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黃瓜無土栽培的菌渣復合基質配方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日光溫室蔬菜無土栽培中的基質栽培配方,具體涉及一種黃瓜無土栽培的菌渣復合基質配方。
背景技術:
基質栽培屬于無土栽培,是一種不采用土壤栽培而是用草炭、巖棉等有機基質及配套設施栽培日光溫室蔬菜的新技術。其中,基質栽培的配方是決定栽培成敗的關鍵。目前,市場上有很多栽培的配方,但是使用這些配方栽培的黃瓜,需要定時澆灌營養液,定期檢查營養液濃度和成分,及時檢測、調整營養液的PH值等等。操作步驟較為繁瑣、技術要求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的問題,研究開發了一種菌渣復合基質栽培黃瓜的配方,其目的在于解決傳統無土 栽培中復雜的營養液配制和操作技術要求,只需澆清水、補施少量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同正常土壤栽培的田間管理技術即可實現無土栽培。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
一種黃瓜無土栽培的菌渣復合基質配方,按下述方法配制先將菌渣、農畜糞便、酵素菌粉按體積比3:1:0.1的比例進行發酵,然后將發酵后的混合發酵料、草炭、珍珠巖按體積比6:4:1的比例混合配制即可填槽使用。所述菌渣為工廠化生產廢棄的金針菇或杏鮑菇。所述農畜糞便為雞糞或豬糞。所述發酵料的的發酵過程為
Cl)堆料
在地面上將菌渣、農畜糞便、酵素菌粉混合發酵料按上述比例堆積成條狀,高度為1.5m 2m,寬度為1. 5m 3m,長度視場地大小和發酵料多少而定。(2)水分控制
堆肥初期含水量控制在40% 70%,即用手緊握堆料有水被擠出,平放手中又沒有水自然流出為最佳;隨堆肥進行,在高溫階段含水量保持在50% 60%,其后應適量添加水分保持在40% 50%,同時不應使其滲出。(3)溫度控制
堆后第二天溫度即可上升至70°C,應立即翻堆;堆肥最佳溫度控制在45°C 65°C之間,堆肥高溫期保持在65°C 70°C即可。(4)通風供氧控制
根據堆肥溫度控制通風供氧量,使堆肥溫度維持在65°C 70°C即可。(5) pH 值控制
pH值控制在7. 5 8. 5。
(6)翻堆處理
從建堆到發酵結束需要20天 30天;觀察料下20cm處料溫超過60°C時,保持該溫度一天即可進行翻堆,連翻3 5次,每次溫度達到60°C,保持24小時再翻堆。(7)發酵結束
發酵完成后,攤開料堆晾一晾,翻料使料溫降至30°C以下或氣溫相等;腐熟的料中心無白心,無酸臭味。本發明的有益效果1、充分利用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廢棄的菌渣資源,以及農畜糞便資源,降低環境污染、節約生產成本。2、利用菌渣進行無土栽培的基質經過高溫發酵,殺死了有害微生物及病蟲卵等污染源,杜絕了土傳病蟲害的危害,徹底解決了土壤的連作障礙的限制。3、菌渣復合基質栽培的黃瓜生長指標、果實產量、均超過土壤栽培和傳統基質栽培;果實品質指標蛋白質、可溶性糖、游離氨基酸等含量也超過土壤栽培和傳統基質栽培。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描述。步驟1:原料準備 (I)場地準備
選取地勢平整的地塊,鋪上塑料膜,有條件的直接選取水泥地面。
(2)備料
將金針菇或杏鮑菇菌包去袋粉碎,干雞糞也同樣粉碎。(3)拌料
根據栽培槽數量、具體體積確定投料產量現以I個IOm長,48cm寬,高30cm的栽培槽為例,需要復合栽培基質約為1. 5m3。將O. 6 m3金針菇或杏鮑菇菌渣、O. 2 m3干雞糞、2kg (O. 02 m3)酵素菌菌粉加水充
分混合。(4)堆料。在地面上將菌渣混合發酵料堆積成條狀,高度為1. 5m 2m,寬度為1. 5m 3m,長度視場地大小和發酵料多少而定。(5)水分控制
堆肥初期含水量控制在40% 70%,即用手緊握堆料有水被擠出,平放手中又沒有水自然流出為最佳。隨堆肥進行,在高溫階段含水量保持在50% 60%,其后應適量添加水分保持在40% 50%,同時不應使其滲出。(6)溫度控制
堆后第二天溫度即可上升至70°C,應立即翻堆。堆肥最佳溫度應控制在45°C 65°C之間,堆肥高溫期保持在65°C 70°C即可。(7)通風供氧控制
根據堆肥溫度控制通風供氧量,使堆肥溫度維持在65°C 70°C即可。(8) pH 值控制pH值在7. 5 8. 5,堆肥過程一般不需要調節。(9)翻堆處理
從建堆到發酵結束需要20天 30天。觀察料下20cm處料溫超過60°C時,保持該溫度一天即可進行翻堆,連翻3 5次,每次溫度達到60°C,保持24h再翻堆。翻堆方法是“內外相調、上下換位”,以保證混合料全部經過發酵,每次翻堆時應檢查基料失水情況,并依據氣候狀況,一般每次翻堆可按1:0.1 1:0. 2料水比加水,以補充水分散失。(10)發酵結束
發酵完成后,可攤開料堆晾一晾,翻料使料溫降至30°C以下或氣溫相等。腐熟的料中心應無白心,無酸臭味。(11)基質配制
將O. 9 m3發酵后的混合發酵料、O. 6 m3草炭、O. 15 m3珍珠巖均勻混合即為黃瓜無土栽培的菌渣復合基質,充分混勻后即可填滿一個栽培槽。 步驟2 :日光溫室無土栽培槽及灌水系統建設
(I)先將日光溫室內土壤整平,北面留Im作為生產走道、南面留50cm,用廢舊紅磚堆砌成南北走向的無土栽培槽,其長根據溫室長度而定、寬48cm(內徑)、高24cm、槽距70cm。槽底鋪一層10絲厚的塑料薄膜,用磚壓緊邊緣,膜上鋪如5cm厚細沙,沙上覆蓋就編織袋,然后將配制好的復合基質施入槽中,厚度為30cm,平鋪均勻,與槽齊平。(2)在溫室接近水源的一頭建造挖一個深1. 2m、長2m、寬Im的蓄水池,用于整個溫室的灌水。溫室內主管道及栽培槽內的滴灌帶可用塑料管,槽中間鋪設滴灌帶I根。步驟3:育苗
(I)品種選擇
水果型如申綠3號,普通商品黃瓜選用津優系列。(2)育苗時間
秋冬茬于9月上旬開始育苗。(3)浸種
將種子放入55°C的熱水中不停攪拌5 IOmin,冷卻到30°C以下后浸泡4 5h。(4)催芽
將浸泡好的種子用濕毛巾或紗布包好,放在28V 30°C的條件下催芽,90%以上露白即可播種。(5)裝盤
使用72穴規格育苗盤,將育苗基質裝至2/3。(6)播種
將催好芽的種子播至穴內,每穴一粒,再用育苗基質蓋滿穴盤。(7)澆水
將穴盤在苗床擺好后,澆一次透水,蓋上白色塑料薄膜。(8)苗期管理
出苗前,草簾或無紡布遮光,白天28°C 30°C,夜間20°C左右;出苗后,白天溫度25°C 28°C,夜間15°C左右。適時澆水、通風。苗齡30 35d,3 4片真葉時即可定植。
步驟4:定植
秋冬茬定植時間于10月上中旬。定植前一周,將槽內基質用清水澆透后蓋上地膜。然后按照常規方法定植黃瓜幼苗,株距28cm,澆足緩苗水。步驟5:管理
(I)水肥管理
定植當日澆足緩苗水,2 3d后即可緩苗;如干旱,在午前澆一次緩苗水;緩苗后促根控秧,干時再澆水,一般一周2 3次清水。掛瓜前、后每周隨水沖施一次大量元素水溶性肥料。(2)溫濕度管理
溫度白天保持25°C 30°C,夜間15°C 17°C,夜間濕度較大,白天適時通風降溫降濕。(3)整枝吊蔓
用尼龍繩纏繞吊蔓,8葉后留瓜,及時打底葉,摘除枯、黃、老、病葉和卷須,適當進行疏瓜。步驟6 :病蟲害防治 (O防治原則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提倡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2)防治措施
使用農藥應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執行。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步驟7 :采收
適時采收,一般盛果期每隔一天采摘一次。以上本發明具體實施方法描述的目的是為了舉例和說明。根據上面的示例,可能有許多變形和變化。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具體實施方法,凡是采用發明的相似方法及相似變化,均應列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黃瓜無土栽培的菌渣復合基質配方,按下述方法配制先將菌渣、農畜糞便、酵素菌粉按體積比3:1:0.1的比例進行發酵,然后將發酵后的混合發酵料、草炭、珍珠巖按體積比6:4:1的比例混合配制即可填槽使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黃瓜無土栽培的菌渣復合基質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菌渣為工廠化生產廢棄的金針菇或杏鮑菇。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黃瓜無土栽培的菌渣復合基質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農畜糞便為雞糞或豬糞。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黃瓜無土栽培的菌渣復合基質配方,其特征在于所述發酵料的發酵過程為Cl)堆料在地面上將菌渣、農畜糞便、酵素菌粉混合發酵料按上述比例堆積成條狀,高度為1.5m 2m,寬度為1. 5m 3m,長度視場地大小和發酵料多少而定;(2)水分控制堆肥初期含水量控制在40% 70%,即用手緊握堆料有水被擠出,平放手中又沒有水自然流出為最佳;隨堆肥進行,在高溫階段含水量保持在50% 60%,其后應適量添加水分保持在40% 50%,同時不應使其滲出;(3)溫度控制堆后第二天溫度即可上升至70V,應立即翻堆;堆肥最佳溫度控制在45°C 65°C之間,堆肥高溫期保持在65°C 70°C即可;(4)通風供氧控制根據堆肥溫度控制通風供氧量,使堆肥溫度維持在65°C 70°C即可;(5)pH值控制pH值控制在7. 5 8. 5 ;(6)翻堆處理從建堆到發酵結束需要20天 30天;觀察料下20cm處料溫超過60°C時,保持該溫度一天即可進行翻堆,連翻3 5次,每次溫度達到60°C,保持24小時再翻堆;(7)發酵結束發酵完成后,攤開料堆晾一晾,翻料使料溫降至30°C以下或氣溫相等;腐熟的料中心無白心,無酸臭味。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黃瓜無土栽培的菌渣復合基質配方,按下述方法配制先將菌渣、農畜糞便、酵素菌粉按體積比3:1:0.1的比例進行發酵,然后將發酵后的混合發酵料、草炭、珍珠巖按體積比6:4:1的比例混合配制即可填槽使用。該配方充分利用食用菌工廠化生產廢棄的菌渣資源,以及農畜糞便資源,降低環境污染、節約生產成本菌渣復合基質栽培的黃瓜生長指標、果實產量、均超過土壤栽培和傳統基質栽培;果實品質指標蛋白質、可溶性糖、游離氨基酸等含量也超過土壤栽培和傳統基質栽培。
文檔編號C05F17/00GK103039338SQ201310024419
公開日2013年4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3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23日
發明者李志強, 張黎杰, 周玲玲, 王夏雯, 余翔, 田福發 申請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宿遷農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