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葡萄栽培布置及栽培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植物栽培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葡萄栽培布置及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釀酒葡萄,是指以釀造葡萄酒為主要生產目的的葡萄品種。釀酒葡萄的栽培技術已經經過多年的深入研究,每一個步驟的處理都有技術規范,在我國就有如國家經貿委發布的“中國葡萄釀酒技術規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方標準DB65/T2002-2002《釀酒葡萄栽培技術規程》等栽種規程可供參考執行。世界各國為了實現葡萄酒的高質量,不是追求釀酒葡萄的產量,而是從嚴格限制釀酒葡萄的產量入手。因為葡萄單位面積內光合產物的多少是一個定值,單位面積內產量愈高,單位產量內的光合產物就越少。故為使后繼釀酒生產用的葡萄的質量更好、光合產物的含量更高,優質的釀酒葡萄的畝產量一般通過技術手段控制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在限定葡萄的產量的同時,每株葡萄樹上最后所得的果實之間的品質的均一性也是大家所關注的焦點。同一批次榨汁的葡萄的品質均一性越好,榨出的葡萄汁質量越可控。 如果其中一些葡萄的質量差,口味不夠,就會導致最后的葡萄酒質量下降,如果有個別生病或霉變葡萄混入,甚至會導致這一批次的葡萄汁作廢,造成極大的浪費。但是由于葡萄結果在枝蔓下,且每一穗葡萄的數量眾多,各個葡萄粒的所處微環境也有所區別。因此一塊葡萄園中采摘的同一批次葡萄都要具有趨同的高品質,是釀酒葡萄生產中很想達到,但又很難達到的一個技術難點。釀酒葡萄的樹形與架式(或叫架勢)是栽培技術中的核心技術,目前普遍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單行種植,行距2 2. 5米,主要采用的樹形架式為籬架I型葉幕、U型葉幕、V型葉幕栽培或多主蔓扇型葉幕栽培。這些栽培方式存在以下缺陷1、除V型葉幕外,其余架式的光合效能不高;2、葡萄果實生長在枝條的不同空間部位,成熟程度不一致;3、葡萄園架材投入、勞動量投入大;4、只有2 2. 5米的行間距導致田間管理操作空間小,難度大;5、 每畝種植的株樹低,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低;6、結果帶與光合帶大部分重疊,不利于針對性的病蟲害防治。申請號為201010033322.8的中國專利申請“一種籬架式葡萄栽培方法” 中就公開了如何設置形成U型葉幕、V型葉幕應用于葡萄栽培的具體方式。其中公開了將葡萄的主蔓(主枝)從地面0.3米就開始引綁,并且在其上還有第二條乃至第三條主蔓形成多層的V型葉幕,這雖然提高了產量,但是是難以保證釀酒葡萄質量以及其品質均一性的。 本領域需要開發更優秀的栽培技術,尤其是宏觀上能有效綜合解決上述問題的新的技術。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有效節約土地且能更加精確便捷管理和保證葡萄尤其是釀酒葡萄質量的栽培技術。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葡萄栽培布置,葡萄栽培布置又可叫作葡萄栽培布置結構或者葡萄栽培布置方式。本發明葡萄栽培布置包括栽種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栽種布置為以大小行交替的方式布置葡萄樹,小行行間距控制在0. 4 0. 6m,大行行間距控制在2. 5 3m。大行行間距優選2. 8m 3. Om0其中,上述葡萄栽培布置包括樹形布置,所述樹形布置為使單株主枝上生成的主蔓形成為橫臂,橫臂與主枝形成T樹形或倒L樹形,并將同一行的相鄰葡萄樹的橫臂連接固定,在同一行中形成與地面平行的連續橫臂。其中,橫臂離地高度控制在0. 8 1. Im ;每相鄰兩株葡萄之間橫臂的總長度控制在2 :3m。其中,上述葡萄栽培布置包括葉幕布置,所述葉幕布置為通過引綁或固定手段使每個單行橫臂上生長的枝條的葉幕形成V型。進一步的,上述葡萄栽培布置中的葉幕布置是使小行間相鄰的平行橫臂上生長出的鄰近的葉幕面相交叉,整體上形成雙V型葉幕,葉幕交叉點在結果帶與光和帶交叉部位, 進而至上而下包括形成光合層、掛果層以及地面與掛果層之間的通風層的三層結構其中,上述葡萄栽培布置中形成雙V型葉幕的方式為,兩平行橫臂間引放在小行的行間內的枝條就近交叉固定,交叉固定點在枝條上最高的結果節位附近。進一步的,上述葡萄栽培布置中將橫臂上長出的枝條間次按一根引放在小行之外,一根引放在小行之內布置,同一橫臂上枝條間距在0. 2 0. : 之間。其中,上述葡萄栽培布置中的葉幕形成在距離地面0. 9 ail的高度范圍內。在提供上述葡萄栽培布置的基礎上,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葡萄栽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a、栽種葡萄樹以大小行交替的方式布置栽種葡萄樹,栽種時小行行間距控制在 0. 4 0. 6m,大行行間距控制在2. 5m 3m ;b、確定樹形栽培過程中使每株葡萄樹主枝(1)上長出一條或兩條主蔓,使主蔓基本垂直于主枝,形成為橫臂O),橫臂( 與主枝(1)形成T樹形或倒L樹形,然后將同一行的相鄰葡萄樹的橫臂( 連接固定,以在同一行中形成與地面平行的連續的橫臂O);橫臂(2)離地高度控制在0. 8m 1. Im ;每相鄰兩株葡萄之間橫臂O)的總長度控制在2 3m ;C、葉幕確定和掛果每年新梢生長到一定長度后通過引綁或固定手段使橫臂上長出的新梢枝條C3)所長成的葉幕形成為V型葉幕,橫臂O)間引放在小行之內的枝條就近交叉固定,交叉固定點控制在枝條上最高的結果節位附近,使得小行間相鄰平行橫臂鄰近的葉幕面相交叉,整體上形成雙V型葉幕,葉幕形成在距離地面0. 9m以上和an范圍內,葉幕交叉點在結果帶與光和帶交叉部位;在果實生長期,長出的果實集中生長在離地面0. 9m 左右,橫臂O)以上OJm高度和水平方向的0.1 0. !的空間范圍內,進而形成光合層、 掛果層以及地面與掛果層之間的通風層三層結構;葡萄樹及果實期間進行田間管理,直至葡萄收獲。在上述方法中,根據葡萄的生理特性,每株葡萄從栽培定植開始都可設置一根可緊靠的支柱以保證在形成樹形過程中能夠形成完全直立的主干;在葡萄樹生長到足夠的樹齡,在能夠形成直立粗壯的主干和連續穩定的橫臂時就可以不再依靠支架逐步過渡到少量支架或者無架栽培的方式。在使用架材時,可以使用“井”字架材。即以兩根直立橫桿和兩根水平橫桿形成“井”字,兩根直立橫桿各支持兩小行上對應的葡萄主枝,低處的水平橫桿位于橫臂的高度,高處的水平橫桿則用于給形成雙V型葉幕的交叉枝條提供支持。在無架栽培方式下,橫臂上的枝條仍然可以按照前述的方法形成雙V型葉幕和三層結構。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打破傳統思路,將樹形、架式與葡萄園植株整體的栽培布置三者有機結合,達到很好的協同,形成的栽培布置能夠使葡萄樹形成三層結構,葡萄葉幕的光合效能大幅度提高,并且別于分別進行各層次各自的后期田間管理,互不干擾;更使得同片葡萄園的果實在基本相同的營養供給距離獲取養分、獲得基本相同的光照、處于基本相同的葉幕下微氣候環境,因此能夠保持持最大的品質一致性和年度產出的穩定性;還能改善果實微氣候環境,減少病害發生機率;可促進低節位花芽充分分化,有效抑制結果部位上移;由于大小行結合的方式,提高大行行距,還使行間便于間種輪作和機械化操作,提高土壤肥力和生態效益;規范化、標準化程度高,可以降低建園成本和土地管理成本30%以上;提高結果部位離地面的距離,可減輕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尤其適宜于山區坡地; 可以使用“井”字架材,能夠大量節約架材成本。另外也便于開放為觀光葡萄園。
圖1、本發明葡萄栽培布置的示意圖,主要反映了栽種布置、樹形布置,使用了十字形的硬質架材。1為主枝,2為形成為橫臂的主蔓,3為枝條,4為架材。圖2、本發明葡萄栽培布置的示意圖,主要反映了兩小行間的栽種布置、樹形布置和雙V型葉幕布置,使用了十字形的硬質架材。1為主枝,2為形成為橫臂的主蔓,3為枝條, 4為十字形的硬質架材,6為架材間的連接材料。圖3、本發明葡萄栽培布置的示意圖,主要反映了連續的“井”字架材的結構。5為竹竿等軟質材料形成的“井”字架材,6為連接“井”字架材之間的連接材料,可用竹竿等材料。圖4、本發明葡萄栽培布置的示意圖,主要反映了兩小行間的栽種布置、樹形布置和雙V型葉幕布置,使用了“井”字形的軟質架材。在主枝和橫臂長成定型后,可不用架材。 1為主枝,2為形成為橫臂的主蔓,3為枝條,5為竹竿等軟質材料形成的“井”字架,7為竹竿做成的連接材料。圖5、本發明葡萄栽培布置的示意圖,主要反映了兩小行間在主枝和橫臂長成定型且強度足夠時,可不用架材情況下的栽種布置、樹形布置和雙V型葉幕布置。1為主枝,2為形成為橫臂的主蔓,3為枝條,6為根據需要保留或采用的連接材料,主要起維持雙V型葉幕的作用。另,上述各圖中同行相鄰兩株葡萄樹的橫臂是相互連接固定的。圖中為顯示出使用的連接材料而沒有直接顯示這種關系。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詳細說明。本發明葡萄栽培布置包括栽種布置、樹形布置和葉幕布置;所述栽種布置為以大小行交替的方式布置葡萄樹,小行行間距控制在0. 4 0. 6m,大行行間距控制在2. 5m 3m。大行行間距優選2. 8m 3m。優選的,小行兩側的葡萄樹按垂直于行的走向進行平行布置。其中,上述葡萄栽培布置中的樹形布置為使單株主枝1上生成的主蔓形成為橫臂2,橫臂2與主枝1形成T樹形或倒L樹形,樹形的形成可以使用現有技術進行完成,并將同一行的相鄰葡萄樹的橫臂2相互連接固定,在同一行中形成于地面平行的連續橫臂2,橫臂2離地高度控制在0. 8m 1. Im ;每相鄰兩株葡萄之間橫臂2的總長度控制在2 3m(參見圖 1)。其中,上述葡萄栽培布置中的葉幕布置為通過引綁或固定手段使每個單行橫臂2上的葉幕形成V型,兩平行橫臂2間引放在小行之內的枝條3就近交叉固定,交叉固定點控制在枝條3上最高的結果節位附近,使得小行間相鄰平行橫臂2鄰近的葉幕面相交叉,整體上形成雙V型葉幕,葉幕交叉點在結果帶與光和帶交叉部位。葉幕形成在距離地面0. 9m以上和 an范圍內。其中,上述將葉幕布置成V型的具體方式可為將橫臂2上長出的枝條3間次按一根引放在小行之外,一根引放在小行之內布置,同一橫臂上枝條3間距在0. an 0. : 之間。葡萄葉幕形成在距離地面0. 9m以上和2. Om范圍內,果實則集中分布在離地面0. 9m左右,橫臂以上0. 3m高度范圍和0. 6 0. 7m寬度范圍的空間內。更具體地講,本發明的栽培布置采用大小行相結合的方式,將等行距的單行種植改為大小行交替的雙行種植;小行行間距根據不同品種控制在0. 4 0. 6m,大行行間距按照不同品種有效生長量的一定比例確定,控制在2. 8m 3. 0m,便于土地綜合利用和田間操作。為了更好的進行后繼的葉幕布置以及設置“井”字型的架材,優選的,小行兩側的葡萄樹按垂直于行的走向進行平行布置。葡萄樹可采用倒L樹形或者T型樹形并相互連接固定, 形成平行的連續的橫臂2。橫臂2高度控制在0. 8m 1. Im,每株葡萄的左右兩個橫臂2長度控制在Icm 1. 5m,葡萄葉幕形成在距離地面0. 9m以上和2. Om范圍內,果實集中分布在離地面0. 9m左右0. Im高度范圍和0. 6m寬度范圍的空間內,無論是枝梢處理還是果實采收勞動,符合人體工程學手部最佳動作范圍,既形成了典型的光合帶、掛果帶、通風帶“三帶栽培”模式,又減輕田間操作勞動的疲勞強度;橫臂2連接固定后,整行葡萄樹成為一個整體, 增強了負載支撐能力和抗風能力,使硬質架材4(以水泥桿為代表)的使用可以改變為軟質架材5(以竹竿為代表)的使用,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本發明描述中所述的軟質和硬質架材是相對的軟硬,即傳統的水泥類的架材被稱為硬質架材,而竹竿類的架材由于相對于水泥桿而言更軟一些,有一定的柔韌性,故在本發明內被稱為軟質架材。軟質架材在傳統的單行布置種植方式中,由于其質軟,做成十字型支持力度不夠,難以獲得廣泛應用,而在本發明的布置方式中,由于能使用“井”字架,故能得到很好的應用。橫臂上的枝條按照放一根,引綁一根的辦法定位在架材間的中間拉線上(圖2), 被引綁或被放在外的兩條相鄰枝條3的間距自然形成在0. 2m 0. 3m之間;單行橫臂2上的葉幕形成V型,兩條平行橫臂之間鄰近面相交叉,整體上形成雙V型葉幕,硬質架材4通過一根中心拉線(圖2、或通過軟質架材5的兩根第二層連接橫桿(圖4)保持V型葉幕, 防止橫臂2旋轉;通過調整一根中心拉線或兩根二層拉線與橫臂2平面的垂直距離,可以適應不同枝條硬度的品種或不同結果部位的品種保持V型葉幕,并防止橫臂2旋轉;交叉點通過小行行距和架材控制在結果帶與光和帶交叉部位。這樣既能保證葉幕最大限度的利用光照,又能避免葉幕郁閉,使果實可以全部裸露,特別有利于果實品質提高和病蟲害防治;最后使葡萄葉幕形成在距離地面0. 9m以上和an范圍內,果實集中分布在離地面0. 9士0. Im 高度范圍的橫臂2以上0. 3m高度,和橫臂2水平方向的0. 1 0. 4m的空間范圍內。硬質架材4則可以采用“十”字型,在橫擔兩端采用拉線連接,在橫擔以上一定距離的立桿設中心拉線連接,橫擔是指水泥桿中部固定形成十字的與橫臂高度一致的橫向短桿。當使用水泥桿或金屬桿等剛性強的硬質架材,制作和安裝成本相對較高,同時一般是按照每4 6米的間距安裝,當出現拉線斷脫時,間距之間的葡萄樹的樹形就被全部損壞,特別是在掛果期,對質量和產量產生嚴重影響。采用竹竿等軟質架材時能夠克服這一缺陷。使用竹竿等制作軟質架材5時,采用 “井”字型并采用竹竿硬連接的方式使葡萄主干、橫臂和枝條高度貼合,即使用竹竿等架材替代拉線起連接作用。“井”字型軟質架材5安裝的密度與種植密度保持一致(每株葡萄主干與每根立桿相靠),“井”字型第一層(下層)離地高度與橫臂高度一致,第二層高度與交叉點高度一致,若干“井”字型軟質架材5之間連接成整體(參見圖3、圖4)。使用這軟質架材5在培養樹形的過程中能提高T型樹形或L型樹形的標準化程度,提高了每株葡萄樹的穩定性,避免因拉線斷脫后形成葡萄樹成片倒伏的情況,同時大幅度降低架材4投入的材料和人力成本,簡化操作過程。另外,每4 6個連續的“井”字的兩端可以分別再增加兩根斜干支撐在“井”字上,以增強穩固性和特別是對坡地的適應性。軟質架材5的使用年限不足硬質架材4使用年限長,一般只安排使用4 5年,屆時葡萄樹主干和橫臂已經生長定型并具備自我支撐的能力,枝條中等以上硬度的品種可以過渡到無支架栽培方式(參見圖幻。在實現無支架栽培后,同樣可以形成雙V型葉幕的布置即將兩條平行橫臂上的枝條在前述交叉點上按照前述辦法采用一根無需靠支架定位的中心線作為連接材料6進行引綁即可,非常簡便。實施例一使用本發明栽培布置進行葡萄栽培首先進行葡萄樹的栽種以大小行交替的方式布置栽種葡萄樹,栽種時小行行間距控制在0. 4 0. 6m,大行行間距控制在2. 5m :3m。栽培定植開始用一根緊靠主干的支柱以保證在形成樹形過程中能夠形成直立主干。然后進行確定樹形及樹形的布置在栽培過程中使用本領域的常用技術即可使每株葡萄樹主枝上僅長出或僅保留一條或兩條主蔓,使主蔓在離地90公分左右處長出并基本垂直主枝1 (或叫主干),形成為橫臂2,橫臂2與主枝1形成T樹形或倒L樹形。然后將同一行的相鄰葡萄樹的橫臂2連接固定,以在同一行中形成與地面平行的連續橫臂;橫臂2 離地高度控制在0. 8m 1. Im ;每相鄰兩株葡萄之間橫臂2的總長度控制在2 :3m。這個過程中使用井字型的軟質架材5對主枝進行輔助支撐,并使用兩個井字型架之間下一層的竹竿作為連接材料6輔助橫臂的水平生長(參見圖5),使用兩個井字型架之間上一層的拉線或者竹竿作為相鄰兩個橫臂上交叉枝條輔助支撐材料。待每年橫臂2上枝條3長出時,即栽培學上所稱的當年一次新梢長出時,進行葉幕的布置(參見圖幻。即一次新梢長成為具有足以進行引綁的長度的枝條時,通過引綁或固定手段將橫臂2上長出枝條3形成V型葉幕,小行內的兩平行橫臂2間引放在小行之內的枝條3就近交叉固定,交叉固定點控制在枝條3上最高的結果節位附近,使得小行間相鄰平行橫臂鄰近的葉幕面相交叉,整體上形成雙V型葉幕,葉幕形成在距離地面0. 9m以上和an 范圍內,葉幕交叉點在結果帶與光和帶交叉部位,這個過程中使用井字型架材5和竹竿進行支撐輔助。在果實生長期,長出的果實集中生長在離地面0. 9m左右,橫臂以上0. 3m高度和橫臂周圍0. 6 0. 7m寬度的空間范圍內,進而至上而下形成光合層、掛果層以及地面與掛果層之間的通風層三層結構;整個栽培過程進行相應的田間管理,直至葡萄收獲。
實地使用本發明栽培布置進行葡萄栽培后取得的后期效果為現有的單行種植布置方式葡萄密度為單行、株距2米,行距2米,每畝333株左右, 葉幕為籬架或單V型葉幕。本發明栽培布置和現有的單行種植布置方式在其他栽種技術和過程都相同的情況下,進行了赤霞珠、蛇龍珠、美樂、霞多麗、薏斯琳、白雷司令、威代爾品麗珠等品種的葡萄自1998年以來的長期對比栽培。對產量及其穩定性、果實品質的一致性、以及使用的成本等方面綜合進行了比較。本發明表1舉了美樂品種的栽培結果為例,其余品種的栽培試驗的結果具有相同的趨勢,各品種的綜合結果則參見表2。1、產量穩定性的比較試驗結果果枝率(結果枝占全部當年新枝的比例)可以達到90%以上,其他栽培法果枝率一般在70%左右,提高明顯。畝產量控制的準確度,即設計或計劃產量與實際產量之差與設計或計劃產量的比率,可以達到90%以上。畝產量的年度波動波幅,同一地塊不同年度產量差異與設計產量的差異率,可以控制在士 10 %范圍內。而其他單行布置方式,畝產量控制準確性一般只能達到 60% 80%,畝產量的年度波動波幅可以達到50% 80%以上。結果表明,采用本栽培布置進行釀酒葡萄的栽培,可以精準控制果實畝產量并保持年度產量穩定。2、在果實品質的檢測結果果實品質一致性方面主要體現在果穗大小一致度、糖酸比(acid-sugar ratio) 一致度兩個方面。在果穗大小方面,采用本發明栽培布置技術的葡萄園,其正常果實單穗重波幅,即應該是多年充分采樣的標準果穗平均重量與當年實際之間的差異率,通常保持在士 15% 內,極大穗果出現幾率非常低;而采用其他栽培布置方式的果園的正常果實單穗重波幅通常在士30%以內,極大穗果出現幾率較多。果穗發育程度或者叫果穗發育完整率更高、也更好,即各個果穗和標準果穗的接近程度更高。在糖酸比方面,采用本發明栽培布置的葡萄園所采摘的成熟葡萄糖酸比指標更好,而且采用常規的田間標準抽樣法取得指標值與壓榨生產時取得的指標值差值小于 10%,而其他栽培法的差值一般大于20%,一致度更佳。結果表明,采用本栽培布置進行釀酒葡萄的栽培,所獲得的果實品質一致性優于現有技術。另外,采用本發明栽培布置的葡萄園在多年生葡萄生產過程中,可以有效地將葡萄的結果部位控制在橫臂以上0. 15m 0. : 范圍內,而常見的籬架栽培等的結果部位范圍常達Im以上,有效地抑制了結果部位的上移。能使葡萄果實基本全部集中裸露在光合帶以下,至上而下形成光合層、掛果層以及通風層三層結構;易于有針對性地分別進行觀察、保護和病害防治,在病害發生時,損失量有效控制在產量的5%以內,而其他方式在同樣的情況下下往往會損失30 %以上的產量。表1本發明栽培布置和現有單行栽培布置栽培美樂(Merlot)的效果綜合對比
權利要求
1.葡萄栽培布置,包括栽種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栽種布置為以大小行交替的方式布置葡萄樹,小行行間距控制在0. 4 0. 6m,大行行間距控制在2. 5 :3m。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葡萄栽培布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樹形布置,所述樹形布置為使單株主枝(1)上的主蔓形成為橫臂O),橫臂O)與主枝(1)形成T樹形或倒L樹形,并將同一行的相鄰葡萄樹的橫臂( 連接固定,在同一行中形成與地面平行的連續橫臂O)。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葡萄栽培布置,其特征在于橫臂(2)離地高度控制在0.8 1. Im ;每相鄰兩株葡萄之間橫臂O)的總長度控制在2 :3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葡萄栽培布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葉幕布置,所述葉幕布置為通過引綁或固定手段使每個單行橫臂上生長的枝條(3)的葉幕形成V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葡萄栽培布置,其特征在于使小行間相鄰的平行橫臂(2) 上生長出的鄰近葉幕面相交叉,整體上形成雙V型葉幕,葉幕交叉點在結果帶與光和帶交叉部位,進而形成光合層、掛果層以及地面與掛果層之間的通風層三層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葡萄栽培布置,其特征在于形成雙V型葉幕的方式為,兩平行橫臂O)間引放在小行的行間內的枝條(3)就近交叉固定,交叉固定點在枝條上最高的結果節位附近。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葡萄栽培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葉幕形成在距離地面 0. 9 2m范圍內。
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葡萄栽培布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葉幕布置成V型的方式為將橫臂( 上長出的枝條C3)間次按一根引放在小行之外,一根引放在小行之內布置,同一橫臂上枝條間距在0. 2 0. 3m之間。
9.葡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a、栽種葡萄樹以大小行交替的方式布置栽種葡萄樹,栽種時小行行間距控制在 0. 4 0. 6m,大行行間距控制在2. 5m 3m ;b、確定樹形栽培過程中使每株葡萄樹主枝(1)上長出一條或兩條主蔓,使主蔓基本垂直于主枝,形成為橫臂O),橫臂(2)與主枝(1)形成T樹形或倒L樹形,然后將同一行的相鄰葡萄樹的橫臂(2)連接固定,以在同一行中形成與地面平行的連續的橫臂O);橫臂(2)離地高度控制在0.8m 1. Im ;每相鄰兩株葡萄之間橫臂O)的總長度控制在2 : ;c、葉幕確定和掛果每年新梢長出后,通過引綁或固定手段使橫臂上長出的新梢枝條(3)所長成的葉幕形成為V型葉幕,橫臂O)間引放在小行之內的枝條就近交叉固定,交叉固定點控制在枝條上最高的結果節位附近,使得小行間相鄰平行橫臂鄰近的葉幕面相交叉,整體上形成雙V型葉幕,葉幕形成在距離地面0. 9m以上和an范圍內,葉幕交叉點在結果帶與光和帶交叉部位;在果實生長期,長出的果實集中生長在離地面0. 9m左右、橫臂(2) 以上0. : 高度和水平方向的0. 1 0. ^!的空間范圍內,進而形成光合層、掛果層以及地面與掛果層之間的通風層三層結構;葡萄樹及果實期間進行田間管理,直至葡萄收獲。
全文摘要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有效節約土地且能更加精確便捷管理和保證葡萄質量的栽培技術。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葡萄栽培布置。本發明葡萄栽培布置包括栽種布置、樹形布置和葉幕布置;所述栽種布置為以大小行交替的方式布置葡萄樹,小行行間距控制在40~60cm,大行行間距控制在250cm~300cm。本發明葡萄栽培布置將樹形、架式布置與葡萄園植株整體的栽培布置三者有機結合,達到很好的協同,形成的栽培布置能夠使葡萄葉幕的光合效能大幅提高;能更好保持品質一致性和年度產出的穩定性;有效抑制結果部位上移;規范化、標準化程度高;適宜栽種釀酒葡萄,尤其適宜于山區坡地栽培,另也便于開放為觀光葡萄園。
文檔編號A01G17/02GK102369869SQ20111028418
公開日2012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2日
發明者羅建峰 申請人:羅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