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發酵飼料
技術領域:
,特別涉及一種可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及其生產方法和應用。
背景技術:
:現代大規模養豬業和集約化飼料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養殖豬的生產速度越來越快,但豬肉的品質和風味卻在下降,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卻越來越追求消費高品質的豬肉。解決養豬業和飼料行業當前存在的這一問題,開發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是促進這兩大民生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技術實現要素:解決的技術問題:本發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種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及其生產方法和應用,該生物發酵飼料,是經固體培養基接種嗜酸乳桿菌、植物乳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和釀酒酵母混合發酵培養液,恒溫發酵,低溫烘干而成,與常規飼料相比,含有大量益生菌及發酵產物,在養豬生產中應用,替代5-10%的豆粕原料,有效地改善豬肉質,包括改善pH、系水力、滴水損失、肉色評分;提高肌內脂肪和風味氨基酸含量。技術方案:一種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的生產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備步驟為:把嗜酸乳桿菌(Lactobacillusacidophilus)、植物乳桿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枯草芽孢桿菌(Bacillussubtilis)和釀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分別進行液體發酵培養,所獲得的發酵培養液混合后進行固體發酵培養,30-35℃恒溫發酵,低溫60-65℃烘干,制成固體生物發酵飼料;所述固體培養基由以下組分組成:玉米5-10份;麩皮10-15份;豆粕75-85份。優選的,上述嗜酸乳桿菌、植物乳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和釀酒酵母經液體發酵后的OD600值分別為2.0、2.3、2.6、2.8。優選的,上述嗜酸乳桿菌、植物乳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和釀酒酵母的發酵培養液按體積比1:1:1:2混合。優選的,上述固體發酵培養方法為:按固體培養基基質重量1%-2%接種混合發酵培養液;固體發酵用培養基按質量比玉米8%;麩皮12%;豆粕80%配制,再按固體發酵用培養基與水按質量比1:0.3混勻得固體培養基基質;在30-35℃溫度發酵48h。上述方法制備得到的生物發酵飼料。上述生物發酵飼料在養豬生產中改善豬肉品質中的應用。上述生物發酵飼料替代豬飼料中豆粕原料質量比為5%-10%。有益效果:①本發明的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益生菌及其代謝產物活性高,改善了飼料的營養組成,提高了飼料利用率。②本發明的低溫烘干,避免了因高溫烘干,引起益生菌及其代謝產物活性降低現象。③本發明的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有效地改善豬肉品質,包括改善pH、系水力、滴水損失、肉色評分;提高肌內脂肪和風味氨基酸含量。④本發明的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可替代豬飼料中豆粕原料質量比為5%-10%。具體實施方式:實施例1一種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及其生產方法:車間工人按配方玉米8wt.%;麩皮12wt.%;豆粕80wt.%配料,攪拌機混合7分鐘,混合均勻后,按固體培養基基質重量1%-2%接種嗜酸乳桿菌、植物乳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和釀酒酵母混合發酵培養液,再與水按質量比1:0.3混勻,在30-35℃溫度,發酵48h后,在60-65℃溫度烘干,并經冷卻,獲得成品。混合發酵培養液生產方法為:把嗜酸乳桿菌、植物乳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釀酒酵母分別進行液體發酵培養,四種菌OD值分別達到2.0、2.3、2.6、2.8,按體積比1:1:1:2混合,獲得混合發酵培養液。本實施例的特點在于固體培養基配料簡單,易生產。用混合發酵培養液發酵,改善了飼料原料營養成分,降低了豆粕中的抗營養因子如抗原蛋白、脲酶活性。恒溫發酵,低溫烘干,保存了其中嗜酸乳桿菌、植物乳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釀酒酵母和其代謝產物如蛋白酶、淀粉酶、纖維素酶活性。而目前飼料行業中廣泛采用的方法是將發酵料高溫120-140℃烘干,使其活性成分大大下降。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的活性成分與烘干發酵料、全價配合料相比,含有高活性的嗜酸乳桿菌、植物乳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釀酒酵母、蛋白酶、淀粉酶、纖維素酶。國內目前一般是純的豆粕發酵,本發明配方無論是益生菌含量還是酶產量都較單純的豆粕發酵高,并且該組合烘干耗能少,得率高。指標組合配方生物發酵飼料純豆粕發酵物水份(%)12.412.4嗜酸乳桿菌(cfu/g)1.4x1071.2x105植物乳桿菌(cfu/g)2.3x1072.0x106枯草芽孢桿菌(cfu/g)6.5x1085.6x108釀酒酵母(cfu/g)1.3x1081.8x106蛋白酶(u/g)10895淀粉酶(u/g)12087纖維素酶(u/g)280260產品得率(%)9693能耗費用(元/噸)220260實施例2一種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及其生產方法:車間工人按配方玉米6wt.%;麩皮14wt.%;豆粕80wt.%配料,攪拌機混合7分鐘,混合均勻后,按固體培養基基質重量1%-2%接種嗜酸乳桿菌、植物乳桿菌、枯草芽孢桿菌和釀酒酵母混合發酵培養液,再與水按質量比1:0.3混勻,在30-35℃溫度,發酵48h后,在60-65℃溫度烘干,并經冷卻,獲得成品。混合發酵培養液生產方法為:把嗜酸乳桿菌、植物乳桿菌、枯草芽孢桿菌、釀酒酵母分別進行液體發酵培養,四種菌OD值分別達到2.0、2.3、2.6、2.8,按體積比1:1:1:2混合,獲得混合發酵培養液。本實施例的特點在于固體培養基配料簡單,易生產。用混合發酵培養液發酵,改善了飼料原料氨基酸組成,降低了豆粕中的抗營養因子如抗原蛋白、脲酶活性。而目前飼料行業中廣泛采用的方法是將未發酵原料直接使用,飼料氨基酸組成不佳,含有抗營養因子,飼料利用率低。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與未發酵原料和全價配合飼料相比的氨基酸組成改善。從上表中可以看出,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與未發酵原料和全價配合飼料相比的小分子酸溶蛋白含量提高,降低了未發酵原料的大分子抗原蛋白含量和抗營養因子抗胰蛋白酶抑制劑的含量。實施例3驗證實施例1對杜長大外三元育肥白豬肉品質的應用效果(1)試驗方法:選擇體重相近,80kg左右杜長大外三元育肥白豬6圈,每圈10頭,共60頭。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30頭(3圈),試驗期為45日。試驗組按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5%替代全價配合飼料,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全價配合飼料料按質量比為1:19;對照組飼喂常規配合飼料。試驗開始和結束時均稱重,試驗期間記錄飼料消耗量,試驗結束時每圈隨機屠宰4頭,即試驗組和對照組各屠宰12頭進行肉質測定。(2)測定指標始均重、末重、日增重、料肉比;宰前活重、胴體重、屠宰率、背膘厚、眼肌面積和瘦肉率、pH45min、pH24h、肉色評分、滴水損失、蒸煮損失、肌內脂肪含量、氨基酸含量。(3)試驗結果指標單位試驗組對照組始均重Kg79.679.1末均重kg114.4109.2日增重g773669料肉比-2.86:13.02:1宰前均重kg114109.2胴體重kg84.978.7屠宰率%74.4771.12平均背膘厚mm20.9323.16眼肌面積2cm62.058.0瘦肉率%64.8261.14pH45min-6.376.10pH24h-5.625.431h肉色評分-3.52.524h肉色評分-3.52.5大理石紋評分-2.52.0滴水損失%4.585.71蒸煮損失%21.1124.26肌內脂肪%3.212.19谷氨酸%14.2813.26蛋氨酸%3.262.85胱氨酸%2.101.58組氨酸%5.034.06精氨酸%5.475.05(4)結果分析由上表可見,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日增重提高,料肉比降低,胴體平均背膘厚變薄,屠宰率提高,肉色改善,滴水損失和蒸煮損失降低,肌內脂肪及風味氨基酸胱氨酸和組氨酸含量提高。以上結果表明,實施例1所述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飼喂杜長大外三元育肥豬起到促進生長,提高飼料利用率,改善豬肉品質的作用。實施例4驗證實施例2對雜交黑豬肉品質的應用效果(1)試驗方法:選擇體重相近,65kg左右雜交黑豬(杜洛克×皮梅豬)6圈,每圈8頭,共48頭。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每組24頭(3圈),試驗期為60日。試驗組按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10%替代全價配合飼料,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全價配合飼料料按質量比為1:9;對照組飼喂常規配合飼料。試驗開始和結束時均稱重,試驗期間記錄飼料消耗量,試驗結束時每圈隨機屠宰4頭,即試驗組和對照組各屠宰12頭進行肉質測定。(2)測定指標始均重、末重、日增重、料肉比;宰前活重、胴體重、屠宰率、背膘厚、眼肌面積和瘦肉率、pH45min、pH24h、肉色評分、滴水損失、蒸煮損失、肌內脂肪含量、氨基酸含量。(3)試驗結果(4)結果分析由上表可見,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日增重提高,料肉比降低,胴體平均背膘厚變薄,屠宰率提高,肉色改善,滴水損失和蒸煮損失降低,肌內脂肪及風味氨基酸胱氨酸和組氨酸含量提高。以上結果表明,實施例2所述改善豬肉品質的生物發酵飼料,飼喂雜交黑豬起到促進生長,提高飼料利用率,改善豬肉品質的作用。以上為對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的描述,通過對本發明實施例的上述說明,僅適用于幫助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發明。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實施例,在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例均會有多種修改,并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