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大豆核因子蛋白及其編碼基因與應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生物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大豆核因子蛋白及其編碼基因與應用。
背景技術:
干旱、鹽堿等非生物脅迫嚴重影響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通過基因工程手段改良作物的抗逆性是一種有效的途徑。而闡明抗非生物脅迫的分子機理則是應用基因工程改良的前提。轉錄因子在非生物脅迫的信號傳導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大豆作為重要的糧食作物,在全世界范圍內被大面積種植。然而與其他植物如擬南芥、水稻、玉米以及小麥相比,大豆中NFYB類轉錄因子的相關信息研究甚少。因此,利用生物工程技術改變植物抗逆性反應,進而培育性狀優良的新品種成為一種有效的育種方法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大豆核因子蛋白及其編碼基因。本發明提供的蛋白,命名為GmNFYBl,來源于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 11.)東農50,是如下I)或2)的蛋白質I)由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殘基組成的蛋白質;2)將序列2的氨基酸序列經過一個或幾個氨基酸殘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與植物耐逆性相關的由I)衍生的蛋白質。上述序列2由174個氨基酸殘基組成,所述一個或幾個氨基酸殘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為不超過10個氨基酸殘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上述蛋白的編碼基因也是本發明保護的范圍。所述編碼基因為如下I) -5)中任一一種DNA分子I)序列表中序列I所示的DNA分子;2)序列表中序列I自5’末端第22-665位核苷酸所不的DNA分子;3)序列表中序列I自5’末端的第93-617位核苷酸所示的DNA分子;4)在嚴格條件下與I)或2)或3)限定的DNA分子雜交且與植物耐逆性相關蛋白編碼基因的DNA分子;5)與I)或2)或3)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同源性且與植物耐逆性相關蛋白編碼基因的DNA分子。上述序列I由710個核苷酸組成,編碼區為序列I自5’末端第93-617位核苷酸。所述嚴格條件也可為在6XSSC,0.5%SDS的溶液中,在65° C下雜交,然后用
2X SSC, 0. 1%SDS 和 I X SSC, 0. 1%SDS 各洗膜一次。含有上述編碼基因的重組載體、轉基因細胞系、重組菌或表達盒也是本發明保護的范圍。上述重組載體為將上述編碼基因插入表達載體得到的重組載體,具體為將上述序列表中序列I自5’末端第22-665位核苷酸所示的DNA分子插入pCAMBIA_pBI121載體的Xba I和Sac I識別位點間得到的載體。所述pCAMBIA-pBI121載體按照如下方法制備將載體pCAMBIA3301和pBI121分別使用限制性內切酶HindIII和EcoRI雙酶切,回收酶切后為11257bp的pCAMBIA3301載體大片段和酶切后3032bp的pBI121載體小片段,將二者連接構建中間表達載體pCAMBIA-pBI121。所述重組載體中含有啟動子和連接在所述啟動子下游的GmNFYBl蛋白的編碼基因。上述啟動子可以為下述任一啟動子花椰菜花葉病毒35S啟動子和Ubiquitin啟動子,優選為花椰菜花葉病毒35S啟動子。上述重組菌為將上述的重組載體導入宿主菌得到的重組菌。擴增上述編碼基因全長或任一片段的引物對也是本發明保護的范圍,所述引物對具體如下所示一條引物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另一條引物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4所
/Jn o上述蛋白、上述編碼基因、上述重組載體、轉基因細胞系、重組菌或表達盒在調控植物耐逆性和/或植物育種中的應用也是本發明保護的范圍。上述應用中,所述調控植物耐逆性為提高植物耐逆性,所述耐逆性具體為耐旱性;上述提高植物耐旱性是在干旱脅迫下進行,具體通過提高根長、增加萌發率和/或提高脯氨酸含量體現;所述植物具體為雙子葉植物或者單子葉植物,所述雙子葉植物進一步具體為擬南芥或大豆;上述蛋白、上述編碼基因、上述重組載體、轉基因細胞系、重組菌或表達盒在調控植物產量中的應用也是本發明保護的范圍,其中,調控植物產量為提高植物產量,所述植物具體為雙子葉植物或者單子葉植物,所述雙子葉植物進一步具體為大豆;上述提高植物產 量是在干旱地區進行,具體為在新疆,其他氣候條件少雨干旱的地區也可以。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培育轉基因植物的方法。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為將上述的編碼基因導入目的植物,得到轉基因植物,所述轉基因植物的耐逆性高于所述目的植物。上述方法中,所述耐逆性為耐旱性;所述目的植物具體為雙子葉植物或者單子葉植物,所述雙子葉植物進一步具體為擬南芥或大豆。本發明的第三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培育轉基因植物的方法。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為將上述的編碼基因導入目的植物得到的轉基因植物,所述轉基因植物的產量高于所述目的植物;所述產量通過提高株高、主莖節數、有效分枝、有效莢數、單株粒數、單株粒重和/或百粒重體現;所述目的植物具體為雙子葉植物或者單子葉植物,所述雙子葉植物進一步具體為大豆。本發明的實驗證明本發明發現了一個新基因GmNFYBl,將其轉入擬南芥或大豆中,得到轉GmNFYBl擬南芥或轉GNFYBl大豆;轉GmNFYBl擬南芥抗旱處理后的根長增加、脯氨酸的含量增大、種子萌發率明顯增高 ’轉GmNFYBl大豆干旱處理后生長由于野生型大豆,且在干旱地區產量高于野生型大豆;可以看出該基因與植物抗旱性相關,能應用于培育和改良抗旱植物的新品種。
圖I為轉基因植物和野生型植物對照的⑶S染色結果圖2為干旱脅迫下表達GmNFYBl的轉基因植物4周齡苗與野生型植物對照4周齡苗的比較圖3為甘露醇對轉基因植株和野生型植株的平均根長的變化圖4為轉基因植物和野生型植物對照在不同甘露醇濃度處理下根長變化的圖片圖5為轉基因植物不同株系和野生型植物對照在300mM Minnitol甘露醇濃度處理下的根長變化圖6為轉基因植物和野生型植物對照在不同ABA濃度處理下種子的萌發率變化 圖7為轉基因植株(TG)和野生型植株(CK)轉移至土中進行抗旱脅迫后的脯氨酸含量比較圖8為轉基因(GmNFYBl)擬南芥植株對氯化鈉(NaCl)脅迫處理的根長變化圖9為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在不同氯化鈉(NaCl)濃度脅迫處理下的成活率變化圖10為GmNFYBl和AtNFYBl基因的同源性相比較圖11為PEG處理的大豆GmNFYBl基因的相對表達量圖12為大豆的遺傳轉化圖13為gus基因的瞬時表達圖14為轉基因植株的Bar基因的PCR檢測圖15為轉基因植株的⑶S基因的PCR檢測圖16為轉化株的GmNFYBl基因的PCR檢測圖17為大豆葉片基因組DNA圖18為基因組DNA限制性內切酶消化圖19為轉化株的GmNFYBl基因的Southern檢測圖20為轉GmNFYBl大豆干旱脅迫下表型結果圖21為轉GmNFYBl大豆在干旱地區生長表型結果圖22為轉GmNFYBl大豆在干旱地區生長表型統計結果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述實施例中所使用的實驗方法如無特殊說明,均為常規方法。下述實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試劑等,如無特殊說明,均可從商業途徑得到。實施例UGmNFYBl的獲得Trizol試劑提取大豆(Glycine max)(東農50,武天龍,楊慶凱,馬占峰,吳宗璞,趙淑文,高鳳蘭,李文濱,張國棟,楊琪,孟慶喜,王金陵.東農小粒豆I號大豆新品種選育報告,[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1994,(25) 1:104 ;公眾可從東北農業大學獲得,一下簡稱為野生型大豆)。葉片總RNA,反轉錄合成cDNA第一條鏈作為模板,以正義引物GGTCTAGACAAAGGTGCATTGGTGGT (下劃線部分為Xba I酶切位點,序列3),反義引物ATGAGCTCCGTACAAGCATTCAAGGGA (下劃線部分為Sac I酶切位點,序列4),進行PCR反應,PCR 條件為 94°C 5min ;35 個循環94°C 30s, 60°C 30s, 72°C 2. 5min ;72°C 5min。將 PCR 產物在0. 8%瓊脂糖凝膠上電泳檢測,結果表明PCR產物為522bp。經測序,該PCR產物具有序列表中的序列I自5’末端第22-665位核苷酸序列。該PCR產物的基因的編碼區為序列表中的序列I自5’末端第93-617位核苷酸,該基因命名為GmNFYBl,該基因編碼的蛋白命名為GmNFYBl,該蛋白的氨基酸序列為序列表中序列2。實施例2、轉GmNFYBl擬南芥的獲得及功能研究一、植物表達載體pCAMBIA— GmNFYBI的構建將載體pCAMBIA3301載體(由澳大利亞CAMBIA公司出售)和pBI121 (購自CL0NETECH公司)分別使用限制性內切酶HindIII和EcoRI雙酶切,回收酶切后為11257bp的pCAMBIA-D3載體大片段和酶切后3032bp的pBI121載體小片段,將二者連接構建表達載體 pCAMBIA-pBI121。
將實施例I獲得的PCR產物經過Xba I和Sac I酶切,得到的片段與經過同樣酶切的pCAMBIA-pBI121載體片段相連接,將連接產物轉化大腸桿菌,得到轉化子,提取轉化子的質粒,送去測序,結果為該質粒為將序列表中序列自5’末端第22-665位核苷酸插ApCAMBIA—pBI121的Xba I和Sac I識別位點間得到的重組載體,將該重組載體命名為pCAMBIA-GmNFYBl,該載體的啟動子為CaMV35S。二、轉GmNFYBl擬南芥的培育I、轉GmNFYBl擬南芥的獲得將上述獲得的植物表達載體pCAMB I A-GmNFYB I采用凍融法轉化到根瘤農桿菌LBA4404 (Invitrogen公司,產品編號18313015)中,得到的轉化子提取質粒,送去測序,結果為該質粒為pCAMB IA— GmNFYB I,將含有該質粒的重組菌命名為LBA4404/pCAMBIA-GmNFYBI。采用農桿菌介導法將重組菌LBA4404/pCAMBIA-GmNFYBI侵染野生型擬南芥(Columbia生態型)(以下簡稱野生型擬南芥,郝林,徐昕,曹軍.一種擬南芥突變體對高濃度CO2反應的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003,14(12) :2359 236.公眾可從東北農業大學獲得),得到65株TO代轉GmNFYBl擬南芥。I)、制備轉化用的農桿菌菌液共轉化農桿菌接菌LBA4404/pCAMBIA-GmNFYBI于有YEP培養液的試管中IOul IOml接種。28°C,220rpm搖過夜,約30小時,待已搖活的菌按(I :400)及750ul菌液轉至300毫升YEP(RifR,StrR,KanR)培養基中。Rif (利福平)在培養基中的濃度為25mg/L,Str(鏈霉素)在培養基中的濃度為50mg/L,Kan (卡那霉素)在培養基中的濃度為50mg/L。培養28°C,220rpm約14小時,測OD值,用YEP+Rif+StrR作為空白對照,當菌液達到0D600為
I.5-3.0之內時,可收集菌體于50ml離心管(滅菌),4°C,4000g離心IOmin0用5%蔗糖(含0. 02%Silwet)稀釋至0D600約為0. 8-1. 0左右即。選取上述配好的溶液2ml,充分打碎管底部的菌體,再將混勻的菌體溶入50ml溶液中,混勻后再加入Silwet (100%) 120ul終濃度為 0. 02%。2)、澆水轉化前一天將需要做轉化的野生型擬南芥Columbia生態型的苗澆水澆透。3)、轉化將野生型擬南芥植株的花序在制備好的菌體重懸溶液中浸泡30s,于弱光下生長(暗培養),得到TO代轉GmNFYBl擬南芥的苗。
4)、標記好,將65株TO代轉GmNFYBl擬南芥的苗平放于盒子內,上蓋封口膜封好,避光培養24hrs,I天后,將植株立起正常培養,澆水。共獲得65株TO代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2、轉GmNFYBl擬南芥的鑒定I)分子鑒定提取65株TO代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的葉片的基因組DNA作為模板,用正義引物GGTCTAGACAAAGGTGCATTGGTGGT,反義引物ATGAGCTCCGTACAAGCATTCAAGGGA 進行 PCR 鑒定,結果顯示得到522bp的片段為陽性,共得到24株陽性TO代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轉化率為36. 92%。采用同樣的方法將空載體pCAMBIA—pBI121轉入野生型擬南芥中,得到轉空載體擬南芥。經過上述方法鑒定,轉空載體擬南芥未有擴增片段。 2)⑶S染色鑒定選取編號為53、57和2三個株系(L53,L57, L2)的陽性TO代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進行GUS染色分析,轉GmNFYBl擬南芥的種子滅菌后播種于MS培養基上生長,4°C處理3天,然后轉入生長室。生長16天的苗用于誘導表達的處理。通過無菌操作,將要檢測的植株小心取出,轉移至⑶S染液中,使材料和染液的體積比小于1:5,放入37°C溫育過夜。待GUS滲入材料后,將材料轉入透明液中透明,以脫掉葉綠素,放置于室溫下5小時,直到綠色完全去除。最后,將經透明處理后的植物材料在解剖鏡下觀察,有⑶S表達的部位呈現出穩定且不溶于透明液的藍色,照相保存圖像,并且由Adobe Photoshop作適當處理。以野生型擬南芥和轉空載體擬南芥為對照。結果如圖I所示,其中A :陽性TO代轉GmNFYBl擬南芥種子剛發芽的GUS染色結果;B :陽性TO代轉GmNFYBl擬南芥幼苗和種子;C :陽性TO代轉GmNFYBl擬南芥幼苗;D :陽性TO代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蓮座葉;E :陽性TO代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葉片;F :陽性TO代轉GmNFYBl擬南芥蓮座葉和根;G :陽性TO代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的花序。編號為53,57和2三個株系(L53,L57, L2)的陽性TO代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的葉片均有藍色出現,野生型擬南芥則無藍色。野生型擬南芥和轉空載體擬南芥結果無顯著差別。3) PT篩選濃度(I)將野生型的擬南芥種子,分別播種于含Omg/L、lmg/L、3mg/L、5mg/L、7mg/L、10mg/LPPT的MS培養基上,在培養室(溫度為22 °C ± 2 °C,光照強度為0. 3 0. 4mmo lm-2 s_l)生長光/暗周期為16h/8h條件下讓其萌發,根據萌發結果,確定過表達陽性苗的有效篩選濃度,結果為5mg/mL的PPT為有效篩選濃度。(2)篩選轉化子將編號為53、57和2的TO代轉GmNFYBl擬南芥種子于4°C低溫處理3d后,加入10%的次氯酸鈉,搖勻,8-10分鐘,用無菌水清洗2次。然后加入75%的乙醇,搖勻,30s。用無菌水清洗5次,然后均勻播種于含有5mg/mLPPT的培養基中。移入生長室6天后觀察并統計生長的健康綠色幼苗的數目。將正常綠色幼苗從培養基中取出,置于土 蛭石(3:1)中培養。經50天左右的生活周期,篩選得到Tl代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以上實驗表明外源基因GmNFYBl已經整合到編號為53、57和2三個株系(L53, L57, L2)的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的基因組中,并在轉錄水平上得到有效的表達。
將編號為53、57和2的三個株系(L53,L57, L2)陽性TO代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所結的種子及該種子所長成的植株稱為Tl代,將Tl代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所結的種子及該種子所長成的植株稱為T2代。三、轉GmNFYBl擬南芥的T2代功能分析A :干旱處理I、轉基因擬南芥植株表型觀察將上述獲得的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的種子滅菌后播種于MS培養基上,16h光/8h暗(長日照),25°C生長10天,然后轉移到土里,獲得30株T2代轉GmNFYBl擬南芥苗。抗旱處理不澆水15天。以野生型擬南芥和轉空載體擬南芥為對照,各株系均為30株,實驗重復三次。
取經過干旱處理后的編號為53,57,2的三個株系(L53,L57,L2)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4周齡苗(GmNFYBl)與野生型擬南芥4周齡苗(野生型)拍照,結果如圖2所示,從圖2中可以看出,與野生型擬南芥相比,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根變長。野生型擬南芥和轉空載體擬南芥結果無顯著差異。2、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對甘露醇(Minnitol)脅迫處理的根長變化將上述獲得的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的種子滅菌后播種于MS培養基上,16h光/8h暗,25°C條件下生長,待I周后獲得50株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然后將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苗分別轉移到含有OmM甘露醇(Mannitol ),IOOmM甘露醇,200mM甘露醇的MS培養基中生長,待I周后測量根長,以野生型擬南芥苗和轉空載體擬南芥苗為對照,各株系均為50株,實驗重復三次,結果取平均值。采用ImageJ軟件(http://rsbweb.nih. gov/i j/)統計根長平均變化。結果如圖3所示,含有OmM甘露醇的MS培養基中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TG)的根長為3. 01cm,野生型擬南芥(CK)的根長為3. 05cm ;含有IOOmM甘露醇的MS培養基中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TG)的根長為2. 51cm,野生型擬南芥(CK)的根長為I. 86cm ;含有200mM甘露醇的MS培養基中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TG)的根長為2. 59cm,野生型擬南芥(CK)的根長為I. 58cm ;野生型擬南芥和轉空載體擬南芥結果無顯著差異。對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和野生型擬南芥的處理后的根長照相,拍照觀察,結果如圖4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隨著培養基中甘露醇的濃度升高,(OmM Mannitol, IOOmM Mannitol, 200mM Mannitol)野生型植株的根長明顯變短,而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根長隨著濃度變化0mMMannitol時,轉基因擬南芥植株根長比野生型植株根長相接近,較野生型植株長。在IOOmM Mannitol、200mMMannitol濃度時,轉基因擬南芥植株根長較野生型植株根長長。采用上述的方法對編號為53、57和2的三個株系(L53,L57, L2)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苗(L57、L53、L2)分別轉移到含有300mM甘露醇的MS培養基中生長,待7d后,拍照觀察,結果如圖5所示,野生型擬南芥植株(WT)開始葉片出現黃白色,根長變得更短,而編號為57、53、2的三個株系(L53,L57, L2)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苗還是表現綠色葉片。3、轉GmNFYBl擬南芥種子對ABA (脫落酸)脅迫處理將上述獲得的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TG)的種子滅菌后分別播種在含有不同濃度ABA (脫落酸)的MS培養基上(ABA濃度分別為0 u MABA, 0. 5 u MABA, l.Ou MABA, I. 5u MABA, 2. 0 u MABA),16h 光 /8h 暗,25°C 條件下生長 6 天,統計萌芽率。以野生型擬南芥(CK)和轉空載體擬南芥為對照,每個株系50株,實驗重復三次,結果取平均值。結果如圖6所示 在ABA濃度為0 ii M時,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和野生型擬南芥的萌芽率分別為100%和100% ;在ABA濃度為0. 5 ii M時,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和野生型擬南芥的萌芽率分別為95. 37%和93. 26% ;在ABA濃度為I. 0 ii M時,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和野生型擬南芥的萌芽率分別為93. 75%和91. 35% ;在ABA濃度為I. 5 ii M時,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和野生型擬南芥的萌芽率分別為89. 33%和75. 61% ;在ABA濃度為2. 0 ii M時,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和野生型擬南芥的萌芽率分別為88. 89%和68. 25% ;野生型擬南芥和轉空載體擬南芥結果無顯著差異。從圖中可以看出,T2代轉GmNFYBl擬南芥和野生型擬南芥同樣在含有ABA的培養基中生長被大部分的抑制。但是轉基因的擬南芥種子抑制程度更小一些。初步認定轉GmNFYBl基因擬南芥植株的種子發芽和ABA有關。4、轉GmNFYBl擬南芥植株對甘露醇(Minnitol)脅迫處理的脯氨酸含量變化脯氨酸是最重要的和有效的有機滲透調節物質,干旱脅迫時可造成植物體內脯氨酸的大量積累。這些積累的脯氨酸可以防止原生質的水分散失,同時可以增強蛋白質的水合作用。其含量的高低可以作為植物抗旱的指標。將上述獲得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的種子滅菌后播種于MS培養基上,16h光/8h暗,25°C條件下生長,待I周后獲得50株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然后將編號為53的L53株系的T2代轉GmNFYBl擬南芥轉移到分別含有0mM、100mM、200mM甘露醇的MS培養基中生長7天。檢測擬南芥植株中游離脯氨酸含量,方法如下1)標準曲線的制作(I)取7支具塞刻度試管按下表I加入各試劑。混勻后在沸水中加熱40min。表I標準曲線的制作
權利要求
1.一種蛋白,是如下I)或2)的蛋白質 O由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組成的蛋白質; 2)將序列2的氨基酸序列經過一個或幾個氨基酸殘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與植物耐逆性相關的由I)衍生的蛋白質。
2.權利要求I所述蛋白的編碼基因。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編碼基因,其特征在于所述編碼基因為如下1)、2)、3)、4)或5)的基因 1)序列表中序列I所不的DNA分子; 2)序列表中序列I自5’末端的第22-665位核苷酸所不的DNA分子; 3)序列表中序列I自5’末端的第93-617位核苷酸所不的DNA分子; 4)在嚴格條件下與I)或2)或3)限定的DNA分子雜交且與植物耐逆性相關蛋白編碼基因的DNA分子; 5)與I)或2)或3)限定的DNA序列至少具有90%同源性且與植物耐逆性相關蛋白編碼基因的DNA分子。
4.含有權利要求2或3所述編碼基因的重組載體、轉基因細胞系、重組菌或表達盒。
5.擴增權利要求2或3所述編碼基因全長或任一片段的引物對。
6.權利要求I所述蛋白、權利要求2或3所述編碼基因、權利要求4所述重組載體、轉基因細胞系、重組菌或表達盒在調控植物耐逆性和/或植物育種中的應用。
7.權利要求I所述蛋白、權利要求2或3所述編碼基因、權利要求4所述重組載體、轉基因細胞系、重組菌或表達盒在調控植物產量中的應用。
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應用,其特征在于 所述調控植物耐逆性為提高植物耐逆性,所述耐逆性具體為耐旱性; 所述調控植物產量為提高植物產量, 所述植物具體為雙子葉植物或者單子葉植物,所述雙子葉植物進一步具體為擬南芥或大豆。
9.一種培育轉基因植物的方法,為將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編碼基因導入目的植物得到的轉基因植物,所述轉基因植物耐逆性高于所述目的植物;所述耐逆性具體為耐旱性; 所述目的植物具體為雙子葉植物或者單子葉植物,所述雙子葉植物進一步具體為擬南芥或大豆。
10.一種培育轉基因植物的方法,為將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編碼基因導入目的植物得到的轉基因植物,所述轉基因植物的產量高于所述目的植物; 所述產量通過提高株高、主莖節數、有效分枝、有效莢數、單株粒數、單株粒重和/或百粒重體現; 所述目的植物具體為雙子葉植物或者單子葉植物,所述雙子葉植物進一步具體為大豆。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大豆核因子蛋白及其編碼基因與應用。本發明提供的蛋白,命名為GmNFYB1,來源于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東農50,是如下1)或2)的蛋白1)由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殘基組成的蛋白質;2)將序列2的氨基酸序列經過一個或幾個氨基酸殘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且與植物耐逆性相關的由1)衍生的蛋白質。本發明的實驗證明轉入大豆GmNFYB1(大豆核因子結合蛋白)的轉基因植物在干旱脅迫下,轉基因植株根更長、脯氨酸含量更大、且產量更高。
文檔編號C12N1/21GK102964437SQ20121046207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16日
發明者李文濱, 王志坤, 李永光, 李勝暢 申請人:東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