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涉及一種導環反轉裝置,特別是涉及將安裝在可自由旋轉地被安裝于旋轉卷線器的卷線器本體的轉子上可自由擺動成卷線姿勢和放線姿勢的導環臂,連動于前述轉子的卷線方向的旋轉而由前述放線姿勢返回前述卷線姿勢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而言,旋轉卷線器具有卷線器本體、可自由旋轉地支撐在卷線器本體上的轉子和釣線卷繞在外周上的卷筒。轉子具有挾持旋轉軸地相對配置的第1及第2臂部、和可自由擺動地安裝在兩臂部前端上的導環臂。
導環臂是可操縱在卷取釣線時將釣線導引至外周的卷線姿勢;和在從卷筒反復放出釣線時不造成妨礙地由卷線姿勢推倒成的放線姿勢。為了將導環臂維持在卷線姿勢與放線姿勢,并且連動轉子的卷線方向的旋轉而由放線姿勢返回至卷線姿勢,在轉子上設有導環反轉裝置。
導環反轉裝置具有連動于導環臂的擺動,可自由移動到對應于卷線姿勢的第1位置與對應于放線姿勢的第2位置地設在轉子內的移動機構;和可接觸于移動機構地設在卷線器本體上的切換部。移動機構配置成當位于第2位置時,一部分從轉子的后部突出,突出端在轉子的卷線方向的旋轉時與切換部接觸。
切換部是堵塞轉子的后部地在形成于卷線器本體前部上的凸緣部上朝向轉子突出而以一體或分體來設置。
在如此結構的旋轉卷線器中,當如拋投時那樣在配置有導環臂的狀態下將手把操作成卷線姿勢,使轉子朝卷線方向旋轉時,移動機構的突出端沖突至切換部而邊滑動邊接觸。然后,移動機構受到切換部推壓而從第2位置返回到第1位置,導環臂由放線姿勢返回卷線姿勢。
發明內容
在這種導環反轉裝置中,在通過操作手把使導環臂返回至卷線姿勢時,要求盡可能地以輕的操作力能使導環臂順利地返回。
在前述以往的結構中,在導環臂的反轉重回時,因移動機構的突出端經常與切換部沖突,切換部有可能受損。一旦切換部受損,則在移動機構與切換部的接觸部分的摩擦力變大,而不易使導環臂返回到卷線姿勢。
本發明的課題為在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中,能夠使導環臂順利地返回到卷線姿勢。
關于發明1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是將安裝在可自由旋轉地被安裝于旋轉卷線器的卷線器本體的轉子上、可自由擺動成卷線姿勢和放線姿勢的導環臂與轉子的卷線方向的旋轉連動地由放線姿勢返回到卷線姿勢的裝置,具備移動機構、切換部和轉動構件。移動機構設在轉子上可與導環臂連動地自由移動成對應于卷線姿勢的第1位置與對應于放線姿勢的第2位置,當位于第2位置時,一部分朝卷線器本體的前部突出。切換部設在卷線器本體的前部上,當轉子朝卷線方向旋轉時,與在第2位置突出的移動機構接觸而使移動機構朝第1位置移動。轉動構件設在移動機構及切換部中一方與移動機構及切換部中的另一方的接觸部分上,且與移動機構及切換部的其中另一方滾動接觸。
在這種導環反轉裝置中,在導環臂位于放線姿勢時,當利用操作手把使轉子朝卷線方向旋轉時,移動機構的突出端與切換部沖突而移動機構由第2位置朝第1位置移動,導環臂返回到卷線姿勢。因在此沖突時,被設在移動機構及切換部中一方的接觸部分上的轉動構件與另一方沖突,所以在沖突后轉動構件旋轉而與另一方滾動接觸。因此,即使移動機構或切換部與轉動構件沖突也不易損傷,并且由于是滾動接觸,所以摩擦力也不會變大。因此,使導環臂順利地返回到卷線姿勢。
關于發明2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是在發明1所記載的裝置中,移動機構具有移動構件,該移動構件在接近導環臂的擺動中心,且導環臂位于放線姿勢時,在較連接另一端與擺動中心的線段位于卷線姿勢一側的位置,一端可自由轉動地卡止于導環臂上,另一端與導環臂的擺動連動地前后移動。在此情況下,當導環臂擺動成放線姿勢時,移動構件的另一端朝后方移動而突出于接觸在切換部的位置。然后,當轉子朝卷線方向旋轉時,已經突出的移動構件的另一端與切換部接觸而將移動構件朝前方推壓使導環臂回到卷線姿勢。在此,因移動構件直接作用在導環臂與切換部上,所以可順利地傳遞力量,并且移動機構的結構變得簡單,可確實地反轉導環環并且能夠削減導環反轉裝置的制造成本。
關于發明3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是在發明2所記載的裝置中,移動構件是一端沿著擺動軸心朝導環臂的擺動中心的附近彎曲,另一端為朝轉子的旋轉軸心彎曲,其中間為沿著轉子的旋轉軸心配置的棒狀構件,另一端可自由前后移動地卡止在轉子上。在此情況下,當導環臂擺動時,沿著擺動軸彎曲并卡止在導環臂上的移動構件的另一端繞擺動軸心旋轉。因此,朝向轉子的旋轉軸心的移動構件的一端卡止在轉子上而前后移動。在此,僅以將彎曲形成的棒狀移動構件的一端卡止于導環臂而使另一端可自由前后移動地卡止,即能夠以簡單的結構使導環臂的擺動運動簡單地變換成移動構件的另一端的前后直線運動。
關于發明4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是在發明3所記載的裝置中,轉動構件是可自由旋轉地安裝在移動構件的另一端上的筒狀構件。在此情況下,僅以將筒狀構件可自由旋轉地安裝在棒狀移動構件上,即能夠簡單地構成轉動構件。
關于發明5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是在發明2或3所記載的裝置中,移動機構具有一端可自由轉動地卡止在導環臂上與移動構件不同的位置,將導環臂分配成卷線姿勢與放線姿勢而彈壓的肘節彈簧機構。在此情況下,利用肘節彈簧機構能夠將導環臂保持在兩姿勢。
關于發明6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是在發明2或3所記載的裝置中,切換部具有轉子的卷線旋轉方向的下流側較上流側從卷線器本體的前面更朝轉子一側突出的傾斜面。在此情況下,當在導環臂位于放線姿勢的狀態下轉子朝卷線方向旋轉時,安裝在移動構件的另一端(或傾斜面)的轉動構件與傾斜面(或另一端)沖突而邊旋轉移動構件邊漸漸地后退(朝前方移動)而使導環臂返回到卷線姿勢。因此,移動構件能順利地后退而使導環臂順利地回到卷線姿勢。
關于發明7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是在發明1所記載的裝置中,移動機構具有一端可自由轉動地安裝在接近導環臂的擺動中心的位置,且途中可自由擺動地卡止在轉子上的肘節彈簧機構;卡止在肘節彈簧機構的另一端上、且繞與轉子的旋轉軸平行的軸可自由擺動地安裝在轉子的后面上的回位桿,回位桿的前端與切換部接觸。在此情況下,當導環臂擺動到放線姿勢時,回位桿則擺動至與切換部接觸的位置。然后,當轉子朝卷線方向旋轉時,回位桿則接觸切換部后擺動至原來的位置,通過此擺動肘節彈簧構件也擺動而使導環臂返回至卷線姿勢。在此,因回位桿僅繞與轉子的旋轉軸平行的軸擺動,所以可緊湊地將移動機構收納于轉子中。
關于發明8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是在發明7所記載的裝置中,切換部具有轉子的卷線旋轉方向的下流側較上流側更朝直徑方向外側突出的傾斜面。在此情況下,當在導環臂位于放線姿勢的狀態下轉子朝卷線方向旋轉時,安裝在回位桿的前端(或切換部)上的轉動構件與傾斜面(或回位桿)沖突而朝拉入方向擺動,經由肘節彈簧機構使導環臂返回到卷線姿勢。因此,回位桿順利地擺動而經由肘節彈簧機構能使導環臂順利地回到卷線姿勢。
關于發明9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是在發明7或8所記載的裝置中,轉動構件可自由轉動地安裝在回位構件的前端上。在此情況下,因轉動構件安裝在擺動的回位桿上,所以能夠以1個轉動構件順利地與切換部接觸。
根據本發明,在移動機構與切換部沖突時,設在移動機構及切換部中一方的接觸部分上的轉動構件與另一方沖突,所以在沖突后轉動構件旋轉而與另一方滾動接觸。因此,即使移動機構或切換部與轉動構件沖突也不易損傷,并且由于是滾動接觸,所以摩擦力也不會變大。因此,使導環臂順利地返回到卷線姿勢。
圖1是采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旋轉卷線器的右側面圖。
圖2是其左側面剖面圖。
圖3是第1轉臂的剖面圖。
圖4是第1轉臂的剖面擴大圖。
圖5是顯示導環反轉裝置的卷線器軀干的正面圖。
圖6是顯示導環反轉裝置的卷線器軀干的底面部分圖。
圖7是第2實施方式的相當于圖4的圖。
圖8是第2實施方式的相當于圖3的圖。
圖9是第2實施方式的相當于圖5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在圖1中,采用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旋轉卷線器具備手把1、可自由旋轉地支撐手把1的卷線器本體2、轉子3以及卷筒4。轉子3可自由旋轉地支撐在卷線器本體2的前部。卷筒4是用來將釣線卷取在外周面上,可朝前后自由移動地配置在轉子3的前部。
卷線器本體2具有在內部具有空間的卷線器軀干2a;和為了堵塞卷線器軀干2a的空間而可自由裝卸地安裝在卷線器軀干2a上的蓋構件2b。
卷線器軀干2a是例如為鎂合金制,在上部一體形成朝前后延伸的T字形釣竿安裝腳2c。如圖2所示,在卷線器軀干2a的空間內,設有連動于手把1的旋轉使轉子3旋轉的轉子驅動機構5;和用來使卷筒4朝前后移動均等地卷繞釣線的往復移動機構6。在卷線器軀干2a及蓋構件2b的前端,形成有圓形的凸緣部2d、和較凸緣部2d更小直徑且前端成開口狀的圓筒部2e。圓筒部2e的剖面是如圖5所示,呈圓的一部分被切除的D字形狀。
蓋構件2b是例如為鎂合金制的構件,在3處被螺絲釘固定于卷線器軀干2a上。在凸緣部2d上,在卷線器軀干2a與蓋構件2b的分割部分,如圖5及圖6所示,可自由裝卸地安裝著后述的切換部件52。
轉子驅動機構5如圖2所示,具有不能旋轉地安裝著手把1的手把軸10;和與手把軸10一同旋轉的傘齒輪11;和嚙合于此傘齒輪11上的小齒輪12。小齒輪12是呈筒狀,其前部12a貫通轉子3的中心部,由螺帽13與轉子3固定。小齒輪12是其軸方向的中間部與后端部分別由軸承14a、14b可自由旋轉地支撐在卷線器本體2上。
往復移動機構6是用來使經由拖曳機構71被連結于卷筒4的中心部上的卷軸15朝前后方向移動而使卷筒4朝相同方向移動的機構。
轉子3如圖2所示,具有轉子本體16;可自由擺動成放線姿勢與卷線姿勢地安裝在轉子本體16前端上的導環臂17;和為了將導環臂17返回到卷線姿勢而安裝在轉子本體16上的導環反轉機構18。
轉子本體16具有可繞卷軸15自由旋轉地安裝在卷線器軀干2a上的圓筒部30;和在圓筒部30的側方相互對向地設置的第1及第2轉臂31、32。圓筒部30與兩轉臂31、32是例如為鎂合金制且一體成形。
圓筒部30的前部上形成有前壁33。在前壁33的中央部形成有轂部33a。在轂部33a的中心部形成有貫通孔,小齒輪的前部12a及卷軸15貫通此貫通孔。在前壁33的前部配置著轉子3的固定用的螺帽13。
第1及第2轉臂31、32如圖2~圖4所示,具有在圓筒部30的后部外周面上分別配置的第1及第2連接部31a、32a;由第1及第2連接部31a、32a分別朝外側彎曲成凸狀且朝前方延伸的第1及第2臂部31b、32b;和分別覆蓋兩連接部31a、32a與兩臂部31b、32b的兩外側部分的第1及第2蓋構件31c、32c。第1及第2連接部31a、32a是在圓筒部30與圓周方向上圓滑地分別連續形成。
第1及第2臂部31b、32b是與第1及第2連接部31a、32a圓滑地連續形成且與圓筒部30隔著間隔地朝前方延伸。第1及第2臂部31b、32b由前端部朝與圓筒部30的連接部分圓滑地彎曲。在兩連接部31a、32a與兩臂部31b、32b的兩外側部分上分別形成有開口31d、32d,第1及第2蓋構件31c、32c是分別由外周側堵塞開口31d、32d。在第1蓋構件31c與第1連接部31a及第1臂部31b的間形成有收納空間48。
在第1臂部31b前端的外周一側上自由擺動地被安裝有第1導環支撐構件40是可。在第1臂部31b上,如圖4所示,形成有用來安裝導環反轉機構18的長孔36;和用來可自由擺動地安裝第1導環支撐構件40的帶螺孔的轂部38。
在第2臂部32b前端的內周一側上自由擺動地被安裝有第2導環支撐構件42是可。
第1導環支撐構件40通過旋入第1臂部31b的轂部38中的安裝銷39安裝在第1轉臂31上。此安裝銷39是由不易卡住的帶六角孔的螺栓所構成,釣線不易卡在其頭部上。
在第1導環支撐構件40的前端上,如圖3所示,安裝有用來將釣線導引到卷筒4的釣線滾筒41;和挾持著釣線滾筒41地固定在第1導環支撐構件40上的固定軸蓋47。釣線滾筒41可自由旋轉地安裝在第1導環支撐構件40的前端。固定軸蓋47是前端為尖形的變形圓錐形狀。在固定軸蓋47的前端部與第2導環支撐構件42的間固定著使線材彎曲成大致U字形狀的導環43。由這些第1及第2導環支撐構件40、42,釣線滾筒41,導環43以及固定軸蓋47構成將釣線導引到卷筒4的導環臂17。導環臂17可在如圖3(a)所示的導引釣線姿勢與圖3(b)所示的由導引釣線姿勢反轉的放線姿勢之間自由擺動。
導環反轉機構18配置在第1轉臂31的收納空間48內。導環反轉機構18是連動于轉子3的旋轉使導環臂17由放線姿勢返回到導引釣線姿勢,并且在兩姿勢保持該狀態。
導環反轉機構18如圖3至圖6所示,具有在收納空間48內可自由擺動地安裝于第1臂部31b上的肘節彈簧機構50;可大致自由前后移動地安裝在收納空間48內的移動構件51;可接觸于移動構件51且可自由裝卸地安裝在凸緣部2d上的切換構件52;和具有用來制動轉子3的制動構件65的轉子制動機構54。
肘節彈簧機構50如圖3所示,配置在第1轉臂31內使導環臂17取得成為卷線姿勢的第1位置與成為放線姿勢的第2位置,且用來將導環臂17保持在卷線姿勢與放線姿勢的機構。肘節彈簧機構50具有一端卡止于第1導環支撐構件40上而另一端沿著第1臂部31延伸的桿55;和將桿55彈推至進入側的螺旋彈簧57。
桿55如圖4所示,在前端具有卡止于第1導環支撐構件40的卡合孔40a中地朝向第1導環支撐構件40彎曲的卡止部55a。而且,桿55是在中間部具有用來卡止螺旋彈簧57的前端部的卡止突起55b,在后端部具有稍微彎曲的彎曲部55c。在卡止突起55b上安裝有螺旋彈簧57的前端抵接的墊圈56,由此將均勻地由螺旋彈簧57的前端部傳遞至桿55上。
螺旋彈簧57接觸于被安裝在臂部31b的例如尼龍66等的合成樹脂制的導引薄片34而被導引。導引薄片34具有彎曲成導引螺旋彈簧57的一側面并且卡止底端部的壁面部34a。壁面部34a具有可接觸于螺旋彈簧57的側部及底端部的高度。由此,螺旋彈簧57變的易伸縮,并且在螺旋彈簧57伸縮時臂部31不易損傷。
螺旋彈簧57的卡止在墊片56上的前端部是較其他部分卷線徑變小。由此在前端部以外在螺旋彈簧57與桿55的間產生大的間隙,在螺旋彈簧57的內部即使桿55改變姿勢,螺旋彈簧57也不易變形。再者,亦可設置覆蓋接觸于螺旋彈簧57的底端部內周面上的轂部或底端部外周面的蓋部等而卡止螺旋彈簧57的底端部。而且,亦可將這些轂部與蓋部繞與第1導環支撐構件40的擺動軸平行的軸擺動地安裝在臂部31b上。例如,在轂部的底端面形成圓弧凸部,并且在臂部31b內形成卡合于圓弧凸部上的圓弧凹部,由此可自由擺動地構成轂部。
如此結構的肘節彈簧機構50配置成相對于連結擺動軸的軸心、也就是螺旋彈簧57與底端的中心位置與第1導環支撐構件40的擺動軸心(安裝銷39的軸心)的線F,在卷線姿勢與放線姿勢下對于桿55的第1導環支撐構件40的卡止位置是位于不同方向上。由此,肘節彈簧機構50是將導環臂17分配成兩姿勢而彈壓后在兩姿勢能夠保持。
移動構件51是例如將不銹鋼等的金屬制線材的兩端朝不同的90度方向彎曲所形成的構件。移動構件51是大致可自由前后移動到如圖3(a)所示的離開位置與圖3(b)所示的接觸位置地安裝在第1臂部31b上。移動構件51如圖3至圖6所示,其前端部51a朝外周側被彎曲,卡止于形成在第1導環支撐構件40的卡止凹槽40b上。中間部51b從桿55在直徑方向內側沿著第1臂部31b延伸。后端部51c是由中間部51b朝內周側彎曲,進而朝轉子3的中心彎曲。后端部51c是貫通長孔36且朝內方延伸至與被安裝在圓筒部2e的底端部的制動構件65的前端面相對的位置。在此后端部51c的前端,例如通過壓入將前端形成球狀的蓋58固定。滾筒59是鄰接于蓋58且可自由旋轉地安裝在后端部51c上。滾筒59配置在可接觸于切換構件52的位置。此結果,蓋58能接觸于制動構件65。
長孔36的寬是與移動構件51的直徑大致相同的尺寸。因此,移動構件51的后端部51c是連動于導環臂17的擺動而沿著長孔36朝前后移動。
在移動構件51的卡合凹槽40b的卡止端是當導環臂17位于放線姿勢時,由連結后端部51c與導環臂17的擺動中心的線位于卷線位置。即,移動構件51配置成在從連結位于接觸位置(圖3(b))時的后端部51c的軸心與第1導環支撐構件40的擺動軸心的線在朝相同方向上的分離位置和接觸位置存在著朝第1導環支撐構件40的卡止位置。由此,當移動構件51的后端部51c受到切換構件52所壓時,能夠使第1導環支撐構件40返回到卷線姿勢。在位于接觸位置時,蓋58的前端是在較制動構件65的前端面更內側由外周面稍向內側咬入。因此,即使移動構件51的移動量稍稍變動也經常能獲得相同的制動力。
切換構件52是例如為尼龍66與聚醛樹脂等的合成樹脂制的構件,如圖5及圖6所示,在卷線器軀干2a與蓋部分2b的分割部分,可自由裝卸地安裝在凸緣部2d上。在卷線器軀干2a與蓋部分2b的分割部分形成有呈矩形狀的缺口53。切換構件52具有具有2個傾斜面60a、60b的山形狀的凸輪部60;與凸輪部60一體形成的中間細部61;和鍔部62。傾斜面60a是如圖6的箭頭所示的轉子3的卷線旋轉方向的下流側從上流側朝轉子3更突出于前方的傾斜面。傾斜面60b是由傾斜面60a的突出部分朝卷線旋轉方向的下流側突出量減少的傾斜面。中間細部61具有嵌入凹口53的大小,在凸輪部60與鍔部62之間形成與凸緣部2d的壁厚大致相同尺寸的間隙。鍔部62是具有較中間細部61更大的斷面,接觸于凸緣部2d的里面。一旦設置此傾斜面60b,當導環臂17位于放線姿勢時,即使施加反轉(出線方向的旋轉)而移動構件51接觸于切換構件52,導環反轉機構18的移動構件51是在傾斜面60b被圓滑地導引至切換構件52,不易損傷。再者,具有如此的2個傾斜面60a、60b的切換構件52也能夠適用在與卷線器本體2一體形成的切換部。
如此構成的切換構件52是當蓋構件2b安裝在卷線器軀干2a時,例如僅以將中間細部61嵌入于卷線器軀干2a,將蓋構件2b螺絲固定于卷線器軀干2a上,就能固定于卷線器本體2上。因此,不須使用作為固定用的別的構件而能夠簡單地將切換構件52固定于卷線器本體2上。而且,即使卷線器本體2為易腐蝕的鎂合金制,因移動構件51所接觸的切換構件52是與卷線器本體2分別形成的構件,所以當導環臂17反轉時,卷線器本體2不會產生損傷。因此,能夠防止由于損傷所引起的腐蝕的行進。另外,安裝在卷線器本體2上的切換構件52由于是電介質的合成樹脂制,故即使使切換構件52接觸于卷線器本體2上,卷線器本體2也不會電解腐蝕。
轉子制動機構54是當導環臂17擺動至放線姿勢時用來制動轉子3的機構,具有移動構件51;安裝在圓筒部2e的底端部上的制動構件65。即,移動構件51構成導環反轉機構18,并且也構成轉子制動機構54。
制動構件65是當導環臂17位于放線姿勢時,為了制動轉子3的旋轉所設置的。制動構件65是由斷面為例如苯乙烯-丁二烯橡膠(SBR)、丙烯-丁二烯橡膠、丁二烯橡膠、異戊橡膠、氯丁二烯橡膠、硅橡膠、以及聚氨酯橡膠等的合成橡膠所構成的彈性體制的環狀構件。在制動構件65的外周面上,形成除了回避切換構件52的部分以外以平坦的圓周面所構成的制動面65a。制動構件65安裝在斷面為D字形狀的圓筒部2e的底端外周面上。因此,制動構件65被安裝成從正面觀察為D字形狀。制動構件65的直線部是為了迂回切換構件52所設置的。在制動構件65的制動面65a的前端端緣上,與制動面65連續地形成導入面65b。導入面65b形成連動于朝放線姿勢的擺動的移動構件51的移動方向的上流側遠離下流側,在本實施方式中,以與制動面65a連續且帶有圓形的半徑面來形成。如此,一旦形成連續于制動面65a而傾斜的導入面65b,則當移動構件51接觸于制動構件65時,安裝在移動構件51上的帶有圓形的蓋58經由制動構件65的導入面65b圓滑地接觸制動面65a。因此,切換導環臂17的姿勢的行進變得圓滑。在圓筒部2e的外周面上,與凸緣部2d隔著間隔地形成環狀突起2f,制動構件65安裝在凸緣部2d與環狀突起2f之間且與兩者接觸。
在如此結構的導環反轉機構18中,肘節彈簧機構50是可取如圖3(a)所示的第1位置、和圖3(b)所示的第2位置。第1位置是對應于導環臂17的卷線姿勢,而第2位置是對應于導環臂17的放線姿勢。而且,移動構件51是后端部51c由長孔36導引而可前后移動到圖3(a)所示的第1位置(分離位置)和圖3(b)所示的第2位置(接觸位置)。第1位置(分離位置)對應于卷線位置,而第2位置(接觸位置)對應于放線位置。在第2位置(接觸位置),安裝在移動構件51的后端部51c上的蓋58是在較制動構件65的前端面更內側稍稍壓縮制動面65a地接觸。因此,即使移動構件51的移動位置、也就是第2位置(接觸位置)朝軸方向變動,制動力也不會變動。
而且,當在第2位置(接觸位置)通過操作手把1使轉子3朝卷線方向旋轉時,安裝在移動構件51的后端部51c上的滾筒59的圓周面與切換構件52的傾斜面60a沖突而旋轉,移動構件51是向第1位置(分離位置)朝前方被推壓。因在此沖突時,滾筒59與切換構件52沖突,所以在沖突后滾筒59旋轉而與切換構件52滾動接觸。因此,即使切換構件52與滾筒59沖突雙方皆不易損傷,并且因滾動接觸,所以摩擦力也不會變大。因此,能使導環臂17順利地返回到卷線姿勢。
在轉子3的圓筒部30的內部,如圖2所示,配置有用來禁止、解除轉子3的反轉的反轉防止機構70。反轉防止機構70具有輥子型的單向離合器,利用將單向離合器切換成作用狀態與非作用狀態,來禁止、解除轉子3的反轉。
卷筒4配置在轉子3的第1臂部31與第2臂部32之間,經由拖曳機構71安裝在卷軸15的前端上。卷筒4具有在外周卷取釣線的卷線軀體部4a;在卷線軀體部4a的后部以一體形成的裙部4b;和在卷線軀體部4a的前端一體形成的凸緣部4c。
在拋投時利用反轉防止機構70將轉子3作成反轉禁止狀態后使導環臂17反轉成放線姿勢。當使導環臂17反轉成放線姿勢時,第1導環支撐構件40及第2導環支撐構件42是朝后側方倒下,而導環反轉機構18是被配置于如圖3(b)所示的第2位置。在導環臂17倒成放線姿勢的狀態下,可容易放出從卷筒4來的釣線。
從此卷線姿勢到放線姿勢的擺動,在肘節彈簧機構50上,通過第1導環支撐構件40的旋轉,桿55是在圖3(a)逐漸地后退并且朝逆時針方向擺動,而到圖3(b)所示的第2位置。此時,退后到超過死點。當超過死點時,利用螺旋彈簧57的彈壓力桿55進入,而將導環臂17切換至放線姿勢一側,并且以該姿勢保持著。
當導環臂17擺動至放線姿勢時,隨著此擺動,移動構件51是由分離位置移動到接觸位置,安裝在移動構件51的后端部51c的蓋58與制動構件65彈性接觸。其結果,轉子3被制動且保持該旋轉相位。但因僅通過與制動構件65彈性接觸所產生的摩擦來制動,所以以手使轉子3旋轉或利用手把1來旋轉,能簡單地調整旋轉相位。即,因轉子3受到摩擦力所制動而旋轉相位被維持,所以當將導環臂17形成放線姿勢時轉子3不會旋轉。因此,可解除在拋投時與拇指按壓釣線時轉子3的不經意旋轉所引起的缺點。并且,因轉子3是僅由摩擦所制動的,所以在轉子3上加上力量的話能夠簡單地旋轉而調整旋轉相位。
在此狀態下,以握持釣竿的手的食指邊拉引釣線邊拋投。于是釣線因釣組的重量而強勢地被放出。
在拋投后,當在依舊將導環臂17維持于放線姿勢的狀態下,例如以左手使手把1朝卷線方向旋轉時,利用轉子驅動機構5將轉子3朝卷線方向旋轉。當轉子3朝卷線方向旋轉時,導環臂17利用導環反轉機構18返回到卷線姿勢。
具體而言,在圖5及圖6中,移動構件51與轉子3一起順時針方向旋轉。于是,安裝在移動構件51的后端部51c上的滾筒59抵接于固定在卷線器本體2一側的切換構件52的傾斜面60a上。因此,移動構件51被推壓至前方且被切換成圖6中雙點劃線所示的分離位置,使第1導環支撐構件40擺動至卷線姿勢。隨此,肘節彈簧機構50的桿55從圖3(b)所示的第2位置朝圖3(a)所示的第1位置擺動。然后,當超過死點時,通過螺旋彈簧57的彈壓力,桿55進出,而將導環臂17切換成卷線姿勢并且在該姿勢保持著。當導環臂17返回到卷線姿勢時,第1導環支撐構件40及第2導環支撐構件42如圖1及圖2所示,分別豎立于前方一側。當導環臂17回到卷線姿勢時,釣線由導環臂17導引至卷筒4而卷繞在卷筒4的外周上。
在前述第1實施方式中,利用前后移動的移動構件51來構成移動機構,但亦可為包含繞與卷軸15平行的軸擺動的回位桿151的移動機構。
導環反轉機構18如圖7至圖9所示,具有在收納空間48內可自由擺動地安裝在第1臂部31b及第1蓋構件31c上的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可自由擺動地安裝在第1連接部31a的后面的回位桿151;保持回位桿151的第2肘節彈簧機構152;和形成在卷線器本體2a前部的凸緣部2d上的切換構件153。
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是導環臂17可取得成為卷線姿勢的第1位置與成為放線姿勢的第2位置地配置在第1轉臂31內,且用來將導環臂17保持在卷線姿勢與放線姿勢的機構。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具有一端卡止在第1導環支撐構件40上而另一端沿著第1臂部31延伸的桿155;第1桿155可自由進退地安裝并且在第1臂部31b中間部可自由擺動地安裝的第1導引構件156;將第1桿155彈壓至進出側的第1螺旋彈簧157;和不能移動地安裝在至少于擺動途中可卡止第1桿155的第1導引構件156上的卡止構件158。
第1桿155如圖7所示,其前端部155a朝外周側彎曲,被卡止于形成在第1導環支撐構件40的卡合孔40a中。在第1桿155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彈簧卡止用的突起部155b。
第1導引構件156是前端呈開口狀的有底角筒狀的構件,在軸方向的中間部具有形成在第1臂部31b的安裝孔37a及卡合于形成在第1蓋構件31c的安裝孔37a中的朝兩外側突出的擺動軸156a、156b。擺動軸156a、156b是沿著轉子3的徑方向配置的,第1導引構件156是以擺動軸156a、156b為中心可自由擺動地安裝在第1轉臂31上。在第1導引構件156的后端部(圖7的右端部)上朝后方突出地形成有回位桿151卡合的卡止突起156c。
卡止構件158是不能移動地固定在第1導引構件156的外側面(圖7的上面)上的板狀構件。卡止構件的前端是較第1導引構件156的前端部更朝前方延伸。在此延伸的前端形成卡止槽159。卡止槽159是將第1桿155的被彎曲的前端部155a卡止于第1導引構件156的擺動方向的槽,沿著第1桿155的進退方向形成。此卡止槽159的長度是在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的死點位置附近可卡止第1桿155的長度,是考量與轂部38的干擾等后決定的。具體而言,相對于由導環臂17的擺動時的第1桿155的死點位置到最大移動位置的長度,從死點位置10%至50%的長度。特別是在為了容易返回導環臂17,使死點位置偏靠于放線姿勢一側的情況下,當位于放線姿勢一側的第2位置時,第1桿155被卡止于卡止構件158上的長度為佳。
在此,所謂死點位置是指第1導環支撐構件40的擺動中心,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的擺動中心(第1導引構件156的擺動中心),第1桿155與第1導環支撐構件40的卡止位置排列在一直線上的位置。此時,第1桿155最退后至第1導引構件156上,第1螺旋彈簧157最收縮。
在卡止構件158的后端部上形成有沿著第1導引構件156的兩側面延伸的一對安裝片158a、158b。而且,在中間部形成嵌合于擺動軸156b上的嵌合孔158c。利用此安裝片158a、158b及嵌合孔158c,卡止構件158不能移動地固定在第1導引構件156上。
如此結構的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可取如圖8(a)所示的第1位置和圖8(b)所示的第2位置。第1位置對應于導環臂17的卷線姿勢,而第2位置對應于導環臂17的放線姿勢。
回位桿151如圖7及圖9所示,可在與轉子旋轉平面平行的面內自由擺動地安裝于形成在第1連接部31a的后面上的轂部35a上。回位桿151具有用來卡止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的第1導引構件156的卡止突起156c的卡止用缺口151a;第2肘節彈簧機構152的卡止用的孔151b;和在轉子旋轉軸心一側可突出的突出部151c。在卡止用缺口151a與第1導引構件156的卡止突起156c之間形成有間隙。因形成間隙,所以在第1導引構件156與回位桿151的位置被切換時產生兩者所引起的沖突聲。由此,可確實地將導環臂17的姿勢被切換的事通知操作者。在突出部151c上可自由旋轉地安裝有滾筒154。滾筒154可自由旋轉地安裝在突出形成于突出部151c的后面(圖9的內側)上的安裝銷151d上,可與切換構件153的傾斜面153a接觸。這種滾筒154也與滾筒59相同地在與切換構件153沖突后旋轉,所以不易使切換構件153損傷。
可與回位桿151的突出部151c接觸,且由斷面為矩形的環狀的彈性構件所構成的制動構件65安裝在圓筒部2e上。制動構件65是為了當導環臂17位于放線姿勢時制動轉子3的旋轉所設置的。突出部151c的前端部形成以回位桿151的擺動中心為中心的半徑R的圓弧狀。以如此地將突出部151c形成圓弧狀,當在制動時使轉子3旋轉時,即使由于搖晃回位桿151多少擺動,因突出部151c對制動構件65經常以相同的量從外側咬入,所以接觸狀態不易變化。因此,即使以手旋轉轉子3,制動力也不易變動,可獲得穩定的制動力。
第2肘節彈簧機構152是用來將回位桿151保持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的機構,經由回位桿151將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保持在第1位置與第2位置。第2肘節彈簧機構152具有卡止在回位桿151上的第2導引構件161;一端收納在第2導引構件161上而另一端可自由擺動被安裝在轉子3上的第2桿162;和將第2導引構件161彈壓到回位桿151一側的第2螺旋彈簧163。另外,第2導引構件161及第2螺旋彈簧163在與轉子旋轉平面平行的面內移動。
在這種回位桿151及第2肘節彈簧機構152的結構中,利用第2導引構件161及第2螺旋彈簧163,回位桿151可取得圖9以雙點劃線所示的第1位置與以實線所示的第2位置。第1位置對應于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的第1位置及導環臂17的卷線姿勢,第2位置對應于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的第2位置及導環臂17的放線姿勢。
切換構件153是合成樹脂制的構件,如圖9所示,在與第1實施方式相同的形態下,挾持在卷線器軀干2a與蓋構件2b的分割部分上。切換構件153配置于制動構件65的外周側上,可將制動構件65配置成大致圓環狀。切換構件153具有轉子3的卷線旋轉方向的下流側較上流側更朝徑方向外側突出的傾斜面153a。此切換構件153當回位桿151與轉子3一同旋轉時可抵接于回位桿151的突出部151c上。
在拋投時利用反轉防止機構70將轉子3作成反轉禁止狀態后使導環臂17反轉成放線姿勢。當使導環臂17反轉成放線姿勢時,第1導環支撐構件40及第2導環支撐構件42朝后側方倒下,而導環反轉機構18配置于如圖8(b)所示的第2位置。在導環臂17倒成放線姿勢的狀態下,可容易放出從卷筒4來的釣線。
從此卷線姿勢到放線姿勢的擺動,在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中,通過第1導環支撐構件40的旋轉,第1桿55是在圖8(a)逐漸地后退并且朝逆時針方向擺動,而到圖8(b)所示的第2位置。此時,退后到超過死點,當超過死點時則進出。然后在退后工序中,在第1桿55被卡止于卡止構件158為止,力量是通過第1螺旋彈簧157從第1桿55間接地傳遞到第1導引構件156,隨此,第1導引構件156被推壓而以擺動中心A為中心朝逆時針方向擺動。當在死點附近第1桿55被卡止于卡止構件158上時,力量是通過卡止構件158從第1桿55直接傳遞到第1導引構件156。當超過死點時,利用螺旋彈簧157的彈壓力第1桿155進出,而將導環臂17切換至放線姿勢一側,并且以該姿勢保持著。
在此,因卡止構件158是不能移動地設在第1導引構件156上,并且將第1桿55卡止在擺動方向上,所以經由卡止構件158第1桿55推壓第1導引構件156時,力量可有效率地從第1桿55傳遞到第1導引構件156。因此,擺動時的剛性感覺提升而擺動感覺也提升。
當第1導引構件156擺動至第2位置時,隨著此擺動回位桿151在圖9中朝順時針方向移動,成為以實線所表示的第2位置。回位桿151是在此狀態下由第2肘節彈簧機構152所保持著。
當回位桿151擺動到此第2位置時,如圖9所示,回位桿151的突出部151c是在轉子旋轉軸心一側突出且彈性地與制動構件65接觸。其結果,轉子3被制動而保持其旋轉相位。但因僅通過與制動構件65彈性接觸所產生的摩擦來制動,所以以手使轉子3旋轉或利用手把1來旋轉,能簡單地調整旋轉相位。即,因轉子3受到摩擦力所制動而旋轉相位被維持,所以當將導環臂17形成放線姿勢時轉子3不會旋轉。因此,可解除在拋投時與拇指按壓釣線時轉子3的不經意旋轉所引起的缺點。并且,因轉子3是僅由摩擦所制動,所以在轉子3上加上力量的話能夠簡單地旋轉而調整旋轉相位。
在此狀態下,以握持釣竿的手的食指邊拉引釣線邊拋投。于是釣線因釣組的重量而強勢地被放出。
在拋投后,當在依舊將導環臂17維持于放線姿勢的狀態下,例如以左手使手把1朝卷線方向旋轉時,利用轉子驅動機構5轉子3朝卷線方向旋轉。當轉子3朝卷線方向旋轉時,導環臂17利用導環反轉機構18返回到卷線姿勢。
具體而言,在圖9中,回位桿151與轉子3一起向逆時針方向旋轉。于是,安裝在回位桿151的突出部151c上的滾筒154與固定在卷線器本體2一側的切換構件153沖突。因此,回位桿151被踢起而被切換成以雙點劃線所表示的第1位置。此時,因在沖突后滾筒154是邊旋轉邊與切換構件153接觸,所以切換構件153不易損傷。
隨著切換到回位桿151的第1位置,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的第1導引構件156由圖8(b)所示的第2位置擺動到圖8(a)所示的第1位置。因在此擺動途中,第1桿55被卡止于卡止構件158上,所以力量有效率地由第1導引構件156傳遞到第1桿55。然后,當超過死點時,利用螺旋彈簧157的彈壓力第1桿155進出,而將導環臂17切換至放線姿勢一側,并且以該姿勢保持著。
此時,在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的第2位置,第1桿55是由死點稍稍地位于放線姿勢一側,所以僅從回位桿151賦予少許的力量而移動到第1位置一側。又因回位桿151是在轉子旋轉平面內旋轉,所以轉子3的旋轉力有效率地照舊返回而傳遞到回位桿151。因此,能夠在操作手把時以小的力量將導環環從放線姿勢切換成卷線姿勢一側。并且,因在從放線姿勢開始擺動時,第1桿55被卡止于卡止構件158上,所以力量有效率地傳遞,在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的游動消失,而導環反轉動作變成具有剛性感覺的緊密動作。
當導環臂17返回到卷線姿勢時,第1導環支撐構件40及第2導環支撐構件42如圖1及圖2所示,分別豎立于前方一側。在此狀態下,在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中,第1導引構件156如圖8(a)所示,利用第1螺旋彈簧157朝順時針方向擺動,第1桿55是呈進出狀態。此時,由于力量有效率地由第1導引構件156傳遞到第1桿55,故即使使死點位置較以往更偏靠于卷線姿勢一側,也可以將導環臂17瞬間地返回到卷線姿勢一側。因此,能夠使卷線姿勢時的第1肘節彈簧機構150的彈壓力增加,可高度地維持在卷線姿勢時保持導環臂17的力量。
在此卷線姿勢下,回位桿151位于圖9中的雙點劃線所示的第1位置,此狀態由第2肘節彈簧機構152所保持。在此狀態下,回位桿151的突出部151c退避到轉子外周一側,即使轉子3旋轉,突出部151c也不會抵接于切換構件153上。
當導環臂17回到卷線姿勢時,利用導環臂17將釣線導引到卷筒4而卷繞在卷筒4的外周上。
(a)在前述實施方式中,將移動的移動構件51與回位桿151安裝在滾筒上,但亦可將轉動的滾筒或滾子等的轉動構件設在被固定的切換構件一側。在此情況,當設置多個轉動構件時,在移動構件51和回位桿151沖突后而移動時,動作變得更順利。而且還可使用循環移動的環狀皮帶作為轉動構件。
(b)在前述實施方式中,將導環反轉機構18安裝在第1轉臂31一側,但也可安裝在第2轉臂32一側。
(c)在前述第1實施方式中,使移動構件51與制動構件65的外周面接觸,但也可作成與制動構件65的前端面接觸。
權利要求
1.一種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是將安裝在可自由旋轉地安裝于旋轉卷線器的卷線器本體的轉子上、可自由擺動成卷線姿勢和放線姿勢的導環臂與前述轉子的卷線方向的旋轉連動地由前述放線姿勢返回前述卷線姿勢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其特征為,具備移動機構該移動機構設置在前述轉子上,可與前述導環臂連動地自由移動成對應于卷線姿勢的第1位置和對應于前述放線姿勢的第2位置,當位于前述第2位置時,一部分朝向前述卷線器本體突出;切換部該切換部設在前述卷線器本體的前部上,當前述轉子朝卷線方向旋轉時,與在前述第2位置突出的前述移動機構接觸而使前述移動機構朝向前述第1位置移動;轉動構件該轉動構件設在前述移動機構及前述切換部中一方與前述移動機構及前述切換部中的另一方的接觸部分上,且與前述移動機構及前述切換部的其中另一方滾動接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其特征為前述移動機構具有移動構件,該移動構件在接近前述導環臂的擺動中心,且前述導環臂位于前述放線姿勢時,在較連接另一端與前述擺動中心的線段位于前述卷線姿勢一側的位置,一端可自由轉動地卡止于前述導環臂上,前述另一段與前述導環臂的擺動連動地前后移動。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其特征為前述移動構件是前述一端沿著擺動軸心朝前述導環臂的擺動中心的附近彎曲,前述另一端為朝前述轉子的旋轉軸心彎曲,其中間為沿著前述轉子的旋轉軸心配置的棒狀構件,前述另一端可自由前后移動地卡止在前述轉子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其特征為前述轉動構件是可自由旋轉地安裝在前述移動構件的前述另一端上的筒狀構件。
5.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其特征為前述移動機構具有一端可自由轉動地卡止在前述導環臂上與前述移動構件不同的位置,將前述導環臂分配成前述卷線姿勢與前述放線姿勢而彈壓的肘節彈簧機構。
6.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其特征為前述切換部具有前述轉子的卷線旋轉方向的下流側較上流側從前述卷線器本體的前面更朝前述轉子一側突出的傾斜面。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其特征為前述移動機構具有一端可自由轉動地安裝在接近前述導環臂的擺動中心的位置,且途中可自由擺動地卡止在前述轉子上的肘節彈簧機構;卡止在前述肘節彈簧機構的另一端上、且繞與前述轉子的旋轉軸平行的軸可自由擺動地安裝在前述轉子的后面上的回位桿,前述回位桿的前端與前述切換部接觸。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其特征為前述切換部具有前述轉子的卷線旋轉方向的下流側較上流側更朝直徑方向外側突出的傾斜面。
9.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其特征為前述轉動構件可自由轉動地安裝在前述回位構件的前端上。
全文摘要
一種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裝置,能夠使導環臂順利地返回到卷線姿勢。旋轉卷線器的導環反轉機構(18)是使導環臂連動于轉子的卷線方向的旋轉而從放線姿勢返回到卷線姿勢的裝置,具備:移動構件(51)、切換構件(52)和滾筒(59)。移動構件設在轉子上,與導環臂連動地自由移動成對應于卷線姿勢的第1位置與對應于放線姿勢的第2位置,當位于第2位置時,一部分朝向卷線器本體(2)的前部突出。切換構件設在卷線器本體(2)的前部上、當轉子朝卷線方向旋轉時,與突出的移動構件接觸而使移動構件朝第1位置移動。滾筒設在移動構件與切換構件的接觸部分上、并與切換構件滾動接觸。
文檔編號A01K89/00GK1381172SQ0210572
公開日2002年11月27日 申請日期2002年4月16日 優先權日2001年4月16日
發明者平山廣和, 落合浩士 申請人:株式會社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