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ing id="vjp15"></listing><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menuitem id="vjp15"></menuitem></video></cite>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listing id="vjp15"></listing></strike></var>
<menuitem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menuitem>
<cite id="vjp15"></cite>
<var id="vjp15"><strike id="vjp15"></strike></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var>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var id="vjp15"></var><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video></cite>
<var id="vjp15"></var>
<var id="vjp15"></var>
<menuitem id="vjp15"><span id="vjp15"><thead id="vjp15"></thead></span></menuitem>
<cite id="vjp15"><video id="vjp15"></video></cite>
<menuitem id="vjp15"></menuitem>

桑黃人工袋栽工藝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266340閱讀:2406來源:國知局
桑黃人工袋栽工藝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菌類的培育方法,特別涉及一種桑黃人工袋栽工藝,該工藝包括如下步驟:(1)從野生桑黃子實體上分離的菌株經純化后接種到母種培養基中培養獲得桑黃母種,桑黃母種接種到原種培養基上培養獲得桑黃原種;將桑黃原種接種到栽培種培養基上培養獲得桑黃栽培種;(2)將桑黃栽培種接種到菌棒中進行出芝培養;(3)出芝管理。本發明的人工袋培工藝經大量的培養實踐證明,可實現真正桑黃的人工培養,并且單個子實體大小可以根據開口大小人為控制,桑黃人工袋栽,把野生稀缺資源、再生漫長的資源,人工短期再生。
CGMCC No. 8854
2014.03.07
【專利說明】桑黃人工袋栽工藝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一種菌類的培育方法,特別涉及一種桑黃人工袋栽工藝。

【背景技術】
[0002] 桑黃,中藥名,見《中藥大辭典》。分類上屬于真菌界(Fungi)、擔子菌門 (Basigiomycota)、刺革菌目(Hymenochaxtales)刺革菌目(Hymenochaxtaceae),是硬質的 多孔菌,為中、日、韓等地著名的藥用真菌。現有的"桑黃"栽培方法出菇較難,人工培育生 長情況不好,產率低。申請號200910077398. 8、申請日2009-02-19的一種桑黃(Phellinus baumii Pil0t)的人工栽培方法,包括:(1)從桑黃子實體上分離的菌株純化后接種到母種 培養基中培養獲得桑黃母種;(2)桑黃母種接種到原種培養基上培養獲得桑黃原種;(3)將 桑黃原種接種到栽培袋內的栽培種培養基中培養;(4)將長滿菌絲的栽培袋轉移至出菇室 進行出菇培養;其中,所述的出菇培養是在空氣相對濕度為85?90%,溫度為22?25°C的 環境條件下進行出菇培養。該方法提供了一種新的桑黃栽培方法,但是由于其過程較為復 雜,不易在農戶中推廣使用,由于目前對桑黃大面積生產的迫切需要,需要對現有的栽培方 法進行改良。


【發明內容】

[0003] 本發明提供一種栽培相對簡單,管理相對容易,出芝相對高產、可進行大面積大棚 栽培的桑黃人工袋栽工藝。
[0004]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5] -種桑黃人工袋栽工藝,該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0006] (1)從野生桑黃子實體上分離的菌株經純化后接種到母種培養基中培養獲得桑黃 母種,桑黃母種接種到原種培養基上培養獲得桑黃原種;將桑黃原種接種到栽培種培養基 上培養獲得桑黃栽培種;原種培養基和栽培種培養基主要是由桑枝木屑、麥皮、玉米粉和石 膏粉混合而成;
[0007] 進一步優選的是,原種培養基和栽培種培養基的各原料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麥 皮10-12%,玉米粉10-12%,石膏粉1 %,余量為桑枝木屑。麥皮也稱麥麩。
[0008] (2)將桑黃栽培種接種到菌棒中進行出芝培養;
[0009] 菌棒的制備:菌棒的組成同原種培養基,將桑枝木屑進行全面噴水預濕,濕度控 制在60% -70%,充分預濕后加入麥皮、玉米粉和石膏粉進行拌料,混合均勻后裝塑料袋, 袋體直徑為15_17cm,長度為30-35cm,得到用于培養桑黃的菌棒;菌棒經滅菌后采用桑黃 栽培種進行接種;接種后的菌棒放入培養室內避光培養,溫度控制在20-30°C,濕度控制在 40-50%,培養 60-90 天;
[0010] (3)出芝管理:
[0011] a、當桑黃菌棒開始轉色變成黃色或者棕黃色時,移入大棚栽培,進行散射光培養, 在移入前對大棚內放置菌棒處進行松土,松土深度IOcm以上,松土后用石灰水進行消毒, 然后將菌棒直立擺放,間距在IOcmX IOcm?15cmX 15cm,大棚溫度控制在15-32°C,濕度控 制在 80-90% ;
[0012] b、培養10天以上,待菌棒完全轉色成黃色或者棕黃色之后,在菌棒的底部進行打 孔,孔的數量為4-8個,并且每個菌棒的側面再開口 4-5個,然后菌棒按原樣放回原處;
[0013] c、大棚每天通風2-3次,每次30-40分鐘;培養60-90天后得到桑黃子實體。
[0014] 作為優選,菌棒進行高壓或常壓滅菌,高壓滅菌時壓力為3-5個大氣壓,溫度 120°C,滅菌時間為6-8小時;常壓滅菌時壓力為1個大氣壓,溫度KKTC,滅菌時間為24-36 小時;滅菌后冷卻18小時以上至室溫。
[0015] 作為優選,步驟(2)中菌棒的接種過程如下:
[0016] a、在接種開始前,對接種箱進行清洗,然后把氣霧消毒劑按照每立方米8克進行 點燃消毒;
[0017] b、將滅菌冷卻后的菌棒和桑黃栽培種放置在已消毒過的接種箱內,接種箱內用菌 用氣霧消毒劑8g進行消毒,氣霧消失后進行接種;
[0018] C、打開栽培種和菌棒袋口,取栽培種直徑3-4cm,厚度0· 5-lcm放入菌棒袋口,用 手捏緊菌棒袋口,將栽培種往菌棒袋中按結實,然后套上套環及套環蓋封口。
[0019] 作為優選,出芝管理的步驟b中,將菌棒的柱面分成四邊,在相對的兩邊各開1個 口,開口距地面5厘米,另外兩邊在距地面10厘米處開口,使4個開口交錯。
[0020] 作為優選,所述的開口為弧形口,弧形口的兩端朝上。使子實體長成后成形美觀。
[0021] 作為優選,原種培養基和栽培種培養基的各原料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麥皮 10 %,玉米粉10%,石膏粉1%,余量為桑枝木屑。進一步的,所述的玉米粉的粒度為 0. 1-0. 5mm,桑枝木屑的粒度為0. 5-1. 0cm。
[0022]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人工袋栽工藝經大量的培養實踐證明,可實現真 正桑黃的人工培養,并且單個子實體大小可以根據開口大小人為控制,桑黃人工袋栽,把野 生稀缺資源、再生漫長的資源,人工短期再生。而且人工袋栽子實體成分含量跟野生桑黃成 分含量相當。目前的培養規模約為35畝、25萬袋,長成桑黃成扇形、馬蹄形,子實層(子實 體腹面)具有孔狀結構、表面呈金黃色或棕黃色,老時變為黃棕色。菌肉黃色、棕色或具光 澤的木色,在菌蓋表面附近顏色較深。子實層為有光澤的木色至深棕色,常分為兩層或多 層。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3] 圖1是多糖含量分析的葡萄糖標準曲線;
[0024] 圖2是12種不同來源桑黃的多糖的含量;
[0025] 圖3是水浸出物分析的氨基酸標準曲線圖;
[0026] 圖4是各種來源桑黃的氨基酸含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具體說明。應當理解,本發 明的實施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實施例,對本發明所做的任何形式上的變通和/或改變都將落 入本發明保護范圍。
[0028] 在本發明中,若非特指,所有的份、百分比均為重量單位,所有的設備和原料等均 可從市場購得或是本行業常用的。
[0029] 實施例1 :
[0030] a、菌種的制作:
[0031] (1)、桑黃菌種按使用目的可以分為生產用菌種和保藏用菌種;按生產繁殖程序可 分為母種(可稱試管種、一級種)、原種(二級種)和栽培種(三級種)3個級別。
[0032] (2)、母種是指通過孢子分離、組織分離并經過純化、培養獲得的桑黃菌絲純培養。 容器為試管,故又稱為試管種或一級種。它既適于用試管斜面移植,再次擴大繁殖,供生產 上使用,又適于純種保藏。
[0033] 本發明提供的桑黃菌Inonotus sanghuang Sheng H. Wu, T. Hatt. &Y. C. Dai來自浙 江省淳安千島湖桑都食用菌專業合作社,是從千島湖桑樹上寄生的野生桑黃子實體中經組 織分離、傳代復壯獲得。該菌屬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刺革菌目(Hymenochaetales)、 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其生物學特征為:桑黃菌絲生長最適溫度為28°C,最適 pH值為6. 5,母種生長最適培養基為PDA培養基,菌絲最適生長袋料培養基是桑樹木屑培 養基。以該菌體接種于桑樹木屑培養基中栽培所得子實體形態為菌蓋扇形、貝殼形、馬蹄 形,上表面無瘤狀凸起和裂紋,菌蓋呈金黃色或棕黃色。其它生理生化特征為:水分不得過 10.0% ;總灰分不得過6% ;水溶性浸出物含量不得少于15% ;多糖以無水葡萄糖(C6H12O6) 計,不得少于2. 60%。該菌株于2014年3月07日在中國普通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保 藏,編號為CGMCC No. 8854。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北辰西路1號院3號中國科學院微生物 研究所郵編100101。本發明保藏提供的生物材料為桑都1號,分類命名為:桑黃Inonotus Sanghuang 0
[0034] 母種培養基配方(PDA培養基):馬鈴薯200克,蔗糖20克,瓊脂20克,水1000毫 升。
[0035] (3)、原種是由母種擴大培養而成的菌種,本發明的桑黃原種為固體原種。容器多 為無色的750毫升小口徑的菌種瓶或者聚乙烯塑料袋。此菌種必須要嚴格檢查,無雜菌污 染的純菌種方可用于生產。
[0036] 菌種培養基各原料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麥皮10%,玉米粉10% (粒度 0. 1-0. 5mm),石膏粉1 %,余量為桑枝木屑(粒度0. 5-1. Ocm)。
[0037] (4)、栽培種是由原種擴大繁殖而成的菌種。培養基和容器與原種相同。
[0038] b、菌棒的制備:
[0039] 菌棒的組成同原種培養基,將桑枝木屑進行全面噴水預濕,濕度控制在 60%-70%;次日加入麥皮10%,玉米粉10% (粒度0.1-0. 5mm),石膏粉1%,進行拌料。培 養基混合均勻后裝聚乙烯袋(袋體直徑為15-17cm,長度< 35cm),得到用于培養桑黃的菌 棒。
[0040] c、菌棒滅菌:
[0041] 菌棒進行高壓或常壓滅菌,高壓滅菌時壓力為3-5個大氣壓,溫度120°C,滅菌時 間為6-8小時;常壓滅菌時壓力為1個大氣壓,溫度KKTC,滅菌時間為24-36小時;滅菌后 冷卻18小時以上至室溫。
[0042] d、接種:
[0043] (I)、在接種開始前,要對接種箱進行清洗,然后把氣霧消毒劑按照每立方米8克 的點燃消毒。
[0044] (2)、將滅菌冷卻后的菌棒、桑黃栽培種放置在已消毒過的接種箱內,接種箱內用 菌用氣霧消毒劑8g進行消毒,半小時左右,氣霧消失后進行接種。
[0045] (3)、接種人員準備接種前,雙手用清潔的水洗凈,伸入接種箱內,用70% -75%的 酒精棉擦洗雙手,然后把醫用不銹鋼鑷子進行酒精消毒滅菌。完畢后打開栽培種、菌棒袋 口,用鑷子取栽培種直徑3-4cm,厚度0. 5-lcm放入菌棒袋口,用手捏緊菌棒袋口,將栽培種 往菌棒袋中按結實,然后套上套環及套環蓋封口,逐個接種。
[0046] (4)、接種后的菌棒放入培養室內避光培養,溫度控制在20_30°C,濕度控制在 40-50%,培養 60-90 天。
[0047] e、出芝管理:
[0048] (1)、當接種了桑黃的菌棒開始轉色變成黃色或者棕黃色時,移入大棚栽培,進行 散射光培養。在移入前對大棚內放置菌棒處進行松土,松土深度IOcm以上,松土后用石灰 水進行消毒。在擺放時,應把菌棒直立擺放,間距在IOcmX 10cm。大棚溫度控制在15-32°C, 濕度控制在80-90%。
[0049] (2)、培養10天左右,待菌棒完全轉色成黃色或者棕黃色之后,將菌棒逐個進行菌 袋底部打孔,并且每個菌棒的側面再開口 4個,即將菌棒的柱面分成四邊,在相對的兩邊各 開1個口,使4個開口交錯。
[0050] 底部打孔要求:直徑0. 5-0. 8CM,花瓣型打6孔,中間再打1孔,共計7個孔。
[0051 ] 側壁面開口要求:對菌棒外塑料袋開弧形口,弧形口的兩端朝上,使子實體長成后 成形美觀。一組開口距菌棒底部5厘米左右,另外相對兩邊在距底部10厘米處開口,使4 個開口呈品字型交錯。然后原樣直立放回土上。
[0052] (3)、大棚每天通風2-3次,每次30-40分鐘;培養60天以上得到桑黃子實體。
[0053] 根據本發明方法得到的桑黃子實體出現在桑黃培養口處,收貨時橫切面呈弧形 口,成型美觀。單個子實體的重量較大。長6-12厘米,厚3-6厘米,單個子實體重15克-50 克。
[0054] 桑黃子實體的栽培結果:鮮品子實體顏色金黃色,干品子實體顏色棕黃色,子實體 無柄,形狀呈扇形,少許呈馬蹄形,每袋可產桑黃子實體干品15_30g。
[0055] 采收時,隨機取3個子實體進行測量:
[0056] 子實體鮮品長為Ilcm,寬6cm,厚3cm,重量為21g。
[0057] 子實體鮮品長為9cm,寬5cm,厚5cm,重量為26g。
[0058] 子實體鮮品長為6cm,寬3. 5cm,厚3cm,重量為18g。
[0059] 實施例2 :
[0060] 具體方法同實施例2,不同之處在于,采用的原種培養基和栽培種培養基的各原料 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麥皮12%,玉米粉12%,石骨粉1%,余量為桑枝木屑。
[0061] 本發明的人工袋栽工藝經大量的培養實踐證明,可實現真正桑黃的人工培養,并 且單個子實體大小可以根據開口大小人為控制,桑黃人工袋栽,把野生稀缺資源、再生漫長 的資源,人工短期再生。而且人工袋栽子實體成分含量跟野生桑黃成分含量相當。目前的 培養規模約為35畝、25萬袋,長成桑黃成扇形、馬蹄形,子實層(子實體腹面)具有孔狀結 構、表面呈金黃色或棕黃色,老時變為黃棕色。菌肉黃色、棕色或具光澤的木色,在菌蓋表面 附近顏色較深。子實層為有光澤的木色至深棕色,常分為兩層或多層。
[0062] 不同來源的桑黃有效成分分析
[0063] 以下實驗采用的是本發明栽培得到的桑黃子實體(簡稱為桑都1號),其他品種的 桑黃均購自市場,其中,金寨桑黃購自安徽省金寨縣紹新食藥用菌研究所,桑都2-4號為本 發明人從千島湖桑樹上采集。
[0064] 一、水分分析
[0065] 樣品預處理測定用的供試品,一般先破碎過80目篩。
[0066] 水分測定法取供試品2?5g,平鋪于干燥至恒重的扁形稱量瓶中,厚度不超過 5mm ;疏松供試品不超過IOmm ;精密稱定,打開瓶蓋在100?105°C干燥5小時,將瓶蓋蓋好, 移置干燥器中,冷卻30分鐘,精密稱定,再在上述溫度干燥1小時,冷卻,稱重,至連續兩次 稱重的差異不超過5mg為止。根據減失的重量,計算供試品中含水量(%)。結果如表1所 /Jn 〇
[0067] 表1五種不同來源桑黃中水分含量表

【權利要求】
1. 一種桑黃人工袋栽工藝,其特征在于該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 從野生桑黃子實體上分離的菌株經純化后接種到母種培養基中培養獲得桑黃母 種,桑黃母種接種到原種培養基上培養獲得桑黃原種;將桑黃原種接種到栽培種培養基上 培養獲得桑黃栽培種;原種培養基和栽培種培養基主要是由桑枝木屑、麥皮、玉米粉和石膏 粉混合而成; (2) 將桑黃栽培種接種到菌棒中進行出芝培養: 菌棒的制備:菌棒的組成同原種培養基,將桑枝木屑進行全面噴水預濕,濕度控制在 60%-70%,充分預濕后加入麥皮、玉米粉和石膏粉進行拌料,混合均勻后裝塑料袋,袋體直徑 為15-17cm,長度為30-35cm,得到用于培養桑黃的菌棒;菌棒經滅菌后采用桑黃栽培種進 行接種;接種后的菌棒放入培養室內避光培養,溫度控制在20-30°C,濕度控制在40-50%, 培養60-90天; (3) 出芝管理: a、 當桑黃菌棒開始轉色變成黃色或者棕黃色時,移入大棚栽培,進行散射光培養,在移 入前對大棚內放置菌棒處進行松土,松土深度IOcm以上,松土后用石灰水進行消毒,然后 將菌棒直立擺放,間距在IOcmX IOcm?15cmX 15cm,大棚溫度控制在15-32°C,濕度控制在 80-90% ; b、 培養10天以上,待菌棒完全轉色成黃色或者棕黃色之后,在菌棒的底部進行打孔, 孔的數量為4-8個,并且每個菌棒的側面再開口 4-5個,然后菌棒按原樣放回原處; c、 大棚每天通風2-3次,每次30-40分鐘;培養60-90天后得到桑黃子實體。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桑黃人工袋栽工藝,其特征在于:菌棒進行高壓或常壓滅菌, 高壓滅菌時壓力為3-5個大氣壓,溫度120°C,滅菌時間為6-8小時;常壓滅菌時壓力為1個 大氣壓,溫度l〇〇°C,滅菌時間為24-36小時;滅菌后冷卻18小時以上至室溫。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桑黃人工袋栽工藝,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菌棒的接種 過程如下: a、 在接種開始前,對接種箱進行清洗,然后把氣霧消毒劑按照每立方米8克進行點燃 消毒; b、 將滅菌冷卻后的菌棒和桑黃栽培種放置在已消毒過的接種箱內,接種箱內用菌用氣 霧消毒劑8g進行消毒,氣霧消失后進行接種; c、 打開栽培種和菌棒袋口,取栽培種直徑3-4cm,厚度0. 5-lcm放入菌棒袋口,用手捏 緊菌棒袋口,將栽培種往菌棒袋中按結實,然后套上套環及套環蓋封口。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桑黃人工袋栽工藝,其特征在于:出芝管理的步驟b中, 將菌棒的柱面分成四邊,在相對的兩邊各開1個口,開口距地面5厘米,另外兩邊在距地面 10厘米處開口,使4個開口交錯。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桑黃人工袋栽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開口為弧形口,弧形 口的兩端朝上。
6.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桑黃人工袋栽工藝,其特征在于:原種培養基和栽培種 培養基的各原料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麥皮10-12%,玉米粉10-12%,石膏粉1%,余量為桑枝 木屑。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桑黃人工袋栽工藝,其特征在于:原種培養基和栽培種培養 基的各原料組分的重量百分比為:麥皮10%,玉米粉10%,石當粉1%,余量為桑枝木屑。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桑黃人工袋栽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玉米粉的粒度為 0? 1-0. 5mm,桑枝木屑的粒度為0? 5-1. 0 cm。
【文檔編號】A01G1/04GK104322273SQ201410477724
【公開日】2015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18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18日
【發明者】王建功, 蔡為明, 金群力, 魯浙安, 余建妹, 何愛珍, 柳啟財, 王建立, 方錦棋 申請人:杭州千島湖桑之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韩国伦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