26)尤其從該內安裝套筒的外套筒壁(16)徑向向外突出,所述外安裝套筒(8)具有一延伸插孔(28),該延伸插孔(28)徑向凹入該外安裝套筒的內套筒壁(18)中,鎖定延伸部(26)突出到該延伸插孔(28)中,同時至少維持所述振動間隙(12),反之亦然。
8.如權利要求4至7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相對于內安裝套筒(6)和/或外安裝套筒(8)的縱向軸線(AJ,所述交叉區域(b)和子段(a) —個在另一個之后地設置。
9.如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內安裝套筒(6)在其套筒內部(7)中具有一緊固件插孔(22),該緊固件插孔能夠與桿插孔(3)上的緊固件(24)操作聯接,反之亦然。
10.一種用于附著于車輛、尤其是振動壓路機上的翻車保護桿或類似附著部件,具有至少一個如前述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裝置(1),所述裝置(1)尤其設計成集成到翻車保護桿 ⑵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將翻車保護桿或類似附著部件緊固到車輛上、尤其是振動壓路機上的裝置,所述裝置具有內安裝套筒,其與車輛上的桿插孔操作聯接或者能夠與之操作聯接;外安裝套筒,其至少部分地環繞內安裝套筒,并且與翻車保護桿操作聯接或者能夠與之操作聯接;和至少一個彈性體元件,其將內安裝套筒相對于外安裝套筒定位,使得兩個套筒彼此間隔開,同時部分地形成振動間隙。另外,本發明還涉及一種用于附著于車輛、尤其是振動壓路機上的翻車保護桿或類似附著部件,其具有至少一個如上所述類型的裝置,所述裝置尤其設計成集成到翻車保護桿上。
文檔編號B60R21/13GK102219007SQ201110091330
公開日2011年10月19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13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14日
發明者D·丁徹爾, M·本德爾 申請人:寶馬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