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說明書中的發明涉及一種在組合多個殼體部件而形成的殼體的內部收容熱交換器的車輛用空調裝置。
背景技術:
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的車輛用空調裝置具有將固定側殼體和裝卸側殼體組合而形成的空調殼體。在將裝卸側殼體安裝于固定側殼體時,固定側殼體的第一分割開口部和裝卸側殼體的第二分割開口部彼此位置符合而形成殼體開口部。被收容于空調殼體內的蒸發器的熱交換介質配管貫通該殼體開口部,且從空調殼體的內部向外部延伸。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105641號公報
發明所要解決的課題
如專利文獻1那樣地在熱交換介質配管的位置組合兩個殼體的構造,將蒸發器設置于固定側殼體內后,通過將裝卸側殼體安裝于固定側殼體,從而能夠容易地將蒸發器設置于空調殼體內。
在專利文獻1的裝置中,因為在蒸發器的熱交換介質配管的位置分割空調殼體,所以容易將蒸發器設置于空調殼體內。然而,存在以下問題:需要將兩個殼體的嵌合部設定于熱交換介質配管貫通殼體的位置,設定嵌合部的形成部位的自由度變小,或嵌合部變成復雜的形狀。另外,通過嵌合部的形狀變復雜從而嵌合部容易變形,因此對在安裝兩個殼體時的安裝方便產生不良影響。另外,在熱交換介質配管結露的水通過毛細管現象容易在嵌合部傳遞流落。這些問題起因于在熱交換介質配管的位置分割空調殼體的構造。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這樣的課題,本說明書中的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用空調裝置,不采用將從熱交換器延伸的配管等通向空調殼體的分割位置的結構,而能夠將熱交換器設置于空調殼體內。
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本發明的一個特征例的車輛用空調裝置具備:空調殼體,在該空調殼體的內部具有向車室內吹送的空氣所流通的空氣通路,該空調殼體是將多個殼體部件組合而形成的;熱交換器,該熱交換器具有內部供熱介質流動的熱交換部和將熱介質的流出用配管及流入用配管結合在一起的配管連接部,該熱交換器設置于空調殼體的內部并使通過熱交換部的空氣與熱介質進行熱交換,從而進行空氣調節;配管用開口部,該配管用開口部以與配管連接部相對的方式設于多個殼體部件中的一個規定的殼體部件;設置用開口部,該設置用開口部設置于所述規定的殼體部件,并且具有能夠使熱交換器插通于規定的殼體部件的內部的大小;以及引導部,該引導部是設于規定的殼體部件的引導部,且具有引導面,該引導面在規定的殼體部件從設置用開口部的一側向里側壁延伸。
熱交換器具備熱交換部的空氣通過面,該空氣通過面與通過熱交換部的空氣通過熱交換部時的入口面或出口面相當,熱交換器以空氣通過面相對于引導面傾斜的方式被收容于規定的殼體部件的內部,并且熱交換器的靠近設置用開口部的部位相比于熱交換器的靠近里側壁的部位更遠離引導部。
根據該車輛用空調裝置,具備:引導部,該引導部設于形成空調殼體的多個殼體部件中的一個規定的殼體部件;以及設置用開口部,該設置用開口部設于規定的殼體部件,具有熱交換器能夠插通的大小。該引導部具有引導面,該引導面從設置用開口部的一側向里側壁延伸。因此,在將熱交換器設置于規定的殼體部件內時,能夠使熱交換器的一部分沿著引導面而從設置用開口部進入至殼體部件的內部。并且,在熱交換器被收容于一個規定的殼體部件的內部的狀態下,熱交換器的姿勢是空氣通過面相對于引導面傾斜,并且熱交換器的靠近設置用開口部的部位相比于熱交換器的靠近里側壁的部位更遠離引導部。由此,從一邊使空氣通過面沿著引導面一邊使熱交換器進入直到規定的殼體部件的里側壁的狀態,動作成使靠近設置用開口部的部位遠離引導面,從而能夠以配管連接部與配管用開口部相對的姿勢收容熱交換器。
因此,能夠通過將其他殼體部件安裝于這樣地收容了熱交換器的一個殼體部件來形成空調殼體1。由以上可知,根據該車輛用空調裝置,不采用將從熱交換器延伸的配管等通向空調殼體的分割位置的結構就能夠將熱交換器設置于空調殼體內。
附圖說明
圖1是在車輛后方觀察第一實施方式的車輛用空調裝置的后視圖。
圖2是車輛用空調裝置的側視圖。
圖3是表示空調殼體的第一殼體部件的內部的局部剖視圖。
圖4是在箭頭方向觀察圖3的iv–iv截面的局部剖視圖。
圖5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引導部的變形例的局部剖視圖。
圖6是表示使蒸發器沿著引導部進入至第一殼體部件的內部的狀態的圖。
圖7是表示第一殼體部件的配管用開口部的主視圖的局部圖。
圖8是表示將蒸發器設置于第一殼體部件的內部的狀態的圖。
圖9是表示在第二實施方式的車輛用空調裝置中,使蒸發器沿著引導部進入至第一殼體部件的內部的狀態的圖。
圖10是表示在第二實施方式的車輛用空調裝置中,將蒸發器設置于第一殼體部件的內部的狀態的圖。
符號說明
1…空調殼體
2…第一殼體部件(規定的殼體部件)、3…第二殼體部件(殼體部件)
10…送風通路(空氣通路)、11…蒸發器(熱交換器)
12…冷風通路(空氣通路)、15…熱風通路(空氣通路)
20…設置用開口部、21…配管用開口部
22…連接壁部(引導部)、23…里側壁
110…熱交換部、110a…出口面(空氣通過面)、113…配管連接部
122…肋(引導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一邊參照附圖一邊對用于實施本發明的多個方式進行說明。在各方式中,存在對與在先前的方式中已說明的事項對應的部分標注相同的參照符號而省略重復的說明的情況。在各方式中,在僅對結構的一部分進行說明的情況下,對于結構的其他的部分能夠應用先前說明的其他的方式。不僅是在各實施方式中具體地明示能夠組合的部分彼此組合,只要不特別地對組合產生阻礙,即使不明示也能夠使實施方式彼此部分地組合。
(第一實施方式)
參照圖1~圖8對第一實施方式的車輛用空調裝置100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車輛用空調裝置100具備空調殼體1,該空調殼體1在內部形成空氣通路并且收容各種功能零件。空調殼體1是多個殼體部件組合而形成的。空調殼體1是通過在嵌合部30至少將第一殼體部件2和第二殼體部件3在上下方向結合而形成的。第一殼體部件2配置于車輛上側,第二殼體部件3配置于車輛下側。
第一殼體部件2和第二殼體部件3形成沿車輛左右方向延伸的嵌合部30。例如,嵌合部30是形成于一方的殼體部件的結合端面的突起部和形成于另一方的殼體部件的結合端面的槽部嵌合的部分。
例如,車輛用空調裝置100以圖1及圖2所示的姿勢設置于緩沖板的后方,該緩沖板處于車室內前部的里側并且作為將發動機室和車室內隔開的隔壁板。如圖1所示,車輛用空調裝置100成為送風單元100a和空調單元100b兩個部分大致并排設置于左右的結構。
送風單元100a具有將車室內空氣或者車室外空氣吸引至空調殼體1的內部的功能,在上部具備內外氣切換箱。送風單元100a具備電動式的送風機。送風機具有離心多葉片風扇和風扇驅動用的電動機。離心多葉片風扇配置于渦形殼體內。在渦形殼體的空氣流下游側設有構成從渦形殼體的出口延伸的流路的管道部。該管道部形成用于將從送風機吹送的送風空氣導入至蒸發器11的送風通路10。送風單元100a的出口部通過該管道部連接于空調單元100b的入口部。
空調單元100b在空調殼體1的內部內置有稱為蒸發器11和加熱器芯14的熱交換器、空氣混合門13、以及吹出口切換門17、18。空調殼體1是通過多個殼體部件而形成的,該多個殼體部件由例如聚丙烯那樣的具有一定程度彈性,強度也優良的樹脂的模制品構成。該多個殼體部件在將蒸發器11及加熱器芯14的熱交換器等收納于規定的位置之后裝配,通過彈性配合等卡合構件、金屬彈簧夾、螺釘等連結構件等一體地結合而形成空調殼體1。
在第一實施方式中,空調殼體1與渦形殼體和管道部一體地成形。渦形殼體及管道部的車輛上側的一部分通過第一殼體部件2而一體成形,渦形殼體及管道部的車輛下側的剩余部分通過第二殼體部件3而一體成形。
第一殼體部件2是構成空調殼體1的多個殼體部件中的一個規定的殼體部件。在將蒸發器11收容于第一殼體部件2的狀態下,在第一殼體部件2的內部也收容有從蒸發器11延伸的流出用配管、流入用配管、以及配管連接部113。
流出用配管、流入用配管、以及配管連接部113與設于第一殼體部件2的配管用開口部21相對。如圖6~圖8所示,配管用開口部21是在第一殼體部件2中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貫通的貫通孔。配管用開口部21是外形比配管連接部113的外形大的開口部。在將蒸發器11收容于第一殼體部件2的狀態下,在車輛后方從正面觀察配管用開口部21的情況下,能夠通過配管用開口部21用目視確認流出用配管、流入用配管、配管連接部113中的至少一部分。
在配管連接部113的外周設有接觸于第一殼體部件2的內表面且能夠彈性變形的密封部件113a。密封部件113a是例如由天然橡膠、合成橡膠、聚氨酯等彈性材料形成的密封用部件。在將蒸發器11收容于第一殼體部件2的狀態下,密封部件113a接觸于第一殼體部件2的內表面,例如接觸于配管用開口部21的內周緣或者在內周緣的周圍形成的面。密封部件113a在彈性變形的狀態下接觸于第一殼體部件2的內表面,從而能夠防止從送風通路10流下的空氣從配管連接部113的周圍向空調殼體1的外部泄漏。
第一殼體部件2具備設置用開口部20,該設置用開口部20具有能夠將蒸發器11插通至第一殼體部件2的內部的大小。如圖6及圖8所示,設置用開口部20在第一殼體部件2中在車輛前方側向下方開口。設置用開口部20是在將蒸發器11設置于第一殼體部件2的內部時成為插入口的開口部。
在第一殼體部件2的內壁設有引導部,該引導部具有從設置用開口部20的一側向第一殼體部件2的里側壁23延伸的引導面。里側壁23是在蒸發器11中靠近配管連接部113的一端112直接或者間接地接觸的壁部。例如,一端112相當于將蒸發器11設置于第一殼體部件2內時成為蒸發器11的前頭側的集水箱。另一方面,另一端111相當于成為蒸發器11的后側的集水箱。
引導部從設置用開口部20的內緣部向里側壁23具有規定的長度。如圖3、圖4、圖6以及圖8所示,引導部通過連接壁部22構成,該連接壁部22將第一壁部220和第二壁部221連接,其中,第一壁部220對蒸發器11的側面進行支承,第二壁部221相對于第一壁部220位于內側形成臺階差。因此,在第一殼體部件2的內部,形成于第一壁部220與第一壁部220之間的空氣通路的車輛寬度方向的通路寬度尺寸相比于形成于第二壁部221與第二壁部221之間的空氣通路的車輛寬度方向的通路寬度尺寸變大。
引導面是連接壁部22的表面。引導部也可以通過遍及從設置用開口部20的內緣部至里側壁23的整體地延伸的連接壁部22構成,或者通過部分地設于從設置用開口部20的內緣部至內壁部23的連接壁部22構成。另外,引導部從設置用開口部20的內緣部向里側壁23以規定長度分開設置,也可以通過不延伸至里側壁23而延伸至途中的連接壁部22構成。
如圖4所示,連接壁部22的引導面是仿形于蒸發器11的端部的表面形狀,例如,是仿形于對熱交換部110進行加強的側板的表面的表面形狀。側板是在熱交換部110的端部以沿著制冷劑管的方式設置的加強用部件。在該情況下,優選連接壁部22的引導面對設于蒸發器11的兩側部的側板整體地進行支承。
另外,如圖5所示,引導部也可以通過從第一殼體部件2的側壁向內側突出的肋122構成。在該情況下,不形成用于形成引導面的臺階差,肋122的蒸發器11側的表面成為引導面。第一殼體部件2的側壁對設于蒸發器11的兩側部的側板整體地進行支承。
連接壁部22的引導面與從配管用開口部21遍及至設置用開口部20而形成的壁部2a的距離w2,設定成比包含配管連接部113的蒸發器11的空氣通過方向的尺寸w1大。在圖6中,在使蒸發器11從設置用開口部20進入第一殼體部件2內而設置時,用雙點劃線表示描述配管連接部113側的端部的軌跡l1。該軌跡l1到空氣通過面110a的距離相當于尺寸w1。
在將蒸發器11設置于第一殼體部件2內時,如圖6所示,蒸發器11從一端112插通于設置用開口部20的內側,向第一殼體部件2的里側壁23壓入。此時,在使空氣通過面110a的一部分或者側板沿著連接壁部22的引導面的狀態下,使蒸發器11向里側壁23側進入。并且,因為距離w2比尺寸w1大,所以配管連接部113側的端部不接觸第一殼體部件2的內表面而能夠順利地使蒸發器11進入直至接觸里側壁23。
在蒸發器11的一端112進入直至到達里側壁23時,以使蒸發器11的另一端111側向配管用開口部21側旋轉移動的方式變更蒸發器11的姿勢。通過該移動,密封部件113a變成接觸于第一殼體部件2的內表面。此外,蒸發器11在設置于第一殼體部件2的內部的狀態下變成空氣通過面110a相對于連接壁部22的引導面以規定角度傾斜的姿勢,并且與蒸發器11的一端112側的部位相比,蒸發器11的另一端111側的部位更遠離連接壁部22。在該狀態下,一端112接觸于里側壁23,此外,第一壁部220直接或者間接地接觸于蒸發器11的兩側面,從而蒸發器11由第一殼體部件2支承。接著,將第二殼體部件3安裝于第一殼體部件2,以形成嵌合部30。
如圖1及圖8所示,相對于第一殼體部件2,將第三殼體部件4從外部安裝固定于與配管用開口部21對應的位置。由此,能夠制作如圖1及圖2所示那樣的車輛用空調裝置100。
第三殼體部件4通過螺釘、螺栓等螺合構件固定于第一殼體部件2。第三殼體部件4是具備將貫通孔部40的周圍包圍的凸緣部42的環狀部件。貫通孔部40形成連接于配管連接部113的來自外部的配管能夠插通的開口部。該來自外部的配管是構成設置于發動機室的制冷循環的配管,例如,是通向冷凝器的配管和通向壓縮機的配管。通向冷凝器的配管在配管連接部113以連通于流入用配管的方式連結,通向壓縮機的配管在配管連接部113中以連通于流出用配管的方式連結。
凸緣部42具有能夠從外部覆蓋配管用開口部21的內周緣的大小及形狀。在相比于凸緣部42的外周緣位于內側的面的全周設有密封部件41。密封部件41由例如天然橡膠、合成橡膠、聚氨酯等彈性材料形成。在所述的緩沖板,第三殼體部件4在密封部件41彈性變形的狀態下接觸于與貫通孔部40對應的位置的周圍。由此,空調殼體1與緩沖板連接。
接著,對車輛用空調裝置100的內部結構進行詳細地說明。在空調殼體1內的前方側部位設有在車輛寬度方向上延伸的送風通路10,在該送風通路10從送風機吹送的空氣向蒸發器11流下。在空調殼體1的內部,在送風通路10的后方設置有蒸發器11,該蒸發器11橫跨通路的全部區域。蒸發器11是從空氣吸收在制冷循環中流通的制冷劑的蒸發潛熱而對空氣進行冷卻的冷卻用熱交換器。
車輛用空調裝置100是如下的裝置:不采用在空調殼體中通過多個殼體部件形成的配管用開口部通有從熱交換器延伸的配管等的結構,就能夠將熱交換器設置于空調殼體內。在該實施方式中,對與空調殼體1外的配管連接的結構的熱交換器是蒸發器11的情況進行了示例。
蒸發器11例如具備:熱交換器110,該熱交換器110具有彼此空開間隔地排列的多個制冷劑管及外側翅片;集水箱,該集水箱與熱交換部110的多個制冷劑管的兩端部連接;以及配管連接部113。配管連接部113將作為熱介質的制冷劑向蒸發器11流入的流入用配管和制冷劑從蒸發器11流出的流出用配管結合在一起。配管連接部113是構成設于空調殼體1的外部的回路的配管能夠進行連接的配管接頭部。另外,在配管連接部113也可以連接膨脹閥5,或者該也可以構成與膨脹閥5一體地形成的配管連接部113。
集水箱分別設于熱交換部110的制冷劑流方向的兩端部。流入用配管位于蒸發器11的一端側,且連接于與蒸發器11的制冷劑流入部相當的流入側集水箱。流出用配管處于蒸發器11的一端側且位于與流入側集水箱相鄰的位置,且連接于與蒸發器11的制冷劑流出部相當的流出側集水箱。在各集水箱與空調殼體1的壁部之間也可以具備用于防止空氣泄漏的絕緣體。
在熱交換部110流通有通過送風機吹送的空氣。因此,蒸發器11具備熱交換部的空氣通過面110a,該空氣通過面110a相當于通過熱交換部110的空氣通過熱交換部110時的入口面或者出口面。空氣通過面110a成為矩形平板狀,空氣在該矩形平板狀的厚度方向上通過。熱交換部110是以在與空氣的通過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擴大的方式延伸的部分。該空氣通過面110a是在通過熱交換部110時通過與熱介質進行熱交換的空氣流而在垂直方向上貫通的假想的面,是通過制冷劑管、外側翅片而形成的具有凹凸的端部。因此,空氣通過面110a不是在熱交換部110形成于空氣流方向的端部的平坦的面。熱交換部110以相對于鉛直方向傾斜的姿勢配置。此外,蒸發器11以傾斜成熱交換部110的上端相比于下端位于車輛前方側的姿勢而設置于空調殼體1的內部。
在蒸發器11的空氣流下游側、或者車輛后方側設置有加熱器芯14。加熱器芯14是對已通過蒸發器11的冷風進行再加熱的結構,加熱器芯14是在其內部流動有高溫的發動機冷卻水,并將該冷卻水作為熱源而對空氣進行加熱的熱交換器。
在空調殼體1的內部且蒸發器11的車輛后方側設有冷風通路12。在冷風通路12流動有通過蒸發器11的熱交換部110而被冷卻的冷風。在空調殼體1的內部且從加熱器芯14的車輛后方側遍及車輛上方側的部位設有熱風通路15。在熱風通路15流動有在流過冷風通路12之后,通過加熱器芯14而被加熱的熱風。
在蒸發器11的車輛后方且加熱器芯14的車輛前方的部位設置有空氣混合門13,該空氣混合門13對朝向加熱器芯14的空氣流入通路進行開閉,對通過加熱器芯14的空氣和未通過加熱器芯14的空氣的風量比例進行調整。空氣混合門13具備以旋轉軸為中心旋轉的板狀的門主體,空氣混合門13是通過門主體的旋轉位置來調節通路的開放程度的門。空氣混合門13能夠成為例如碟式門、懸臂門。另外,空氣混合門13也可以由例如滑動式門構成,該滑動式門通過設于門主體的齒條與小齒輪的嚙合而使門主體平行移動對通路的開放程度進行調整。
在冷風通路12及熱風通路15的下游側的部位設有空氣混合部16,該空氣混合部16使來自冷風通路12的冷風和來自加熱器芯14的熱風合流,使冷風和熱風混合。空氣混合部16是連通于冷風通路12的下游側和熱風通路15的下游側的雙方的規定范圍的區域。由空氣混合部16調節溫度的空調空氣進一步通過設于下游的除霜器通路170、面部通路171、腳部通路180等向車室內的規定的位置吹出。
在空調殼體1內的上部且車輛前方側的部位設有與空氣混合部16連通并向上方延伸的除霜器通路170。除霜器通路170經由除霜器管道連通于向車室內開口的除霜器吹出口。除霜器吹出口向前窗玻璃的內表面開口。在空調殼體1的上部且與除霜器通路170的車輛后方側相鄰的部位設有連通于空氣混合部16的面部通路171。面部通路171經由面部管道連通于向車室內開口的面部吹出口。面部吹出口向乘員上半身吹出空調風。
除霜器通路170、面部通路171能夠通過吹出口切換門17開閉。吹出口切換門17是與空氣混合門13相同的門,能夠通過旋轉位置將除霜器通路170及面部通路171的雙方控制成開狀態,也能夠將一方控制成開狀態并且將另一方控制成閉狀態。
在空調殼體1內的車輛后方側的部位設有連通于空氣混合部16的腳部通路180。腳部通路180經由腳部管道連通于向車室內開口的腳部吹出口。腳部吹出口向乘員下半身吹出空調風。腳部通路180能夠通過吹出口切換門18開閉。此外,通向除霜器通路170及面部通路171的上流側的通路能夠通過吹出口切換門17開閉。吹出口切換門18是與空氣混合門13相同的門。吹出口切換門18通過旋轉位置,能夠將通向除霜器通路170及面部通路171雙方的上流側的通路和腳部通路180控制成開狀態,也能夠將一方控制成開狀態并且另一方控制成閉狀態。另外,吹出口切換門17、18也可以例如通過滑動式門構成,該滑動式門通過設于門主體的齒條和小齒輪的嚙合而使門主體平行移動對通路的開放程度進行調整。
以下,對第一實施方式的車輛用空調裝置100帶來的作用效果進行說明。車輛用空調裝置100具備:組合多個殼體部件形成的空調殼體1;以及具有配管連接部113的蒸發器11,該配管連接部113將熱介質的流出用配管及流入用配管結合在一起。作為多個殼體部件中的規定的殼體部件的第一殼體部件2具備引導部,該引導部具有從設置用開口部20的一側向里側壁23延伸的引導面。蒸發器11以空氣通過面110a相對于引導面傾斜的方式被收容于第一殼體部件2的內部,并且蒸發器11的靠近設置用開口部20的部位相比于蒸發器11的靠近里側壁23的部位更遠離引導部。
根據該車輛用空調裝置100,具備:設于形成空調殼體1的多個殼體部件中的一個規定的殼體部件的引導部;以及具有蒸發器11能夠插通的大小的、設于規定的殼體部件的設置用開口部20。該引導部具有從設置用開口部20的一側向里側壁23延伸的引導面。因此,能夠在將蒸發器11設置于規定的殼體部件內時,使蒸發器11的空氣通過面110a沿著引導面通過設置用開口部20進入內部。并且,在蒸發器11被收容于一個規定的殼體部件的內部的狀態下,蒸發器11的姿勢是空氣通過面110a相對于引導面傾斜,并且蒸發器11的靠近設置用開口部20的部位相比于蒸發器11的靠近里側壁23的部位更遠離引導部。由此,能夠進行以下動作:從一邊使空氣通過面110a沿著引導面一邊使蒸發器11進入至規定的殼體部件的里側壁23的狀態,動作成使靠近設置用開口部20的部位從引導面離開。因此,能夠以配管連接部113與配管用開口部21相對的姿勢收容蒸發器11。
因此,能夠通過將其他殼體部件安裝于這樣地收容了蒸發器11的一個殼體部件來形成空調殼體1。由以上可知,根據車輛用空調裝置100,不采用將從蒸發器11延伸的配管等通向空調殼體1的分割位置的結構,就能夠將蒸發器11設置于空調殼體1內。
另外,根據車輛用空調裝置100,因為不采用將從蒸發器11延伸的配管等通向空調殼體1的分割位置的結構,所以能夠抑制附著于配管的結露水通過毛細管現象而在空調殼體1的分割部傳遞流動。根據該結構,多個殼體部件的安裝性提高,并且能夠提高空調殼體1的強度,能夠抑制空調殼體1的歪斜和變形。
另外,根據車輛用空調裝置100,空調殼體1的分割部位的形狀能夠簡單化,因此殼體部件的模具費能夠降低,另外能夠降低成形劣質品,因此有助于抑制裝置的產品成本。另外,通過分割部位的形狀的簡單化,罩等的必要性降低,能夠消減零件件數。
另外,引導部是將第一壁部220和第二壁部221連接的連接壁部22,其中,第一壁部220對蒸發器11的側面進行支承,第二壁部221相對于第一壁部220位于內側且形成臺階差。根據該結構,能夠利用空調殼體1的外形形狀在殼體的內部形成引導部。另外,通過臺階差形成引導部,從而能夠提高殼體的強度并且能夠提供起模性好的殼體部件。
引導部是從規定的殼體部件的內表面向內側突出的肋122。根據該結構,不通過臺階差形成引導部,因此不需要對于空氣通路的寬度尺寸設置差值。因此,能夠盡可能大地形成空調殼體1內的通路空間。另外,能夠僅通過在用于成形殼體部件的模具挖槽就能夠形成引導部,因此實現模具費的降低。
蒸發器11以空氣通過面110a相對于引導面傾斜的方式被收容于規定的殼體部件的內部,并且與蒸發器11的靠近配管連接部113的一端112側的部位相比,蒸發器11的另一端111側的部位更遠離引導部。根據該結構,在殼體部件內將蒸發器11向里側壁23側設置之后,使不結合配管的體積小的另一端111側以旋轉的方式移動而設置于規定的位置,因此,能夠實施操作性良好的裝配。因此,能夠提供實現裝配工時降低的車輛用空調裝置100。
在配管連接部113的外周設有接觸于規定的殼體部件的內表面的密封部件113a。根據該結構,能夠通過密封部件113a而直接進行與空調殼體1的密封。
(第二實施方式)
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參照圖9及圖10對作為相對于第一實施方式的其他方式的車輛用空調裝置200進行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的車輛用空調裝置200具有以下不同點:在將蒸發器11設置于第一殼體部件102時,使位于與配管連接部113相反的一側的另一端111變成前頭并進入至第一殼體部件102。在第二實施方式中,標注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附圖相同符號的構成零件及未說明的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對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結構等進行說明。圖9及圖10為了便于理解設置蒸發器11時的狀況,以僅能看到設置蒸發器11的部位的內部的方式將第一殼體部件102斷裂表示。因此,在各圖中,對于第一殼體部件102中蒸發器以外的部位,表示外觀。
如圖9及圖10所示,車輛用空調裝置200具有空調殼體,該空調殼體是將位于下方的第一殼體部件102和位于上方的第二殼體部件103組合而構成的。第一殼體部件102在車輛前側且上部具備向上方開口的設置用開口部20。第一殼體部件102的里側壁是在蒸發器11中作為與配管連接部113相反的一側的另一端111直接或者間接地接觸的壁部。例如,另一端111相當于在將蒸發器11設置于第一殼體部件102內時成為蒸發器11的前頭側的集水箱。另一方面,一端112相當于成為蒸發器11的后側的集水箱。
在將蒸發器11設置于第一殼體部件102內時,如圖9所示,蒸發器11從另一端111插通至設置用開口部20的內側,向第一殼體部件102的里側壁b壓入(參照圖9的實線表示的另一端111)。此時,在使空氣通過面110a的一部分或者側板沿著連接壁部22的引導面的狀態下,使蒸發器11向里側壁b側進入。另外,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配管連接部113側的端部不與第一殼體部件102的內表面接觸就能夠使蒸發器11順利地進入直到接觸于里側壁b。在蒸發器11的另一端111設有襯墊111a,襯墊111a能夠起到絕熱材料的功能。圖9的虛線位置a表示蒸發器11安裝后的位置。
在蒸發器11的另一端111進入直到到達里側壁b時,使蒸發器11的一端112側以向配管用開口部21側旋轉的方式移動而變更蒸發器11的姿勢。通過該移動,密封部件113a接觸于第一殼體部件102的內表面。此外,蒸發器11在設置于第一殼體部件102的內部的狀態下變成空氣通過面110a相對于連接壁部22的引導面以規定角度傾斜的姿勢,并且蒸發器11的一端112側的部位相比于另一端111側的部位更遠離連接壁部22。在該狀態下,另一端111接觸于里側壁b,此外,第一壁部220直接或者間接地接觸于蒸發器11的兩側面,從而蒸發器11由第一殼體部件102支承。接著,將第二殼體部件103安裝于第一殼體部件102。
根據第二實施方式,蒸發器11以空氣通過面110a相對于引導面傾斜的方式被收容于第一殼體部件102的內部,并且蒸發器11的靠近配管連接部113的一端112側的部位相比于蒸發器11的另一端111側的部位更遠離連接壁部22的引導面。根據該結構,在殼體部件內將蒸發器11向里側壁23側設置之后,使配管連接部113側的一端112以旋轉的方式移動。由此,該旋轉的那樣的移動成為靠近配管部的軸向的軌跡,因此能夠使密封部件113a以相對于配管用開口部21的周圍面大致正交的角度接觸于該配管用開口部21的周圍面。因此,能夠提供能夠提高密封部件113a和殼體部件的密封性的車輛用空調裝置200。
(其他實施方式)
本說明書的發明不限定于示例的實施方式。發明包含已示例的實施方式和本領域技術人員基于這些實施方式進行變形方式。例如,發明不限定于在實施方式中所表示的零件、要素的組合,能夠實施各種變形。發明能夠通過多種多樣的組合來實施。發明能夠具有能夠追加于實施方式的追加的部分。發明包含省略了實施方式的零件、要素的方式。發明包含一個實施方式與其他實施方式之間的零件、要素的置換,或者組合。所公開的技術范圍不限定于實施方式的記載。所公開的技術范圍由權利要求書的記載表示,此外,應該理解成包含與權利要求書的記載等同的意思及在范圍內的全部變更。
在所述的實施方式中,構成空調殼體1的多個殼體部件主要是第一殼體部件2和第二殼體部件3,但是不限定于該個數和結構。車輛用空調裝置100中,只要是配管用開口部21由一個殼體部件形成的結構即可,也可以是配管用開口部21以外的部位通過多個殼體部件而形成的結構。
在所述的實施方式所公開的車輛用空調裝置100、200不采用將從蒸發器11延伸的配管等通向空調殼體1的分割位置的結構就能夠將蒸發器11設置于空調殼體1內,但是作為對象的熱交換器不限定于蒸發器11。例如,在車輛用空調裝置100,200能夠應用其他熱交換器代替蒸發器11,其他蒸發器具有冷凝器等的制熱用的熱交換器、熱水等所流通的加熱器芯等、以及向空調殼體1的外部延伸的配管等。
在所述的實施方式中,表述為某部分和其他的部分直接的或者間接地接觸,但是,間接地接觸的情況是指為了使兩者可靠地接觸而在兩者之間設置其他部件,例如在兩者之間設置有密封部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