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阿魏蘑菇的長效保鮮方法
阿魏(蘶)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俗稱阿魏草,全草入藥,中藥名“阿胃”,味微臭,性辛溫,具有理氣消腫,活血消痞,驅蟲祛痰等功能,現代醫學臨床驗證,尚有抗癌、降壓、軟化血管、養顏等多種療效,比人參、靈芝的藥用價值還高,因資源豐富尚未全面開發,價低。現藥用僅取其精華一塊莖作偏方,搗碎沖服(多用腸胃不適,療效明顯),或藥方配武。隨著民族醫藥的開發,近幾年方受到重視。
阿魏蘑菇是寄生、腐生(為主)于阿魏莖、根(腐根)上的蕈類(我國古代菇類菌生植物統稱蕈)菌生植物,故稱阿魏蘑菇,簡稱阿魏(蘶)菇,天然阿魏菇呈園頭扇形(含弧約70°),半徑10cm左右內厚5-6cm,邊緣稍薄,單枚重500克左右,肉細膩,嫩滑爽口,雪白無暇,含蛋白質14-20%,有18種氨基酸,其中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齊全,碳水化合物40%左右,其中粗纖維15%,含脂肪4-5%,含九種人體所需微量元素、多種維生素,葡萄糖汁190mg/g(有關資料詳查中國食用菌網,www.mushroom.org.cm)阿魏蘑菇是大自然獨賜于華夏大地的神奇綠色食品。自然老化至干不生蛆,亦無致病菌侵染,鮮、干均是食、補、藥兼備的天然美味佳肴,現只有產區偶爾可見天然阿魏菇高價交易。
阿魏草僅產于我國新疆天山北坡、阿勒泰山南坡降水相對較多的高寒地區,此地海拔、緯度較高,冰川水滋潤阿魏草每年三月底至四月上旬復蘇生長,阿魏菇于同一時間突現于阿魏灘中(土語,泛指阿魏草叢生之地)。一年一茬,過時無貨,價昂貴。
經食用菌科研單位十多年的努力,1995年阿魏菇菌種的人工生產、栽培接種均取得成功,經馴化栽培,生產地擴大,除新疆阿魏草產區有大量溫棚生產外,河南、山東、河北、福建等省區均引菌種冬季生產,初春銷售,多獲大利,北京投資較大,工廠化生產車間已在通州投產。
人工生產的阿魏菇個頭比天然的小(單枚重200克左右),但栽培密度大,空間利用率高,產量可觀,凡在培養基中摻入30%左右阿魏枯莖、腐根、干葉粉的生產戶,產品質量與野生無差異,內地非阿魏草產區的產品外形觀感尚無明顯差異,因供不應求,仍可暢銷,價位不下。
目前,供應市場的產品主要由阿魏草產區的大批農戶提供,12月份溫棚接種,3月中旬是上市旺季,四月中旬已進尾聲,由專業販運戶收購空運東南沿海城市,新疆旺季收購價8元/kg左右,廣州、深圳交貨價20-30元/kg,六月后80-100元/kg。
農戶溫棚生產的阿魏菇是綠色食品,但上市時間只有30-40天,工廠化生產單位產量很小,進入五月氣溫升高,畸形、病害、質量下降等技術問題尚處攻關解決過程中,設施投資大,生產成本高,失去原始意義上的天然綠色即失去市場。
靠大批農戶的冬季生產可以解決供應總量問題,但要均衡供應,反季節供應,必須解決長效保鮮問題。蘑菇保鮮歷來為保鮮品種的禁區,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對蘑菇的安全保鮮期只確定為3-5天。(見現用大專院校保鮮教材叢書。)阿魏菇是中國獨有的蕈菌品種,我們生活在阿魏菇原始產區,保鮮試驗幾乎與人工生產同時進行,先后進行過裝袋抽空低溫保鮮。(也要裝筐碼垛),套帳氣調保鮮,微凍慢解保鮮。2004、2005兩年的實踐證明,微凍慢解保鮮方法,保鮮期可長達3-4個月(與菇的自身品質有關),可實現低成本順季節生產,高價反季節銷售,從而實現產銷鏈各環節的效益倍增,也能盡可能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現對微凍慢解保鮮法作詳細說明
培養基中須摻入不少于30%(體積比)的阿魏腐根、枯莖、干葉粉末(下稱阿魏粉末),以保持人工菇具有天然菇的阿魏基因和應有的食用、藥用品質。用于保鮮的阿魏菇須無病害、無褐變、八成熟,生產過程符合綠色食品生產的要求(利用自然適溫為主的農戶溫棚生產都能做到)采前兩天不要撒噴水,挑選采摘,邊采邊削根專用紙包裹裝透氣筐,裝冷藏車運至保鮮庫預冷,若棚外氣溫在10℃-15℃,運距不大,亦可用普通箱式貨車運輸,從采摘到入庫預冷的時間不應超過12小時,越短越好,保鮮庫宜建在產地集中地點。
預冷庫、冷藏庫都必須事先消毒,采用熏蒸消毒的要徹底回收有害氣體,單菇包專用紙后裝入消毒、清潔的多孔塑料筐,每筐五公斤為宜,八成滿,分批在預冷庫(事先自身預冷到-2℃)碼垛,密度為100-120公斤/m3,入庫量為庫容量的50%即開機預冷,分四段控溫,每段12小時,各段溫度設定分別是3℃、0℃、-1℃、-2℃,待垛心菇溫降至-2℃時停機并轉入冷藏庫,預冷過程中,視菇表面水份多少,若外包紙無明顯浸透,12小時后即套帳保水,水份含量大的,可適當延長套帳時間,以包裝紙微浸濕為標準。每6小時檢查一次,作好溫度、濕度記錄,因多種原因,需提前或延時轉入冷藏庫的,均以垛心菇溫降至-2C為準。
已預冷的阿魏菇及時轉入冷藏庫微凍保鮮,庫房事先消毒、預冷同預冷庫,碼垛密度可增至130公斤/M3,每垛凈貨控制在2T左右,垛間留開人行道、通風道、垛與墻、頂均按一般保鮮要求留有空隙,垛底先鋪底膜,放一層空筐,然后壓茬碼垛,垛心留出抽筐檢查啞巴洞,每垛中心筐內裝1-2只水銀或酒精溫度計,碼垛后立即套上帳子,四邊與底膜卷緊壓實。庫溫設定為-3℃繼續降溫,前兩天每6-8小時開帳從啞巴洞抽出菇筐,各垛心溫度為-3℃時即停機,以后庫溫設定在-(3-4)℃自動控溫。因探頭區溫度與垛心溫度有差別,經過傳感反映在顯示器上的溫度也不是垛心溫度,又有信息傳遞損失的誤差,經過3-5天的摸索,可改變設定溫度,矯正顯示溫度,確定垛心實際溫度。如設定為-4.5℃顯示-4℃,垛心溫度實為-3℃,矯正確定垛心溫度成功后,一般不需天天開庫揭帳檢查。處于微凍狀態的阿魏菇,進入被迫休眠狀態,以呼吸為代表的采后生理活動基本停止,有害菌也基本失去活動、繁殖侵染能力,保鮮3-4個月不會變質。
根據市場情況,確定出庫解凍時間與數量,解凍仍需在控溫良好的保鮮庫內進行,碼垛套帳方法同冷藏過程,分三段升溫緩解凍,前兩段每段24小時,溫度設定為0.5℃和1℃,第三段1.5℃48小時,以后升至2℃為解凍暫存的恒定溫度。
運往較遠和氣溫較高的銷售市場,須在2℃恒溫環境定量裝入聚氯乙烯專用保鮮袋,封口抽空裝入苯板保溫箱內,空運或冷藏車運輸(車運溫度也恒定為2℃)。要保持較長的貨架壽命,超市應帶包裝入2℃恒溫柜。
裝袋抽空低溫保鮮法、套帳氣調保鮮法依次是我們的起步技術和改進技術,有效保鮮期分別為30天和45天,也可使一部分產品由旺季低價進入淡季高價,技術風險小。保鮮溫度均為0.5℃,不得升至1℃,入庫降至這個數值必須恒定。為快速降氧,抑制呼吸,延緩老化,充入氮氣效果較好,充三次,排二次,留一次,帳子設有充排氣袖筒,充畢罩好帳子,底邊卷緊壓實,只要溫度控制好,平時不開帳子,因帳內溫度高于0℃,帳頂應成球冠形,冷凝水順帳壁流到地面(不會很多),套帳前垛頂放些瓦楞紙板和吸水衛生紙,有一定吸水效果,采摘前兩天按要求控水,裝袋前、套帳前的蘑菇表面仍以微浸濕包裝紙為標準。
從整個操作過程可知,本技術是絕對的綠色保鮮技術。
阿魏草資源的開發和阿魏菇的大量生產,構成對阿魏草物種的威脅,國家對阿魏灘采取了相應的保護措施,產地的政府、農牧民有意識視自己的資源為商品,限制自由采收阿魏草的腐根、枯莖、干葉,政府也未組織科學利用這一獨有的資源和商品轉化工作,致使阿魏菇生產者難以得到阿魏草的腐根、枯莖、干葉原料,生產者又要盡量降低成本,農戶生產溫棚多遠離阿魏灘,確有取阿魏草之原料不便之由,經調查,新疆生產的阿魏菇也很少有人將阿魏的腐根、枯莖、干葉粉末摻入培養基中,起步最早的工廠化(實際是規模化)生產單位也未堅持在培養基中摻入30%的阿魏腐根、枯莖、干葉的粉末,內地非阿魏草產區更不可能在培養基中摻入阿魏草粉末。
目前人工生產的阿魏菇尚無明顯退化,因供不應求,無人過問培養基中有沒有阿魏成份?有多少?科研單位也未研究對品質的影響有多大。
試驗表明,培養基中不含阿魏粉成份的阿魏菇,用本技術保鮮,只要菇質符合要求,也可長效保鮮,就綜合保鮮效果對比,還是按規定摻入阿魏粉的正宗人工阿魏菇的保鮮效果好。
權利要求
1.一種阿魏蘑菇的長效保鮮方法,八成熟采摘,采前兩天不得噴撒水,單菇裹專用紙裝多孔塑筐送庫內碼垛預冷,其特征在于分四段控溫,每段12小時,各段溫度設定分別是3℃、0℃、-1℃和-2℃,預冷時視菇表附水多少適時套帳,菇溫降至-2℃即轉入冷藏庫,-3℃微凍套帳長效保鮮,售前五天按預售量轉庫分三段升溫解凍,前兩段每段24小時,溫度設定0.5℃和1℃,第三段48小時,溫度設定1.5℃,第五天升至2℃,暫存待售。
2.說明書第4頁述的裝袋抽空低溫保鮮法,套帳氣調保鮮法是權利要求1、的起步技術和改進技術,有效保鮮期為30-45天,溫控略高于冰點,是本技術的組成部分。
3.根據說明書后述,權利要求1、所述的技術特征,也適用于培養基中不含阿魏腐根、枯莖、干葉粉末成份的阿魏菇的長效保鮮,但因菇質有異,保鮮效果稍差。
全文摘要
阿魏蘑菇的長效保鮮方法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阿魏菇的長效保鮮方法,產品應符合綠色食品生產要求,培養基中須摻入不少于30%的阿魏腐根、枯莖、干葉粉末,采前兩天不噴撒水,八成熟采摘,單菇外裹專用紙,裝多孔塑筐庫內碼垛,適時套帳,48小時分段控溫預冷至-2℃,轉入冷藏庫碼垛套帳,恒定在-3℃微凍保鮮,有效期3-4個月;售前五天按預售量轉庫緩解凍,解凍溫度由0.5℃慢升至1.5℃,第五天恒定2℃暫存待售;2℃裝塑袋抽空入苯板箱運輸或入市,貨架壽命長。經試驗,本技術也適用培養基中不含阿魏腐根、枯莖、干葉粉末成分的阿魏菇的長效保鮮,但因菇中所含基因成分和營養物質有異,保鮮效果稍差。
文檔編號A23B7/144GK1729800SQ20051007255
公開日2006年2月8日 申請日期2005年5月12日 優先權日2005年5月12日
發明者閆輝 申請人:閆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