塊菌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塊菌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方法,所述方法具體為:選擇采集塊菌后經翻挖過的塊菌出產點,以該出產點的宿主植物為中心,在直徑為1-1.5m的范圍內,先鏟除表面的雜草,然后將翻挖出的土輕輕搗碎后作為回填土回填到該范圍內。該方法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對塊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開發具有重大的意義。
【專利說明】塊菌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塊菌的培育種植領域,涉及一種塊菌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方法。
技術背景
[0002]塊菌(Truffle),分類學地位上隸屬子囊菌亞門(Ascomycotina),塊菌目(Tuberales),塊菌科(Tuberaceae),塊菌屬(Tuber Michel1: F.H.Wigg.)。中國的商業塊菌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區的四川、云南省,在80年代中期開始開發利用,年平均產量150多噸,最高產量,2002年,大約300噸。中國是天然商業塊菌的最大出產國,成為世界商業塊菌的第二個分布中心。
[0003]塊菌的生長必需與合適的宿主植物根系建立共生關系,人工栽培塊菌需要通過菌根苗培育,然后營造塊菌林進行。塊菌的栽培國內已有成功的報道,周期通常都需要5-7年,十分漫長。國內天然塊菌自1985年發現以來,逐步為產地老百姓認知,并持續開發利用了 20多年,由于缺乏相關法律法規限制,塊菌的采集完全屬于無序的狀態,而且開采的方式非常原始,茫無目標的挖掘,導致水土流失,粗獷的掠奪式的原始挖掘方式導致塊菌資源和產量銳減,近年塊菌產區,均報道資源幾近枯竭。因此,資源的保護性采集成為塊菌產業可持續的關鍵。
【發明內容】
[0004]針對上述問題,發明人經過長期的研究發現,塊菌的生長點,溫度、光照、濕度、含水量都是十分特別的,每 個塊菌生產點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短期內不會有很大的變化,通常沒有人為破壞的情況下會連續出產很多年。人為破壞的出產點,如果加以恢復應該能夠在短期內重新產出塊菌,目前尚未見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技術的報道,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微環境改造,林間促繁塊菌的方法。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對塊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開發具有重大的意義。
[0005]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
塊菌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方法,選擇采集塊菌后經翻挖過的塊菌出產點,以該出產點的宿主植物為中心,在直徑為1.0-1.5m的范圍內,先鏟除表面的雜草,然后將翻挖出的土輕輕搗碎后作為回填土回填到該范圍內。通過將翻挖出的土搗碎后回填,一方面是土壤中殘余的菌種得以繼續繁殖生長,另一方面是表面土壤保持疏松提高透氣性,還有利于新生塊菌長出,提高塊菌的持續產出能力。
[0006]作為可選方式,所述回填土的深度控制在0.2-0.3m,并保持回填土的疏松狀態。通過控制回填土的深度能夠在不損傷宿主根系的情況下保證宿主周圍土壤微環境具有足夠的透氣性,且便于新生塊菌產出。
[0007]作為可選方式,在所述回填土中加入吸收了大量水分的保水劑,混合均勻后再回填。通過在所述回填土中混入少量保水劑,改善回填土保持水分的功能,雨季可吸收存儲水分,并能吸附塊菌孢子,不被雨水沖刷流失,旱季時緩慢釋放塊菌生長所需的水分,同時提升抗澇抗旱能力。作為可選方式,所述保水劑的加入量為200-300g (吸水前的質量)。
[0008]作為可選方式,在所述回填土中加入塊菌菌種,菌種量控制在每株宿主植物40-60g,混合均勻后再回填。通過人為加入少量菌種,提高塊菌的產出率,基本實現可持續產出。作為可選方式將所述塊菌菌種用打漿機添加無菌水打成粒度均勻的漿料,將塊菌均勻打漿一方面方便其在回填土中充分分散,同時更有利感染樹根生成菌根系統。
[0009]作為可選方式,還可以將所述回填土按照體積比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總重量3%的石灰,混合均勻后再回填。進一步改善回填土的綜合性能,使其具有更合適的透氣性和疏松性,有利于塊菌產出。此外,石灰的加入有利于調節土壤的PH值,從而抑制雜菌的生長。
[0010]作為可選方式,將所述回填土按照體積比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總重量3%的石灰,然后加入50g塊菌菌種,260g保水劑,0.8g生根粉,混合均勻后再回填。
[0011]作為可選方式,所述塊菌菌種先用打漿機添加無菌水打漿,將均勻打漿后的塊菌漿與生根粉和發好水的保水劑混合然后不斷添加無菌水,直到保水劑達到飽和的吸水能力,再與回填土混合。[0012]作為可選方式,在所述回填土中加入少量泥炭土,混合均勻后構成混合回填土再回填,所述泥炭土在混合回填土中的質量百分比控制在20%以下。利用泥炭土中豐富的腐殖質可以為塊菌和樹苗的生長尤其是樹根的發育提供大量的營養。
[0013]作為可選方式,在回填后一年內保留新長出的塊菌,不進行采挖,再過一年后再進行采挖,并在采挖后重復所述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操作。通過間隔一年采挖的方式使林間微環境得到更充分的恢復,能夠更好地實現可持續采集塊菌的效果。
[0014]作為可選方式,在所述回填操作后,次年即可對新長出的塊菌進行采挖,并在采挖后重復所述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操作。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后的次年即直接進行采挖在本發明所述的一些方案中(如采用蛭石、河沙石灰對回填土進行改善的方案),也能實現可持續產出塊菌,產量保持穩定。
[0015]作為可選方式,再以距離所述宿主植物IOm以內的生長健康但沒有塊菌產出的植株(可以作為宿主的植株)作為新的中心,將其周圍直徑1.ο-1.5m范圍內的表面的雜草鏟除,然后對該范圍內的土壤進行翻挖,深度控制在0.2-0.3m,將翻挖出的土輕輕搗碎后作為回填土,將所述回填土按照體積比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總重量3%的石灰,然后加入50g塊菌菌種,260g保水劑,0.8g生根粉,混合均勻后再回填。對產菌的宿主植物周圍的微環境進行改造促繁后,有對其周圍原本不產菌的植株進行特殊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處理,在保持原產菌點可持續產菌的同時,
作為可選方式,本發明所述塊菌為中華塊菌、印度塊菌、歐洲夏塊菌和歐洲黑孢塊菌中的任意一種。
[0016]作為可選方式,所述宿主植株為云南松,華山松,滇榛或櫟類等常見的塊菌宿主植株中的至少一種。
[0017]本說明書中公開的所有特征,或公開的所有方法或過程中的步驟,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驟以外,均可以以任何方式組合。
[0018]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本發明通過將翻挖出的土搗碎后回填,一方面是土壤中殘余的菌種得以繼續繁殖生長,另一方面是表面土壤保持疏松提高透氣性,還有利于新生塊菌長出,提高塊菌的持續產出能力。可以極大地提高塊菌出產點在翻挖一年后繼續產出塊菌的幾率、數量和質量。回填后99%的生長點都能在次年出產塊菌,有利于確定來年的塊菌產出點,避免盲目亂挖。該方法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對塊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開發具有重大的意義。
[0019]【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的【具體實施方式】再對本發明的上述內容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不應當將此理解為本發明上述主題的范圍僅限于以下的實例。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做的任何修改,以及根據本領域普通技術知識和慣用手段做出的等同替換或者改進,均應包括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以下實施例中的菌種可以是各產菌點上一年度產出的塊菌,也可以是采集自涼山州冕寧縣和會東縣中華塊菌和印度塊菌或來源于意大利都靈的歐洲夏塊菌和歐洲黑孢塊菌。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靈活選用其他來源的原料。
[0020]實施例1 塊菌林的選擇
在塊菌適生區域,海拔1500-2900m,半陰半陽坡地,郁閉度大約0.65的云南松林,華山松林,云南松-櫟類林,多年連續產中華塊菌或印度塊菌的塊菌林分,集中成片的盛產區更好。
[0021]塊菌的采集方式
在成熟季節即11月中旬-第二年2月期間,使用小板鋤挖掘,挖掘盡量少破壞生長點,有條件的可以用訓練了的狗在 塊菌林內尋找產菌點。
[0022]微生境的改造的時間
產塊菌的菌根系統全年都在生長,通常在雨季迅速生長,子實體大約在7月開始形成,7月-11月逐漸長大,到11月中旬開始成熟,選擇一個生長周期完結的時候是最佳的時間,所以通常選擇在11月中旬-12月間塊菌采挖季節,選擇翻挖過的生長點。
[0023]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處理
選擇采集塊菌后經翻挖過的塊菌出產點(選擇100個出產點進行平行實驗),以該出產點的宿主植物為中心,在直徑為1.0-1.5m的范圍內,先鏟除表面的雜草,深度控制在
0.2-0.3m,然后將翻挖出的土輕輕搗碎后作為回填土回填到該范圍內。
[0024]回填一年后再次到相應的塊菌出產點進行采挖,統計個塊菌出產點的塊菌子實體數量和質量。
[0025]統計結果顯示:經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處理后,99%的生長點都能在次年出產塊菌,平均每個生長點產生4.4個塊菌子實體,平均每個生長點產生的子實體重量69.7克;而沒有改造的生長點,僅有33%的能產生塊菌,且是平均一個生長點僅有0.5個子實體,平均每個生長點產生的子實體重量3.5克。
[0026]實施例2:
按照實施例1所述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處理方法,將所述回填土的深度控制在
0.2-0.3m,并保持回填土的疏松狀態,對回填區域進行保護避免人畜反復踐踏。
[0027]結果顯示:99%的生長點都能在次年出產塊菌,平均每個生長點產生的塊菌子實體個數為4.5個,重量為71.6克,相對于實施例1均有所提高。[0028]實施例3:
按照實施例1所述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處理方法,在所述回填土中加入吸收了大量水分的保水劑,混合均勻后再回填,每個產菌點加入的保水劑的質量為200-300g(吸水前的質量)(按保水劑的添加量分為5組:200g、240g、260g、280g、300g,每組對應20個產菌點)。
[0029]結果顯示:99%的生長點都能在次年出產塊菌,平均每個生長點產生的塊菌子實體個數為4.7個,重量為75.9克。其中添加260g保水劑的的實驗組的平均數據均顯著高于其他組。保水劑的加入對子實體產出個數和單個子實體的重量均有所提高。
[0030]實施例4:
按照實施例1所述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處理方法,在所述回填土中加入40-60g塊菌菌種,混合均勻后再回填。(按菌種的添加量分為5組:40g、45g、50g、55g、60g,每組對應20個產菌點)。將所述塊菌菌種用打漿機添加無菌水打成粒度均勻的漿料。 [0031]結果顯示:100%的生長點都能在次年出產塊菌,平均每個生長點產生的塊菌子實體個數為5.9個,重量為82.6克。其中添加50g菌種的實驗組的平均數據均顯著高于其他組。可見通過添加菌種可以顯著增加塊菌子實體的產出個數,但單個塊菌子實體重量的增加不明顯。
[0032]實施例5:
按照實施例1所述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處理方法,將所述回填土按照體積比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總重量3%的石灰,混合均勻后再回填。
[0033]結果顯示:99%的生長點都能在次年出產塊菌,平均每個生長點產生的塊菌子實體個數為5.1個,重量為81.9克。其中添加50g菌種的實驗組的平均數據均顯著高于其他組。可見通過改善回填土既可以顯著增加塊菌子實體的產出個數,也可以增加單個塊菌子實體的重量。
[0034]實施例6:
按照實施例1所述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處理方法,將所述回填土按照體積比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總重量3%的石灰,然后加入50g塊菌菌種,260g保水劑,0.Sg生根粉,混合均勻后再回填。所述塊菌菌種先用打漿機添加無菌水打漿,將均勻打漿后的塊菌漿與生根粉和發好水的保水劑混合然后不斷添加無菌水,直到保水劑達到飽和的吸水能力,再與回填土混合。
[0035]結果顯示:100%的生長點都能在次年出產塊菌,平均每個生長點產生的塊菌子實體個數為6.1個,重量為100.6克。可見通過各回填條件的綜合優化,塊菌子實體的產出個數和單個塊菌子實體的重量都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0036]實施例7:
在按照實施例1所述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處理方法處理后,再以距離所述宿主植物IOm以內的生長健康但沒有塊菌產出的植株作為新的中心,將其周圍直徑1.0-1.5m,深度
0.2-0.3m范圍內的表面的雜草鏟除,然后對該范圍內的土壤進行翻挖,將翻挖出的土輕輕搗碎后作為回填土,將所述回填土按照體積比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總重量3%的石灰,然后加入50g塊菌菌種,260g保水劑,0.8g生根粉,混合均勻后再回填。[0037]結果顯示:在上一年未產出塊菌的植株中,有95%的植株都能在次年出產塊菌,平均每個生長點產生的塊菌子實體個數為4.8個,重量為72.5克。采用所述方法可以是塊菌產出點得到恢復和增加。
[0038]實施例8:
在上述實施例1-7中,將回填土換成加入了少量泥炭土的混合回填土(泥炭土在混合回填土中的質量百分比控制在5~20%),可以使每個生長點產生的塊菌子實體的個數增加廣2%,使單個塊菌子實體的重量的增長3~7%。
[0039]實施例9:
在上述實施例1-7中,在采用所述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處理方法處理后一年,對新產出的塊菌進行采挖后,繼續對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基本上可以在一個產菌點實現持續的產菌。
[0040]如果在上述各實施例中,在第一年恢復后保留塊菌,不采挖,第二年該生長點會有比最初采挖時更多的塊菌出產,相對于恢復一年后即進行采挖,恢復兩年后再進行采挖,平均每個生長點產生的塊菌子實體的個數和單個塊菌子實體的重量的增長均在10%以上,通過兩年的恢復期,更有利于塊菌的可持續、高質量開發,甚至可以在前幾年實現產量的遞 [0041]為了追求可持續開發與產出效率的平衡,還可以采用恢復一年和兩年交替進行得方式進行可持續的開采。
[0042]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對本發明而言僅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理解,在本發明權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圍內可對其進行許多改變,修改,甚至等效變更,但都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塊菌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選擇采集塊菌后經翻挖過的塊菌出產點,以該出產點的宿主植物為中心,在直徑為1-1.5m的范圍內,先鏟除表面的雜草,然后將翻挖出的土輕輕搗碎后作為回填土回填到該范圍內。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塊菌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填土的深度控制在0.2-0.3m,并保持回填土的疏松狀態。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塊菌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填土中加入吸滿水的保水劑,混合均勻后再回填。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塊菌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填土中加入塊菌菌種,菌種量控制在每株宿主植物40-60g,混合均勻后再回填。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塊菌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回填土按照體積比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總重量3%的石灰,混合均勻后再回填。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塊菌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將所述回填土按照體積比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總重量3%的石灰,然后加入50g塊菌菌種,260g保水劑,0.8g生根粉,混合均勻后再回填。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塊菌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塊菌菌種先用打漿機添加無菌水打漿,將均勻打漿后的塊菌漿與生根粉和發好水的保水劑混合然后不斷添加無菌水,直到保水劑達到飽和的吸水能力,再與回填土混合。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塊菌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回填后一年內保留新長出的塊菌,不進行采挖,再過一年后再進行采挖,并在采挖后重復所述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操作。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塊菌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填操作后,次年即可對新長出的塊菌進行采挖,并在采挖后重復所述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操作。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塊菌的林間微環境改造促繁方法,其特征在于,再以距離所述宿主植物1Om以內的生長成樹,但沒有塊菌產出的宿主植株作為新的中心,將其周圍直徑1.0-1.5m范圍內的表面的雜草鏟除,然后對該范圍內的土壤進行翻挖,深0.2-0.3m,將翻挖出的土輕輕搗碎后作為回填土,將所述回填土按照體積比為回填土:蛭石:河沙=1:1:1的比例加入蛭石和河沙混合,再加入占總重量3%的石灰,然后加入50g塊菌菌種,260g保水劑,0.8g生根粉,混合均勻后再回填。
【文檔編號】A01G1/04GK103733884SQ201410013496
【公開日】2014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13日
【發明者】林強, 簡體平, 冉曉瀟, 簡瑕, 簡維忠 申請人:攀枝花市豐盛源農林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