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汽車車輪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技術領域,涉及一種汽車車輪。
背景技術:
汽車車輪包括輪胎和輪輞,汽車輪輞俗稱輪圈,是車輪周邊安裝輪胎的部件。隨著智能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上各種安全輔助系統越來越多,許多車型上已經配備BMCS/TPMS等安全輔助系統,其輪胎壓力及溫度等信號檢測傳感器都普遍集成于氣門嘴上,相比普通氣門嘴重量就會偏重幾十克,使車輪失去動平衡。當車輪整體各部分的質量分布不均勻時,在汽車車輪高速旋轉起來后,就會形成動不平衡狀態,造成車輛在行駛中車輪抖動、方向盤震動的現象。為了避免這種現象或是消除已經發生的這種現象,傳統的方式是通過增加配重的方法,使車輪校正各邊緣部分的平衡。但是對于配備BMCS/TPMS等安全輔助系統的汽車車輪,如果出廠時就再輪輞上增設配重,這對汽車的生產工序和汽車的整體質量都有較大的影響,其中BMCS為爆胎監測監控系統,也稱為TPMS,一般都是通過對輪體內氣體的溫度、壓力等進行實時監控,以便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和修正輪胎的各個參數。在專利(CN 202242771 U)中公開了一種汽車專用輪輞,包括輪輞本體、輪輞本體上的氣門芯孔和輪輞環面,在輪輞環面上設有一安裝孔,安裝孔與氣門芯孔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安裝孔其門芯孔在同一圓周面內,使得汽車車輪的平衡可以通過在安裝孔上安裝配置塊來控制,降低了輪胎動平衡的難度,但是這不僅影響了汽車輪輞的生產效率,而且在出廠的新車上增設配重塊影響了汽車的美觀度和整車形象。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的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汽車車輪,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實現車輪動平衡的基礎上同時兼顧車輪的外觀度。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汽車車輪,汽車車輪包括氣門嘴和輪輞,所述的氣門嘴上設有具有重量的傳感器組件,所述的輪輞上設有氣門孔,所述的氣門嘴卡接在氣門孔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輪輞上設有若干根輪輻,其中部分與所述的氣門嘴相對的輪輻上開設有減重槽一,該輪輞上其余的輪輻上開設有減重槽二,所述的減重槽一的容積小于減重槽二,且全部的輪輻所產生的重心在氣門嘴和輪輞中心連線的延長線上。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汽車車輪生產要求在質量的分布上盡量均勻且平衡,由于配備BMCS/TPMS等安全輔助系統,在氣門嘴上設置有傳感器組件,這對車輪的動平衡有較大的影響,本方案在汽車輪輞的設計上采用預留的方法,即氣門孔對應輪輞的減重槽小于其他減重槽,氣門孔對應的減重槽在掏料時的掏料量小于其他減重槽,利用該減重槽多出部分的重量去平衡氣門嘴上的傳感器組件,既不會影響車輛的動平衡,而且不會影響車輪的美觀度。[0008]在上述的一種汽車車輪中,所述的單個減重槽一對應的輪輻的質量大于單個減重槽二對應輪輻的質量,且多出部分重量的重心與氣門嘴上的傳感器組件的重心在同一輪輞環面上。氣門嘴穿過氣門孔,特別是氣門嘴上設置的傳感器組件的重量影響了車輪的動平衡,利用減重槽不同質量的分部用以消除傳感器組件給車輪造成的質量分布不均。在上述的一種汽車車輪中,所述減重槽一的內表面呈圓滑曲面,所述減重槽一靠近輪輞外圍的內表面高出減重槽二靠近輪輞外圍的內表面。該設計是將減重槽一超出減重槽二的質量盡可能的分別在靠近輪輞外圍的環面上,以便利于這部分質量與傳感器組件的質量達到平衡。在上述的一種汽車車輪中,所述輪輻的數量總和為奇數時,所述的減重槽一只有一個,其對應的輪輻的重量大于單個減重槽二對應的輪輻的重量,且超出部分的重量與傳感器組件的重量在氣門孔對應的輪輞徑線上平衡。在輪輻的數量總和為奇數時,只設置一個減重槽二,旨在盡可能的減少對輪輞的改變,以便于生產。在上述的一種汽車車輪中,作為另一種技術方案,所述輪輻的數量總和為偶數時,所述的減重槽一有兩個,分別設置在氣門孔對應的輪輞徑線的兩側,其重量和大于兩個減重槽二的重量,且多出部分重量與氣門嘴上的傳感器組件的重量在氣門孔對應的輪輞徑線上平衡。在輪輻的數量總和為偶數時,減重槽一設有兩個,其對應的輪輻的質量均分分布在氣門孔對應的徑線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1、從外觀上看,不影響輪輞的外觀形象,而且還有利于設置有BMCS/TPMS等安全輔助系統的汽車車輪的動平衡。2、只需要稍微調整原生產輪輞的模具即可生產該種設計的輪輞,這基本不會影響輪輞的開發和生產的費用。
圖1是本實施例中汽車輪輞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B-B局部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施例中汽車輪胎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圖2中局部A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施例中減重槽二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輪輞;2、氣門嘴;3、氣門孔;4、傳感器組件;5、輪輻;6、減重槽一 ;7、減重
槽二 ;8、輪胎。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汽車車輪生產要求在質量的分布上盡量均勻且平衡,由于配備BMCS/TPMS等安全輔助系統,在氣門嘴上設置有傳感器組件,這對車輪的動平衡有較大的影響,本方案在汽車輪輞的設計上采用預留的方法,即氣門孔對應輪輞的減重槽容積小于其他減重槽(氣門孔對應的減重槽在掏料時的掏料量小于其他減重槽),利用該減重槽多出部分的重量去平衡氣門嘴上的傳感器組件,既不會影響車輛的動平衡,而且不會影響車輪的美觀度。實施例一如圖1、2、3、4、5所示,汽車車輪包括氣門嘴2和輪輞1,氣門嘴2上設有具有重量的傳感器組件4,輪輞I上設有氣門孔3,氣門嘴2卡接在氣門孔3內,輪輞I上設有若干根輪輻8,與氣門嘴2相對的輪輻8上開設有減重槽一 5,該輪輞I上其余的輪輻8上開設有減重槽二 6,減重槽一 5的容積小于減重槽二 6,且全部的輪輻8所產生的重心在氣門嘴2和輪輞I中心連線的延長線上,單個減重槽一 5對應的輪輻8的質量大于單個減重槽二 6對應輪輻8的質量,且多出部分重量的重心與氣門嘴2上的傳感器組件4的重心在同一輪輞I環面上,氣門嘴2穿過氣門孔3,特別是氣門嘴2上設置的傳感器組件4的重量影響了車輪的動平衡,利用減重槽不同質量的分部用以消除傳感器組件4給車輪造成的質量分布不均,減重槽一 5的內表面呈圓滑曲面,減重槽一 5靠近輪輞I外圍的內表面高出減重槽二 6靠近輪輞I外圍的內表面,該設計是將減重槽一 5超出減重槽二 6的質量盡可能的分別在靠近輪輞I外圍的環面上,以便利于這部分質量與傳感器組件4的質量達到平衡。當輪輻8的數量總和為奇數時,減重槽一 5只有一個,其對應的輪輻8的重量大于單個減重槽二 6對應的輪輻8的重量,且超出部分的重量與傳感器組件4的重量在氣門孔
3對應的輪輞I徑線上平衡,只設置一個減重槽二 6,旨在盡可能的減少對輪輞I的改變,以便于生產。實施例二本實施例的內容與實施例一的內容大體相同,所不同的是在輪輻8的數量總和為偶數時,減重槽一 5有兩個,分別設置在氣門孔3對應的輪輞I徑線的兩側,(其結構顯而易知,在附圖中為標出)其重量和大于兩個減重槽二 6的重量,且多出部分重量與氣門嘴2上的傳感器組件4的重量在氣門孔3對應的輪輞I徑線上平衡,減重槽一 5設有兩個,其對應的輪輻8的質量均分分布在氣門孔3對應的徑線上。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精神作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車輪,汽車車輪包括氣門嘴(2)和輪輞(I ),所述的氣門嘴(2)上設有具有重量的傳感器組件(4),所述的輪輞(I)上設有氣門孔(3),所述的氣門嘴(2)卡接在氣門孔(3)內,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輪輞(I)上設有若干根輪輻(5),其中部分與所述的氣門嘴(2)相對的輪輻(5)上開設有減重槽一(6),該輪輞(I)上其余的輪輻(5)上開設有減重槽二(7),所述的減重槽一(6)的容積小于減重槽二(7),且全部的輪輻(5)所產生的重心在氣門嘴(2)和輪輞(I)中心連線的延長線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車輪,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單個減重槽一(6)對應的輪輻(5 )的質量大于單個減重槽二( 7 )對應輪輻(5 )的質量,且多出部分重量的重心與氣門嘴(2)上的傳感器組件(4)的重心在同一輪輞(I)環面上。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車輪,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重槽一(6)的內表面呈圓滑曲面,所述減重槽一(6)靠近輪輞(I)外圍的內表面高出減重槽二(7)靠近輪輞(I)外圍的內表面。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汽車車輪,其特征在于,所述輪輻(5)的數量總和為奇數時,所述的減重槽一(6)只有一個,其對應的輪輻(5)的重量大于單個減重槽二(7)對應的輪輻(5)的重量,且超出部分的重量與傳感器組件(4)的重量在氣門孔(3)對應的輪輞(I)徑線上平衡。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汽車車輪,其特征在于,所述輪輻(5)的數量總和為偶數時,所述的減重槽一(6)有兩個,分別設置在氣門孔(3)對應的輪輞(I)徑線的兩側,其重量和大于兩個減重槽二(7)的重量,且多出部分重量與氣門嘴(2)上的傳感器組件(4)的重量在氣門孔(3 )對應的輪輞(I)徑線上平衡。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汽車車輪,屬于汽車技術領域。它解決了現有汽車車輪在安裝有BMCS/TPMS等安全輔助系統的情況下動平衡不便調節等技術問題。汽車車輪包括氣門嘴和輪輞,氣門嘴上設有具有重量的傳感器組件,輪輞上設有氣門孔,氣門嘴卡接在氣門孔內,輪輞上設有若干根輪輻,其中部分與氣門嘴相對的輪輻上開設有減重槽一,該輪輞上其余的輪輻上開設有減重槽二,減重槽一的容積小于減重槽二,且全部的輪輻所產生的重心在氣門嘴和輪輞中心連線的延長線上。本實用新型具有外表美觀、動平衡較好等優點。
文檔編號B60B3/10GK202896168SQ20122056526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3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30日
發明者楊萍, 余見山, 楊安志, 趙福全 申請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