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運輸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超低輪式運輸車。
背景技術:
在風電設備及機械裝配領域,待裝配的設備具有重量重、體積大的特點,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采用將待裝配的設備放置在軌道平車上,行進到指定工序的生產區進行裝配。
目前,軌道平車對地面軌道的依賴性較強,不能在地面上隨意行走,也不能改變行走線路,而行車吊裝占用了一定的安裝空間,可能會影響軌道平車沿其軌道的運行。
因此,如何設計一種超低輪式運輸車,以解決軌道平車對軌道的依賴,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目前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超低輪式運輸車,無需依賴于軌道,能夠實現在地面上的運行和轉向。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超低輪式運輸車,包括車體,還包括設置在所述車體里的第一驅動輪組、第二驅動輪組和轉向輪組,所述第一驅動輪組和所述第二驅動輪組設置在所述車體的兩側,并處于所述車體的一端,所述轉向輪組設置在所述車體的中部,并處于所述車體的另一端,所述轉向輪組包括轉向驅動機構以及與所述轉向驅動機構相連的兩個以上的轉向輪。
本實用新型的超低輪式運輸車,設有與車體連接的第一驅動輪組和第二驅動輪組,兩者分別處于車體的兩側,還設有與第一驅動輪組和第二驅動輪組異端設置的轉向輪組,轉向輪組設于車體的中部,一方面,第一驅動輪組、第二驅動輪組和轉向輪組對車體形成穩定的三角支撐,提高了車體的穩定性;另一方面,第一驅動輪組、第二驅動輪組和轉向輪組能夠對車體的載荷進行有效分擔,以提高車體的整體承載能力,進而滿足大載荷的運輸需求;而且,轉向輪組包括兩個以上的轉向輪,不僅提高了支撐穩定性,還提高了運輸的安全性和轉向精度,降低了所運輸的設備在運輸途中發生傾倒等事故的概率。
可選地,所述第一驅動輪組包括第一驅動電機以及與所述第一驅動電機相連的兩個以上同軸連通的第一驅動輪;
和/或,所述第二驅動輪組包括第二驅動電機以及與所述第二驅動電機相連的兩個以上同軸連通的第二驅動輪。
可選地,所述轉向驅動機構還包括繞垂向轉動的回轉支承和驅動所述回轉支承轉動的驅動桿,所述回轉支承的內圈和外圈中,一者與所述車體固定連接,另一者與所述轉向輪和所述驅動桿周向固定連接。
可選地,所述轉向驅動機構還包括與所述驅動桿連接的轉向電機,所述轉向電機驅動所述驅動桿在左右方向上伸縮或移動,以帶動所述轉向輪轉向。
可選地,還包括電控系統,所述車體設有用于安裝所述電控系統的第五安裝框。
可選地,還包括安裝在所述車體的警示器,所述警示器與所述電控系統信號連接。
可選地,還包括與所述電控系統信號連接的路徑傳感器,所述路徑傳感器用于感應鋪設在底面的磁條中存儲的位置和方向信號。
可選地,還包括與所述電控系統信號連接的操作面板,和/或與所述電控系統信號連接的速度傳感器。
可選地,還包括與所述電控系統信號連接的區域掃描儀,用于檢測障礙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提供超低輪式運輸車在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處于直行狀態的俯視圖;
圖2為圖1所示超低輪式運輸車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所示超低輪式運輸車的前視圖;
圖4為圖1所述超低輪式運輸車處于轉向狀態的俯視圖。
圖1-4中:
車體1、第一安裝框11、第二安裝框12、第三安裝框13、第四安裝框14、第五安裝框15、第一驅動輪組2、第一驅動電機21、第一驅動輪22、第二驅動輪組3、第二驅動電機31、第二驅動輪32、轉向輪組4、轉向驅動機構41、轉向輪42、回轉支承43、驅動桿44、轉向電機45、電池組5、電控系統6、警示器7、路徑傳感器8、操作面板9、速度傳感器10、區域掃描儀20。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超低輪式運輸車,無需依賴于軌道,能夠實現在地面上的運行和轉向。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具體介紹,以便本領域技術人員準確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
本文所述的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以運行狀態為參照,平行于運行方向的方向為前后,運行方向所指向的方向為前,與前相背的方向為后;垂直于地面的方向為上下,在上下方向上,指向地面的為下,遠離地面的為上;在平行于地面的水平面內,垂直于前后的方向為左右方向,在左右方向上,沿運行方向看,處于左手邊的為左,處于右手邊的為右。
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超低輪式運輸車,包括車體1、處于車體1里的第一驅動輪組2、第二驅動輪組3和轉向輪組4,第一驅動輪組2和第二驅動輪組3設置在車體1的兩側,并處于車體1的一端,在各圖中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驅動輪組2和第二驅動輪組3設置在車體1后端的左右兩側;轉向輪組4設置在車體1的中部,并處于車體1的另一端,在各圖所示的實施例中,具體可以設置在前端的中部。
可以理解,第一驅動輪組2和第二驅動輪組3也可以處于車體1前端的左右兩側,將轉向輪組4設置在車體1后端的中部,本實施例中僅以其中一種方式為例進行說明,另一種方式進行參考設置。
所述車體1的中部是相對于車體1的兩側而言的,以車體1運行方向的中軸線為參照,即前后延伸的中軸線為參照,處于該中軸線上,或者由該中軸線上的一個點為圓心、以一定距離為半徑擴展形成的中間區域。
由于第一驅動輪組2和第二驅動輪組3處于車體1后端的左右兩側,轉向輪42處于車體1前端的中部,則對車體1形成三角支撐,提高了車體1的穩定性,進而提高輸送過程的穩定性,降低運輸的安全風險;再者,第一驅動輪組2、第二驅動輪組3和轉向輪組4的三角關系能夠對車體1的載荷進行較為均勻有效的分擔,進而提高車體1的載重能力,實現大噸位設備的運輸。
而且,車體1還可以為采用鋼管組焊而成的框架體,并具有用于容納第一驅動輪組2的第一安裝框11以及用于容納第二驅動輪組3的第二安裝框12,進而將第一驅動輪組2和第二驅動輪組3部分或全部至于車體1內,以降低車體1的高度,實現超低設置。
此時,車體1采用框架體的結構形式,能夠將第一驅動輪組2和第二驅動輪組3等至于車體1內部,從而降低車體1的高度,避免車體1自身高度過大,一方面利用提高運輸的穩定性,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了裝卸便捷性,也便于當設備運輸到位后行車的吊裝。
車體1還可以設置用于容納轉向輪組4的第三安裝框13,以便將轉向輪組4部分或全部至于車體1內,降低車體1的高度;還可以與第一驅動輪組2和第二驅動輪組3相互配合,使得三者對車體1的支撐點大致處于同一平面內,以避免應力集中,提高承載能力以及運輸穩定性。
如圖1所示,該第一驅動輪組2可以包括第一驅動電機21和與第一驅動連接的第一驅動輪22,具體可以包括兩個以上同軸設置的第一驅動輪22,然后通過第一驅動電機21驅動各第一驅動輪22繞共同的驅動軸轉動,以通過各第一驅動輪22對載荷進行有效承擔,提高承載能力以及運輸穩定性。
同理,第二驅動輪組3也可以包括第二驅動電機31和與第二驅動電機31連接的兩個以上的第二驅動輪32,各第二驅動輪32可以同軸設置,具體可以參照第一驅動輪組2進行設置。
同時,為了提高支撐可靠性,第一驅動輪組2中第一驅動輪22的個數以及尺寸可以與第二驅動輪組3中第二驅動輪32的個數和尺寸相同設置;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區別設置。
轉向輪組4可以包括轉向驅動機構41和與轉向驅動機構41相連的兩個以上的轉向輪42,轉向驅動機構41用于驅動轉向輪42轉動,并帶動車體1進行轉向;兩個以上的轉向輪42可以同軸連接,具體可以設置四個轉向輪42,如圖1所示。此時,轉向輪42的個數等于第一驅動輪22和第二驅動輪32的個數之和,能夠使得車體1前后兩端的支撐力大致相等,進而對載荷進行較為均勻的分擔。還可以提高轉向控制的精度和準確性,提高運輸安全性,降低所運輸的設備在運輸途中發生傾倒等事故的概率。
該轉向驅動機構41可以包括能夠繞垂向轉軸轉動的回轉支承43以及用于驅動回轉支承43轉動的驅動桿44,回轉支承43的內圈和外圈中,一者與車體1固定連接,另一者與轉向輪42和驅動桿44周向固定連接;驅動桿44對回轉支承43施加的轉動力矩可以驅動轉向輪42在回轉支承43的周向轉動,進而帶動轉向輪42相對車體1轉動,實現轉向。
在圖1和圖4所示的實施例中,以回轉支承43的外圈與驅動桿44和轉向輪42周向固定連接為例,此處所述的周向固定連接是指在回轉支承43的周向固定連接;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可以理解,轉向輪42具有轉向軸,轉向輪42應該能夠繞轉向軸轉動,該轉向軸大致在左右方向上延伸,以使得轉向輪42繞轉向軸前后滾動;而回轉支承43的轉軸在垂向,回轉支承43能夠繞其轉軸在水平面內左右轉動,則回轉支承43的外圈與轉向輪42周向固定連接是指,回轉支承43的外圈與轉向輪42在水平面內周向固定連接,以使得在驅動桿44驅動回轉支承43的外圈轉動時,能夠通過回轉支承43的外圈帶動轉向輪42左右擺動,實現向左或向右轉向,如圖4所示。
為實現對驅動桿44的驅動,轉向驅動機構41還包括與驅動桿44連接的轉向電機45,該轉向電機45用于驅動該驅動桿44在左右方向上伸縮或者移動,進而帶動回轉支承43中與驅動桿44相連的圈在左右方向上回轉,實現對轉向輪42的轉向驅動,帶動轉向輪42進行轉向。
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驅動桿44可以為伸縮桿,轉向電機45具體可以固定安裝在車體1的左側或者右側,使得驅動桿44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并驅動該驅動桿44向左或向右伸出,或者向右或向左縮回,以帶動回轉支承43的外圈在左右方向上轉動,進而帶動轉向輪42向左或向右轉向,并通過控制驅動桿44的伸縮量和移動量而控制轉向幅度。
或者,驅動桿44可以為在左右方向上可移動的桿,如轉向電機45可以連接絲杠,然后通過絲杠螺接該驅動桿44,并使得絲杠左右延伸,控制驅動桿44沿絲杠左右移動。
通過回轉支承43的設置,在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內圈與車體1固定,實現了回轉支承43的定位,外圈與驅動桿44和轉向輪42周向固定,通過驅動桿44驅動轉向輪42相對車體1轉動,進而實現轉向。這種方式不僅結構簡單,還便于實現,尤其是,回轉支承43能夠承受比較大的軸向載荷,此時,回轉支承43的軸向即為垂向,而車體1承受的載荷即為垂向載荷,能夠輔助實現承載,提高車體1的穩定性和承載能力;更為重要的是,車體1的載荷通過回轉支承43進行分擔,使得轉向輪42存在轉向自由度,避免轉向輪42被鎖死或者轉向電機45的驅動力過大,提高了轉向靈活性。
在上述基礎上,本實用新型還包括電池組5,此時車體1還可以具有用于容納電池組5的第四安裝框14,此時,電池組5用于為第一驅動輪組2、第二驅動輪組3和轉向輪組4提供驅動力,具體可以與第一驅動電機21、第二驅動電機31以及轉向電機45相連接,進而傳遞驅動力。
再者,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包括電控系統6,該車體1設有用于安裝電控系統6的第五安裝框15,具體可以處于車體1的后端,還可以置于第一驅動輪組2和第二驅動輪組3之間。
如圖2-4所示,本實用新型還包括設置在車體1的警示器7以及區域掃描儀20,該警示器7和區域掃描儀20均可以與電控系統6信號連接,以通過電控系統6進行控制。
該警示器7具體可以安裝在車體1的側面,可以為警示燈,還可以安裝在車體1的前后兩端或者車體1的側面,以便在超低輪式運輸車運行時起到提醒和警示作用,提醒操作人員進行避讓。
該區域掃描儀20用于車前障礙物的檢測,可以檢測車前3米左右的區域,如果有障礙物存在,區域掃描以可以向電控系統6發出信號,以使得電控系統6控制運輸車自動停車,避免發生碰撞,提高運行安全性。還可以在電控系統6設置控制模塊,如果障礙物在較短時間內移開,具體可以設定一個預定的時間,如15秒,則可以控制運輸車重新開始行走;如果障礙物不能在較短時間內移開,即障礙物停留時間超過預定的時間,則可以控制運輸車自動停止運行,使得運輸車處于關閉狀態。
還可以設置與電控系統6信號連接的路徑傳感器8,具體可以在運輸車的行駛路徑上鋪設磁條,該磁條中可以儲存運行的位置和方向信號,然后通過該路徑傳感器8感應磁條的信息,進而引導運輸車自動沿磁條鋪設的路徑行駛,實現對運輸車的位置和行駛方向的精確控制。
在一種實施例中,路徑傳感器8可以設有16個檢測點,對地面鋪設的磁條進行感應。通過路徑傳感器8與電控系統6的配合,在不破壞地面基建的基礎上,可以實現對運輸車的引導和控制,尤其可以實現轉向控制。
也就是說,此時的運輸車可以實現自動行走。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以設置與電控系統6信號連接的遙控器,以實現對運輸車的手動控制。
還可以設有與電控系統6信號連接的操作面板9,操作面板9可以設有鑰匙控制電源開關、急停按鈕、手動/自動轉換開關、電源指示燈、啟動按鈕、停止按鈕等。
其中,鑰匙電源開關用于實現電源控制,插入鑰匙,正時針轉動鑰匙,電源打開電源指示燈點亮。
急停開關用于實現緊急停車,以及時關閉整個運輸車,切斷運輸車的電源,按下急停按鈕,設備停止工作,轉動開關可復位。
手動/自動轉換開關,用于實現自動和手動轉換,以實現自動和手動控制的切換;當旋轉到手動位,可以使用遙控器進行手動控制,當旋轉到自動位,電控系統6進行自動控制。
啟動按鈕,當手動/自動開關旋到自動位時,按下啟動按鈕,警示燈亮,延時一段時間后,運輸車自動啟動工作。
停止按鈕,在自動運行狀態時,按下停止按鈕,運輸車停止行走。
此外,還可以設有與電控系統6信號連接的速度傳感器10,用于檢測運行速度,以有效檢測并控制運輸車的運行情況。
該電控系統6用于實現車體1的運動控制,可以包括PLC、調速模塊、遙控器接收機、行走中間繼電器、轉向中間繼電器、區域掃描儀20控制、電機抱閘控制中間繼電器、尋跡儀中間繼電器、驅動器供電中間繼電器、勵磁控制中間繼電器、報警控制中間繼電器、控制電源斷路器、勵磁電源斷路器、開關電源、后輪驅動器、轉向驅動器、驅動器控制電源接觸器、勵磁電源接觸器和勵磁電阻器;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設置。
本文所述的信號連接是指,以有線或者無線實現信號傳遞的一種連接方式。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超低輪式運輸車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