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移動的車座,尤其是涉及一種雙輸出軸式高強度的防抱死汽車座椅。
背景技術:
1,為何解鎖 現有汽車座椅中,主駕駛和副駕駛的座椅在完成前后位置調整后就“鎖死”不能動了,當車體發生前方碰撞時,車體的結構件就會向后發生變形和沖擊,因為座椅無法解除“鎖定”狀態,座椅上的人就無法躲閃,輕則造成人員腿骨骨折、重則被卡住、卡死,甚至氣囊窒息等二次傷害。
為了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本產品能在汽車發生碰撞的同時使座椅解除“鎖定”并主動實現向后的移動從而及時給前排人員拓展生命空間,使其避免或減輕傷害。
2,提高強度的原因,有些防抱死技術方案中,為了提高解鎖的時效,車座的承受能力往往通過電機的自鎖來實現,一般都比較弱大約在600公斤左右,隨著國家標準將承受能力提高到1350公斤,其產品已根本無法滿足國標的技術要求;另外,其產品方案中的驅動部件都直接暴露在沖擊環境下,一旦發生前方碰撞就會形成大的沖擊易造成驅動部件的損壞從而導致產品失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解決現有技術中車座無法快速解除鎖定和防抱死座椅承載能力差的問題而提供的一種雙輸出軸式高強度的防抱死汽車座椅。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不足,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雙輸出軸式高強度的防抱死汽車座椅,包括滑動連接在車底盤上的車座,還包括一個用于限制車座在底盤上自由滑動的液壓控制系統,所述的液壓控制系統包括一對對稱分布的液壓控制單元和一個雙輸出軸驅動裝置,液壓控制單元包括液壓油缸、油泵和雙向液壓鎖,兩個液壓控制單元內的油泵分別與雙輸出軸驅動裝置的兩個輸出軸連接,液壓油缸內的活塞將液壓油缸分割成前油腔和后油腔,前油腔和后油腔通過油管分別與雙向液壓鎖的兩個油口連接,并通過雙向液壓鎖的自鎖來限制前油腔和后油腔內液壓油的自由流動,油泵的進油口和出油口分別與雙向液壓鎖的另外兩個油口連接,以便于通過油泵的作用力克服雙向液壓鎖的自鎖來實現液壓油缸的前油腔和后油腔內液壓油的流通,以改變前油腔和后油腔內的壓力來控制活塞的位置,以便于帶動與活塞相連接的活塞桿往復運動,通過活塞桿的往復運動驅動車座的位置調整。
所述的液壓控制系統中至少設置有一個用于檢測液壓控制系統油腔內壓力變化的壓力傳感器,壓力傳感器檢測到油腔內油壓變化到設置的安全值時傳遞信號給ECU,并通過ECU發出指令給雙輸出軸驅動裝置并控制雙輸出軸驅動裝置加速轉動,從而驅動油泵快速的克服雙向液壓鎖的自鎖調整油腔內的壓力以實現車座的主動后撤。
所述的ECU還與汽車的加速度傳感器連接,加速度傳感器檢測到車的加速度增大到安全值時,傳遞信號給ECU并通過ECU發出指令給雙輸出軸驅動裝置控制雙輸出軸驅動裝置加速轉動,從而驅動油泵快速的克服雙向液壓鎖的自鎖調整油腔內的壓力以實現車座的主動后撤。
所述車座滑動方向上的兩端均設置有用于限制車座調整范圍的限位開關,限位開關與雙輸出軸驅動裝置相互配合。
所述的油管通過快速接頭配合連接。
所述的雙輸出軸驅動裝置為通過電子分配器來實現同步工作的兩個單軸電機、一個雙輸出軸的電機或者通過連軸器實現同步的兩個雙輸出軸電機中的任意一種。
所述的液壓控制單元上設置有補油口。
補油口上連接有液壓油補償器,且油腔上連接有用于檢測油腔內液體損耗量的檢測器,當檢測器檢測到油腔內有油量損耗時發出信號給ECU,并通過ECU控制液壓油補償器補充器為油腔內補充損耗的油量。
所述的液壓油缸和活塞桿的固定方式采用液壓油缸固定在車底盤上且活塞桿的伸出端固定在車座上或者液壓油缸固定在車座上且活塞桿的伸出端固定在車底盤上中的任意一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簡單,通過控制雙輸出軸驅動裝置來驅動油泵以克服雙向液壓鎖的自鎖并控制油缸油腔內壓力及油量的變化以推動座椅前后調整,無極化調整舒適度高,采用雙輸出軸雙輸出軸驅動裝置可以實現同步運行,運轉更加穩定,另外當發生前方碰撞時座椅會由于慣性向前沖擊 并帶動活塞擠壓前油腔,使得里邊的壓力突然增大,此時壓力傳感器檢測到壓力增大并達到設定值,就啟動ECU并控制雙輸出軸驅動裝置驅動油泵加速往前油腔內注油使前油腔內壓力增大并推動活塞向后移動以實現帶動座椅的主動后撤,避免了碰撞之后出現乘客被卡死的問題,同時避免了人員昏迷時不能自主調整后撤造成的窒息的問題,采用液壓系統傳動穩定,使用相當方便而且成本較低,沒有噪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車座的安裝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液壓控制單元的原理簡圖。
圖示標記:1、車座;2、滑軌;3、液壓控制系統;301、活塞;302、活塞桿;303、后油腔;304、壓力傳感器;305、油泵;306、雙向液壓鎖; 307、前油腔;308、雙輸出軸驅動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圖中所示,具體實施方式如下:
一種雙輸出軸式高強度的防抱死汽車座椅,包括滑動連接在車底盤上的車座1,還包括一個用于限制車座1在底盤上自由滑動的液壓控制系統3,所述的液壓控制系統3包括一對對稱分布的液壓控制單元和一個雙輸出軸驅動裝置308,液壓控制單元包括液壓油缸、油泵305和雙向液壓鎖306,兩個液壓控制單元內的油泵305分別與雙輸出軸驅動裝置308的兩個輸出軸連接,液壓油缸內的活塞301將液壓油缸分割成前油腔307和后油腔303,前油腔307和后油腔303通過油管分別與雙向液壓鎖306的兩個油口連接,并通過雙向液壓鎖306的自鎖來限制前油腔307和后油腔303內液壓油的自由流動,油泵305的進油口和出油口分別與雙向液壓鎖306的另外兩個油口連接,以便于通過油泵305的作用力克服雙向液壓鎖306的自鎖來實現液壓油缸的前油腔307和后油腔303內液壓油的流通,以改變前油腔307和后油腔303內的壓力來控制活塞301的位置,以便于帶動與活塞301相連接的活塞桿往復運動,通過活塞桿的往復運動驅動車座1的位置調整。
所述的液壓控制系統中至少設置有一個用于檢測液壓控制系統3油腔內壓力變化的壓力傳感器304,壓力傳感器304檢測到油腔內油壓變化到設置的安全值時傳遞信號給ECU,并通過ECU發出指令給雙輸出軸驅動裝置308并控制雙輸出軸驅動裝置308加速轉動,從而驅動油泵305快速的克服雙向液壓鎖306的自鎖調整油腔內的壓力以實現車座的主動后撤。
所述的ECU還與汽車的加速度傳感器連接,加速度傳感器檢測到車的加速度增大到安全值時,傳遞信號給ECU并通過ECU發出指令給雙輸出軸驅動裝置308控制雙輸出軸驅動裝置308加速轉動,從而驅動油泵305快速的克服雙向液壓鎖306的自鎖調整油腔內的壓力以實現車座的主動后撤。
所述車座1滑動方向上的兩端均設置有用于限制車座調整范圍的限位開關,限位開關與雙輸出軸驅動裝置308相互配合。
所述的油管通過快速接頭配合連接。
所述的雙輸出軸驅動裝置308為通過電子分配器來實現同步工作的兩個單軸電機、一個雙輸出軸的電機或者通過連軸器實現同步的兩個雙輸出軸電機中的任意一種。
所述的液壓控制單元上設置有補油口。
補油口上連接有液壓油補償器,且油腔上連接有用于檢測油腔內液體損耗量的檢測器,當檢測器檢測到油腔內有油量損耗時發出信號給ECU,并通過ECU控制液壓油補償器補充器為油腔內補充損耗的油量。
所述的液壓油缸和活塞桿的固定方式采用液壓油缸固定在車底盤上且活塞桿的伸出端固定在車座上或者液壓油缸固定在車座上且活塞桿的伸出端固定在車底盤上中的任意一種。
活塞桿可以分別固定在滑軌上,也可以固定在車座上。
所述的雙輸出軸驅動裝置通過多個開關控制,如采用S1、S2和S3控制電機工作,其中S1和S2分別控制雙輸出軸驅動裝置兩個相反方向轉動來驅動泵實現座椅的前后移動,開關可以安裝在車的操作面板或座椅的側面板上便于人控制,S3為單擲開關與傳感器做成一體,當油缸前腔中的壓力瞬間增大,其壓力達到傳感器設定的值時會通過ECU控制雙輸出軸驅動裝置的開關S3閉合來控制雙輸出軸驅動裝置加速轉動以便使油泵快速地將油缸后油腔內的油抽到前油腔內實現座椅的加速后撤。
本實用新型的原理是通過雙輸出軸驅動裝置驅動油泵在克服雙向液壓鎖的自鎖作用后,通過泵進出油口的壓力變化來改變油缸兩個油腔內的壓力及油量分布以實現調整座椅前后移動的目的,當雙輸出軸驅動裝置不動時通過雙向液壓鎖的自鎖來切斷油管的貫通從而使油缸活塞不能活動,因為活塞伸出的兩端通過滑軌固定在車座上,從而控制車座無法在滑軌上自由滑動;當需要調節車座位置時,只需要控制雙輸出軸驅動裝置的對應開關S1、S2來控制雙輸出軸驅動裝置驅動泵,就可以改變油缸兩個油腔內的壓力及油量分布來帶動活塞移動從而使座椅移動,當調節到合適位置,然后關閉開關使雙輸出軸驅動裝置和液壓泵停止工作,雙向液壓鎖發揮鎖定功能使液壓油缸活塞無法移動,從而使車座固定。
本實用新型在發生前方碰撞時候因為慣性車座向前沖擊,沖擊力帶動活塞使得油缸前腔中的壓力瞬間增大,其壓力達到傳感器設定的值時會通過ECU控制雙輸出軸驅動裝置的開關S3閉合,雙輸出軸驅動裝置工作使泵將后油腔的油抽到前油腔并對活塞形成壓力,從而實現車座快速主動后撤。從而避免了駕駛員或者副駕駛員因反應遲緩無法迅速解除座椅固定狀態而被車體的變形沖擊致殘、卡住(死)、受傷導致昏迷時無法自主調整座椅造成的人員窒息死亡。
本實用新型所列舉的技術方案和實施方式并非是限制,與本實用新型所列舉的技術方案和實施方式等同或者效果相同方案都在本實用新型所保護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