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溶藻菌及其在受藍藻污染水體修復中的應用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屬于微生物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株溶藻菌及其在受藍藻污染水體修復中的應用。本發明菌株是從池塘水體中分離純化獲得的一株溶藻細菌,通過形態學、生理生化實驗和16SrRNA分子鑒定,分類命名為NJXZC-01芽孢桿菌Bacillussp.菌株于2013年5月9日保藏于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號為CGMCG?No?7575。經小鼠喂養試驗證明該菌株所產色素無急性毒性,可培養用于藻類污染水體的修復。
【專利說明】一株溶藻菌及其在受藍藻污染水體修復中的應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屬于微生物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株溶藻菌及其在受藍藻污染水體修復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全球水體富營養化的加劇,有害藻類水華的暴發日趨頻繁,其造成的環境和經濟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尋求有效的水華防治途徑勢在必行。
[0003]溶藻細菌是在天然水體中大量存在的,并對水體里的藻類具有抑制或致死作用的一類細菌的總稱。溶藻細菌的研究在國外已有數十年歷史,早在1924年,Geitler報道一種粘細菌polyangiumparasitium寄生在剛毛藻Cladophora上,使藻死亡。溶藻細菌再國內外文獻中陸續有一些報道,主要有:粘細菌(Myxobacter)、卩遼胞菌屬(Cytophaga)、 纖維弧菌屬(Cellvibrio)、節桿菌(Arthrobacter)、屈撓細菌屬(Flexibacter)、蛭弧菌(Bdellovibriobacterious)、桿菌(Bacillus)、黃桿菌屬(Flavobacterium)、弧菌 (Vibrio)、腐生螺旋體屬(Saprospira)、假單胞菌屬(Pseudomonas)、鞘氨醇 單胞菌屬 (SphIngomonas)、交替單胞菌(Alteromonas)、交替假單胞菌(Pseudoalteromonas)等。這些細菌多為革蘭氏陰性菌,它們的作用范圍較廣泛,既有藍藻也有硅藻和甲藻。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水體藻類污染嚴重,提供一種可溶解藻類的芽孢桿菌(Bacillus sp)及其在受藍藻污染水體修復中的應用。
[0005]本發明的技術方案:
[0006]本發明所述溶藻菌株是自池塘水體中分離純化獲得的一株溶藻細菌NJXZC-01,通過形態學、生理生化實驗和16SrRNA分子鑒定,分類命名為芽孢桿菌Bacillus sp,菌株于 2013年5月9日保藏于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號為CGMCG No75750
[0007]本發明所述溶藻菌株NJXZC-Ol芽孢桿菌Bacillus sp.小鼠灌胃急性毒性試驗證明該菌株無毒。
[0008]本發明所述溶藻菌株NJXZC-Ol芽孢桿菌Bacillus sp.溶藻效果見【具體實施方式】。
[0009]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0]1.從藍藻污染水體中篩選獲得了一株能溶解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 microcystis ichthyoblabe 細菌 NJXZC-01 菌株。
[0011]2.菌株具有無毒、安全性高的特點,可在藍藻污染水體修復中應用。
[0012]3.本發明利用微生物資源采用發酵工程技術將農業資源轉化為水質凈化劑,解決了藍藻污染問題。【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本發明所涉水體溶藻菌的富集培養圖
[0014]圖2是本發明菌株的菌落圖
[0015]圖3是本發明菌株溶藻效果圖,右I為對照,其余為不同菌懸液濃度下的溶藻效果
[0016]圖4菌株在顯微鏡下1000倍觀察的個體形態圖
[0017]圖5是本發明菌株與相關菌株的系統發育樹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8]1.溶藻菌株的分離與篩選所需材料:
[0019](I)主要試劑
[0020]
【權利要求】
1.一株溶藻細菌,其特征是從池塘水體中分離純化獲得,通過形態學、生理生化實驗和 16SrRNA分子鑒定,命名為NJXZC-Ol芽孢桿菌sp.,小鼠喂養試驗證明該菌株無急性毒性,菌株于2013年5月9日保藏于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號為CGMCG No 7575。
2.權利要求1 所述的溶藻菌NJXZC-Ol芽孢桿菌sp.在受藍藻污染水體修復中的應用。
【文檔編號】C12N1/20GK103436459SQ201310222618
【公開日】2013年12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5日 優先權日:2013年6月5日
【發明者】吳向華, 欽佩 申請人: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