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料倉1、裂解氣收集管2、加熱室3、上干餾室4、下干餾室5、出料倉6、前軸承支撐座7、后軸承支撐座8、螺旋輸送裝置9、裂解氣收集室10、驅動裝置11、點火器12、物料連管13、煙氣導引管26、燃料供應室16和燃料供應管道17。所述的加熱室3作為整個煤干餾裝置的熱交換空間,采用絕熱材料形成為熱封閉空間結構,優選的如附圖1和3所示的,形成為長方體空間結構,長方體的六個側面均采用絕熱壁14構成,在所述加熱室的前后端面以及頂面、底面上開設有供轉動軸及相關管路穿過的開口,但加熱室的絕熱壁與轉動軸以及相關管路之間形成密封連接結構,保證整個加熱室3的絕熱密封性能。所述的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結構相近,且均設置于所述加熱室3內,同時結合附圖3至附圖5,所述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在加熱室內沿橫向相互平行的并排固定于加熱室的前后端面之間,且上干餾室4相對于下干餾室5沿豎向更靠近加熱室的頂面,所述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優選的具有通透的圓筒狀結構,且圓筒的前端部密封固定于加熱室的前端面,圓筒的后端部密封固定于加熱室的后端面,且在圓筒的外側壁和加熱室內壁面之間形成封閉的熱交換空間。在上干餾室4靠近前端的側壁上向上形成有進料口 20,在所述進料口 20上密封連接有進料倉1,所述加熱室的頂面開設有供進料倉1穿過的開口,且所述加熱室的頂面與所述進料倉之間密封連接,從而通過所述進料倉能夠將原煤物料從加熱室外提供至上干餾室內。在所述下干餾室5靠近前端的側壁上向下形成有出料口 22,在所述出料口 22上密封連接有出料倉6,所述加熱室的底面開設有供出料倉6穿過的開口,且所述加熱室的底面與所述出料倉之間密封連接,從而通過所述出料倉能夠將干餾室內的干餾產物送出至加熱室外。所述的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之間通過物料連管13相互連通,具體的結合附圖1至附圖3,所述物料連管13在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后端附近連接于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的側壁之間,在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后端部的側壁上開口,所述物料連管13具有前后通透的楔形結構,前后開口端分別密封連接于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側壁上的開口,優選的如附圖3所示,所述物料連管13的底面同時與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的圓柱底面相切,所述物料連管13的頂面分別連接于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的干餾室外壁23的圓柱側面對應于水平直徑的位置,所述物料連管13的兩側壁垂直連接于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的圓柱側面。所述物料連管13密封連接于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在實現其間物料傳輸的同時,保證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內部的密封性。通過所述物料連管13使得上干餾室4內的煤自其圓柱底面傳送至下干餾室內,實現了并排設置上下干餾室時物料的連續傳送,在本發明的這一創新構思范疇下,當設置多個干餾室時,亦可將各干餾室以上下錯位設置,并在各干餾室之間以底面相切方式設置物料連通通道。所述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外均設置有裂解氣收集室10,所述裂解氣收集室10沿干餾室的圓柱外壁表面設置,并處于圓柱面的頂部,如附圖3所示,所述裂解氣收集室10優選的為在干餾室頂部沿干餾室軸向方向延伸的長方體腔室結構,裂解氣收集室的頂面、端面和側面采用平面結構,干餾室的圓柱外壁面作為裂解氣收集室的底面;或者所述裂解氣收集室為形成于干餾室圓柱外壁表面上的圓環形腔室結構,裂解氣收集室的端面、側面為平面結構,干餾室的圓柱外壁面作為裂解氣收集室的底面,裂解氣收集室的頂面為與干餾室圓柱外壁面同軸的弧形面。所述裂解氣收集室與干餾室連通,在裂解氣收集室的頂面上密封連接有裂解氣收集管2,所述裂解氣收集管2向上伸出于加熱室3之外,且所述裂解氣收集管2與加熱室之間形成密封連接結構,從而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內部的煤經高溫干餾后產生的油氣(焦油、熱解氣等)經由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上設置的裂解氣收集室收集,并進一步的經由裂解氣收集管2輸出至加熱室3之外,實現干餾油氣的提取。所述裂解氣收集室的結構形狀及其大小可根據油氣量來確定,但上述結構為最優結構。所述裂解氣收集管2可根據需要沿裂解氣收集室設置有多根,如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外的裂解氣收集室可分別設置兩根裂解氣收集管。所述的裂解氣收集室一體形成于干餾室上,保證了與干餾室間的高密封連接,杜絕了裂解氣漏出至加熱室內的可能性,同時裂解氣收集室與干餾室同處于加熱室內保證了干餾產生的油氣能夠以氣態形式順利導出。
[0030]所述的上干餾室4和下干餾室5內均設置有螺旋輸送裝置9,通過所述螺旋輸送裝置9實現上下干餾室內原煤物料在干餾過程中的移動。所述螺旋輸送裝置9包括轉動軸18和固定設置于轉動軸18上的螺旋葉片19,所述螺旋葉片19沿所述轉動軸的長度形成螺旋通道,優選的所述螺旋葉片可采用實體螺旋面、帶式螺旋面、葉片螺旋面或齒形螺旋面結構。所述螺旋輸送裝置9在上下干餾室內安裝并使得螺旋葉片19的外邊緣與干餾室的內壁之間留有2-5毫米的間隙,該間隙是申請人將螺旋推料機理應用于煤熱解領域時經過長期的試驗總結出來的既能夠保證實現干餾室的煤料穩定推進、又能夠防止螺旋葉片卡死的創新間隙尺寸。所述螺旋葉片19僅在所述干餾室內部設置于所述轉動軸18上,所述轉動軸18的兩端伸出于所述干餾室之外。具體的所述轉動軸18的前端和后端自干餾室的兩端分別伸出于加熱室外,且轉動軸18的前端在加熱室前方滾動支撐于前軸承支撐座7上,轉動軸18的后端在加熱室后方滾動支撐于后軸承支撐座8上,所述前軸承支撐座7和后軸承支撐座8為轉動軸的轉動提供軸承支撐。所述轉動軸18與干餾室的前后兩端之間形成轉動密封結構,具體的上干餾室4的前后兩端端口和穿過其間的轉動軸之間分別設置轉動密封結構,下干餾室5的前后兩端端口和穿過其間的轉動軸之間也分別設置轉動密封結構,所述轉動密封結構在保證轉動軸能夠自由轉動的同時對干饋室內部形成高密封結構,優選的所述轉動密封結構可采用耐高溫的密封刷或者其他不停機密封更換機構。所述轉動軸18的后端連接于驅動裝置11,優選的轉動軸后端通過傳送皮帶傳動連接于驅動裝置11的輸出轉軸,從而通過驅動裝置11帶動轉動軸在干餾室內轉動,進而帶動轉動軸上的螺旋葉片轉動,而螺旋葉片的轉動則推動干餾室內的煤料沿螺旋路徑進行推進。本發明中并排設置的上干餾室和下干餾室內的轉動軸可單獨或同步控制,轉動軸上螺旋葉片的螺旋方向可同向或反向設置。當上下干餾室內轉動軸上的螺旋葉片的螺旋方向相同時,控制上干餾室內的轉動軸的轉動方向與下干餾室內的轉動軸的轉動方向相反,當上下干餾室內轉動軸上的螺旋葉片的螺旋方向相反時,控制上下干餾室內的轉動軸同步同向轉動,以保證煤料自上干餾室前端頂部的進料倉進入上干餾室內后,在其轉動軸的轉動作用下沿螺旋路徑向后推進至上干餾室的后端,然后通過物料連管13進入下干餾室,再在下干餾室內轉動軸的轉動作用下沿螺旋路徑向前推進至下干餾室的前端,并自下干餾室前端的出料倉排出,實現了物料的平穩輸送。
[0031]所述的加熱室3通過燃料燃燒的方式為內部的干餾室進行外加熱,優選的所述加熱室的底面向外連接有燃料供應管道17,所述燃料供應管道17在加熱室外進一步連接于燃料供應室16,所述燃料供應室16通過所述燃料供應管道17向所述加熱室內提供燃料,所述加熱室3內在連接燃料供應管道17的位置設置有點火器12,這樣來自燃料供應室16燃料經燃料供應管道17的進入加熱室內時,在點火器的點火作用下在加熱室內進行燃燒,從而為干餾室提供熱源。優選的燃料供應室16將荒煤氣和氧氣提供至加熱室,兩者在加熱室內混合后經點火而在絕熱壁14和干餾室外壁間的換熱空間進行燃燒,所述的荒煤氣可來源于干餾油氣處理后的氣體產物,利用燃燒產生的熱煙氣為干餾室提供熱量,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可根據需要在加熱室底面多處連接設置燃料供應管道17并設置點火器。本發明首創的在加熱室的端面,優選的在加熱室的前端面設置有連通加熱室內部的煙氣導引管26,并創新的在上干餾室和下干餾室內的螺旋輸送裝置的轉動軸18上設置排煙通道15,優選的沿轉動軸的中心軸線形成中空通道作為排煙通道15,也就是每個轉動軸沿其軸線形成有中空通道,所述煙氣導引管26在轉動軸的一端連通于所述中空通道,所述中空通道在轉動軸的另一端連通大氣,如附圖2、附圖4和附圖5所示的,從而來自加熱室內的燃燒煙氣在加熱室內對干餾室外壁進行加熱后,經由煙氣導引管26導引至干餾室內轉動軸的排煙通道15內,在煙氣流經排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