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27]如上所述,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A與前后方向延伸設置部91B中的第一連結部件92的下部連結,上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C與前后方向延伸設置部91B中的第二連結部件93的上部連結。而且,第一連結部件92和第二連結部件93以沿左右方向排列的狀態備置,因此,上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C相對于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A在橫向上錯位。
[0128]因此,如圖15所示,從機體正面看,面板支承框架91形成上側部相對于下側部偏向橫向的大致曲柄形狀。另外,在前后方向延伸設置部91B和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A之間形成有傾斜姿態的加強肋104,在前后方向延伸設置部91B和上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C之間形成有傾斜姿態的加強肋105。
[0129]如圖14、15所示,在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A的上下中間位置固定支承有張緊機構106,該張緊機構106用于對從發動機8向變速箱62傳遞動力的第一傳動帶58賦予張緊力。
[0130]張力機構106具備:橫向軸部107,將俯視時呈槽形的下部側的縱向延伸設置部91A沿左右方向貫通,并且一體延伸設置于橫外方;操作臂108,轉動自如地支承于該橫向軸部107的前端部,并向后側延伸;張力輪體109,轉動自如地支承于該操作臂108的后端。另外,在下端部樞軸支承于機體框架I并沿上下延伸的棒體110支承螺旋彈簧111,從而向下方對張力輪體109彈性施力。這樣,使張力輪體109總是對第一傳動帶60賦予張緊力。
[0131]如圖14、15、18所示,具備:方筒狀的前后方向加強框架體112,其位于側面板40的支承框體90的左側的縱面部下側,從側面板40的前端部延伸至后端部;縱向加強框架體113,其從比該前后方向加強框架體112的前后中間部更靠后的部位向上方固定延伸設置。
[0132]如圖15所示,前后方向的加強框架體112經由固定于面板支承框架91的主視圖中呈槽形的托架114連結固定。前后方向加強框架體112的后側部與未圖示的另一縱向框架連結固定。而且,在從比該前后方向加強框架體112的前后中間部稍微靠后側的位置一體地向上方延伸的狀態下,連結固定有截面形狀呈槽形的縱向加強框架體113。
[0133]如圖18所示,縱向加強框架體113的下端部與前后方向加強框架體112連結固定,上端部在夾持后述的軸支承用支承托架115而共同連接的狀態下螺栓固定于支承框體90的縱面部90b。
[0134]在側面板40上具備桿引導件117,該桿引導件117從上方覆蓋支承框體90的上部平面部90a,并且形成有脫粒離合器桿84及割取離合器桿85插通的引導孔116。桿引導件117由合成樹脂材料形成,如圖15所示,桿引導件117具備:形成引導孔116的橫向姿態的引導部117A、與該引導部117A的外側部向下方相連的縱向姿態的內側縱面部117B、與該內側縱面部117B的外側部相連且載置支承于支承框體90的上部平面部90a的橫向姿態的載置部117C、從該載置部117C的外側部向下方相連且位于比支承框體90的縱面部90c更靠橫側外方的位置的縱向姿態的外側縱面部117D。
[0135]通過這樣形成桿引導件117,可以圓滑地覆蓋側面板40的上部面整體和左右兩側的端部的角部,即使就座于駕駛座位7A的駕駛者發生身體接觸,感到不適的可能性也較少。
[0136]接著,對脫粒離合器桿84及割取離合器桿85的支承結構進行說明。
[0137]如圖18所示,在繞同一軸芯相對轉動自如地嵌合安裝的狀態下,且在從駕駛部7的內側沿機體橫向延伸至外側的狀態下,配置有將脫粒離合器桿84擺動自如地支承的脫粒用轉動支軸118和將割取離合器桿85擺動自如地支承的筒狀的割取用轉動支軸119。
[0138]在支承框體90中比左右兩側的縱面部90b、90c的中間位置更靠右側的部位,在上部平面部90a的下面以一體連結的狀態具備中繼用縱面部90d,在該中繼用縱面部90d—體形成有右側的樞軸支承輪轂部120。另外,在支承框體90中送料器側(左側)的縱面部90b螺栓固定的支承托架115上一體具備左側的樞軸支承輪轂部121。脫粒用轉動支軸118和割取用轉動支軸119被左右的樞軸支承輪轂部120、121轉動自如地支承。
[0139]因此,脫粒用轉動支軸118和割取用轉動支軸119以比送料器側的縱面部90b更向左側外方突出的狀態被支承。支承托架115在被支承框體90的送料器側的縱面部90b和縱向加強框架體113夾持的狀態下螺栓固定。
[0140]如圖18所示,在脫粒用轉動支軸118的內側端部形成有內側延長軸部118a,該內側延長軸部118a比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內側端部更向內側突出,在內側延長軸部118a上,在一體轉動地聯動連結的狀態下外嵌安裝有脫粒離合器桿84的基端側輪轂部122。基端側輪轂部122的一端側與左側的樞軸支承輪轂部121抵接,基端側輪轂部122的另一端側被銷123止脫定位并且被放置脫落。
[0141]在脫粒用轉動支軸118的外側端部形成有外側延長軸部118b,該外側延長軸部118b比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外側端部更向外側突出,在外側延長軸部118b上連結有脫粒離合器用聯動操作部件124。
[0142]如圖17所示,脫粒離合器用聯動操作部件124由矩形狀的板材構成,且與外側延長軸部118b—體連結。而且,在該脫粒離合器用聯動操作部件124的擺動端部,經由橫向的連結軸部125樞軸支承連結有中繼操作部件126。經由連結桿127及彈簧128,該中繼操作部件126與脫粒離合器65聯動連接。
[0143]在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內側部位連結有割取離合器桿85,在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外側部位連結有割取離合器用聯動操作部件129。即,在比脫粒離合器桿84稍微靠駕駛部7外側的位置,在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外周部一體連結有割取離合器桿85。
[0144]另外,如圖17、18所示,在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接近外側端部的位置,在其外周部一體連結有擺動臂130,在該擺動臂130的擺動端部樞軸支承連結著具有側面看彎曲成弓形的外形形狀的聯動操作部件129的一端部。聯動操作部件129的另一端部經由操作纜索131及彈簧132與割取離合器74聯動連接。利用該聯動操作部件129的彎曲成弓形的外形形狀的凹部,形成從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軸芯方向觀察時繞過割取用轉動支軸119的凹入部Q。
[0145]此外,在圖17中,為了易于理解結構,以位置偏離的狀態表示脫粒離合器用聯動操作部件124和割取離合器用聯動操作部件129。
[0146]對割取離合器74進行說明。
[0147]如圖10?13所示,使發動機8的動力經由第四傳動帶70輸入的作為輸入旋轉體的輸入帶輪部135a和將輸入的動力經由第五傳動帶73向割取輸送部3傳遞的作為割取輸出旋轉體的輸出帶輪部135b作為單個傳動旋轉體即傳動用帶輪135—體形成,該傳動用帶輪135一體旋轉自如地安裝于中繼傳動軸71。輸出帶輪部135b設置在比輸入帶輪部135a更靠中繼傳動軸71的軸端側的位置。
[0148]在傳動用帶輪135的軸芯方向一側形成有沿著軸芯方向凹入的凹入部136。中繼傳動軸71旋轉自如地內裝于筒狀箱137的內部,傳動用帶輪135—體旋轉自如地安裝于中繼傳動軸71中的從筒狀箱137向外方突出的軸端部。即,如圖13所示,傳動用帶輪135中的輸入帶輪部135a作為將多個(具體而言,兩個)第四傳動帶70以排列的狀態卷繞的寬度大的多連型帶卷繞部而構成,并且以位于該多連型的帶卷繞部的內部的狀態形成有凹入部136。而且,內裝有中繼傳動軸71的筒狀箱137以進入凹入部136的狀態配置。
[0149]傳動用帶輪135中位于比輸入帶輪部135a更靠軸端側的位置的輸出帶輪部135b,其直徑比輸入帶輪部135a小。另一方面,安裝于割取用輸入軸75且在與輸入帶輪部135a之間卷繞有第五傳動帶73的割取輸入用帶輪138,其直徑比輸入帶輪部135a大。因此,第五傳動帶73傳遞動力時,與向脫粒滾筒15提供的動力相比,向割取輸送部3的動力被減速。
[0150]在輸出帶輪部135b的徑方向內側形成有外嵌安裝于中繼傳動軸71的輪轂部135c,在該輪轂部135c的軸端側形成有小徑筒部135d,該小徑筒部135d與形成于中繼傳動軸71的臺階部卡合,并且外嵌于小徑軸部71a。另外,輪轂部135c和中繼傳動軸71通過鍵139—體旋轉自如地聯動連結。
[0151]如圖12及圖13(a)所示,在中繼傳動軸71的軸端部中的比輸出帶輪部135b更靠端部側的部位設有張力離合器機構140,該張緊離合器機構140可自如地切換成對第五傳動帶73賦予張力的傳動接合狀態和解除張力賦予的傳動切斷狀態。
[0152]張力離合器機構140具備:張力臂142,經由軸承141轉動自如地外嵌支承于中繼傳動軸71;張力輪體143,支承于該張力臂142,作用于第五傳動帶73;螺旋彈簧144,作為向張力輪體143從第五傳動帶73離開的方向對張力臂142進行轉動施力的施力機構;作為連接操作機構的操作纜索145,基于駕駛部7所具備的割取離合器桿85的操作,克服螺旋彈簧144的施力而轉動操作張力臂142,使張力輪體143作用于第五傳動帶73而賦予張緊力。
[0153]如圖13(b)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