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自動變速器的冷卻潤滑系統及液壓換擋系統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1755970閱讀:639來源:國知局
自動變速器的冷卻潤滑系統及液壓換擋系統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自動變速器的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自動變速器的冷卻潤滑系統及液壓換擋系統。



背景技術:

自動變速器在實現自動換擋時,需要液壓換擋系統這一系統部件,其作用是實現自動換擋功能。換擋一般是通過鍵接到相關軸并且隨之旋轉的同步器來完成,同步器的單側或雙側設有可提供不同傳動比的齒輪,在液壓換擋系統的作用下,同步器被撥動沿著軸向移動并與鄰近的齒輪接合,將齒輪聯接到軸上從而實現齒輪與軸的同步,從而輸出動力。

隨著科技的進步,雙離合自動變速器由于具有傳動效率高等優勢而受到了市場的歡迎,雙離合自動變速器中采用了兩個離合器,其中一個離合器用于控制奇數擋位,而另一個離合器用于控制偶數擋位,通過在兩個離合器之間自動切換從而完成換擋程序,因此可實現換擋過程的動力換擋,即在換擋過程中不中斷動力,改善了車輛運行的舒適性。目前的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較多采用八個擋位(包括倒擋),利用液壓換擋系統進行控制,完成八個擋位的換擋操作。

自動變速器的相關元件(如軸承、齒輪、離合器等)在工作時需要進行冷卻潤滑,目前的冷卻潤滑方案中,對于冷卻潤滑流量一般不進行控制,或者只進行一級控制,導致變速器的能耗較高,存在優化的空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變速器的冷卻潤滑系統,可以對自動變速器的冷卻潤滑流量進行兩級控制,使得流量的供給更加精確,降低變速器的能耗。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變速器的冷卻潤滑系統,包括主泵、副泵、小流量調節閥和大流量調節閥,該小流量調節閥的入口與該主泵相連,該大流量調節閥的其中一個入口與該主泵相連,另一個入口與該副泵相連;該小流量調節閥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當該小流量調節閥處在第一工作位時,沒有流量通過該小流量調節閥導向冷卻潤滑元件,當該小流量調節閥處在第二工作位時,該小流量調節閥把該主泵的流量導向冷卻潤滑元件;該大流量調節閥具有第一工作位、第二工作位和第三工作位,當該大流量調節閥處在第一工作位時,沒有流量通過該大流量調節閥導向冷卻潤滑元件,當該大流量調節閥處在第二工作位時,該大流量調節閥把該主泵的流量導向冷卻潤滑元件,當該大流量調節閥處在第三工作位時,該大流量調節閥把該主泵和該副泵的流量同時導向冷卻潤滑元件。

進一步地,該小流量調節閥具有控制端,該大流量調節閥具有控制端,該小流量調節閥的控制端和該大流量調節閥的控制端同時與同一個壓力控制電磁閥的出口相連,由該壓力控制電磁閥改變施加在該小流量調節閥的控制端和該大流量調節閥的控制端上的作用力,推動該小流量調節閥在其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間換向,以及推動該大流量調節閥在其第一工作位、第二工作位和第三工作位之間換向。

進一步地,推動該小流量調節閥進行換向所需的作用力小于推動該大流量調節閥進行換向所需的作用力,該壓力控制電磁閥的電磁鐵通入較小電流時,施加在該小流量調節閥的控制端和該大流量調節閥的控制端上的作用力僅推動該小流量調節閥進行換向,該壓力控制電磁閥的電磁鐵通入較大電流時,施加在該小流量調節閥的控制端和該大流量調節閥的控制端上的作用力同時推動該小流量調節閥和該大流量調節閥進行換向。

進一步地,該主泵由發動機帶動,該副泵由電機帶動,該副泵的輸出流量連續可調。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自動變速器的液壓換擋系統,包括上述的冷卻潤滑系統。

進一步地,該液壓換擋系統還包括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第一開關電磁閥、第二開關電磁閥、第一檔位開關閥、第二檔位開關閥、第三檔位開關閥、第四檔位開關閥、第一換擋油缸、第二換擋油缸、第三換擋油缸以及第四換擋油缸,其中該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的出口與該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入口連接,該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的出口與該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入口連接,該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出口與該第一檔位開關閥的入口及該第三檔位開關閥的入口連接,該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出口與該第二檔位開關閥的入口及該第四檔位開關閥的入口連接,該第一檔位開關閥的出口與該第一換擋油缸的油腔連接,該第二檔位開關閥的出口與該第二換擋油缸的油腔連接,該第三檔位開關閥的出口與該第三換擋油缸的油腔連接,該第四檔位開關閥的出口與該第四換擋油缸的油腔連接,該第一開關電磁閥的出口與該第一檔位開關閥的控制端及該第二檔位開關閥的控制端連接,該第一檔位開關閥和該第二檔位開關閥由該第一開關電磁閥控制進行換向,該第二開關電磁閥的出口與該第三檔位開關閥的控制端及該第四檔位開關閥的控制端連接,該第三檔位開關閥和該第四檔位開關閥由該第二開關電磁閥控制進行換向,該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的入口、該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的入口、該第一開關電磁閥的入口以及該第二開關電磁閥的入口均與主油路連接。

進一步地,該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具有入口和出口,該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具有入口和出口,該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具有入口和兩個出口,該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具有入口和兩個出口,該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的入口和該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的入口均與該主油路相連,該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的出口與該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入口相連,該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的出口與該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入口相連,該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兩個出口與該第一檔位開關閥及該第三檔位開關閥相連,該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兩個出口與該第二檔位開關閥及該第四檔位開關閥相連。

進一步地,該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可在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間切換,該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處于第一工作位時,該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入口與該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兩個出口中的其中之一連通,該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處于第二工作位時,該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入口與該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兩個出口中的另一連通;該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可在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間切換,該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處于第一工作位時,該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入口與該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兩個出口中的其中之一連通,該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處于第二工作位時,該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入口與該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兩個出口中的另一連通。

進一步地,該第一開關電磁閥具有入口和出口,該第二開關電磁閥具有入口和出口,該第一檔位開關閥具有兩個入口、兩個出口和一個控制端,該第二檔位開關閥具有兩個入口、兩個出口和一個控制端,該第三檔位開關閥具有兩個入口、兩個出口和一個控制端,該第四檔位開關閥具有兩個入口、兩個出口和一個控制端,該第一開關電磁閥的入口和該第二開關電磁閥的入口均與該主油路相連,該第一開關電磁閥的出口同時與該第一檔位開關閥的控制端和該第二檔位開關閥的控制端相連,該第二開關電磁閥的出口同時與該第三檔位開關閥的控制端和該第四檔位開關閥的控制端相連,該第一檔位開關閥的兩個入口分別與該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兩個出口相連,該第二檔位開關閥的兩個入口分別與該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兩個出口相連,該第三檔位開關閥的兩個入口分別與該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兩個出口相連,該第四檔位開關閥的兩個入口分別與該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的兩個出口相連,該第一檔位開關閥的兩個出口分別與該第一換擋油缸的兩個油腔相連,該第二檔位開關閥的兩個出口分別與該第二換擋油缸的兩個油腔相連,該第三檔位開關閥的兩個出口分別與該第三換擋油缸的兩個油腔相連,該第四檔位開關閥的兩個出口分別與該第四換擋油缸的兩個油腔相連。

進一步地,該第一開關電磁閥和該第二開關電磁閥整合為一個三位四通的開關電磁閥,該第一開關電磁閥的入口與該第二開關電磁閥的入口整合為該三位四通的開關電磁閥的一個入口且與該主油路相連,該第一開關電磁閥的出口與該第二開關電磁閥的出口分別為該三位四通的開關電磁閥的兩個出口。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冷卻潤滑系統,應用于自動變速器的冷卻潤滑控制,可以實現對自動變速器的冷卻潤滑流量進行兩級控制,使得流量的供給更加精確,降低變速器的能耗,使系統的性能更加優化。

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自動變速器的液壓換擋系統的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中自動變速器的液壓換擋系統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如下。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自動變速器的冷卻潤滑系統,可以對自動變速器的冷卻潤滑流量進行兩級控制,使得流量的供給更加精確,降低變速器的能耗。

[第一實施例]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中自動變速器的液壓換擋系統的示意圖,請參圖1,該液壓換擋系統包括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第一開關電磁閥31、第二開關電磁閥32、第一檔位開關閥41、第二檔位開關閥42、第三檔位開關閥43、第四檔位開關閥44、第一換擋油缸51、第二換擋油缸52、第三換擋油缸53以及第四換擋油缸54。

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具有入口A1和出口B1,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的入口A1與主油路10相連,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的出口B1與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相連,使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的出口B1輸出的壓力油可以經由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進入第一檔位開關閥41以推動第一換擋油缸51進行換擋操作,或者經由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進入第三檔位開關閥43以推動第三換擋油缸53進行換擋操作。

在不同擋位進行換擋操作時,所需的換擋壓力通常會有所不同。為實現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的出口B1輸出的換擋壓力可以滿足在不同擋位下的換擋需求,本實施例中,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為滑閥式的壓力控制比例電磁閥,且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的出口B1的壓力通過油路反饋到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的一端(圖1所示為反饋至彈簧端)。因此,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在工作時,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的閥芯在電磁力、彈簧力和液壓反饋力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對出口B1的輸出壓力進行調節和控制。即,通過控制輸入至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的電磁鐵中的電流值大小,可以實現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的出口B1在不同換擋需求下輸出不同的換擋壓力。

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具有入口A2和出口B2,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的入口A2與主油路10相連,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的出口B2與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相連,使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的出口B2輸出的壓力油可以經由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進入第二檔位開關閥42以推動第二換擋油缸52進行換擋操作,或者經由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進入第四檔位開關閥44以推動第四換擋油缸54進行換擋操作。

在不同擋位進行換擋操作時,所需的換擋壓力通常會有所不同。為實現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的出口B2輸出的換擋壓力可以滿足在不同擋位下的換擋需求,本實施例中,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為滑閥式的壓力控制比例電磁閥,且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的出口B2的壓力通過油路反饋到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的一端(圖1所示為反饋至彈簧端)。因此,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在工作時,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的閥芯在電磁力、彈簧力和液壓反饋力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對出口B2的輸出壓力進行調節和控制。即,通過控制輸入至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的電磁鐵中的電流值大小,可以實現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的出口B2在不同換擋需求下輸出不同的換擋壓力。

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具有入口A3和兩個出口B3、B4(或稱為第一出口B3和第二出口B4),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入口A3與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的出口B1相連,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兩個出口B3、B4與第一檔位開關閥41及第三檔位開關閥43相連,使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兩個出口B3、B4中輸出的壓力油可以經由第一檔位開關閥41推動第一換擋油缸51進行換擋操作,或者經由第三檔位開關閥43推動第三換擋油缸53進行換擋操作。具體地,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可在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間切換,當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處于第一工作位時,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入口A3與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兩個出口B3、B4中的其中之一連通;當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處于第二工作位時,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入口A3與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兩個出口B3、B4中的另一連通。本實施例中,當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處于第一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入口A3與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第一出口B3連通;當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切換至第二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入口A3與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第二出口B4連通。也就是說,通過改變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工作位,可以選擇性的將壓力油從入口A3引導到該兩個出口B3、B4之一上。

目前,實現液壓換擋控制的大部分技術方案都以壓力控制為主,無法精確控制換擋執行機構(即換擋油缸)的移動速率以實現換擋過程中的精確控制。為了在實現換擋控制的基礎上,使液壓換擋系統對換擋過程控制更精確,本實施例中,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為滑閥式的流量控制比例電磁閥。因此,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在工作時,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閥芯在電磁力和彈簧力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對兩個出口B3、B4的輸出流量進行一定幅度的調節和控制。即,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在每個工作位(左位或右位)下,通過調整輸入至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電磁鐵中的電流值大小,可以改變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在當前工作位下的閥口開度,從而調節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兩個出口B3、B4中的輸出流量,進而實現控制換擋油缸的移動速率,以實現換擋過程的精確控制。

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具有入口A4和兩個出口B5、B6(或稱為第一出口B5和第二出口B6),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入口A4與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的出口B2相連,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兩個出口B5、B6與第二檔位開關閥42及第四檔位開關閥44相連,使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兩個出口B5、B6中輸出的壓力油可以經由第二檔位開關閥42推動第二換擋油缸52進行換擋操作,或者經由第四檔位開關閥44推動第四換擋油缸54進行換擋操作。具體地,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可在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間切換,當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處于第一工作位時,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入口A4與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兩個出口B5、B6中的其中之一連通;當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處于第二工作位時,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入口A4與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兩個出口B5、B6中的另一連通。本實施例中,當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處于第一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入口A4與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第一出口B5連通;當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切換至第二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入口A4與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第二出口B6連通。也就是說,通過改變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工作位,可以選擇性的將壓力油從入口A4引導到該兩個出口B5、B6之一上。

目前,實現液壓換擋控制的大部分技術方案都以壓力控制為主,無法精確控制換擋執行機構(即換擋油缸)的移動速率以實現換擋過程中的精確控制。為了在實現換擋控制的基礎上,使液壓換擋系統對換擋過程控制更精確,本實施例中,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為滑閥式的流量控制比例電磁閥。因此,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在工作時,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閥芯在電磁力和彈簧力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對兩個出口B5、B6的輸出流量進行一定幅度的調節和控制。即,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在每個工作位(左位或右位)下,通過調整輸入至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電磁鐵中的電流值大小,可以改變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在當前工作位下的閥口開度,從而調節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兩個出口B5、B6中的輸出流量,進而實現控制換擋油缸的移動速率,以實現換擋過程的精確控制。

第一開關電磁閥31具有入口A5和出口B7,第二開關電磁閥32具有入口A6和出口B8。第一檔位開關閥41具有兩個入口A7、A8、兩個出口B9、B10和一個控制端C1。第二檔位開關閥42具有兩個入口A9、A10、兩個出口B11、B12和一個控制端C2。第三檔位開關閥43具有兩個入口A11、A12、兩個出口B13、B14和一個控制端C3。第四檔位開關閥44具有兩個入口A13、A14、兩個出口B15、B16和一個控制端C4。

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入口A5與主油路10相連,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出口B7同時與第一檔位開關閥41的控制端C1和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控制端C2相連。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入口A6與主油路10相連,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出口B8同時與第三檔位開關閥43的控制端C3和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控制端C4相連。

第一檔位開關閥41的兩個入口A7、A8分別與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兩個出口B3、B4相連。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兩個入口A9、A10分別與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兩個出口B5、B6相連。第三檔位開關閥43的兩個入口A11、A12分別與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兩個出口B3、B4相連。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兩個入口A13、A14分別與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兩個出口B5、B6相連。

第一檔位開關閥41的兩個出口B9、B10分別與第一換擋油缸51的兩個油腔相連。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兩個出口B11、B12分別與第二換擋油缸52的兩個油腔相連。第三檔位開關閥43的兩個出口B13、B14分別與第三換擋油缸53的兩個油腔相連。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兩個出口B15、B16分別與第四換擋油缸54的兩個油腔相連。

第一開關電磁閥31可在截止工作位和導通工作位之間切換,當第一開關電磁閥31處于截止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入口A5與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出口B7斷開;當第一開關電磁閥31處于導通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入口A5與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出口B7連通,此時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由第一開關電磁閥31施加在第一檔位開關閥41的控制端C1和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控制端C2上,以推動第一檔位開關閥41和第二檔位開關閥42進行換向。

第二開關電磁閥32可在截止工作位和導通工作位之間切換,當第二開關電磁閥32處于截止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入口A6與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出口B8斷開;當第二開關電磁閥32處于導通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入口A6與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出口B8連通,此時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由第二開關電磁閥32施加在第三檔位開關閥43的控制端C3和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控制端C4上,以推動第三檔位開關閥43和第四檔位開關閥44進行換向。

本實施例中,第一檔位開關閥41為滑閥式的液控換向閥。第一檔位開關閥41可在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間切換,當第一檔位開關閥41處于第一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第一檔位開關閥41的兩個入口A7、A8分別與第一檔位開關閥41的兩個出口B9、B10斷開,此時第一檔位開關閥41的兩個出口B9、B10均連通至油箱;當第一開關電磁閥31處于導通工作位,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由第一開關電磁閥31施加在第一檔位開關閥41的控制端C1上推動第一檔位開關閥41切換至第二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第一檔位開關閥41的兩個入口A7、A8分別與第一檔位開關閥41的兩個出口B9、B10連通,此時來自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壓力油便可經過第一檔位開關閥41進入第一換擋油缸51中以推動第一換擋油缸51進行換擋操作。

本實施例中,第二檔位開關閥42為滑閥式的液控換向閥。第二檔位開關閥42可在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間切換,當第二檔位開關閥42處于第一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兩個入口A9、A10分別與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兩個出口B11、B12斷開,此時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兩個出口B11、B12均連通至油箱;當第一開關電磁閥31處于導通工作位,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由第一開關電磁閥31施加在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控制端C2上推動第二檔位開關閥42切換至第二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兩個入口A9、A10分別與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兩個出口B11、B12連通,此時來自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壓力油便可經過第二檔位開關閥42進入第二換擋油缸52中以推動第二換擋油缸52進行換擋操作。

本實施例中,第三檔位開關閥43為滑閥式的液控換向閥。第三檔位開關閥43可在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間切換,當第三檔位開關閥43處于第一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第三檔位開關閥43的兩個入口A11、A12分別與第三檔位開關閥43的兩個出口B13、B14斷開,此時第三檔位開關閥43的兩個出口B13、B14均連通至油箱;當第二開關電磁閥32處于導通工作位,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由第二開關電磁閥32施加在第三檔位開關閥43的控制端C3上推動第三檔位開關閥43切換至第二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第三檔位開關閥43的兩個入口A11、A12分別與第三檔位開關閥43的兩個出口B13、B14連通,此時來自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壓力油便可經過第三檔位開關閥43進入第三換擋油缸53中以推動第三換擋油缸53進行換擋操作。

本實施例中,第四檔位開關閥44為滑閥式的液控換向閥。第四檔位開關閥44可在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間切換,當第四檔位開關閥44處于第一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兩個入口A13、A14分別與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兩個出口B15、B16斷開,此時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兩個出口B15、B16均連通至油箱;當第二開關電磁閥32處于導通工作位,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由第二開關電磁閥32施加在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控制端C4上推動第四檔位開關閥44切換至第二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兩個入口A13、A14分別與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兩個出口B15、B16連通,此時來自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壓力油便可經過第四檔位開關閥44進入第四換擋油缸54中以推動第四換擋油缸54進行換擋操作。

如上所述,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的出口與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入口連接,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的出口與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入口連接,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出口與第一檔位開關閥41的入口以及第三檔位開關閥43的入口連接,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出口與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入口以及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入口連接,第一檔位開關閥41的出口與第一換擋油缸51的油腔連接,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出口與第二換擋油缸52的油腔連接,第三檔位開關閥43的出口與第三換擋油缸53的油腔連接,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出口與第四換擋油缸54的油腔連接,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出口與第一檔位開關閥41的控制端以及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控制端連接,第一檔位開關閥41和第二檔位開關閥42由第一開關電磁閥31控制進行換向,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出口與第三檔位開關閥43的控制端以及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控制端連接,第三檔位開關閥43和第四檔位開關閥44由第二開關電磁閥32控制進行換向,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的入口、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的入口、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入口以及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入口均與主油路10連接。

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可以調節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入口壓力,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可以根據入口壓力精確控制出口的壓力及流量,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同時還可以進行油路的換向控制以變換壓力油口與泄油口。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可以調節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入口壓力,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可以根據入口壓力精確控制出口的壓力及流量,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同時還可以進行油路的換向控制以變換壓力油口與泄油口。第一開關電磁閥31可以控制第一檔位開關閥41和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開閉,第二開關電磁閥32可以控制第三檔位開關閥43和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開閉,使第一換擋油缸51和第三換擋油缸53與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壓力油口及泄油口連接,使第二換擋油缸52和第四換擋油缸54與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壓力油口及泄油口連接。

因此,通過控制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和第一開關電磁閥31,可以使得第一換擋油缸51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按一定的速率移動。本實施例中假定第一換擋油缸51用于控制倒檔和6檔,當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和第一開關電磁閥31導通且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處于第一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由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和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進行壓力和流量調節后到達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第一出口B3,由于第一檔位開關閥41在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控制下已換向至導通位置,因此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第一出口B3中的壓力油將經由第一檔位開關閥41的第一入口A7到達第一出口B9,然后到達第一換擋油缸51的左腔,推動第一換擋油缸51右移并掛上6檔;當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和第一開關電磁閥31導通且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處于第二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由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和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進行壓力和流量調節后到達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第二出口B4,由于第一檔位開關閥41在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控制下已換向至導通位置,因此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第二出口B4中的壓力油將經由第一檔位開關閥41的第二入口A8到達第二出口B10,然后到達第一換擋油缸51的右腔,推動第一換擋油缸51左移并掛上倒檔。

通過控制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和第一開關電磁閥31,可以使得第二換擋油缸5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按一定的速率移動。本實施例中假定第二換擋油缸52用于控制7檔和3檔,當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和第一開關電磁閥31導通且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處于第一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由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和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進行壓力和流量調節后到達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第一出口B5,由于第二檔位開關閥42在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控制下已換向至導通位置,因此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第一出口B5中的壓力油將經由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第一入口A9到達第一出口B11,然后到達第二換擋油缸52的左腔,推動第二換擋油缸52右移并掛上3檔;當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和第一開關電磁閥31導通且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處于第二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由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和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進行壓力和流量調節后到達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第二出口B6,由于第二檔位開關閥42在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控制下已換向至導通位置,因此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第二出口B6中的壓力油將經由第二檔位開關閥42的第二入口A10到達第二出口B12,然后到達第二換擋油缸52的右腔,推動第二換擋油缸52左移并掛上7檔。

通過控制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和第二開關電磁閥32,可以使得第三換擋油缸53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按一定的速率移動。本實施例中假定第三換擋油缸53用于控制5檔和1檔,當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和第二開關電磁閥32導通且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處于第一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由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和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進行壓力和流量調節后到達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第一出口B3,由于第三檔位開關閥43在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控制下已換向至導通位置,因此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第一出口B3中的壓力油將經由第三檔位開關閥43的第一入口A11到達第一出口B13,然后到達第三換擋油缸53的左腔,推動第三換擋油缸53右移并掛上1檔;當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和第二開關電磁閥32導通且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處于第二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由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和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進行壓力和流量調節后到達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第二出口B4,由于第三檔位開關閥43在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控制下已換向至導通位置,因此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的第二出口B4中的壓力油將經由第三檔位開關閥43的第二入口A12到達第二出口B14,然后到達第三換擋油缸53的右腔,推動第三換擋油缸53左移并掛上5檔。

通過控制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和第二開關電磁閥32,可以使得第四換擋油缸54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按一定的速率移動。本實施例中假定第四換擋油缸54用于控制4檔和2檔,當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和第二開關電磁閥32導通且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處于第一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由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和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進行壓力和流量調節后到達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第一出口B5,由于第四檔位開關閥44在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控制下已換向至導通位置,因此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第一出口B5中的壓力油將經由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第一入口A13到達第一出口B15,然后到達第四換擋油缸54的左腔,推動第四換擋油缸54右移并掛上2檔;當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和第二開關電磁閥32導通且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處于第二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由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和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進行壓力和流量調節后到達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第二出口B6,由于第四檔位開關閥44在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控制下已換向至導通位置,因此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的第二出口B6中的壓力油將經由第四檔位開關閥44的第二入口A14到達第二出口B16,然后到達第四換擋油缸54的右腔,推動第四換擋油缸54左移并掛上4檔。

從而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采用盡可能少的電磁閥及滑閥組合,實現八個擋位的自動變速器換擋控制,而且通過兩個壓力控制電磁閥11、12和兩個流量控制電磁閥21、22,在實現變速器換擋控制的基礎上,實現了換擋壓力和流量的雙重控制,使液壓換擋系統對換擋過程控制更精確,可以更好地實現換擋過程的精確控制。

另外,基于雙離合器自動變速器的工作特點,同一時刻可以存在同時掛入奇數擋位和偶數擋位的情形(如當前處于某一奇數擋位時,可預掛下一偶數擋位;或當前處于某一偶數擋位時,可預掛下一奇數擋位),但是同一時刻不允許同時掛入多個奇數擋位或同時掛入多個偶數擋位。本實施例中,倒檔和6檔由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和第一開關電磁閥31三個電磁閥控制,4檔和2檔由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和第二開關電磁閥32三個電磁閥控制,由此可見,控制倒檔和6檔的三個電磁閥與控制4檔和2檔的三個電磁閥均各不相同,因此同時掛入多個偶數擋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另外,7檔和3檔由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第二流量控制電磁閥22和第一開關電磁閥31三個電磁閥控制,5檔和1檔由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第一流量控制電磁閥21和第二開關電磁閥32三個電磁閥控制,由此可見,控制7檔和3檔的三個電磁閥與控制5檔和1檔的三個電磁閥均各不相同,因此同時掛入多個奇數擋位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因此,本實施例也提高了在防止誤掛檔方面的安全性。

本實施例的液壓換擋系統還包括主泵61、副泵62和油箱63。主泵61和副泵62經由吸油過濾器64從油箱63中吸油,從而向該液壓換擋系統的主油路10中提供工作所需的壓力油。本實施例中,主泵61由汽車的發動機直接帶動,副泵62由電機帶動,副泵62一方面可以在主泵61的輸油量不足的情況下協助主泵61,另一方面可以在發動機停止并因此主泵61停止的情況下確保系統中壓力油的供應。圖1的多個位置處使用了油箱符號,這些油箱符號應理解為通過相關的管路連通到油箱63。

為了阻止油液反向流動,主泵61和副泵62的出口連接有單向閥65。為了控制系統中的最大壓力,主泵61的出口還連接有系統安全閥66,系統安全閥66可以為安全溢流閥或單向閥,本實施例中,系統安全閥66為單向閥,連接在主泵61的出口與油箱63之間,通過單向閥設定系統中允許的最大壓力,當系統中的壓力超過該最大壓力時,單向閥打開進行泄油。

本實施例的液壓換擋系統還包括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和離合器安全閥73。

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用于控制第一離合器T1的接合或分離。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具有入口A15與出口B17,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的入口A15與主油路10相連,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的出口B17與離合器安全閥73相連。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可在截止工作位和導通工作位之間切換,當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處于截止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的入口A15與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的出口B17斷開,且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的出口B17連通至油箱63,此時第一離合器T1分離;當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處于導通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的入口A15與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的出口B17連通,此時來自主油路10上的壓力油經由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和離合器安全閥73驅動第一離合器T1接合。

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用于控制第二離合器T2的接合或分離。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具有入口A16與出口B18,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的入口A16與主油路10相連,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的出口B18與離合器安全閥73相連。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可在截止工作位和導通工作位之間切換,當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處于截止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的入口A16與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的出口B18斷開,且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的出口B18連通至油箱63,此時第二離合器T2分離;當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處于導通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的入口A16與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的出口B18連通,此時來自主油路10上的壓力油經由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和離合器安全閥73驅動第二離合器T2接合。

離合器安全閥73在離合器T1、T2出現故障時,用于斷開通往離合器T1、T2的油路。離合器安全閥73具有兩個入口A17、A18、兩個出口B19、B20和一個控制端C5,離合器安全閥73的兩個入口A17、A18分別與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的出口B17和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的出口B18相連,離合器安全閥73的兩個出口B19、B20分別與第一離合器T1和第二離合器T2相連,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出口B7和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出口B8同時連接至離合器安全閥73的控制端C5。離合器安全閥73可在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之間切換,當離合器安全閥73處于打開位置(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離合器安全閥73的兩個入口A17、A18分別與離合器安全閥73的兩個出口B19、B20連通,此時通過控制第一離合器電磁閥71的換向操作可以實現第一離合器T1的接合或分離,通過控制第二離合器電磁閥72的換向操作可以實現第二離合器T2的接合或分離;當離合器T1、T2出現故障時,同時打開第一開關電磁閥31和第二開關電磁閥32,使第一開關電磁閥31和第二開關電磁閥32輸出的壓力油同時施加在離合器安全閥73的控制端C5上,推動離合器安全閥73從打開位置切換至關閉位置(如圖1所示的右位),此時離合器安全閥73的兩個入口A17、A18分別與離合器安全閥73的兩個出口B19、B20斷開,從而切斷通往離合器T1、T2的油路,此時第一離合器T1和第二離合器T2通過離合器安全閥73卸荷。

本實施例的液壓換擋系統還包括第三開關電磁閥33、駐車控制閥81和駐車油缸82。第三開關電磁閥33具有入口A19和出口B21。第三開關電磁閥33的入口A19與主油路10相連,第三開關電磁閥33的出口B21與駐車控制閥81的控制端C6相連。第三開關電磁閥33可在截止工作位和導通工作位之間切換,當第三開關電磁閥33處于截止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第三開關電磁閥33的入口A19與第三開關電磁閥33的出口B21斷開;當第三開關電磁閥33處于導通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第三開關電磁閥33的入口A19與第三開關電磁閥33的出口B21連通,此時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由第三開關電磁閥33施加在駐車控制閥81的控制端C6上,以推動駐車控制閥81進行換向。

本實施例中,駐車控制閥81為滑閥式的液控換向閥。駐車控制閥81具有入口A20、兩個出口B22、B23和控制端C6,駐車控制閥81的入口A20與主油路10相連,駐車控制閥81的兩個出口B22、B23分別與駐車油缸82的兩個油腔相連,駐車控制閥81的控制端C6與第三開關電磁閥33的出口B21相連。駐車控制閥81可在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間切換,當駐車控制閥81處于第一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時,駐車控制閥81的入口A20與駐車控制閥81的第一出口B22連通,駐車控制閥81的第二出口B23與油箱63連通,此時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過駐車控制閥81進入駐車油缸82的其中一個油腔中以推動駐車油缸82向一側移動;當第三開關電磁閥33處于導通工作位,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過第三開關電磁閥33施加在駐車控制閥81的控制端C6上推動駐車控制閥81切換至第二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時,駐車控制閥81的入口A20與駐車控制閥81的第二出口B23連通,駐車控制閥81的第一出口B22與油箱63連通,此時來自主油路10的壓力油經過駐車控制閥81進入駐車油缸82的另一個油腔中以推動駐車油缸82向另一側移動。從而,通過第三開關電磁閥33、駐車控制閥81和駐車油缸82實現車輛的自動駐車和解鎖功能。

本實施例的液壓換擋系統還包括第三壓力控制電磁閥13和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

第三壓力控制電磁閥13具有入口A21和出口B24。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具有入口A22、兩個出口B25、B26(或稱為第一出口B25和第二出口B26)和兩個控制端C7、C8(或稱為第一控制端C7和第二控制端C8)。第三壓力控制電磁閥13的入口A21與主油路10相連,第三壓力控制電磁閥13的出口B24與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的第一控制端C7相連,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的入口A22和第二控制端C8同時與主油路10相連,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的第一出口B25與油箱63相連,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的第二出口B26通向潤滑冷卻系統90,潤滑冷卻系統90用于給自動變速器的相關元件例如軸承、齒輪、離合器等(圖未示)進行潤滑和冷卻。

本實施例中,第三壓力控制電磁閥13為滑閥式的壓力控制比例電磁閥,且第三壓力控制電磁閥13的出口B24的壓力通過油路反饋到第三壓力控制電磁閥13的一端(圖1所示為反饋至電磁鐵端)。因此,第三壓力控制電磁閥13在工作時,第三壓力控制電磁閥13的閥芯在電磁力、彈簧力和液壓反饋力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對出口B24的輸出壓力進行調節和控制,進而改變施加在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的第一控制端C7上的作用力,使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從關閉位置逐步向打開位置切換,從而實現對主油路10中油液壓力的調節,同時使主油路10中多余的油液可以經由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輸向潤滑冷卻系統90,以滿足對油液冷卻和對相關元件進行潤滑的需要。

本實施例中,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具有三個工作位。當第三壓力控制電磁閥13的出口B24的輸出壓力較大時,作用在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的第一控制端C7上的作用力也較大,此時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處在第一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右位),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的入口A22與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的兩個出口B25、B26均斷開;隨著第三壓力控制電磁閥13的出口B24的輸出壓力減小,作用在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的第一控制端C7上的作用力也減小,此時作用在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的第二控制端C8上的力將大于作用在第一控制端C7上的力,推動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換向至第二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中位),此時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的入口A22與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的第二出口B26連通,油液可以經由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通向潤滑冷卻系統90;隨著第三壓力控制電磁閥13的出口B24的輸出壓力繼續減小,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將換向至第三工作位(如圖1所示的左位),此時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的入口A22與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的兩個出口B25、B26均連通,一部分油液可以經由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通向潤滑冷卻系統90,另一部分油液可以經由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返回油箱63。

潤滑冷卻系統90包括冷卻流量限流閥91、油冷卻器92、過濾器93、單向閥94、小流量調節閥95以及大流量調節閥96。冷卻流量限流閥91的入口與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的第二出口B26相連,使冷卻流量限流閥91的入口通過主油路壓力調節閥18與主泵61的出口相連,冷卻流量限流閥91用于自動調節通往潤滑冷卻系統90中的油液流量。小流量調節閥95和大流量調節閥96均與冷卻流量限流閥91的出口相連。油冷卻器92和過濾器93連接在冷卻流量限流閥91與兩個流量調節閥95、96之間,以對油液進行冷卻和過濾。單向閥94并聯在油冷卻器92和過濾器93上,單向閥94的開啟壓力設定的較大,正常情況下油液從油冷卻器92和過濾器93流過,只有在油冷卻器92和過濾器93存在較大阻力(如堵塞)的情況下,油液才從單向閥94旁通流過。油液經過冷卻和過濾后,經由小流量調節閥95和大流量調節閥96分配給自動變速器的相關元件(如軸承、齒輪、離合器等)進行潤滑和冷卻。

本實施例的液壓換擋系統還包括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具有入口A23和出口B27。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的入口A23與主油路10相連,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的出口B27同時與小流量調節閥95的控制端C9和大流量調節閥96的控制端C10相連。

本實施例中,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為滑閥式的壓力控制比例電磁閥,且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的出口B27的壓力通過油路反饋到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的一端(圖1所示為反饋至電磁鐵端)。因此,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在工作時,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的閥芯在電磁力、彈簧力和液壓反饋力的共同作用下可以對出口B27的輸出壓力進行調節和控制,進而改變施加在小流量調節閥95的控制端C9和大流量調節閥96的控制端C10上的作用力,從而推動小流量調節閥95和大流量調節閥96進行換向。在本實施例中,推動小流量調節閥95進行換向所需的作用力小于推動大流量調節閥96進行換向所需的作用力,因此在僅需要小流量的潤滑和冷卻需求時,對壓力控制電磁閥14的電磁鐵通入較小電流,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的出口B27輸出較小壓力,使施加在小流量調節閥95的控制端C9和大流量調節閥96的控制端C10上的作用力僅推動打開小流量調節閥95(此時大流量調節閥96不打開),滿足小流量需求下的潤滑和冷卻;當需要大流量的潤滑和冷卻需求時,對壓力控制電磁閥14的電磁鐵通入較大電流,增大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的出口B27的輸出壓力,使施加在小流量調節閥95的控制端C9和大流量調節閥96的控制端C10上的作用力同時推動打開小流量調節閥95和大流量調節閥96,滿足大流量需求下的潤滑和冷卻。即本實施例中,控制小流量調節閥95和大流量調節閥96的先導比例電磁閥是同一個(即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通過控制施加在壓力控制電磁閥14的電磁鐵的兩段電流,可以分別實現小流量和大流量的潤滑冷卻需求。

具體地,小流量調節閥95的入口通過管路與主泵61相連,小流量調節閥95把主泵61的流量導向冷卻潤滑元件。小流量調節閥95具有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小流量調節閥95的控制端C9與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的出口B27相連,在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的控制下,可以使小流量調節閥95在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間換向,以控制冷卻潤滑的流量連續可變。當小流量調節閥95處在其第一工作位(如圖1中的下位)時,沒有流量通過小流量調節閥95導向冷卻潤滑元件,此時主泵61的流量在小流量調節閥95被截止;當小流量調節閥95處在其第二工作位(如圖1中的上位)時,小流量調節閥95可以把主泵61的流量導向冷卻潤滑元件,此時主泵61的流量在小流量調節閥95被導通至冷卻潤滑元件。

大流量調節閥96的兩個入口分別與主泵61及副泵62相連,大流量調節閥96把主泵61和副泵62的流量導向冷卻潤滑元件。由于副泵62通過電機帶動,因此副泵62的輸出流量連續可控。大流量調節閥96具有第一工作位、第二工作位和第三工作位,大流量調節閥96的控制端C10與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的出口B27相連,在第四壓力控制電磁閥14的控制下,可以使大流量調節閥96在第一工作位、第二工作位和第三工作位之間換向,以控制冷卻潤滑的流量連續可變。當大流量調節閥96處在其第一工作位(如圖1中的下位)時,沒有流量通過大流量調節閥96導向冷卻潤滑元件,此時主泵61的流量在大流量調節閥96被導通返回油箱63,副泵62的流量在大流量調節閥96被截止;當大流量調節閥96處在其第二工作位(如圖1中的中位)時,大流量調節閥96可以把主泵61的流量導向冷卻潤滑元件,此時主泵61的流量在大流量調節閥96被同時導通至冷卻潤滑元件及返回油箱63,副泵62的流量在大流量調節閥96被截止;當大流量調節閥96處在其第三工作位(如圖1中的上位)時,大流量調節閥96可以把主泵61和副泵62的流量同時導向冷卻潤滑元件,此時主泵61和副泵62的流量在大流量調節閥96被同時導通至冷卻潤滑元件,從而增大冷卻潤滑流量,同時副泵62的輸出流量連續可調,從而實現冷卻潤滑流量的兩級控制,使流量的供給更加精確,降低變速器的能耗,使得系統的性能更加優化。

[第二實施例]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例中自動變速器的液壓換擋系統的示意圖,本實施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區別在于,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開關電磁閥31和第二開關電磁閥32整合為一個三位四通的開關電磁閥34,使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入口A5與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入口A6整合為該三位四通的開關電磁閥34的一個入口A24且與主油路10相連,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出口B7與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出口B8分別為該三位四通的開關電磁閥34的兩個出口。

該三位四通的開關電磁閥34可在截止位、第一工作位和第二工作位之間切換,本實施例中,當開關電磁閥34位于截止位(如圖2所示的中位)時,開關電磁閥34的入口A24與開關電磁閥34的第一出口B7和第二出口B8均斷開不連通,此時開關電磁閥34的第一出口B7和第二出口B8連通至油箱;當開關電磁閥34切換至第一工作位(如圖2所示的右位)時,開關電磁閥34的入口A24與開關電磁閥34的第一出口B7連通,此時開關電磁閥34的第二出口B8連通至油箱;當開關電磁閥34切換至第二工作位(如圖2所示的左位)時,開關電磁閥34的入口A24與開關電磁閥34的第二出口B8連通,開關電磁閥34的第一出口B7連通至油箱。也就是說,通過改變開關電磁閥34的工作位,可以選擇性的將壓力油從入口A24引導到該兩個出口B7、B8之一上,因此可將上述第一實施例中的第一開關電磁閥31和第二開關電磁閥32整合為一個開關電磁閥,進一步精簡滑閥的數量和降低成本。

另外,本實施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區別還在于,在上述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開關電磁閥31的出口B7和第二開關電磁閥32的出口B8同時連接至離合器安全閥73的控制端C5。而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的出口B1和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的出口B2同時連接至離合器安全閥73的控制端C5,因此當離合器T1、T2出現故障時,同時打開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和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使第一壓力控制電磁閥11和第二壓力控制電磁閥12輸出的壓力油同時施加在離合器安全閥73的控制端C5上,以共同推動離合器安全閥73進行換向。

本實施例的其他結構和工作原理可參上述第一實施例,在此不再贅述。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