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氯化聚乙烯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氯化聚乙烯水洗脫酸設備。
背景技術:
氯化聚乙烯生產過程中的脫酸工序是將氯化的物料轉移至脫酸釜進行脫酸,脫酸的過程大致包括兩種:( 1 )將反應釜中轉移過來的CPE物料通過濾頭把酸水放出,當放到一定水位后關閉濾頭閥門,將水加至先前水位反復多次水洗;( 2 ) 將氯化后的物料與母液由金屬管道輸送至離心機,通過離心機邊出料邊水洗,水洗完成后廢水進入廢水池中和后排出。
脫酸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稀釋的過程,耗水量巨大,產生大量低濃度鹽酸廢水,而且物料與酸液分離效果差,生產效率低;水洗過程中物料流失損耗嚴重,生產成本高。
此外,目前的脫酸裝置為通過在水洗釜底部安裝脫酸籠進行水洗排酸。現有的水洗釜用的脫酸籠多是均勻分布在水洗釜釜底的下封頭上,從釜底自下而上垂直安裝,安裝難度大,同時,此種安裝方式使氯化聚乙烯漿料在脫酸籠底部周圍聚集,從而堵塞濾網,影響脫酸效率,而且同樣對濾網的更換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氯化聚乙烯水洗脫酸設備,以解決現有技術水洗脫酸耗水量大、生產效率低且生產過程中裝置安裝、維修難度大的問題。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氯化聚乙烯水洗脫酸設備,包括水洗釜釜體,所述釜體上豎直設置有由驅動裝置驅動的攪拌裝置,所述釜體上下兩端分別設置有上封頭和下封頭,所述上封頭的一側設置有進料口,所述下封頭的底部設置有物料采出口,所述下封頭的上方水平設置有多個脫酸籠,且各所述脫酸籠沿所述釜體的徑向均布;所述下封頭下部的一側設置有進水口,所述進水口處設置有進水電磁閥;所述上封頭上分別設置有pH計及液位計,所述pH計及所述液位計均信號連接有PLC控制器;所述驅動裝置包括變頻電機;所述PLC控制器電連接所述進水電磁閥及所述變頻電機。
作為一種改進方案,各所述脫酸籠的出口端均設置有出液電磁閥,各所述出液電磁閥均設置于所述釜體的外部,且各所述出液電磁閥的出口連接有集液池。
作為一種改進方案,所述PLC控制器電連接各所述出液電磁閥。
作為一種改進方案,所述脫酸籠距所述下封頭上端的垂直距離為400mm。
作為一種改進方案,所述脫酸籠外套設有濾網,且所述脫酸籠包括至少四個。
作為一種改進方案,所述攪拌裝置包括與所述變頻電機的輸出端傳動連接的攪拌軸,所述攪拌軸上設置有上下兩組攪拌葉片。
作為一種改進方案,所述物料采出口處設置有出料閥門。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氯化聚乙烯水洗脫酸設備,包括水洗釜釜體,釜體上豎直設置有由驅動裝置驅動的攪拌裝置,釜體上下兩端分別設置有上封頭和下封頭,上封頭的一側設置有進料口,下封頭的底部設置有物料采出口,下封頭的上方水平設置有多個脫酸籠,且各脫酸籠沿釜體的徑向均布;下封頭下部的一側設置有進水口,進水口處設置有進水電磁閥;上封頭上分別設置有pH計及液位計,pH計及液位計均信號連接有PLC控制器;驅動裝置包括變頻電機;PLC控制器電連接進水電磁閥及變頻電機。上述結構使本實用新型較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
一、下封頭的上方水平設置有多個脫酸籠,且各所述脫酸籠沿所述釜體的徑向均布,此結構將原有水洗釜體底部下封頭上垂直均布的多個脫酸籠的安裝位置提升至下封頭的上部,并水平均布在釜體四周,由于采取水平安裝的方式,安裝與檢修時,利用脫酸籠自身的重力即可在安裝位置處固定,相較原有需要從釜體自下而上垂直安裝時的難度降低。此外,脫酸籠在釜體內的水平安裝可以大幅度減少氯化聚乙烯漿料在脫酸籠濾網四周的聚集,從而減輕了對脫酸效率的影響,更換濾網也更加便捷。
二、下封頭下部的一側設置有進水口,進水口處設置有進水電磁閥,可由進水口通入清洗水對釜體內物料進行脫酸水洗。
三、上封頭上設置有pH計,可對水洗脫酸過程中的pH值進行檢測,以此確定水洗脫酸過程的終點,防止過量水洗造成的水資源浪費。
四、上封頭上設置液位計,可在脫酸進水過程中保證清潔水保持在先前液位,保證水洗效果。
五、pH計及液位計均信號連接有PLC控制器,可將pH計及液位計檢測到的釜體內的數值信號傳輸到PLC控制器內,由PLC控制器進行相應的控制操作,實現水洗脫酸的自動控制。
六、驅動裝置為由控制器控制的變頻電機,可使氯化后的物料母液得到充分低速攪拌,便于水洗、脫酸,能夠徹底洗去吸附在氯化聚乙烯顆粒上的稀鹽酸。
七、PLC控制器電連接進水電磁閥及變頻電機,可根據水洗脫酸過程中物料的粘度變化對變頻電機進行控制,進而使攪拌裝置的轉速進行相應調整以適應水洗脫酸的需要。同時,PLC控制器內可設置有時間繼電器,定時引入清潔水,計時準確,且減少了人工計時的誤差及人力消耗。
由于各脫酸籠的出口端均設置有出液電磁閥,各出液電磁閥均設置于釜體的外部,此結構使脫酸籠及出液電磁閥易于安裝與維修、便于水洗脫酸操作,同時,各出液電磁閥的出口連接有集液池,可將水洗脫酸后排出的水洗液經集液池收集后集中處理,防止水資源的浪費及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由于攪拌裝置包括與變頻電機的輸出端傳動連接的攪拌軸,攪拌軸上設置有上下兩組攪拌葉片,此結構使水洗脫酸過程中的清洗水與物料混合更加均勻,提高水洗脫酸效果。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氯化聚乙烯水洗脫酸設備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水洗脫酸采用離心機邊出料邊水洗,水洗完成后廢水進入廢水池中和后排出存在的用水量大,過濾速度慢,物料與酸液分離效果差,生產效率低;水洗過程中物料流失損耗嚴重,生產成本高的缺陷,具有自動化程度高,水洗脫酸效率高、用水量小且對環境污染程度小等優點。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技術中氯化聚乙烯水洗脫酸釜脫酸籠的設置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氯化聚乙烯水洗脫酸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釜體1,2.變頻電機,3.攪拌軸,4.攪拌葉片,5.上封頭,6.下封頭,7.進料口,8.物料采出口,9.脫酸籠,10.進水口,11.進水電磁閥,12.pH計,13.液位計,14.PLC控制器,15.出液電磁閥,16.集液池,17.出料閥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氯化聚乙烯水洗脫酸設備,包括水洗釜釜體1,釜體1上豎直設置有由驅動裝置驅動的攪拌裝置,包括與變頻電機2的輸出端傳動連接的攪拌軸3,采用變頻電機2可使氯化后的物料母液得到充分低速攪拌,便于水洗、脫酸,能夠徹底洗去吸附在氯化聚乙烯顆粒上的稀鹽酸。攪拌軸3上設置有上下兩組攪拌葉片4,兩組攪拌葉片4的設置使水洗脫酸過程中的清洗水與物料混合更加均勻,提高水洗脫酸效果。
如圖1和圖2共同所示,釜體1上下兩端分別設置有上封頭5和下封頭6,上封頭5的一側設置有進料口7,下封頭6的底部設置有物料采出口8,物料采出口8處設置有出料閥門17.下封頭6的上方水平設置有多個脫酸籠9,且各脫酸籠9沿釜體1的徑向均布。脫酸籠9距下封頭6上端的垂直距離為400mm。脫酸籠9外套設有濾網,且脫酸籠9包括至少四個。此結構將原來水洗釜在釜體1底部下封頭6垂直均布的四個脫酸籠9的安裝位置提升至下封頭6上部400mm處,并水平均布在釜體1四周,其它的脫酸籠9籠體結構及閥門的結構與原有裝置相同。本裝置由于采用水平安裝,安裝及檢修難度降低,安裝位置處在釜體1的垂直段,大幅度減少氯化聚乙烯漿料在脫酸籠9外套設的濾網四周的聚集引起的脫酸效率降低問題,同時更換濾網也更加便捷。
如圖2所示,下封頭6下部的一側設置有進水口10,進水口10處設置有進水電磁閥11;上封頭5上分別設置有pH計12及液位計13,pH計12可對水洗脫酸過程中的pH值進行檢測,以此確定水洗脫酸過程的終點,防止過量水洗造成的水資源浪費,液位計13的設置可在脫酸進水過程中保證清潔水保持在先前液位,保證水洗效果。pH計12及液位計13均信號連接有PLC控制器14,可將pH計12及液位計13檢測到的釜體1內的數值信號傳輸到PLC控制器14內,由PLC控制器14進行相應的控制操作,實現水洗脫酸的自動控制。
如圖2所示,各脫酸籠9的出口端均設置有出液電磁閥15,各出液電磁閥15均設置于釜體1的外部,此結構使脫酸籠9及出液電磁閥15易于安裝與維修、便于水洗脫酸操作,同時,各出液電磁閥15的出口連接有集液池16,可將水洗脫酸后排出的水洗液經集液池16收集后集中處理,防止水資源的浪費及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如圖2所示,PLC控制器14電連接進水電磁閥11、各出液電磁閥15及變頻電機2,其中,對變頻電機2的控制可根據水洗脫酸過程中物料的粘度變化使攪拌裝置的轉速進行相應調整以適應水洗脫酸的需要。
本實用新型在工作時,當氯化后的物料母液從進料口7進入到釜體1中,啟動攪拌裝置進行水洗脫酸,待pH計12檢測到釜內物料的酸度不再變化時,表明本次的水洗脫酸工序已趨于穩定,此時由PLC控制器14控制攪拌裝置停止攪拌,出液電磁閥15打開,物料由脫酸籠9過濾后,酸液從出液電磁閥15全部排入集液池16后,關閉出液電磁閥15,由PLC控制器14控制進水電磁閥11打開,清洗水由進水口10進入釜體1,通過液位計13顯示達到水位后,反饋信息至PLC控制器14,PLC控制器14控制進水電磁閥11關閉,再次啟動攪拌裝置進入下一次的水洗脫酸工序。待水洗脫酸至設定的結束點時,打開物料采出口8處的出料閥門17出料進入到下一工序。
上面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范圍進行限定。因此,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置構思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出的各種變型和改進,均應落入到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本實用新型請求保護的技術內容,已全部記載在權利要求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