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其中,充氣油箱的中下部與活塞冷卻噴嘴的進油口之間的供油管上安裝有供油閥門,回油油箱安裝于活塞冷卻噴嘴的噴射口的下方并位于充氣油箱的上方,回油閥門安裝于回油油箱與充氣油箱之間的回油管上,充氣油箱的中上部與氣壓調節器的出氣口之間的氣管上安裝有進氣閥門,進氣閥門與充氣油箱之間的氣管上相通連接有排氣管,排氣閥門安裝于排氣管上,氣壓調節器的進氣口與高壓氣源連接。采用本實用新型所述氣壓加載供油裝置為活塞冷卻噴嘴提供機油,不用傳統電動機、壓縮機,機油無溫升,控制更加精確,實驗結果更加準確,更加節能和環保。
【專利說明】
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附件,尤其涉及一種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活塞冷卻噴嘴(S卩PCN)作為汽車發動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能的優劣對發動機運動活塞的潤滑、冷卻效果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0003]活塞冷卻噴嘴由噴嘴體和單向閥組成,基于汽車發動機規格、型號的多樣性,活塞冷卻噴嘴的規格、型號也很多,但其結構形式大致相似。
[0004]活塞冷卻噴嘴的開關特性、流量特性測試是出廠檢驗項目,要求對所有出廠產品進行100%全數檢驗測試。活塞冷卻噴嘴的規格、型號不同,其技術指標要求有所差異。
[0005]活塞冷卻噴嘴需要檢測的技術指標參數包括:
[0006]a)開啟壓力:流量由低到高上升到規定值時的供油壓力值。如:30mL、200kPa土20kPa。
[0007]b)關閉壓力:流量由高到底下降到規定值時的供油壓力值。如:30mL、大于170kPa。
[0008]c)泄漏流量:開啟前指定壓力值時的流量值。如:150kPa、小于0.lL/min。
[0009]d)泄油量:流量由低到高上升到規定壓力值時的流量值。如:400kPa、1.15L/min?1.55L/min。
[0010]e)打靶位置:供油壓力達到泄油流量測試壓力值時,油束噴射打擊的位置。如:400kPa、噴入指定區域內流量大于等于90%。
[0011 ]在對活塞冷卻噴嘴進行開關特性、流量特性檢測時,要求以汽車機油為檢測介質,并要求按如下幾個階段順序提供供油壓力:
[0012]a)排氣:將供油壓力快速升高至開啟壓力之上,以排出供油管路和活塞冷卻噴嘴內的空氣。
[0013]b)低速降壓:低速將供油壓力降低至10kPa以下,在此階段測試關閉壓力、泄漏流量。
[0014]c)低速升壓:低速將供油壓力升高至略高于開啟壓力,在此階段測試開啟壓力。
[0015]d)快速升壓:快速將供油壓力升高至略高于泄油量、打靶位置測試壓力,在此階段測試泄油量、打靶位置。
[0016]e)快速降壓:快速將供油壓力下降至零。
[0017]因此,進行活塞冷卻噴嘴的開關特性、流量特性檢測時,可調壓力供油裝置是必須的。
[0018]通過控制供油裝置的供油壓力,對活塞冷卻噴嘴進行壓力掃描,用壓力傳感器測試壓力、用流量傳感器檢測流量,同步獲得其壓力、流量和打靶位置測試曲線,從曲線上提取各特征物理量。圖1所示是目前的德國大眾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給出的壓力、流量特征曲線。
[0019]傳統的可調壓力供油裝置可歸納為如下4種結構:
[0020]傳統結構一:如圖2所示,采用進油節流調壓測試油路:通過人工調節球閥2的開度,實現供油壓力的調節;圖2中還示出了高壓栗1、流量傳感器3(為了采集數據,否則可用流量表)、壓力傳感器4(為了采集數據,否則可用壓力表)和活塞冷卻噴嘴5,球閥2是改變供給活塞冷卻噴嘴5的機油壓力的主要部件,流量傳感器3、壓力傳感器4用作觀察了解實時流量和油壓。
[0021]傳統結構二:如圖3所示,采用旁路節流調壓測試油路:通過程控調節快速切換閥7,改變旁路流量大小,并利用調速閥6改變旁路流速,實現供油壓力的調節;圖3中的高壓栗1、流量傳感器3、壓力傳感器4和活塞冷卻噴嘴5與圖2相同。
[0022]傳統結構三:如圖4所示,采用進油節流調壓測試油路:通過程控調節比例閥9的開度,并利用節流閥8改變旁路流速,實現供油壓力的調節。
[0023]傳統結構四:如圖5所示,與結構一、結構二、結構三用普通電機驅動高壓栗運行不同,它采用變頻電機10驅動高壓栗I運行,通過程序控制變頻電機10的轉速,實現供油壓力的調節。
[0024]上述傳統可調壓力供油裝置的缺陷如下:
[0025]結構一需要人工手動調節球閥的開度,實驗臺架的檢測效率低,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大,檢測結果的置信度依賴于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能與責任心。
[0026]結構一、結構二、結構三、結構四存在I個共同的缺點:由于電動機、油栗、電磁閥等的發熱,檢測介質機油會產生較大的溫升。
[0027]為了解決檢測介質機油的溫升,需要采取恒溫措施。
[0028]通常采用如下2種恒溫措施:
[0029]a)恒溫措施一:采用帶制冷功能的恒溫油箱。
[0030]b)恒溫措施二:采用電加熱恒溫油箱。
[0031]對于恒溫措施一:由于制冷壓縮機不允許快速起、停切換工作,恒溫油箱需要同時具有制冷、加熱2套系統,制冷系統連續運行,通過油溫測量反饋控制加熱系統的加熱功率,實現機油溫度的恒溫控制;其缺點是實驗臺架運行的耗電成本會比較高,制冷系統還會產生較大的運行噪音。
[0032]對于恒溫措施二:將檢測介質機油溫度設定為高于環境溫度,如50°C,并加裝吹風散熱功能,通過油溫測量反饋控制加熱系統的加熱功率,實現機油溫度的恒溫控制;其缺點是實驗臺架運行的耗電成本會比較高,需要配制專用混合檢測介質機油以達到需要的粘度系數,加熱高溫會導致介質機油粘度系數發生變化和持續不斷地炭化,需要高頻度地更換檢測介質機油,實驗臺架的運行成本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3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供一種機油無溫升且噪音低的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
[0034]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上述目的:
[0035]—種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包括充氣油箱、供油閥門、回油閥門、回油油箱、進氣閥門、排氣閥門、氣壓調節器和高壓氣源,所述充氣油箱的中下部與所述活塞冷卻噴嘴的進油口之間的供油管上安裝有所述供油閥門,所述回油油箱安裝于所述活塞冷卻噴嘴的噴射口的下方并位于所述充氣油箱的上方,所述回油閥門安裝于所述回油油箱與所述充氣油箱之間的回油管上,所述充氣油箱的中上部與所述氣壓調節器的出氣口之間的氣管上安裝有所述進氣閥門,所述進氣閥門與所述充氣油箱之間的氣管上相通連接有排氣管,所述排氣閥門安裝于所述排氣管上,所述氣壓調節器的進氣口與所述高壓氣源連接。
[0036]上述結構中,充氣油箱、進氣閥門、排氣閥門、氣壓調節器和高壓氣源構成氣體控制裝置,用于對充氣油箱內的的氣體壓力進行控制,從而實現對充氣油箱內的機油壓力的控制,進而實現對活塞冷卻噴嘴內的機油壓力的控制;充氣油箱、供油閥門、回油閥門和回油油箱則構成機油控制裝置,用于向活塞冷卻噴嘴提供機油并回收噴出的機油;充氣油箱則是氣路與油路相互關聯的紐帶,充氣油箱內上部空間的氣體對下部機油的壓力使機油進入活塞冷卻噴嘴用于實驗;由于空氣具有可壓縮性,所以充氣油箱的機油輸出壓力不會產生突變,而是一個平穩的漸變過程,輸出供油壓力的上升、下降速率取決于空氣注入、排出的流速;氣壓調節器采用成熟應用的氣源處理元件,一方面將Sbar的外供氣源的氣體壓力調節為6.5bar,另一方面可以在供氣的同時噴射少量油霧,具有潤滑功能。
[0037]所述進氣閥門和所述排氣閥門分別為相互并聯連接的兩套;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對進氣和排氣的低速率和高速率的控制。
[0038]作為優選,每套所述進氣閥門包括進氣電磁閥和進氣角座閥,每套所述排氣閥門包括排氣電磁閥和排氣角座閥,所述供油閥門包括供油電磁閥和供油角座閥,所述回油閥門包括回油電磁閥和回油角座閥,所述進氣電磁閥的控制輸入端、所述排氣電磁閥的控制輸入端、所述供油電磁閥的控制輸入端和所述回油電磁閥的控制輸入端分別與控制器的控制輸出端連接,所述進氣電磁閥的進氣口、所述排氣電磁閥的進氣口、所述供油電磁閥的進氣口和所述回油電磁閥的進氣口分別與所述氣壓調節器的出氣口連接,所述進氣電磁閥的出氣口與所述進氣角座閥的控制端連接,所述排氣電磁閥的出氣口與所述排氣角座閥的控制端連接,所述供油電磁閥的出氣口與所述供油角座閥的控制端連接,所述回油電磁閥的出氣口與所述回油角座閥的控制端連接,所述進氣角座閥安裝于所述充氣油箱與所述氣壓調節器之間的氣管上,所述排氣角座閥安裝于所述排氣管上,所述供油角座閥安裝于所述充氣油箱與所述活塞冷卻噴嘴之間的供油管上,所述回油角座閥安裝于所述回油油箱與所述充氣油箱之間的回油管上。
[0039]上述結構中,通過各電磁閥控制對應的氣動的角座閥,再由角座閥控制相應的氣體或機油流量,不但便于控制,而且能夠避免采用電磁閥直接控制流量產生的氣體或機油受熱升溫的問題,保證了氣體和機油在傳輸過程中溫度不變,從而利于更加精確控制活塞冷卻噴嘴所需的機油壓力并獲得更加準確的實驗結果。
[0040]為了更好地實現進氣和排氣控制,每套所述進氣閥門所在的氣管上和每套所述排氣閥門所在的排氣管上分別串聯連接有節流閥。
[0041]為了降低排氣噪音,每一個所述進氣電磁閥的排氣孔、每一個所述排氣電磁閥的排氣孔、所述供油電磁閥的排氣孔、所述回油電磁閥的排氣孔和每一個所述排氣角座閥的排氣口分別安裝有用于消除排氣聲音的消音器。
[0042]為了便于獲得更加準確的活塞冷卻噴嘴的實時供油壓力和流量參數,所述充氣油箱的中下部與所述活塞冷卻噴嘴的進油口之間的油管上還安裝有流量傳感器和壓力傳感器,所述流量傳感器的信號輸出端和壓力傳感器的信號輸出端分別與所述控制器的信號輸入端連接。
[0043]具體地,所述進氣電磁閥、所述排氣電磁閥、所述供油電磁閥和所述回油電磁閥均為三口二位電磁閥。三口二位電磁閥是一種成熟應用的電磁換向閥,傳統的使用方法是自A口進氣,在電磁控制下向P 口、R 口切換供氣,但本實用新型對三口二位電磁閥的使用采用如下優選方式:P 口作為進氣口連接氣壓調節器,R 口接排氣用的消音器,A 口作為出氣口連接角座閥。這樣,角座閥處于常閉狀態,三口二位電磁閥與角座閥之間只需要連接一跟管路,三口二位電磁閥切斷供氣時,利用角座閥的彈簧自動復位。
[0044]優選地,所述充氣油箱內的機油上方的空間占所述充氣油箱內的整個空間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所述充氣油箱與所述氣壓調節器連接的位置位于所述充氣油箱內的機油上方。
[0045]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46]采用本實用新型所述氣壓加載供油裝置為活塞冷卻噴嘴提供機油,不用傳統電動機、壓縮機,機油無溫升,控制更加精確,實驗結果更加準確,更加節能和環保;具體優點如下:
[0047]1、檢測介質機油無溫升,采用常溫檢測介質機油,無需配置專用混合檢測介質機油以達到需要的粘度系數,介質機油相對廉價。
[0048]2、無需采取恒溫措施,可降低設備運行耗電成本。
[0049]3、無需采取恒溫措施,介質機油粘度系數相對穩定且不會產生炭化,從而可降低更換檢測介質機油的頻度,可降低實驗臺架的運行成本。
[0050]4、實驗臺架無壓縮機、電動機,檢測操作環境噪聲水平低。
[0051]5、實驗臺架無壓縮機、電動機,實驗臺架近源強電磁干擾減少,測試曲線干擾毛刺改善,測試結果的重復性與再現性評價指標有所提高。
【附圖說明】
[0052]圖1是目前德國大眾公司的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給出的壓力、流量特征曲線不意圖;
[0053]圖2是可調壓力供油裝置的傳統結構一的原理圖;
[0054]圖3是可調壓力供油裝置的傳統結構二的原理圖;
[0055]圖4是可調壓力供油裝置的傳統結構三的原理圖;
[0056]圖5是可調壓力供油裝置的傳統結構四的原理圖;
[0057]圖6是本實用新型所述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的原理圖;
[0058]圖7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氣壓加載供油裝置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時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0059]圖8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氣壓加載供油裝置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時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0060]圖9是本實用新型所述氣壓加載供油裝置應用時所得的壓力、流量隨時間變化的曲線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1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62]如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包括充氣油箱13、供油閥門、回油閥門、回油油箱11、進氣閥門、排氣閥門、氣壓調節器16和高壓氣源15,所述進氣閥門包括第一進氣電磁閥22、第一進氣角座閥18、第二進氣電磁閥20、第二進氣角座閥21,所述排氣閥門包括第一排氣電磁閥31、第一排氣角座閥17、第二排氣電磁閥33、第二排氣角座閥19,所述供油閥門包括供油電磁閥34和供油角座閥23,所述回油閥門包括回油電磁閥32和回油角座閥12,充氣油箱13內的機油上方的空間占充氣油箱13內的整個空間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一般體積為10升,充氣油箱13的中下部與活塞冷卻噴嘴5的進油口之間的供油管28上安裝有供油角座閥23、流量傳感器3和壓力傳感器4,回油油箱11安裝于活塞冷卻噴嘴5的噴射口的下方并位于充氣油箱13的上方,回油角座閥12安裝于回油油箱11與充氣油箱13之間的回油管29上,充氣油箱13的中上部位于充氣油箱13內的機油上方的位置與氣壓調節器16的出氣口之間的氣管30上安裝有并聯連接的第一進氣角座閥18和第二進氣角座閥21,第一進氣角座閥18和第二進氣角座閥21與充氣油箱13之間的氣管上相通連接有兩條排氣管(圖中未標記),第一排氣角座閥17和第二排氣角座閥19分別安裝于兩條排氣管上,氣壓調節器16的進氣口與高壓氣源15連接,流量傳感器3的信號輸出端和壓力傳感器4的信號輸出端分別與控制器(圖中未示)的信號輸入端連接,第一進氣電磁閥22的控制輸入端、第二進氣電磁閥20的控制輸入端、第一排氣電磁閥31的控制輸入端、第二排氣電磁閥3 3的控制輸入端、供油電磁閥34的控制輸入端和回油電磁閥3 2的控制輸入端分別與控制器的控制輸出端連接,第一進氣電磁閥22的進氣口、第二進氣電磁閥20的進氣口、第一排氣電磁閥31的進氣口、第二排氣電磁閥33的進氣口、供油電磁閥34的進氣口和回油電磁閥32的進氣口分別與氣壓調節器16的出氣口連接,第一進氣電磁閥的22出氣口與第一進氣角座閥18的控制端連接,第二進氣電磁閥20的出氣口與第二進氣角座閥21的控制端連接,第一排氣電磁閥31的出氣口與第一排氣角座閥17的控制端連接,第二排氣電磁閥3 3的出氣口與第二排氣角座閥19的控制端連接,供油電磁閥34的出氣口與供油角座閥23的控制端連接,回油電磁閥3 2的出氣口與回油角座閥12的控制端連接,第一進氣角座閥18、第二進氣角座閥21所在的氣管上以及第一排氣角座閥17、第二排氣角座閥19所在的排氣管上分別串聯連接有節流閥8,第一進氣電磁閥22的排氣孔、第二進氣電磁閥20的排氣孔、第一排氣電磁閥31的排氣孔、第二排氣電磁閥33的排氣孔、供油電磁閥34的排氣孔、回油電磁閥32的排氣孔、第一排氣角座閥17的排氣口和第二排氣角座閥19的排氣口分別安裝有用于消除排氣聲音的消音器14,
[0063 ] 上述第一進氣電磁閥2 2、第二進氣電磁閥20、第一排氣電磁閥31、第二排氣電磁閥33、供油電磁閥34和回油電磁閥32均為三口二位電磁閥。三口二位電磁閥是一種成熟應用的電磁換向閥,傳統的使用方法是自A 口進氣,在電磁控制下向P 口、R 口切換供氣,但本實用新型對三口二位電磁閥的使用采用如下優選方式:P 口作為進氣口連接氣壓調節器16,R 口接排氣用的消音器14,A 口作為出氣口連接各角座閥。這樣,各角座閥處于常閉狀態,三口二位電磁閥與各角座閥之間只需要連接一跟對應管路,三口二位電磁閥切斷供氣時,利用各角座閥的彈簧自動復位。
[0064]如圖7和圖8所示,應用時,將本氣壓加載供油裝置的各部件安裝于實驗臺架26上,活塞冷卻噴嘴5安裝于實驗臺架26上的夾具25上,圖8中的24表示安裝于實驗臺架26上的所有電磁閥,圖7和圖8中還示出了打靶位置測試裝置27,該裝置與本氣壓加載供油裝置無關,所以不作具體說明。
[0065]結合圖6、圖7和圖8,利用本氣壓加載供油裝置為活塞冷卻噴嘴5提供機油進行實驗時,本氣壓加載供油裝置的主要工作原理如下:
[0066]高速升壓排氣:通過控制器控制第一排氣電磁閥31、第二排氣電磁閥33、回油電磁閥32對應關閉第一排氣角座閥17、第二排氣角座閥19、回油角座閥12,通過控制器控制第一進氣電磁閥22、第二進氣電磁閥20、供油電磁閥34對應開啟第一進氣角座閥18、第二進氣角座閥21、供油角座閥23,高速升壓至設定壓力(高于開啟壓力,如300kPa);
[0067]低速降壓:關閉回油角座閥12、第一進氣角座閥18、第二進氣角座閥21、第二排氣角座閥19(或第一排氣角座閥17),開啟第一排氣角座閥17(或第二排氣角座閥19)、供油角座閥23。低速降壓至設定壓力(低于關閉壓力,如10kPa);
[0068]低速升壓:關閉回油角座閥12、第二進氣角座閥21(或第一進氣角座閥18)、第一排氣角座閥17、第二排氣角座閥19,開啟第一進氣角座閥18(或第二進氣角座閥21)、第一進氣角座閥18,低速升壓至設定壓力(高于開啟壓力,如250kPa);
[0069]高速升壓:關閉第一排氣角座閥17、第二排氣角座閥19、回油角座閥12,開啟第一進氣角座閥18、第二進氣角座閥21、供油角座閥23,高速升壓至設定壓力(高于泄油量/打靶位置檢測壓力,如420kPa);
[0070]高速降壓:關閉回油角座閥12、第一進氣角座閥18、第二進氣角座閥21,開啟第一排氣角座閥17、第二排氣角座閥19、供油角座閥23,高速降壓至OkPa;
[0071]回油:關閉第一進氣角座閥18、第二進氣角座閥21、供油角座閥23,開啟第一排氣角座閥17、第二排氣角座閥19、回油角座閥12,回油油箱11內的檢測介質機油返回充氣油箱13ο
[0072]檢測操作期間,用流量傳感器3測試體積流量、用壓力傳感器4測試供油壓力,可得到壓力、流量和時間的測試曲線,如圖9所示,從該曲線上可獲得所需要的特征物理量。
[0073]說明:上述控制方法是本氣壓加載供油裝置的優選使用方法,并非唯一方法,也不是本實用新型的保護方案。
[0074]上述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不是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經過創造性勞動即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實現的技術方案,均應視為落入本實用新型專利的權利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氣油箱、供油閥門、回油閥門、回油油箱、進氣閥門、排氣閥門、氣壓調節器和高壓氣源,所述充氣油箱的中下部與所述活塞冷卻噴嘴的進油口之間的供油管上安裝有所述供油閥門,所述回油油箱安裝于所述活塞冷卻噴嘴的噴射口的下方并位于所述充氣油箱的上方,所述回油閥門安裝于所述回油油箱與所述充氣油箱之間的回油管上,所述充氣油箱的中上部與所述氣壓調節器的出氣口之間的氣管上安裝有所述進氣閥門,所述進氣閥門與所述充氣油箱之間的氣管上相通連接有排氣管,所述排氣閥門安裝于所述排氣管上,所述氣壓調節器的進氣口與所述高壓氣源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閥門和所述排氣閥門分別為相互并聯連接的兩套。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套所述進氣閥門包括進氣電磁閥和進氣角座閥,每套所述排氣閥門包括排氣電磁閥和排氣角座閥,所述供油閥門包括供油電磁閥和供油角座閥,所述回油閥門包括回油電磁閥和回油角座閥,所述進氣電磁閥的控制輸入端、所述排氣電磁閥的控制輸入端、所述供油電磁閥的控制輸入端和所述回油電磁閥的控制輸入端分別與控制器的控制輸出端連接,所述進氣電磁閥的進氣口、所述排氣電磁閥的進氣口、所述供油電磁閥的進氣口和所述回油電磁閥的進氣口分別與所述氣壓調節器的出氣口連接,所述進氣電磁閥的出氣口與所述進氣角座閥的控制端連接,所述排氣電磁閥的出氣口與所述排氣角座閥的控制端連接,所述供油電磁閥的出氣口與所述供油角座閥的控制端連接,所述回油電磁閥的出氣口與所述回油角座閥的控制端連接,所述進氣角座閥安裝于所述充氣油箱與所述氣壓調節器之間的氣管上,所述排氣角座閥安裝于所述排氣管上,所述供油角座閥安裝于所述充氣油箱與所述活塞冷卻噴嘴之間的供油管上,所述回油角座閥安裝于所述回油油箱與所述充氣油箱之間的回油管上。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每套所述進氣閥門所在的氣管上和每套所述排氣閥門所在的排氣管上分別串聯連接有節流閥。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每一個所述進氣電磁閥的排氣孔、每一個所述排氣電磁閥的排氣孔、所述供油電磁閥的排氣孔、所述回油電磁閥的排氣孔和每一個所述排氣角座閥的排氣口分別安裝有用于消除排氣聲音的消音器。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油箱的中下部與所述活塞冷卻噴嘴的進油口之間的油管上還安裝有流量傳感器和壓力傳感器,所述流量傳感器的信號輸出端和壓力傳感器的信號輸出端分別與所述控制器的信號輸入端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電磁閥、所述排氣電磁閥、所述供油電磁閥和所述回油電磁閥均為三口二位電磁閥。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活塞冷卻噴嘴性能實驗臺架的氣壓加載供油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氣油箱內的機油上方的空間占所述充氣油箱內的整個空間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所述充氣油箱與所述氣壓調節器連接的位置位于所述充氣油箱內的機油上方。
【文檔編號】F15B11/06GK205533480SQ201620299820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4月12日
【發明人】李代生, 鄧紅梅, 王軍, 羅承剛, 王瑩, 程發斌
【申請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總體工程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