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4]此外,在該實施方式中,定義左方向及右方向時,以面向機體行進方向時為基準定義左右。
[0075]割取輸送部3具備:分草用具9,隨著機體行進而將直立谷物桿梳理劃分成收割對象的直立谷物桿和收割對象外的直立谷物桿;旋轉卷盤10,向后方扒入作為收割對象的直立谷物桿;推刀形的割取裝置U,切斷作為收割對象的直立谷物桿的根部側;橫向螺旋輸送器12,將切斷后的割取谷物桿收集到左右方向中央側的規定部位并向后方送出;將割取谷物桿向脫粒裝置4輸送的送料器13等。而且,割取輸送部3通過未圖示的液壓缸可繞橫軸芯Pl升降擺動自如地支承。
[0076]簡單地說,脫粒裝置4以下述方式構成,S卩,在被左右兩側的側壁和上部的頂板包圍的內部空間的上部側,通過繞前后軸芯旋轉的脫粒滾筒15(參照圖9),進行從送料器13輸送過來的割取谷物桿的脫粒處理,將脫粒處理物篩選成谷粒、二級品、排桿肩等。谷粒被一級回收螺桿16(參照圖9)輸送至橫向一側后,被縱輸送裝置17向上方輸送并儲存在谷粒箱
5。二級品被二級回收螺桿18(參照圖9)輸送至橫向一側后,通過二級品還原裝置19回到脫粒裝置4內部,而排桿肩等則被排出至機體后側外方。割取作業結束后,儲存在谷粒箱5的谷粒被谷粒排出裝置6排出至機外。
[0077]如圖1所示,在谷粒箱5的底部具備將儲存的谷粒送出至后側外方的底螺桿5a。具備谷粒排出裝置6,其對通過底螺桿19從谷粒箱5的下部送出至外方的谷粒進行輸送,并排出至機體外部的未圖示的排出部位。
[0078]谷粒排出裝置6是公知結構的螺桿式輸送裝置,具備:縱螺桿輸送機6a,將通過谷粒箱5的下部所具備的底螺桿5a沿橫向送出至外方的谷粒向上方輸送;橫螺桿輸送機6b,從縱螺桿輸送機6a的輸送終端部沿水平方向輸送谷粒。另外,具備:連接箱6c,連接縱螺桿輸送機6a的下部和脫粒裝置5;連接部6d,以可輸送谷粒地連通的狀態連接縱螺桿輸送機6a和橫螺桿輸送機6b,且將縱螺桿輸送機6a和橫螺桿輸送機6b在中途部可繞橫軸芯相對轉動自如地連接。該谷粒排出裝置6在輸送谷粒后可從形成于橫螺桿輸送機的前端部的排出口 6e將谷粒排出至外部。
[0079]而且,來自發動機8的動力經由帶張力式排出離合器20傳遞至底螺桿5a,將該動力傳遞至谷粒排出裝置進行旋轉驅動,從而進行谷粒排出操作。
[0080]通過旋轉電動機M的驅動,谷粒排出裝置6的整體可繞縱螺桿輸送機6a中心的上下軸芯Y自如地進行旋轉操作。另外,通過升降液壓缸C的驅動,橫螺桿輸送機6b可繞橫軸芯X自如地進行擺動升降。
[0081]如圖4所示,在駕駛部7的駕駛座位7A的下方具備原動部27。如圖3所示,在該原動部27具備:發動機8、發動機冷卻用散熱器21、向散熱器21送出冷卻風的旋轉風扇(以下,簡稱為風扇)22、可變更該風扇22的旋轉方向的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通風狀態切換機構的一例)。另外,具備防塵網24,作為防止塵埃等侵入到向散熱器21供給的冷卻風中的防塵具的一例。
[0082]另外,具備:用于向發動機8供給凈化的燃料用空氣的空氣凈化器25、用于向空氣凈化器25供給從外氣預先除去較大塵埃的空氣的預凈化器26。如圖1、2所示,在發動機8的上側且駕駛座位7A的后側設置空氣凈化器25。另一方面,預凈化器26位于駕駛部7的左后側端部,且位于比駕駛部7所具備的頂蓋7B更高的部位。通過配備于這種位置,在對谷粒箱進行朝向外側的維護位置的伸出操作時,與谷粒箱一體設置的頂蓋7B不會與預凈化器26干涉。
[0083]即,谷粒箱5繞縱螺桿輸送機6a的上下軸芯轉動自如地設置,其姿態可自如切換到向機體內側引退的工作位置和向機體橫側外方伸出的維護位置。而且,可避免頂蓋7B與預凈化器26隨著谷粒箱5的姿態變更而發生干涉。
[0084]〔風扇旋轉切換機構〕
[0085]接著,對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的結構進行說明。
[0086]如圖4所示,第一風扇帶33卷繞在輸出帶輪28、空轉帶輪30、交流發電機31的輸入帶輪32,輸出帶輪28安裝于發動機8的輸出軸8a,空轉帶輪30在支承于發動機8側面的旋轉軸29上旋轉自如地安裝。張力帶輪34總是對第一風扇帶33賦予傳動用的張緊力。
[0087]如圖4?7所示,與風扇22—體旋轉的風扇帶輪22a相對旋轉自如地外嵌安裝于旋轉軸29,且在旋轉軸29相對旋轉自如地外嵌安裝有切換擺動體35。另外,在軸芯方向上將兩個帶輪36a、36b—體重合而形成的正轉帶輪36、以及在軸芯方向上將兩個帶輪37a、37b—體重合而形成的反轉帶輪37被旋轉自如地安裝于切換擺動體35。第二風扇帶38卷繞在風扇帶輪22a、正轉帶輪36的一個帶輪36a、反轉帶輪37的一個帶輪37a。
[0088]當將切換擺動體35切換操作至圖7所示的冷卻位置時,正轉帶輪36的另一帶輪36b按壓在由于隨著發動機8的輸出而旋轉的輸出帶輪28而總是向圖中箭頭方向旋轉的第一風扇帶33的內表面。通過該正轉帶輪36的兩個帶輪36a、36b,向第二風扇帶38傳遞第一風扇帶33的旋轉,使該第二風扇帶38向圖中箭頭方向的順時針方向旋轉。這樣旋轉的第二風扇帶38的動力作為正轉驅動,向旋轉方向與風扇22成為一體的風扇帶輪22a傳遞,從而風扇22成為正旋轉驅動狀態。在該狀態下,風扇22從原動部27的外部通過防塵網24將發動機冷卻風供給到散熱器21。即,處于經由防塵網24吸引外氣并向散熱器21通風的正流狀態。
[0089]當將切換擺動體35切換操作至圖6所示的防塵位置時,反轉帶輪37的另一帶輪37b按壓在由于隨著發動機8的輸出而旋轉的輸出帶輪28而總是向圖中箭頭方向旋轉的第一風扇帶33的外表面。通過反轉帶輪37的兩個帶輪37a、37b,向第二風扇帶38傳遞第一風扇帶33的旋轉,使該第二風扇帶38向圖中箭頭方向的逆時針方向旋轉。這樣反轉旋轉的第二風扇帶38的動力作為反轉驅動,向旋轉方向與風扇22成為一體的風扇帶輪22a傳遞,從而風扇22成為反轉驅動狀態。在該狀態下,風扇22通過散熱器21向防塵網24送風,將附著于防塵網24的桿肩等塵埃吹飛至外方而進行清潔。即,成為從散熱器21向防塵網24通風的逆流狀態。
[0090]接著,對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進行切換操作的結構進行說明。
[0091]如圖4、6、7所示,駕駛部7的側面板40具備作為切換操作工具的切換操作桿41,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基于切換操作桿41的手動操作,被切換成正流狀態和逆流狀態。具體而言,基于切換操作桿41的操作,切換擺動體35切換至圖7所示的向第一風扇帶33按壓正轉帶輪36的冷卻位置和圖6所示的向第一風扇帶33按壓反轉帶輪37的防塵位置。
[0092]如圖3、4所示,切換操作桿41設在駕駛座位7A的左后側且位于側面板40的后部側的部位,以繞橫軸芯P2可自如地進行擺動操作的方式支承在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向框架體42上。在切換操作桿41的基端部,一體擺動自如地設置以與切換操作桿41的長度方向交叉的狀態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平衡擺動臂43。另外,在平衡擺動臂43的后端側的中途部和位于下側的彈簧座部44之間連結有螺旋彈簧(施力機構的一例)45,從而對切換操作桿41向圖4的逆時針方向即朝向正流狀態擺動施力。
[0093]如圖4所示,前后向框架體42被從機體框架I立設的支柱46及其它框架體支承,在該前后向框架體42上,排出離合器桿47繞設于接近上述橫軸芯P2位置的部位的橫軸芯P3擺動自如地被支承,排出離合器桿47進行作業離合器即排出離合器20的接合與切斷。
[0094]如圖4、6、7所示,在接近切換擺動體35的位置固定于機體側的支承板48上,繞橫軸芯P4擺動自如地支承有轉動操作體49 ο該轉動操作體49由大致三角形的板體構成,該轉動操作體49的三角形的一邊的大致中間部被支承板48樞軸支承。在支承板48上具備通過與轉動操作體49抵接作用而限制擺動界限的限制部件50。
[0095]與轉動操作體49的轉動支點49a相對的角部49b和切換擺動體35的擺動方向一端側部位35a經由彈簧51連接,且轉動操作體49的轉動支點49a所在的一邊中的一角部49c和切換擺動體35的擺動方向另一端側部位35b經由第一操作纜索52連接。
[0096]而且,平衡擺動臂43的一端部和轉動操作體49的轉動支點49a所在的一邊中的另一角部49d經由第二操作纜索53連接,且平衡擺動臂43的另一端部和轉動操作體49的轉動支點49a所在的一邊中的一角部49c的附近位置經由第三操作纜索54連接。
[0097]因此,由彈簧51、三個操作纜索52、53、54、轉動操作體49等構成聯動連接切換操作桿41和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的連接機構R。
[0098]這樣構成的風扇旋轉切換機構23在不操作切換操作桿41的狀態下,通過螺旋彈簧45的拉伸施力,切換操作桿41向圖7中逆時針方向(左旋轉方向)擺動受力,因此,當第二操作纜索53被拉拽操作,切換擺動體35就向圖7中的順時針方向(右旋轉方向)被擺動施力。當切換擺動體35與限制部件50抵接而限制進一步的擺動時,就在該位置(正轉位置)被保持(參照圖7)。在該狀態下,切換擺動體35位于冷卻位置,風扇22處于正轉狀態。此時,切換操作桿41成為向上方起立的起立姿態。
[0099]當手動操作切換操作桿41,使之向圖6的順時針方向擺動時,第三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