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帶托架防振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651740閱讀:479來源:國知局
帶托架防振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請要求享有于2015年11月19日提交的名稱為“ブラケット付き防振裝置(帶托架防振裝置)”的日本專利申請JP2015-226333的優先權,該申請的全部內容通過引用并入本文中。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汽車的發動機支架等的帶托架防振裝置。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作為一種配置在構成振動傳遞系統的部件之間并將這些振動傳遞系統的構成部件相互防振連結的防振支承體或防振連結體,公知的是防振裝置,該防振裝置被應用于例如汽車的發動機支架等。該防振裝置如例如日本特開2008-132846號公報(專利文獻1)等所公開的那樣,具有將在構成振動傳遞系統的發動機上安裝的內筒和在構成振動傳遞系統的車體上安裝的外筒用橡膠彈性體相互彈性連結的結構。

此外,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在內筒上安裝發動機托架的帶托架防振裝置,且在內筒和發動機之間夾裝發動機托架。發動機托架被壓入內筒,且從內筒突出的部分被固定于發動機。

再有,在專利文獻1的帶托架防振裝置中,構成了限制內筒和外筒的相對位移量的限位部。即、在內筒的外周側隔著預定的距離地配置固定于外筒的車體托架,以通過該內筒和車體托架的抵接而得到限位效果。進一步,在內筒的外周面固定有與橡膠彈性體一體形成的橡膠層,以緩和限位部抵接時的碰撞聲音和/或沖擊。

然而,在橡膠層與橡膠彈性體一體形成的專利文獻1的結構中,存在難以兼顧實現橡膠彈性體所需的特性和橡膠層所需的特性的問題。即、橡膠彈性體為了利于獲得彈性變形所產生的防振性能而需要較柔軟的彈性系數,但是,在試圖充分獲得橡膠彈性體的防振性能時,與橡膠彈性體一體形成的橡膠層的耐載荷性變得不足,在限位部抵接時橡膠層有可能出現損傷等。另一方面,試圖在橡膠層設定能充分滿足耐載荷性的較大的彈性系數時,橡膠彈性體的彈性系數也增大,而難以實現作為目的的防振性能。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8-132846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本發明以上述問題為背景而完成,其解決的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兼顧主體橡膠彈性體所需的特性和限位部橡膠所需的特性并能夠獲得作為目的的防振性能和緩沖的限位作用的新結構的帶托架防振裝置。

用于解決問題的手段

以下,記載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而做成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另外,在以下所述的各技術方案中所采用的構成要素能夠盡可能地以任意的組合進行采用。

即、本發明的第一方案為一種帶托架防振裝置,其第一安裝部件和第二安裝部件由主體橡膠彈性體彈性連結,并且在形成于該第一安裝部件側的筒狀部中壓入固定有托架,并設置有對該主體橡膠彈性體的彈性變形量進行限制的限位部,該帶托架防振裝置的特征在于:與所述主體橡膠彈性體一體形成的第一限位橡膠設置于所述第一安裝部件,并且,與該主體橡膠彈性體分體形成且彈性系數比該第一限位橡膠大的第二限位橡膠設置于所述托架,所述限位部具有通過該第一安裝部件和所述第二安裝部件的相對位移而與該第一限位橡膠及該第二限位橡膠抵接以限制該主體橡膠彈性體的彈性變形量的限位橡膠抵接面,并且,在該限位部中該第一限位橡膠比該第二限位橡膠更接近該限位橡膠抵接面。

根據采用本發明的第一方案的結構的帶托架防振裝置,通過在限位部中使第一限位橡膠和第二限位橡膠與設置于第二安裝部件側的限位橡膠抵接面依次抵接,而分階段地發揮限位橡膠所形成的緩沖作用。即、在第一安裝部件和第二安裝部件之間輸入的載荷較小的情況下,通過使彈性系數較小的第一限位橡膠與限位橡膠抵接面抵接,從而在減小抵接時的沖擊和/或碰撞聲音的狀態下限制主體橡膠彈性體的彈性變形量。另一方面,在第一安裝部件和第二安裝部件之間輸入的載荷較大的情況下,通過使彈性系數較大的第二限位橡膠與限位橡膠抵接面抵接,從而能可靠地限制主體橡膠彈性體的彈性變形量。而且,在大載荷輸入時,通過使彈性系數較小的第一限位橡膠先與限位橡膠抵接面抵接,從而可減小第二限位橡膠的抵接所產生的沖擊。

進一步,由于彈性系數較小的第一限位橡膠與主體橡膠彈性體一體形成,因此能在實現主體橡膠彈性體的所需性能的同時,以較少的部件數量設置承受較小載荷的限位橡膠。另一方面,由于彈性系數較大的第二限位橡膠與主體橡膠彈性體分體形成,因此能不影響主體橡膠彈性體的彈性特性地設置有效且以優良的耐用性限制主體橡膠彈性體的彈性變形量的限位橡膠。

本發明的第二方案,在第一方案記載的帶托架防振裝置中,所述第一限位橡膠設置于所述筒狀部的周上的多個方向上,并且,所述第二限位橡膠在所述托架的表面上設置于多個方向上,在設有該第一限位橡膠和第二限位橡膠的多個方向上分別構成有所述限位部。

根據第二方案,在設置于多個方向上的限位部中,分別發揮第一限位橡膠和第二限位橡膠所形成的緩沖作用和限位作用。

本發明的第三方案,在第一或第二方案記載的帶托架防振裝置中,所述第二限位橡膠的橡膠硬度比所述第一限位橡膠的橡膠硬度大。

根據第三方案,能通過形成材料的橡膠硬度的不同來實現第一限位橡膠和第二限位橡膠的彈性系數的不同。

本發明的第四方案,在第一至第三任一方案中記載的帶托架防振裝置中,所述第二限位橡膠從所述托架的突出尺寸比所述第一限位橡膠從所述筒狀部的突出尺寸小。

根據第四方案,通過將第一限位橡膠設為厚壁,而容易將第一限位橡膠的彈性系數設定為較小,以有效發揮緩沖作用,并且,通過將第二限位橡膠設為薄壁,而容易將第二限位橡膠的彈性系數設定為較大,以發揮優良的限位作用。

本發明的第五方案,在第一至第四任一方案中記載的帶托架防振裝置中,所述托架具備相對于向所述筒狀部的壓入方向傾斜地擴展的限定臺階面,通過該限定臺階面和該筒狀部的開口端面的抵接而將該托架相對于該筒狀部在壓入方向上定位,并且在所述第二限位橡膠上設有夾置于該限定臺階面和所述第一限位橡膠之間的夾持部。

根據第五方案,托架向筒狀部的壓入端由限定臺階面和筒狀部的開口端面的抵接來限定,從而能容易地將托架安裝于相對于第一安裝部件適當的位置。

此外,通過將第二限位橡膠的夾持部夾持于在第一安裝部件上安裝的托架的限定臺階面和在第一安裝部件上設置的第一限位橡膠之間,而將與主體橡膠彈性體分體的第二限位橡膠定位保持于相對于托架適當的位置。

本發明的第六方案,在第五方案記載的帶托架防振裝置中,所述限定臺階面向所述托架的兩側擴展,該限定臺階面的兩側內端部與所述筒狀部的開口端面抵接,并且在該托架中形成有在該限定臺階面的兩側外端面開口的缺口以使該限定臺階面在該缺口中遠離所述第一限位橡膠地對置,在形成有該缺口的該限定臺階面的兩側外端部和該第一限位橡膠之間夾入有所述第二限位橡膠的所述夾持部。

根據第六方案,通過使在托架的兩側設置的限定臺階面與第一安裝部件的筒狀部的開口端面分別抵接,而將托架相對于第一安裝部件更穩定地定位。進一步,通過使第二限位橡膠的夾持部在托架的兩側在限定臺階面和第一限位橡膠之間夾入,而將第二限位橡膠相對于托架更穩定地定位。而且,由于在限定臺階面的兩側外端部設置缺口,以使第二限位橡膠的夾持部在插入缺口的狀態下被夾持,因此能將夾持部以更穩定的狀態夾入并支承,并且,通過將除了缺口之外的托架的中央部分覆蓋地設置第二限位橡膠,而能較大地獲得覆蓋第二限位橡膠的托架的面積。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通過在限位部中使彈性系數較小的第一限位橡膠和彈性系數較大的第二限位橡膠與限位橡膠抵接面依次抵接,而階段性發揮限位橡膠所形成的緩沖作用。而且,通過使彈性系數較小的第一限位橡膠比彈性系數較大的第二限位橡膠相對于限位橡膠抵接面更接近,而可減小限位部抵接時的沖擊。進一步,由于第一限位橡膠與主體橡膠彈性體一體形成,并且第二限位橡膠與主體橡膠彈性體分體形成,因此能在高度實現主體橡膠彈性體的所需性能的同時得到有效且以優良的耐用性限制主體橡膠彈性體的彈性變形量的限位橡膠。

附圖說明

圖1是以外托架安裝狀態表示作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發動機支架的主視圖。

圖2是圖1所示的發動機支架的左視圖。

圖3是圖1所示的發動機支架的俯視圖。

圖4是圖2的IV-IV線處的剖視圖。

圖5是圖4的V-V線處的剖視圖。

圖6是將圖1的VI-VI線處的剖面放大表示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

圖7是以外托架非安裝狀態表示圖1所示的發動機支架的立體圖。

圖8是圖7所示的發動機支架的分解立體圖。

圖9是圖7所示的發動機支架的分解俯視圖。

圖10是將車輛安裝狀態下的圖4的A部分放大表示的主要部分放大剖視圖。

符號說明

10:發動機支架;14:第一安裝部件;16第二安裝部件;18:主體橡膠彈性體;20:筒狀部;32第一限位橡膠;66:內托架(托架);80:限定臺階面;88:第二限位橡膠;98:夾持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在圖1~圖3中,示出了汽車用的發動機支架10來作為采用根據本發明的結構的防振裝置的第一實施方式。發動機支架10具備支架主體12,如圖4、5所示,支架主體12具有將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利用主體橡膠彈性體18相互彈性連結的結構。在以下的說明中,原則上,上下方向是指支架中心軸方向且主要的振動輸入方向即圖1中的上下方向。此外,分別地,左右方向指成為車輛安裝狀態下的車輛左右方向的圖3中左右方向,前后方向指成為車輛安裝狀態下的車輛前后方向的圖3中上下方向。

更詳細而言,第一安裝部件14為由金屬或合成樹脂形成的硬質部件,且該第一安裝部件14具備左右延伸的筒狀部20和具有大致有底圓筒形狀或杯形形狀的固定部22。如圖4、5所示,筒狀部20以截面呈大致圓角矩形地左右延伸,并且上壁的前后中央部分成為跨及左右全長而向下方突出的嵌合突部24以在周向上部分地向內周側凹陷。進一步,筒狀部20的下壁比上壁及前后的側壁更向左側突出,固定部22的上端部與筒狀部20的下壁的中央部分一體形成,固定部22的上開口部向筒狀部20的內周空間開口。還有,在筒狀部20的前后側壁和/或固定部22的底壁形成貫穿孔,以在后述的主體橡膠彈性體18的硫化成形時使橡膠材料在筒狀部20及固定部22的內周容易轉動。本實施方式的第一安裝部件14由沖壓金屬件形成,且筒狀部20和固定部22通過沖壓加工而一體形成。

第二安裝部件16是由與第一安裝部件14相同的材料形成的硬質部件,且整體具有薄壁大徑的大致圓筒形狀,并且成為上部比下部大徑的帶臺階形狀。

而且,第一安裝部件14配置于第二安裝部件16的上方,且該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由主體橡膠彈性體18相互彈性連結。主體橡膠彈性體18具有厚壁的大致圓錐臺形狀,且在徑向中間部分以埋設狀態硫化粘接有第一安裝部件14的固定部22,并且在大徑側端部的外周面硫化粘接有第二安裝部件16。在本實施方式中,主體橡膠彈性體18形成為具備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的一體硫化成形品。

此外,在主體橡膠彈性體18上形成有在大徑側的軸向端面(下表面)開口的大徑凹部26。大徑凹部26成為倒置的大致研缽形狀,且通過形成該大徑凹部26而在圖4、5所示的縱剖面中成為主體橡膠彈性體18向外周下傾的錐形形狀。

進一步,主體橡膠彈性體18一體具備覆蓋筒狀部20的內周面且在固定部22的內周填充的嵌裝橡膠28。在該嵌裝橡膠28上形成有將筒狀部20的內周左右貫穿的安裝孔30。

再進一步,在主體橡膠彈性體18的上方,設有第一限位橡膠32。如圖5所示,第一限位橡膠32與主體橡膠彈性體18一體形成,且固定在第一安裝部件14的筒狀部20的外周面。本實施方式的第一限位橡膠32一體具備在筒狀部20的上壁固定的低彈力上部38、在筒狀部20的前壁固定的低彈力前部34和在筒狀部20的后壁固定的低彈力后部36,且在筒狀部20的周上的多個方向設置。低彈力前部34以及低彈力后部36和低彈力上部38的具體形狀沒有特別限定,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皆為大致四邊形塊狀,低彈力前部34以及低彈力后部36與低彈力上部38相比從筒狀部20較大地突出而成為厚壁。進一步,通過在筒狀部20的上壁形成嵌合突部24,而使低彈力上部38其前后中央部分比前后兩端部分厚。

在這樣的結構的支架主體12上安裝有外托架40。外托架40是由金屬或合成樹脂等形成的高剛性的部件,如圖4、5所示,外托架40具備在第二安裝部件16以外插狀態固定的大致圓筒形狀的安裝筒部件42。再有,外托架40具備與安裝筒部件42的上端面重疊固定的彈跳承受部件44,彈跳承受部件44成為左右延伸的板形狀,并且形成有將彈跳承受部件44的中央部分上下貫穿的圓形截面的支架插穿孔46。

進一步,在安裝筒部件42上固定有前后的腳部件48、48。腳部件48、48固定在安裝筒部件42的外周面并上下延伸,且下端部向前后外側彎曲并具備上下貫穿的螺栓孔50。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前后的腳部件48、48成為從安裝筒部件42向下方延伸的部分的傾斜角度等互不相同的形狀,但是實質上為相同結構。再有,前后的腳部件48、48互相之間可以是相同形狀,或者也可采用形狀差異更大等的互不相同的結構。

此外,在前后的腳部件48、48上安裝有增強部件52。如圖2或圖4所示,增強部件52為大致板狀,固定在安裝筒部件42的外周面并前后擴展。而且,通過將增強部件52的前后端部固定在前后的腳部件48、48的各一個上,而將前后的腳部件48、48用增強部件52相互連結,并將該前后的腳部件48、48相互定位以進行增強。

此外,在安裝筒部件42及前后的腳部件48、48上固定有上承受部件54。如圖4、5所示,上承受部件54一體具備:在前后互相對置的前側壁部56及后側壁部58;將前后的側壁部56、58的右端相互連續地連接的彎曲板狀的右側壁部60;和在該側壁部56、58、60的上端連續地設置并在橫向上擴展的上壁部62。而且,前后的側壁部56、58分別固定在前后的腳部件48、48的上部,且將右側壁部60與安裝筒部件42的上端部的外周面重合地固定。由此,設置成上承受部件54將安裝筒部件42的上方覆蓋。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前后的側壁部56、58和上壁部62的左端部連續地一體形成有向外側擴展的增強肋64,而能提高上承受部件54的變形剛性。

而且,通過將支架主體12的第二安裝部件16從下方壓入固定于安裝筒部件42而將外托架40安裝于支架主體12。此外,在外托架40向支架主體12的安裝狀態下,支架主體12的上下中間部分插穿彈跳承受部件44的支架插穿孔46,且第一安裝部件14的筒狀部20配置于彈跳承受部件44和上承受部件54的上壁部62的上下之間。另外,如圖4、5所示,在車輛安裝前的單體狀態下,在筒狀部20的上表面固定的低彈力上部38與上承受部件54的上壁部62抵接,并且,在筒狀部20的前后外表面固定的低彈力前部34及低彈力后部36相對于上承受部件54的前后的側壁部56、58的各一個隔開地對置配置。

另一方面,在支架主體12上安裝有作為托架的內托架66。內托架66是由金屬或合成樹脂等形成的高剛性的部件,且一體具備與在第一安裝部件14的筒狀部20的內周形成的安裝孔30對應的壓入部68和與壓入部68一體形成且比壓入部68前后寬度更大的安裝部70。再有,如圖5、6所示,壓入部68具備在上表面開口且在長度方向即左右延伸的上凹槽72、72,并且具備在下表面開口且在長度方向即左右延伸的下凹槽74、74,在后述的壓入部68向安裝孔30的壓入時減小摩擦阻力以使組裝作業變得容易。進一步,在壓入部68的除去上凹槽72、72及下凹槽74、74的部分,如圖4、6所示那樣形成有在周向上延伸的多個突條,使內托架66難以從安裝孔30脫落。此外,如圖3所示,在安裝部70的從壓入部68離開的部分,前后相互離開地形成有上下貫穿的三個螺栓孔76、76、76,并且,如圖1、2所示,植設有向下方突出的定位用的銷78。

進一步,由于安裝部70與壓入部68相比前后寬度更大,因此,在內托架66的壓入部68和安裝部79的邊界部分,如圖6所示,形成有前后的限定臺階面80、80。限定臺階面80是安裝部70的右端面,且與后述的壓入部68向筒狀部20的壓入方向即左右方向大致正交,而向內托架66的壓入部68的前后兩側擴展,且壓入部68突出到安裝部70的限定臺階面80、80的前后內側。再進一步,在內托架66上形成有在限定臺階面80、80的各前后外端部分開口的缺口82、82。各限定臺階面80通過缺口82而成為在前后中間部分具有臺階的帶臺階面,形成有缺口82的前后外端部分位于比除缺口82之外的前后內端部分更靠左側處。再有,限定臺階面80優選與后述的內托架66向筒狀部20的壓入方向即左右方向大致正交,但是,只要相對于該壓入方向相交地傾斜即可,不限于必須正交。

再進一步,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安裝部70的壓入部68側的端部(圖4中,右側的端部),一體形成有與壓入部68的上表面相比更向上方突出的限位突部84。如圖4所示,該限位突部84具備在橫向上擴展的平坦的上表面。進一步,在安裝部70上設有從限位突部84向與壓入部68相反側伸出的傾斜部86,且傾斜部86具有隨著從限位突部84離開而下傾的錐形形狀。再有,限位突部84的壓入部68側的端面(右端面)位于與限定臺階面80、80大致同一平面上,并與限定臺階面80一同構成安裝部70的右端面。此外,形成于壓入部68的上凹槽72、72和下凹槽74、74延伸到限位突部84,且限位突部84被上凹槽72、72及下凹槽74、74前后分割為多個(參照圖8、9)。

而且,如圖4所示,通過將壓入部68相對于在第一安裝部件14的筒狀部20的內周設置的安裝孔30而在支架中心軸正交方向即左右方向上壓入固定,而將內托架66安裝于第一安裝部件14。但是,只要內托架66向筒狀部20的壓入方向是相對于支架中心軸傾斜的方向(包括正交方向)即可,不必限定于正交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6所示,通過使內托架66的限定臺階面80、80的前后內端部與筒狀部20的左開口端面抵接,而限定壓入部68向安裝孔30的壓入端,并將內托架66相對于第一安裝部件14在壓入部68的壓入方向上定位。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4所示,內托架66的限位突部84的右端面也與筒狀部20的左開口端面抵接。此外,筒狀部20的開口端面由與主體橡膠彈性體18一體形成的橡膠層覆蓋,內托架66相對于筒狀部20的左開口端面而隔著橡膠層間接地抵接。

此外,在內托架66向第一安裝部件41安裝的安裝狀態下,與壓入部68一體形成的內托架66的安裝部70如圖1等所示那樣從筒狀部20的左開口向左側突出。再有,在內托架66中,壓入部68和安裝部70在內托架66向第一安裝部件14的壓入方向上串聯地并排配置。

此外,在內托架66上設有第二限位橡膠88。第二限位橡膠88與主體橡膠彈性體18分體形成,如圖4或圖6-9等所示,上下且左右相互離開的高彈力上部90和高彈力下部92具有在前后端部通過高彈力前部94和高彈力后部96而相互連結的結構。高彈力上部90和高彈力下部92皆為左右較長的板形狀,高彈力上部90位于相對于高彈力下部92向上方及右方離開的位置處。高彈力前部94和高彈力后部96分別為向上下左右擴展的板狀,且比高彈力上部90及高彈力下部92薄,并且在前后相互離開地對置配置。進一步,如圖6所示,高彈力前部94和高彈力后部96的右部分為大致平板形狀并向左右直線延伸,并且,左部分成為隨著向左方延伸而向前后外側傾斜的錐形形狀,特別是高彈力前部94的左部分相對于左右方向較大地傾斜。

進一步,第二限位橡膠88具備前后的夾持部98、98。夾持部98為向上下及前后擴展的板狀,且在高彈力上部90和高彈力前部94及高彈力后部的右端部一體形成,并向前后內側伸出。此外,前后的夾持部98、98在前后相互離開地配置,內托架66的壓入部68能插穿該夾持部98、98之間。

進一步,構成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上部90其上下方向的彈性系數比構成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上部38大。同樣地,高彈力前部94其前后方向的彈性系數比低彈力前部34大,并且,高彈力后部96其前后方向的彈性系數比低彈力后部36大。簡而言之,在上及前后各部,第二限位橡膠88與第一限位橡膠32相比彈性系數較大。此處所說的第一限位橡膠32及第二限位橡膠88的彈性系數是該第一、第二限位橡膠32、88與第二安裝部件16側的受壓面即限位橡膠抵接面(后述)沒有抵接狀態下的彈性系數,在外力的非作用狀態下第二限位橡膠88的彈性系數比第一限位橡膠32的彈性系數大。但是,更優選的是,在第一、第二限位橡膠32、88與限位橡膠抵接面抵接的外力(限位載荷)的作用狀態下,第二限位橡膠88的彈性系數也比第一限位橡膠32的彈性系數大。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限位橡膠88的橡膠硬度比第一限位橡膠32的橡膠硬度大,且第二限位橡膠88的彈性系數比第一限位橡膠32大。再進一步,第一限位橡膠32和第二限位橡膠88的各彈性系數不僅能通過形成材料的橡膠硬度來調節、也能通過形狀或限位抵接方向上的橡膠體積(突出方向的厚度)等來調節。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限位橡膠88從內托架66的突出高度比第一限位橡膠32從筒狀部20的突出高度小,并使第二限位橡膠88比第一限位橡膠32薄,從而使第二限位橡膠88的彈性系數比第一限位橡膠32的彈性系數大。

更具體而言,如圖6所示,通過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前部94從內托架66的突出高度t比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前部34從筒狀部20的突出高度T小,并使高彈力前部94比低彈力前部34薄,從而使高彈力前部94的彈性系數在前后方向上比低彈力前部34的彈性系數大。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一限位橡膠32中低彈力后部36從筒狀部20的突出高度與低彈力前部34的突出高度T大致相同,并且,在第二限位橡膠88中高彈力后部96從內托架66的突出高度與高彈力前部94的突出高度t大致相同,在前后方向上高彈力后部96的彈性系數比低彈力后部36的彈性系數大。進一步,如圖10所示,通過使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上部90從內托架66的突出高度t’比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上部38從筒狀部20的突出高度T’小,并使高彈力上部90比低彈力上部38薄,從而使高彈力上部90的彈性系數在上下方向上比低彈力上部38的彈性系數大。這樣,在后述的各限位方向上,第一限位橡膠32為厚壁且第二限位橡膠88為薄壁,從而利用該第一限位橡膠32及第二限位橡膠88的形狀,也容易在第一限位橡膠32上設定較低的彈性系數,并且容易在第二限位橡膠88上設定較高的彈性系數。

而且,第二限位橡膠88安裝在內托架66的安裝部70的右端部分。即、如圖4或圖6-9所示,在由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上部90和高彈力下部92與高彈力前部94和高彈力后部96包圍的區域插入內托架66,并將第二限位橡膠88外嵌安裝于內托架66。在該第二限位橡膠88的安裝狀態下,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上部90與安裝部70的限位突部84的上表面重合,并且高彈力下部92在比傾斜部86靠右側處與安裝部70的下表面重合。而且,基于與安裝部70的前后側面重合的高彈力前部94及高彈力后部96的彈性,而在該高彈力上部90和高彈力下部92之間作用相互接近方向的彈性緊固力,第二限位橡膠88相對于內托架66的安裝部70以非粘接方式來安裝。這樣,通過將第二限位橡膠88安裝于內托架66,而將第二限位橡膠88設置在內托架66的多個方向的表面上。再有,第二限位橡膠88除了在與內托架66之間涂布粘接劑之外還可形成為具備內托架66的一體硫化成形品等,以與內托架66粘接,從而能有利地防止第二限位橡膠88相對于內托架66的位置偏移。

進一步,在第一安裝部件14的筒狀部20安裝的內托架66其限定臺階面80、80的前后內端部分與第一安裝部件14的筒狀部20的左開口端面抵接,并且,形成有缺口82的限定臺階面80、80的前后外端部分相對于從筒狀部20向前后外側突出的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前部34及低彈力后部36向左側離開地對置。而且,如圖6所示,通過將安裝有第二限位橡膠88的內托架66安裝在第一安裝部件14的筒狀部20,而使與內托架66的缺口82、82重合的第二限位橡膠88的夾持部98、98在內托架66的限定臺階面80、80的缺口82、82的形成部分和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前后部34、36的左端面之間被左右夾持地支承。由此,第二限位橡膠88相對于內托架66定位而被保持于初期的安裝位置,并且通過使夾持部98、98進入缺口82、82而實現夾持部98、98的穩定夾持。

此外,通過將內托架66安裝在第一安裝部件14上而將安裝于內托架66的第二限位橡膠88配置于內托架66和外托架40之間。即、如圖4、6所示,第二限位橡膠88中,高彈力下部92配置于內托架66和外托架40的彈跳承受部件44的對置面之間,并且,高彈力上部90和高彈力前后部94、96配置于內托架66的安裝部70和外托架40的上承受部件54的對置面之間。

此外,第二限位橡膠88相對于第一限位橡膠32在左側并排配置。即、如圖4所示,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上部90相對于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上部38在左側并排配置。此外,如圖6所示,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前部94相對于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前部34左右并排配置。進一步,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后部96相對于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后部36左右并排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限位橡膠32和第二限位橡膠88以相互抵接狀態相鄰配置,但是,第一限位橡膠32和第二限位橡膠88也可在左右相互離開地并排配置。

采用上述結構的發動機支架10中,通過在將銷78插穿的狀態下用插穿螺栓孔76、76、76的未圖示的螺栓將內托架66相對于未圖示的動力單元側的部件固定,而將第一安裝部件14安裝于動力單元。進一步,通過用在腳部件48、48的各螺栓孔50中插穿的未圖示的螺栓將外托架40相對于未圖示的車輛車體側的部件固定,而將第二安裝部件16安裝于車輛車體。

此外,在發動機支架10向車輛的安裝狀態下,未圖示的動力單元的分擔支承載荷在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之間在上下接近方向上作用,因此,如圖10所示,低彈力上部38和高彈力上部90皆從上承受部件54的上壁部62向下方離開而對置定位。由此,在車輛安裝狀態下,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上部38和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上部90向外托架40(上承受部件54的上壁部62)的抵接所導致的壓縮變形被解除,高彈力上部90的上表面位于比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上部38的上表面靠下方處。

而且,在車輛安裝狀態下,在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之間輸入發動機震顫和/或怠速振動、行駛噪聲等防振對象振動時,基于在主體橡膠彈性體18的彈性變形時發揮的能量衰減作用等來發揮防振效果。

此外,在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之間輸入比通常的輸入振動更大的載荷時,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的相對位移量、換言之主體橡膠彈性體18的彈性變形量被彈跳限位部和反彈限位部與前后限位部降低。

即、在發動機支架10中,對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的接近方向的相對位移量進行限制的彈跳限位部通過內托架66的安裝部70和外托架40的彈跳承受部件44隔著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下部92而相互抵接來構成。由此,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的上下接近位移量通過彈跳限位部的限位作用而被限制。再有,彈跳限位部的受壓面其第一安裝部件14側由內托架66的下表面構成,并且,第二安裝部件16側由外托架40的彈跳承受部件44的上表面構成,該受壓面隔著第二限位橡膠88而間接抵接,從而發揮彈跳限位部的限位作用,以限制主體橡膠彈性體18的彈性變形量。

此外,在發動機支架10中,對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的上下離開方向的相對位移量進行限制的反彈限位部通過第一安裝部件14的筒狀部20和外托架40的上承受部件54隔著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上部38及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下部90而相互抵接來構成。由此,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的上下離開位移量通過反彈限位部的限位作用而被限制,以限制主體橡膠彈性體18的彈性變形量。

如從以上說明理解那樣,反彈限位部的第一安裝部件14側的受壓面的構成包括由第一限位橡膠32覆蓋的第一安裝部件14的筒狀部20的上壁外表面和由第二限位橡膠88覆蓋的內托架66的上壁面。另一方面,反彈限位部的第二安裝部件16側的受壓面由外托架40的上承受部件54的上壁部62的下表面構成。而且,通過該受壓面隔著第一限位橡膠32和第二限位橡膠88間接抵接,而發揮反彈限位部的限位作用。再有,在反彈限位部中,通過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的相對位移而使第一限位橡膠32及第二限位橡膠88抵接的限位橡膠抵接面100由上述第二安裝部件16側的受壓面構成,并通過該第一、第二限位橡膠32、88和限位橡膠抵接面100的抵接來限制主體橡膠彈性體18的相對位移量。

此外,在發動機支架10中,對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的前后方向的相對位移量進行限制的前后限位部通過第一安裝部件14的筒狀部20和外托架40的上承受部件54隔著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前部34或低彈力后部36及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前部94或高彈力后部96而抵接來構成。由此,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的前后相對位移量通過前后限位部的限位作用而被限制,以限制主體橡膠彈性體18的彈性變形量。

如從以上說明理解那樣,前后限位部的第一安裝部件14側的受壓面的構成包括由第一限位橡膠32覆蓋的第一安裝部件14的筒狀部20的前后外壁面和由第二限位橡膠88覆蓋的內托架66的前后壁面。另一方面,前后限位部的第二安裝部件16側的受壓面由外托架40的上承受部件54的前后側壁部56、58的前后內表面構成。而且,通過該受壓面隔著第一限位橡膠32和第二限位橡膠88間接抵接,而發揮前后限位部的限位作用。再有,在前后限位部中,通過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的相對位移而使第一限位橡膠32及第二限位橡膠88抵接的限位橡膠抵接面102由上述第二安裝部件16側的受壓面構成,且通過該第一、第二限位橡膠32、88和限位橡膠抵接面102的抵接來限制主體橡膠彈性體18的相對位移量。

再有,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前部94相對于內托架66向筒狀部20的壓入方向即左右方向前后傾斜地擴展,而使左端部插入內托架66的安裝部70和外托架40的上承受部件54的增強肋64的對置面之間(參照圖6)。由此,構成了對第一安裝部件14相對于第二安裝部件16向右側的相對位移量通過安裝部70和增強肋64的抵接來進行限制的右限位部,并且,在右限位部中發揮第二限位橡膠88所形成的緩沖作用。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的限位部即前后限位部及反彈限位部中,配置有第一限位橡膠32和第二限位橡膠88這兩者,第一安裝部件14的筒狀部20及內托架66的安裝部70相對于外托架40的上承受部件54隔著左右并排配置的第一限位橡膠32和第二限位橡膠88進行抵接。此處,在前后限位部及反彈限位部中,彈性系數較小的第一限位橡膠32相對于外托架40的限位橡膠抵接面100、102比第二限位橡膠88更接近地配置,而與外托架40的限位橡膠抵接面100、102先抵接。

即,如圖6所示,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前部34和外托架40的上承受部件54的前側壁部56(前限位部的限位橡膠抵接面102)的前后間距離df比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前部94和前側壁部56的前后間距離Df小(df<Df)。簡而言之,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前部34設置成在前后方向上比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前部94更接近前側壁部56。

進一步,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后部36和外托架40的上承受部件54的后側壁部58(后限位部的限位橡膠抵接面102)的前后間距離dr比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后部96和后側壁部58的前后間距離Dr小(dr<Dr)。簡而言之,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后部36設置成在前后方向上比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前部96更接近后側壁部58。

而且,在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的前后相對位移時,第一限位橡膠32相對于前側壁部56和后側壁部58比第二限位橡膠88先抵接。由此,在前后限位部中,優先發揮彈性系數較小的第一限位橡膠32所形成的優良的緩沖作用,以減小抵接初期的沖擊和/或碰撞聲音。而且,在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的前后相對位移量變大時,彈性系數較大的第二限位橡膠88和第一限位橡膠32一同與外托架40抵接,以發揮更有效的限位作用,因此,限制主體橡膠彈性體18和/或第一限位橡膠32的彈性位移量,以實現耐用性的提高。

同樣地,如圖10所示,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上部38和外托架40的上承受部件54的上壁部62(反彈限位部的限位橡膠抵接面100)的上下間距離du比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上部90和上壁部62的前后間距離Du小(du<Du)。簡而言之,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上部38設置成在上下方向上比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上部90更接近上壁部62。

而且,在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的上下離開位移時,第一限位橡膠32相對于上壁部62比第二限位橡膠88先抵接。因此,在反彈限位部中,優先發揮彈性系數較小的第一限位橡膠32所形成的優良的緩沖作用,以減小抵接初期的沖擊和/或碰撞聲音。而且,在第一安裝部件14和第二安裝部件16的上下離開位移量變大時,彈性系數較大的第二限位橡膠88和第一限位橡膠32一同與外托架40抵接,以發揮更有效的限位作用,因此,限制主體橡膠彈性體18和/或第一限位橡膠32的彈性位移量,以實現耐用性的提高。

這樣,在前后限位部及反彈限位部中,在受壓面之間配置有彈性系數不同的第一限位橡膠32和第二限位橡膠88,并且彈性系數較小的第一限位橡膠32比第二限位橡膠88更接近外托架40。因此,通過第一限位橡膠32和第二限位橡膠88的階段性的抵接,能兼顧實現限位部抵接初期的優良緩沖作用和對大載荷有效的限位作用。

進一步,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前后限位部及反彈限位部中,第一限位橡膠32的前端面位于比第二限位橡膠88的前端面更向上承受部件54側突出之處。因此,能在使上承受部件54的第一限位橡膠32及第二限位橡膠88的對置面皆為簡單的平面形狀的同時,將第一限位橡膠32配置成比第二限位橡膠88更接近上承受部件54。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限位橡膠88的橡膠硬度比第一限位橡膠32的橡膠硬度大,且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前后部34、36及低彈力上部38從第一安裝部件14的突出尺寸比第二限位橡膠88的高彈力前后部94、96及高彈力上部90從內托架66的突出尺寸大。由此,第二限位橡膠88的彈性系數設定得比第一限位橡膠32的彈性系數大。

此外,彈性系數較小的第一限位橡膠32與主體橡膠彈性體18一體形成,因此,在通過較少的部件數量便能得到對于較小的載荷的緩沖限位作用的同時,能實現主體橡膠彈性體18的優良的防振性能。進一步,通過將彈性系數較大的第二限位橡膠88設為與主體橡膠彈性體18分體,而能不對主體橡膠彈性體18的防振性能產生不良影響地、高度實現第二限位橡膠88所需的特性即高耐載荷性和對反復輸入的耐用性等。

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詳述,但是,本發明不限于該具體記載內容。例如,第一限位橡膠32不限于必須構成多個方向的限位部的結構,也可采用僅構成一個方向的限位部的結構。同樣地,第二限位橡膠88可不構成多個方向的限位部,而僅構成一個方向的限位部。進一步,第一限位橡膠32和第二限位橡膠88在抵接面并排配置的限位部可以僅是反彈限位部,或者也可以僅是前后限位部。

此外,如果第一限位橡膠32比第二限位橡膠88更接近限位橡膠抵接面(上承受部件54的壁內面),則第一限位橡膠32的突出前端和第二限位橡膠88的突出前端可設定在同一平面上。即、可使第二安裝部件16側的受壓面即限位橡膠抵接面成為臺階面等,以使限位橡膠抵接面比第二限位橡膠88的突出前端更接近第一限位橡膠32的突出前端。

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使低彈力前部34和低彈力后部36及低彈力上部38全部與主體橡膠彈性體18一體形成來構成第一限位橡膠32,但是,也可使這三者中的至少一個與主體橡膠彈性體18一體形成來構成第一限位橡膠32,并且使其他兩者與主體橡膠彈性體18分體形成,以在各方向上發揮多階段的緩沖作用和/或限位作用。進一步,例如,如果配置成使彈性系數比第二限位橡膠88更大的第三限位橡膠與主體橡膠彈性體18分體形成,并且將第二限位橡膠88配置成比第三限位橡膠更接近限位橡膠抵接面,則能得到更多階段的緩沖作用及限位作用。

另外,內托架66的右端面即限定臺階面80、80的缺口82、82不是必須的,可以省略,并且,例如,還可以在第一限位橡膠32的低彈力前后部34、36的左端面分別形成缺口,以在該缺口和限定臺階面80、80之間左右夾入第二限位橡膠88的夾持部98、98。

此外,內托架66及外托架40的具體結構僅是例示,并不是限定。進一步,在例如采用向車輛車體的安裝結構或具備限位橡膠抵接面的第二安裝部件的情況等之時,可省略外托架40。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不是流體封入式的固體類型的支架主體12,但是,在本發明中,支架主體的結構可根據所需的防振性能或裝置尺寸等來適當改變,且也可采用例如利用基于在內部封入的非壓縮性流體的流動作用的防振效果的流體封入式的支架主體。

本發明的適用范圍不限于發動機支架,也可適用于副框支架或差速器支架等。再有,本發明所涉及的帶托架防振裝置除了適用于汽車之外,也能適用于摩托車或鐵道用車輛、工業用車輛等。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