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采后杏鮑菇的貯藏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采后杏鮑菇的貯藏方法。
背景技術:
杏鮑燕(Pleurotus eryngii)又名剌療側耳。是近年來開發栽培成功的集食用、藥用、食療于一體的珍稀食用菌新品種。杏鮑菇營養豐富,并具有有效提高人體免疫力的效果。但杏鮑菇采后貯藏期極短,常溫下1-2天即喪失其新鮮狀態,菌體的表面會出現變軟、變粘、褐變、發臭等現象,從而喪失其營養價值或食用品質。因此開展杏鮑菇生理變化的研究,探索有效地保鮮措施,對于延長其貨架期,提高其鮮銷率和經濟效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目前關于杏鮑菇的采后生理變化及貯藏保鮮方面的研究甚少。I-甲基環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 1-MCP)是環丙烯類小分子化合物,常溫下為氣態,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新型乙烯受體抑制劑,它能不可逆地作用于乙烯受體,阻斷果實與乙烯的正常結合,從而抑制由乙烯誘導的果實后熟與衰老過程。目前I-MCP主要用于延長果蔬的貯藏期和保持果實品質等方面,趙春燕和馬芳菲等研究了 I-MCP對杏鮑菇采后貯藏品質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O. 3 μ L/L的I-MCP處理采后杏鮑菇24小時,能減緩杏鮑菇的失重率、褐變和軟化程度、減小菇體斷面微細結構的變化,具有較好保鮮效果,有利于延長杏鮑菇的貯藏期(趙春燕,馬芳菲等.不同濃度I-MCP處理對杏鮑菇采后貯藏品質的影響.食品與發酵工業,2012Vol.38No. 8)。但該方法所需的處理時間較長,不利于在產業上應用。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I-MCP處理時間短,能達到更好保鮮效果的采后杏鮑菇的貯藏方法。本發明所提供的采后杏鮑菇的貯藏方法,包括用I-甲基環丙烯處理采后杏鮑菇的步驟;所述I-甲基環丙烯處理采后杏鮑菇是將采摘的杏鮑菇在I-甲基環丙烯的濃度為O. 8 μ L/L的氣體環境中放置6小時。其中,所述氣體環境的溫度為25±2°C,空氣相對濕度為70%_80%。所述方法還包括將I-甲基環丙烯處理后的采后杏鮑菇于4± 1°C貯藏的步驟。上述方法中,所述采后杏鮑菇于4±1°C貯藏時,將所述采后杏鮑菇裝入O. 03mm厚的聚乙烯袋中。實驗證明,采后杏鮑菇經O. 8yL/Ll-MCP處理6小時后在4±1°C貯藏與采后杏鮑菇經O. 3 μ L/L1-MCP處理24小時后在4± I°C貯藏的貯藏方法相比,杏鮑菇在貯藏第14天,失重率降低了一半以上,PPO活性升高率降低了 O. 7倍,菌蓋硬度提高,菌柄硬度和菌根硬度相似,菇體斷面微細結構的變化明顯減小。說明本發明的采后杏鮑菇貯藏方法,能有效地減緩果實失重率、褐變和軟化程度、減小菇體斷面微細結構的變化,提高了保鮮效果。
圖I為處理A的杏鮑菇在貯藏第O天斷面的微細結構(X 3000)。圖中的條長為20 μ m。圖2為處理B的杏鮑菇在貯藏第14天斷面的微細結構(X 3000),圖中的條長為20 μ m。圖3為處理C的杏鮑菇在貯藏第14天斷面的微細結構(X3000),圖中的條長為20 μ m。圖4為處理D的杏鮑菇在貯藏第14天斷面的微細結構(X3000),圖中的條長為20 μ m。圖5為處理A的杏鮑菇在貯藏第14天斷面的微細結構(X 2000),圖中的條長為30 μ m。圖6為處理E的杏鮑菇在貯藏第14天斷面的微細結構(X 2000),圖中的條長為30 μ m。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的實施例便于更好地理解本發明,但并不限定本發明。下述實施例中的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下述實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試劑等,如無特殊說明,均可從商業途徑得到。下述實施例中所用的I-甲基環丙烯為目前國內市場銷售的商品名為“安喜培”的I-甲基環丙烯制劑。實施例I、采后杏鮑菇的貯藏I、實驗方法I. I 采收米收時從燕房人工米摘尚未開傘的杏鮑燕子實體,挑選大小均勻、飽滿、表面光潔無病害、無機械損傷的杏鮑菇,進行下述I. 2的貯藏。以上所有過程必須輕拿輕放。I. 2 貯藏實驗共設五個處理,處理一為對照(CK),為O. O μ L/L I-MCP處理6小時;處理二至處理五為I-MCP處理。處理二為O. 3 μ L/L I-MCP處理24小時,處理三為O. 4 μ L/L I-MCP處理6小時,處理四為O. 8 μ L/L I-MCP處理6小時,處理五為I. 2 μ L/L I-MCP處理6小時。具體方法如下=I-MCP處理均在室溫25±2°C、相對濕度70%-80%的條件下進行。將杏鮑菇置于Im3密閉塑料薄膜帳中(厚度為O. 1mm),按事先折算好的不同濃度用量稱取I-甲基環丙烯制劑,置于小燒杯里,加水溶解,再將小燒杯分別放入帳內,使帳內I-MCP氣體終濃度分別達到O. 3μ L/L、0. 4μ L/L、0. 8μ L/L和I. 2 μ L/L,其中,O. 3 μ L/L處理保持24小時后開帳,O. 4yL/L、0. 8yL/L和I. 2 μ L/L的處理均保持6小時后開帳。同時設帳內不含I-MCP氣體的處理作為對照(CK),其它條件均與I-MCP處理相同。每個處理的杏鮑菇用量為3kg。將從帳內取出的杏鮑菇裝入O. 03mm厚的聚乙烯袋中,置于4土 1°C貯藏。取樣測定貯藏第0、8、12、14天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各處理分別設定三次重復。I. 3測定指標及方法I. 3. I 失重率
隨機取10個杏鮑菇稱重,重復3次,求平均值。其計算公式
火市申.ο q)= n^-mI χ]00
mI式中1 為菇體忙藏前重量(忙藏第O天重量),g ;m2為取樣時菇體重量,gI. 3. 2 硬度將杏鮑菇從貯藏的低溫環境中取出,在室溫下平衡O. 5小時后,用BrookfieldCT3質構儀進行測定,隨機取20個杏鮑菇,菇體分為菌蓋、菌柄、菌根三個部分,每個部分測3個點,求平均值。I. 3. 3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將杏鮑菇切碎,準確稱取Ig置于研缽中,加少許石英砂和2mL冰預冷的O. 05mol/L、pH7. O的磷酸鹽緩沖液,冰浴研磨勻漿,用6mL磷酸鹽緩沖液沖洗研缽及玻璃棒3次,合并洗滌液,離心(7000r/min,20min),上清液即為粗酶液。用O. 05mol/L、pH7. O磷酸鹽緩沖液配制O. 04mol/L鄰苯二酚溶液。取2. 5mL鄰苯二酚溶液,加入O. 5mL粗酶液,混勻后在420nm處比色。酶液加入后開始計時,每30s記錄I次0D42(I。樣品重復測定3次,并以不加粗酶液的體系為參比對照,一個酶活力單位定義為在測定條件下,每分鐘引起光密度值改變O. 01所需的酶量。活力單位以O. 01 Δ 420nm/min · g鮮重表示。2結果與分析2. I不同濃度I-MCP處理對采后杏鮑菇失重率變化的影響結果如表I所示,各處理組杏鮑菇在貯藏期間的失重率總體呈上升趨勢,失重率大小排序為處理五(1.2yL/Ll-MCP處理6小時)>處理一(對照)>處理三(O. 4yL/Ll-MCP 處理 6 小時) > 處理二(O. 3μ L/L1-MCP 處理 24 小時) > 處理四(O. 8 μ L/L1-MCP處理6小時);處理四(O. 8 μ L/L I-MCP處理6小時)的失重率比處理二(O. 3 μ L/L I-MCP處理24小時)的失重率在貯藏8天時降低47. 7%((4. 51-2. 36)/4. 51),在貯藏12天時降低54. 2% ((5. 50-2. 52)/5. 50),在貯藏 14 天時降低 55. 4% ((6. 89-3. 07)/6. 89)。說明處理四(O. 8μ L/L1-MCP處理6小時)與處理二(O. 3 μ L/L1-MCP處理24小時)相比,不僅I-MCP處理時間縮短了 4倍,而且失重率也降低了一半以上。表I不同處理的采后杏鮑菇失重率(%)
處時『π丨uXS人12天14Χ處理一O8. 049.7412.23處理二O4. 515. 506. 89處理三O6. 327.679. 48處理四O2. 362. 523. 07處理五O9. 2211. 6115. 422. 2不同濃度I-MCP處理對采后杏鮑菇PPO活性變化的影響結果如表2所示,各處理組均呈上升趨勢,處理效果較好的是處理二(O. 3 μ L/
5Ll-MCP處理24小時)和處理四(O. 8 μ L/L I-MCP處理6小時),處理二在貯藏第8天時PPO活性的升高率是48. 1% ((8. 0-5.4)/5.4),處理四在貯藏第8天時PPO活性的升高率是
2.4% ((4. 2-4. 1)/4. I);處理二在貯藏第12天時PPO活性的升高率是100. 0% ((10. 8-5.4)/5. 4),處理四在貯藏第12天時PPO活性的升高率是31. 7% ((5. 4-4. 1)/4. I);處理二在貯藏第14天時PPO活性的升高率是138. 9%((12· 9-5. 4)/5. 4),處理四在貯藏第14天時PPO活性的升高率是46. 3% ((6.0-4. 1)/4. I)。可見在貯藏第8、12和14天,處理二(O. 3 μ L/Ll-MCP處理24小時)的PPO活性升高率是處理四(O. 8 μ L/L I-MCP處理6小時)的20. O、
3.2和3. O倍。說明處理四(O. 8μ L/L1-MCP處理6小時)與處理二(O. 3 μ L/L1-MCP處理24小時)相比,不僅I-MCP處理時間縮短了 4倍,而且有效地抑制了 PPO活性。表2不同處理的采后杏鮑菇的PPO活性(O. 01 Δ 420nm/min · g鮮重)
權利要求
1.采后杏鮑菇的貯藏方法,包括用I-甲基環丙烯處理采后杏鮑菇的步驟;所述I-甲基環丙烯處理采后杏鮑菇是將采摘的杏鮑菇在I-甲基環丙烯濃度為O. 8 μ L/L的氣體環境中放置6小時。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環境的溫度為25±2°C,空氣相對濕度為70%-80%。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將I-甲基環丙烯處理后的采后杏鮑菇于4 ± I °C貯藏的步驟。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后杏鮑菇于4±1°C貯藏時,將所述采后杏鮑菇裝入O. 03mm厚的聚乙烯袋中。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采后杏鮑菇的貯藏方法。本發明的采后杏鮑菇的貯藏方法,包括用1-甲基環丙烯處理采后杏鮑菇的步驟;所述1-甲基環丙烯處理采后杏鮑菇是將采摘的杏鮑菇在1-甲基環丙烯濃度為0.8μL/L的氣體環境中放置6小時。本發明的采后杏鮑菇貯藏方法,能有效地減緩果實失重率、褐變和軟化程度、減小菇體斷面微細結構的變化,提高了保鮮效果。
文檔編號A23B7/148GK102934683SQ20121044565
公開日2013年2月2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8日
發明者趙春燕, 馬芳菲, 孫軍德, 皮鈺珍, 張璇, 烏日娜, 呂春茂, 顏廷才, 鄭艷, 程順昌 申請人:沈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