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療器械,尤其涉及一種中藥丸劑存取盒。
背景技術:
在人們生病后,除了通過西醫治療外,還有一部分人會選擇中醫治療,通過吃中藥來治療病痛及調理身體,有些中藥被制作成丸劑,服藥時需要查取藥丸的數量,對于大顆粒的藥丸來說,服用數量相對較少,很容易查取,但對于小顆粒的藥丸來說,有的服用數量比較多,查取數量時非常麻煩,還經常數錯,很不方便。另外,無論是大小藥丸,在查取的過程中,通常的做法是將藥丸倒在手中一一查數,很不衛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不足,提供一種干凈衛生、使用方便的中藥丸劑存取盒。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中藥丸劑存取盒,包括開口向上的儲藥盒,儲藥盒的開口端連接有上蓋,其特征在于,儲藥盒的底壁開設有上進藥口,儲藥盒的底壁下面相對旋轉或鉸接有底座外殼,底座外殼為中空的長方體,底座外殼的頂壁開設有與上進藥口相對應的下進藥口,儲藥盒相對于底座外殼轉動的過程中、上進藥口與下進藥口錯開、相交或重合,底座外殼帶有朝左的推壓口,底座外殼內左右滑動連接有量藥筒,量藥筒的頂面和底面分別與底座外殼的頂壁和底壁密閉滑動接觸,底座外殼的前側壁和后側壁與量藥筒的側面滑動接觸,量藥筒中間開設有上下通透、與下進藥口相對應的儲藥倉,量藥筒的左側固定連接有推桿,推桿的自由端伸向推壓口,量藥筒右側的底座外殼底壁開設有出藥口,儲藥倉與下進藥口相通時、出藥口與儲藥倉不通,儲藥倉與出藥口相通時、下進藥口與儲藥倉不通。
根據所述的中藥丸劑存取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量藥筒的右側面與底座外殼的右側壁之間固定連接有彈簧,彈簧在自由狀態下、所述儲藥倉與所述下進藥口相通。
根據所述的中藥丸劑存取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桿的自由端固定連接有推板,推板位于所述推壓口的內側。
根據所述的中藥丸劑存取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板的邊緣與所述底座外殼的內壁滑動接觸。
根據所述的中藥丸劑存取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量藥筒內上下排列螺紋連接有多個導向筒,導向筒中間的內腔與所述儲藥倉相通。
根據所述的中藥丸劑存取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筒中間的內腔為上大下小的圓臺狀。
根據所述的中藥丸劑存取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量藥筒的外輪廓為長方體。
本實用新型用于盛放和量取藥藥丸,將藥丸倒入儲藥盒內后,藥丸會經過上進藥口和下進藥口進入到量藥筒內,可隨時轉動儲藥盒,使上進藥口與下進藥口錯開,服藥時,向內推壓推板,量藥筒向出藥口方向運動,待儲藥倉與出藥口相通時,藥丸便可被取出。
在本實用新型中,可以通過導向筒的數量來調節控制儲藥倉容積的大小,以滿足每次取藥的用量要求,整個取藥過程中,沒有其他物品與藥丸接觸,因此干凈衛生,也無需再對藥丸一一查數,取藥方便快捷,使用效果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的量藥筒向右運動的過程中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的量藥筒運動到最右端出藥時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
1、上蓋;2、儲藥盒;3、上進藥口;4、下進藥口;5、底座外殼;6、推板;7、推桿;8、推壓口;9、量藥筒;10、導向筒;11、儲藥倉;12、彈簧;13、出藥口。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進行描述,所舉實例只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一種中藥丸劑存取盒,包括開口向上的儲藥盒2,儲藥盒2的開口端連接有上蓋1,儲藥盒2的底壁開設有上進藥口3,儲藥盒2的底壁下面相對旋轉或鉸接有底座外殼5,底座外殼5為中空的長方體,底座外殼5的頂壁開設有與上進藥口3相對應的下進藥口4,儲藥盒2相對于底座外殼5轉動的過程中、上進藥口3與下進藥口4錯開、相交或重合,底座外殼5帶有朝左的推壓口8,底座外殼5內左右滑動連接有量藥筒9,量藥筒9的頂面和底面分別與底座外殼5的頂壁和底壁密閉滑動接觸,底座外殼5的前側壁和后側壁與量藥筒9的側面滑動接觸,量藥筒9中間開設有上下通透、與下進藥口4相對應的儲藥倉11,量藥筒9的左側固定連接有推桿7,推桿7的自由端伸向推壓口8,量藥筒9右側的底座外殼5底壁開設有出藥口13,儲藥倉11與下進藥口4相通時、出藥口13與儲藥倉11不通,儲藥倉11與出藥口13相通時、下進藥口4與儲藥倉11不通。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量藥筒9的右側面與底座外殼5的右側壁之間固定連接有彈簧12,彈簧12在自由狀態下、所述儲藥倉11與所述下進藥口4相通。所述推桿7的自由端固定連接有推板6,推板6位于所述推壓口8的內側。所述推板6的邊緣與所述底座外殼5的內壁滑動接觸。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量藥筒9內上下排列螺紋連接有多個導向筒10,導向筒10中間的內腔與所述儲藥倉11相通。所述導向筒10中間的內腔為上大下小的圓臺狀。所述量藥筒9的外輪廓為長方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