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防治稻病原體的殺真菌混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防治稻病原體的殺真菌混合物,該混合物以協同有效量包含作為活性組分的如下成分1)式I的三唑并嘧啶衍生物 和2)選自如下的鄰苯二甲酰亞胺衍生物IIa)式IIa的克菌丹(captan) 和b)式IIb的滅菌丹(folpet) 此外,本發明涉及一種使用化合物I與化合物II的混合物防治稻病原體的方法、化合物I與化合物II在制備該類混合物中的用途以及包含這些混合物的組合物。
化合物I,即5-氯-7-(4-甲基哌啶-1-基)-6-(2,4,6-三氟苯基)[1,2,4]三唑并[1,5-a]嘧啶、其制備及其對有害真菌的作用由文獻(WO 98/46607)已知。
鄰苯二甲酰亞胺衍生物II,即2-三氯甲硫基-3a,4,7,7a-四氫異吲哚-1,3-二酮(IIa;通用名克菌丹)和2-三氯甲硫基異吲哚-1,3-二酮(IIb;通用名滅菌丹)、其制備及其對有害真菌的作用同樣由文獻(US 2 553 770;US 2 553771;US 2 553 776)已知。鄰苯二甲酰亞胺衍生物II長時間以來在市場上作為殺真菌劑銷售,主要用于對抗卵菌綱(Oomycetes)。
三唑并嘧啶衍生物與克菌丹的混合物在EP-A 988 790中一般性地提及。化合物I包括在該出版物的一般性公開中,但未明確提及。因此,化合物I與克菌丹的組合是新的。滅菌丹并未在EP-A 988 790中提及。
由EP-A 988 790已知的協同增效混合物被描述為對禾谷類、水果和蔬菜的各種病害,如小麥和大麥的霉病或蘋果的灰霉病具有殺真菌活性。
然而,已知混合物的殺真菌作用并不總是完全令人滿意。
從以盡可能低的施用率有效防治稻病原體角度看,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在活性化合物的總施用量降低下對稻病原體具有改進作用的混合物。
由于稻類植物的特殊栽培條件,稻用殺真菌劑必須滿足的要求顯著不同于禾谷類或水果生長中所用殺真菌劑所必須滿足的要求。施用方法存在差異除了在多數情形下葉面施用外,在現代稻栽培中,殺真菌劑在播種過程中或緊接播種之后通常直接施用于土壤上。殺真菌劑經由根吸收到植物中并在植物的汁液中輸送到需要保護的植物部分中。相反,在禾谷類或水果生長中,殺真菌劑通常施用于葉子或水果上;因此,在這些作物中活性化合物的內吸作用顯然不太重要。
此外,稻病原體通常不同于禾谷類或水果中的病原體。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和笹木伏革菌(Corticium sasakii,同義詞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是在稻類植物中最流行的病害病原體。立枯絲核菌是唯一來自Agaricomycetidae亞綱的具有農業重要性的病原體。與大多數其他真菌相反,該真菌不是經由孢子侵襲植物,而是經由菌絲體侵染來侵襲植物。
為此,有關在禾谷類或水果栽培中的殺真菌作用的發現并不能用于稻類作物。
農業實踐經驗表明,在有害真菌的防治中反復和單一施用單獨的活性化合物在很多情況下可能導致對真菌菌株出現快速的選擇性,這些菌株對于所述活性化合物具有天然的或者適應的耐藥性。所述活性化合物可能不再有效地防治這些真菌。
為了降低耐藥性真菌菌株出現選擇性的危險,現在優選使用不同活性化合物的混合物來防治有害真菌。通過組合具有不同作用機理的活性化合物,可以確保在較長的時期內的成功防治。
從以盡可能低的施用率進行有效的耐藥性控制和有效防治稻病原體角度看,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在活性化合物的總施用量降低下對有害真菌具有改進作用的混合物。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從以盡可能低的施用率進行有效的耐藥性控制和有效防治稻病原體角度看,在活性化合物的總施用量降低下對有害真菌具有改進作用的混合物。
我們已發現該目的由開頭所定義的混合物實現。驚人的是,還發現與EP-A 988 790所建議的結構類似的三唑并嘧啶A或B與克菌丹的混合物相比,本發明的三唑并嘧啶衍生物I和鄰苯二甲酰亞胺衍生物II的混合物對稻病原體具有顯著更好的活性。
此外,我們還發現,與單獨的化合物可能獲得的防治相比,同時,即聯合或分開施用化合物I和化合物II之一,或依次施用化合物I和化合物II之一對稻病原有害真菌提供了更好的防治。
當制備混合物時,優選使用純活性化合物I和IIa或IIb,其中可以根據需要加入其他對抗有害真菌或其他害蟲,如昆蟲、蜘蛛或線蟲的活性化合物,或除草或生長調節活性化合物或肥料。
其他在上述意義上合適的殺真菌劑尤其為選自如下的殺真菌劑-酰基丙氨酸類,如苯霜靈(benalaxyl)、甲霜靈(metalaxyl)、甲呋酰胺(ofurace)或霜靈(oxadixyl),-胺衍生物,如aldimorph、嗎菌靈(dodemorph)、丁苯嗎啉(fenpropimorph)、苯銹啶(fenpropidin)、雙胍鹽(guazatine)、雙胍辛醋酸鹽(iminoctadine)、螺茂胺(spiroxamine)或克啉菌(tridemorph),-苯胺基嘧啶類,如二甲嘧菌胺(pyrimethanil)、嘧菌胺(mepanipyrim)或環丙嘧啶(cyprodinyl),-抗菌素,如放線菌酮(cycloheximide)、灰黃霉素(griseofulvin)、春雷素(kasugamycin)、多馬霉素(natamycin)、多氧霉素(polyoxin)或鏈霉素(strepto mycin),-唑類,如雙苯三唑醇(bitertanol)、糠菌唑(bromoconazole)、環唑醇(cyproconazole)、醚唑(difenoconazole)、烯唑醇(dinitroconazole)、烯菌靈(enilconazole)、氧唑菌(epoxiconazole)、腈苯唑(fenbuconazole)、喹唑菌酮(fluquinconazole)、氟硅唑(flusilazole)、粉唑醇(flutriafol)、己唑醇(hexaconazole)、烯菌靈(imazalil)、環戊唑醇(ipconazole)、環戊唑菌(metconazole)、腈菌唑(myclobutanil)、戊菌唑(penconazole)、丙環唑(propiconazole)、丙氯靈(prochloraz)、prothioconazole、硅氟唑(simeconazole)、戊唑醇(tebuconazole)、氟醚唑(tetraconazole)、三唑酮(triadimefon)、唑菌醇(triadimenol)、氟菌唑(triflumizole)或戊叉唑菌(triticonazole),-二羧酰亞胺類,如異丙定(iprodione)、甲菌利(myclozolin)、殺菌利(procymidone)或烯菌酮(vinclozolin),-二硫代氨基甲酸鹽類,如福美鐵(ferbam)、代森鈉(nabam)、代森錳(maneb)、代森錳鋅(mancozeb)、威百畝(metam)、代森聯(metiram)、甲基代森鋅(propineb)、福代鋅(polycarbamate)、福美雙(thiram)、福美鋅(ziram)或代森鋅(zineb),-雜環化合物,如敵菌靈(anilazine)、苯菌靈(benomyl)、啶酰菌胺(boscalid)、多菌靈(carbendazim)、萎銹靈(carboxin)、氧化萎銹靈(oxycarboxin)、氰霜唑(cyazofamid)、棉隆(dazomet)、二噻農(dithianon)、唑酮菌(famoxadone)、咪唑菌酮(fenamidone)、異嘧菌醇(fenarimol)、麥穗寧(fuberidazole)、氟酰胺(flutolanil)、呋吡唑靈(furametpyr)、稻瘟靈(isoprothiolane)、丙氧滅繡胺(mepronil)、氟苯嘧啶醇(nuarimol)、picobenzamide、噻菌靈(probenazole)、proquinazid、啶斑肟(pyrifenox)、咯喹酮(pyroquilon)、喹氧靈(quinoxyfen)、硅噻菌胺(silthiofam)、涕必靈(thiabendazole)、溴氟唑菌(thifluzamide)、甲基托布津(thiophanate-methyl)、tiadinil、三環唑(tricyclazole)或嗪氨靈(triforine),-銅殺真菌劑,如波爾多液(Bordeaux混合物)、醋酸銅、王銅或堿式硫酸銅,-硝基苯基衍生物,如樂殺螨(binapacryl)、敵螨普(dinocap)、敵螨通(dinobuton)或異丙消(nitrophthal-isopropyl),-苯基吡咯類,如拌種咯(fenpiclonil)或氟菌(fludioxonil),-硫,-其它殺真菌劑,如噻二唑素(acibenzolar-S-methyl)、苯噻菌胺(benthiavalicarb)、氯環丙酰胺(carpropamid)、百菌清(chlorothalonil)、cyflufenamid、清菌脲(cymoxanil)、噠菌清(diclomezine)、雙氯氰菌胺(diclocymet)、乙霉威(diethofencarb)、克瘟散(edifenphos)、噻唑菌胺(ethaboxam)、環酰菌胺(fenhexamid)、薯瘟錫(fentin acetate)、氰菌胺(fenoxanil)、嘧菌腙(ferimzone)、氟啶胺(fluazinam)、藻菌磷(fosetyl)、藻菌磷(fosetyl-aluminum)、異丙菌胺(iprovalicarb)、六氯苯(hexachlorobenzene)、metrafenone、戊菌隆(pencycuron)、百維靈(propamocarb)、四氯苯酞(phthalide)、甲基立枯磷(tolclofos-methyl)、五氯硝基苯(quintozene)或苯酰菌胺(zoxamide),-嗜球果傘素類,如腈嘧菌酯(azoxystrobin)、dimoxystrobin、氟嘧菌酯(fluoxastrobin)、亞胺菌(kresoxim-methyl)、叉氨苯酰胺(metominostrobin)、orysastrobin、啶氧菌酯(picoxystrobin)、唑菌胺酯(pyraclostrobin)或肟菌酯(trifloxystrobin),-次磺酸衍生物,如敵菌丹(captafol)、抑菌靈(dichlofluanid)或對甲抑菌靈(tolylfluanid),-肉桂酰胺及類似化合物,如烯酰嗎啉(dimethomorph)、氟聯苯菌(flumetover)或flumorph。
在本發明混合物的一個實施方案中,將其他殺真菌劑III或兩種殺真菌劑III和IV加入化合物I和II中。
優選化合物I和II與組分III的混合物。特別優選化合物I和IIa或IIb的混合物。
化合物I和II的混合物或同時,即聯合或分開使用的化合物I和化合物II對選自子囊菌綱(Ascomycetes)、半知菌綱(Deuteromycetes)和擔子菌綱(Basidiomycetes)的稻病原體具有顯著的作用。它們可以用于處理種子以及用作葉面和土壤作用殺真菌劑。
它們對于防治稻類植物及其種子上的有害真菌,如平臍蠕孢(Bipolaris)屬和內臍蠕孢(Drechslera)屬以及稻瘟病菌尤其重要。它們特別適于防治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
此外,本發明化合物I和II的組合還適于防治其他病原體,如禾谷類中的殼針孢(Septoria)屬和柄銹菌(Puccinia)屬以及蔬菜、水果和葡萄藤中的鏈格孢(Alternaria)屬和葡萄孢(Botrytis)屬。
它們還可以用于保護材料(例如保護木材)以例如抵抗擬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
化合物I和化合物IIa或IIb可以同時,即聯合或分開施用,或依次施用,在分開施用的情況下,防治措施的結果通常并不受施用順序的任何影響。
化合物I以及化合物IIa或IIb通常以100∶1-1∶100,優選10∶1-1∶50,尤其是5∶1-1∶20的重量比施用。
取決于化合物類型和所需效果,本發明混合物的施用率為5-2000g/ha,優選50-1500g/ha,尤其是50-1000g/ha。
相應地,化合物I的施用率通常為1-1500g/ha,優選10-1200g/ha,尤其是20-900g/ha。
相應地,化合物IIa或IIb的施用率通常為1-2000g/ha,優選10-1500g/ha,尤其是20-1000g/ha。
在種子處理中,混合物的施用率通常為1-1000g/100kg種子,優選1-200g/100kg,尤其是5-100g/100kg。
在稻類植物病原性有害真菌的防治中,化合物I和化合物IIa或IIb的分開或聯合施用或化合物I和化合物IIa或IIb的混合物的施用通過在植物播種之前或之后或在植物出苗之前或之后對種子、秧苗、植物或土壤噴霧或撒粉而進行。優選通過噴霧葉子而聯合或分開施用化合物。化合物的施用還可以通過施用顆粒或對土壤撒粉而進行。
可將本發明的混合物或化合物I和II轉化成常規配制劑,例如溶液、乳液、懸浮液、粉劑、粉末、糊和顆粒。施用形式取決于特定的目的;在每種情況下,應確保本發明化合物精細且均勻地分布。
配制劑以已知方式制備,例如通過將活性化合物與溶劑和/或載體混合而制備,若需要的話使用乳化劑和分散劑。合適的溶劑/助劑主要為-水、芳族溶劑(如Solvesso產品、二甲苯)、石蠟(如礦物餾分)、醇類(如甲醇、丁醇、戊醇、芐醇)、酮類(如環己酮、γ-丁內酯)、吡咯烷酮(NMP、NOP)、乙酸酯(乙二醇二乙酸酯)、二醇、脂肪酸二甲基酰胺、脂肪酸及脂肪酸酯。原則上還可以使用溶劑混合物。
-載體如磨碎的天然礦物(如高嶺土、粘土、滑石、白堊)和磨碎的合成礦物(如高度分散的硅石、硅酸鹽);乳化劑如非離子和陰離子乳化劑(如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烷基磺酸鹽和芳基磺酸鹽)以及分散劑如木素亞硫酸鹽廢液和甲基纖維素。
合適的表面活性劑為木素磺酸、萘磺酸、苯酚磺酸、二丁基萘磺酸的堿金屬鹽、堿土金屬鹽和銨鹽,烷基芳基磺酸鹽,烷基硫酸鹽,烷基磺酸鹽,脂肪醇硫酸鹽,脂肪酸和硫酸化脂肪醇乙二醇醚,還有磺化萘與甲醛的縮合物和萘衍生物與甲醛的縮合物,萘或萘磺酸與苯酚和甲醛的縮合物,聚氧乙烯辛基苯基醚,乙氧基化異辛基酚,辛基酚,壬基酚,烷基苯基聚乙二醇醚,三丁基苯基聚乙二醇醚,三硬脂基苯基聚乙二醇醚,烷基芳基聚醚醇,醇和脂肪醇/氧化乙烯縮合物,乙氧基化蓖麻油,聚氧乙烯烷基醚,乙氧基化聚氧丙烯,月桂醇聚乙二醇醚縮醛,山梨醇酯,木素亞硫酸鹽廢液和甲基纖維素。
適于制備可直接噴霧溶液、乳液、糊或油分散體的物質為中至高沸點的礦物油餾分如煤油或柴油,還有煤焦油和植物或動物來源的油,脂族、環狀和芳族烴如甲苯、二甲苯、石蠟、四氫化萘、烷基化萘或其衍生物,甲醇,乙醇,丙醇,丁醇,環己醇,環己酮,異佛爾酮,強極性溶劑如二甲亞砜、N-甲基吡咯烷酮和水。
粉末、撒播用材料和可撒粉產品可以通過將活性物質和固體載體混合或一起研磨來制備。
顆粒(如涂敷顆粒、浸漬顆粒和均質顆粒)可以通過使活性化合物與固體載體粘附而制備。固體載體實例為礦土如硅膠、硅酸鹽、滑石、高嶺土、活性粘土(Attaclay)、石灰石、石灰、白堊、紅玄武土、黃土、粘土、白云石、硅藻土、硫酸鈣、硫酸鎂、氧化鎂,磨碎的合成材料,肥料如硫酸銨、磷酸銨、硝酸銨、尿素,植物來源的產品如谷粉、樹皮粉、木粉和堅果殼粉,纖維素粉和其它固體載體。
配制劑通常包含0.01-95重量%,優選0.1-90重量%的活性化合物。活性化合物以90-100%,優選95-100%的純度(根據NMR光譜)使用。
下列為配制劑實例1.用水稀釋的產品A)水溶性濃縮物(SL)將10重量份活性化合物溶于水或水溶性溶劑中。或者,加入濕潤劑或其它助劑。活性化合物經水稀釋溶解。
B)分散性濃縮物(DC)將20重量份活性化合物溶于環己酮中并加入分散劑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用水稀釋得到分散體。
C)乳油(EC)將15重量份活性化合物溶于二甲苯中并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鈣和蓖麻油乙氧基化物(在每種情況下濃度為5%)。用水稀釋得到乳液。
D)乳液(EW,EO)將40重量份活性化合物溶于二甲苯中并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鈣和蓖麻油乙氧基化物(在每種情況下濃度為5%)。借助乳化器(Ultraturax)將該混合物引入水中并制成均相乳液。用水稀釋得到乳液。
E)懸浮液(SC,OD)在攪拌的球磨機中,將20重量份活性化合物粉碎并加入分散劑、濕潤劑和水或有機溶劑,得到細碎活性化合物懸浮液。用水稀釋得到穩定的活性化合物懸浮液。
F)水分散性顆粒和水溶性顆粒(WG,SG)將50重量份活性化合物細碎研磨并加入分散劑和濕潤劑,借助工業裝置(如擠出機、噴霧塔、流化床)將其制成水分散性或水溶性顆粒。用水稀釋得到穩定的活性化合物分散體或溶液。
G)水分散性粉末和水溶性粉末(WP,SP)將75重量份活性化合物在轉子-定子磨中研磨并加入分散劑、濕潤劑和硅膠。用水稀釋得到穩定的活性化合物分散體或溶液。
2.不經稀釋而施用的產品H)可撒粉粉末(DP)將5重量份活性化合物細碎研磨并與95%的細碎高嶺土充分混合。這得到可撒粉產品。
I)顆粒(GR,FG,GG,MG)將0.5重量份活性化合物細碎研磨并結合95.5%載體。現行方法是擠出、噴霧干燥或流化床方法。這得到不經稀釋而施用的顆粒。
J)ULV溶液(UL)將10重量份活性化合物溶于有機溶劑如二甲苯中。這得到不經稀釋而施用的產品。
活性化合物可以直接、以其配制劑形式或由其制備的使用形式(如可直接噴霧溶液、粉末、懸浮液或分散體、乳液、油分散體、糊、可撒粉產品、撒播用材料或顆粒形式),借助噴霧、霧化、撒粉、撒播或澆灌來使用。使用形式完全取決于意欲的目的;意欲在每種情況下確保本發明活性化合物的最佳可能分布。
含水使用形式可通過加入水由乳液濃縮物、糊或可濕性粉末(可噴霧粉末、油分散體)制備。為制備乳液、糊或油分散體,可借助濕潤劑、增粘劑、分散劑或乳化劑將該物質直接或溶于油或溶劑中后在水中均化。或者,可以制備由活性物質、濕潤劑、增粘劑、分散劑或乳化劑和若合適的話,溶劑或油組成的濃縮物且該濃縮物適于用水稀釋。
即用制劑中的活性化合物濃度可在較寬范圍內變化。通常為0.0001-10%,優選0.01-1%。
活性化合物也可成功用于超低容量法(ULV),其中可以施用包含超過95重量%活性化合物的配制劑,或甚至施用不含添加劑的活性化合物。
各種類型的油、濕潤劑、輔助劑、除草劑、殺真菌劑、其它農藥或殺菌劑都可加入活性化合物中,若合適的話,恰在緊鄰使用前加入(桶混合)。這些試劑通常可與本發明試劑以1∶10-10∶1的重量比混合。
化合物I和II或混合物或對應的配制劑通過用殺真菌有效量的混合物,或在分開施用的情況下化合物I和II處理有害真菌或需要防治它們的植物、種子、土壤、區域、材料或空間而施用。施用可以在有害真菌侵染之前或之后進行。
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殺真菌作用可以通過下列試驗證實將活性化合物分開或聯合制備成含有0.25重量%活性化合物的丙酮或DMSO儲液。將1重量%的乳化劑UniperolEL(基于乙氧基化烷基酚的具有乳化和分散作用的濕潤劑)加入該溶液中,并用水將該溶液稀釋至所需濃度。
應用實施例-對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的保護活性將栽培品種為“Tai-Nong 67”的盆栽稻秧苗的葉子用活性化合物濃度如下所述的含水懸浮液噴霧至滴流點。第二天將植株用稻瘟病菌的含水孢子懸浮液接種。然后將測試植株置于22-24℃和95-99%相對大氣濕度的調節室中達6天。然后肉眼測定葉子上的侵染發展程度。
將侵染葉面積百分數的肉眼測定值轉化成以相對于未處理對照的%表示的效力使用Abbot公式按如下計算效力(E)E=(1-α/β)·100α對應于處理植物的真菌侵染百分數,和β對應于未處理(對照)植物的真菌侵染百分數。
效力為0表示處理植物的侵染水平對應于未處理對照植物的侵染水平;效力為100表示處理植物未受侵染。
活性化合物混合物的預期效力使用Colby公式[Colby,S.R.“計算除草劑組合的協同增效和拮抗響應”,雜草(Weeds)15,20-22(1967)]確定并與觀察到的效力比較。
Colby公式E=x+y-x·y/100E使用濃度為a和b的活性化合物A和B的混合物時的預期效力,以相對于未處理對照的%表示,x使用濃度為a的活性化合物A時的效力,以相對于未處理對照的%表示,y使用濃度為b的活性化合物B時的效力,以相對于未處理對照的%表示。
所用對比化合物為化合物A和B,其由EP-A 988 790中所述的克菌丹混合物已知
表A-單獨的活性化合物
表B-根據本發明的混合物
*)使用Colby公式計算的效力表C-對比試驗-由EP-A 988790已知的活性化合物組合
*)使用Colby公式計算的效力試驗結果表明,本發明混合物在相當的施用率下具有的活性顯著高于由EP-A 988 790已知的克菌丹混合物,盡管對比化合物作為單獨的活性化合物比化合物I更具活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防治稻病原體的殺真菌混合物,該混合物包含協同有效量的如下成分1)式I的三唑并嘧啶衍生物 和2)選自如下的鄰苯二甲酰亞胺衍生物IIa)式IIa的克菌丹 和b)式IIb的滅菌丹
2.如權利要求1所要求的殺真菌混合物,以100∶1-1∶100的重量比包含式I化合物和式II化合物。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要求的殺真菌混合物,包含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式IIa的克菌丹作為鄰苯二甲酰亞胺衍生物。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要求的殺真菌混合物,包含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式IIb的滅菌丹作為鄰苯二甲酰亞胺衍生物。
5.一種殺真菌組合物,包含液體或固體載體和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要求的混合物。
6.一種防治稻病原性有害真菌的方法,其包括用有效量的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I和化合物II之一處理真菌、其棲息地或需要防止真菌侵襲的植物、土壤或種子。
7.如權利要求6所要求的方法,其中同時,即聯合或分開,或依次施用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I和II。
8.如權利要求6所要求的方法,其中以5-2000g/ha的量施用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要求的混合物。
9.如權利要求6或7所要求的方法,其中以1-1000g/100kg種子的量施用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要求的混合物。
10.如權利要求5-8中任一項所要求的方法,其中防治有害真菌稻瘟病菌。
11.種子,以1-1000g/100kg的量包含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要求的混合物。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I和化合物II在制備適于防治有害真菌的組合物中的用途。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用于防治稻病原體的殺真菌混合物,該混合物包含協同有效量的如下活性成分1)式(I)的三唑并嘧啶衍生物和2)選自如下的鄰苯二甲酰亞胺衍生物(II)a)式(IIa)的克菌丹和b)式(IIb)的滅菌丹。本發明還涉及使用化合物(I)和化合物(II)防治稻病原體的方法,化合物(I)和化合物(II)在制備本發明混合物中的用途以及包含所述混合物的組合物。
文檔編號A01N43/90GK1856252SQ200480027439
公開日2006年11月1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14日 優先權日2003年9月22日
發明者J·托爾莫艾布拉斯科, T·格爾特, M·舍勒爾, R·施蒂爾, S·施特拉特曼, U·舍夫爾 申請人:巴斯福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