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茶葉制備方法,更具體地說,尤其涉及一種梅占紅茶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梅占是一種茶樹的名稱,又名大葉梅占,高腳烏龍,無性系,小喬木型,中葉類,中芽種,分枝密度中等。梅占植株較高大,樹姿直立,主干較明顯,老樅梅占高者可達1.6米,冠1.1米,分枝頗盛,只略低于水仙,葉厚,葉長成橢圓形,色呈濃綠,深于肉桂,清于鐵觀音。梅占的原產地是福建省安溪縣蘆田鎮三洋村,已有10O多年栽培史,主要分布在福建南部、北部茶區,臺灣省有引種。20世紀60年代后,福建全省和廣東、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江蘇、廣西等省區有引種栽培。1985年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為國家品種,編號GS13004-1985。
梅占植株小喬木型,大葉類,中芽種。樹姿直立,主干明顯,分枝較稀,節間甚長;葉長橢圓形,葉色深綠,葉面平滑內折,葉肉厚而質脆,葉緣平鋸齒疏淺。開花多,結實少。育芽能力強,芽梢生長迅速,但易于硬化。一年生長期7個月左右。適應性強,產量較高,在不同產地能適應制各種茶類。制烏龍茶香味獨特,品質較佳;制紅、綠茶,香高味醇,具蘭花香。樹姿直立,主干明顯,分枝較稀,節間甚長;葉長橢圓形,葉色深綠,葉面平滑內折,葉肉厚而質脆,葉緣平鋸齒疏淺。開花多,結實少。育芽能力強,芽梢。
梅占春茶一芽二葉干樣約合氨基酸3.6%、茶多酚27.5%、兒茶素總量18.1%、咖啡堿4.4%。梅占生長適應性強,產量較高,在不同產地能適應制各種茶類,她不僅適制烏龍茶,還適制紅茶和綠茶,制烏龍茶,香味獨特,品質較佳,而制紅茶,香高似蘭花香,味厚;制炒青綠茶,香氣高銳,滋味濃厚。
梅占茶由于茶多酚、兒茶素總量、咖啡堿含量較其他茶類較高,對制作技術要求高,否則苦澀味較重。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工藝科學,操作方便,能有效去除梅占茶葉苦澀味的梅占紅茶的制備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梅占紅茶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1)選材,選擇當天從梅占茶樹上采摘的離體鮮葉作為原料;
(2)萎調,采用萎凋槽萎凋原料,溫度20℃-30℃,萎凋時間7-15小時;
(3)揉捻,采用揉捻機對原料先空揉3-4分鐘,然后再加壓揉捻10-12分鐘;
(4)解塊,采用解塊機對揉捻后打結成團的原料進行解塊;
(5)發酵,將解塊后的原料鋪在發酵房內,鋪設厚度為6-10厘米,房內溫度保持在25℃-28℃,相對濕度94%以上,發酵時間為6-12小時,發酵過程每隔2小時翻動一次原料;
(6)干燥,將發酵好的茶坯原料采用炒茶機在280℃-320℃環境下炒9-12分鐘,然后在80℃-120℃環境下烘烤8-10小時;
(7)將干燥后的茶葉依序進行分級、拼配、包裝,得梅占紅茶。
上述的一種梅占紅茶的制備方法中,步驟(1)所述離體鮮葉為梅占茶一芽二葉或一芽三葉。
上述的一種梅占紅茶的制備方法中,步驟(2)具體為:萎調,采用萎凋槽萎凋原料,槽面采用竹篾織成的盛葉簾,竹篾之間的間隙為1-3毫米,原料在盛葉簾上攤開,厚度15-22厘米;春季時,先以自然風萎凋3小時,然后用加溫至20℃-30℃的加熱風,萎凋12小時;夏季時,以自然風萎凋7-8小時。
上述的一種梅占紅茶的制備方法中,春季采用加溫萎凋時,采用先加熱風萎凋2小時,后自然風萎調1小時的方式循環萎調12小時。
上述的一種梅占紅茶的制備方法中,步驟(4)中,解塊機解塊時,其滾筒轉速為450-500r/min。
上述的一種梅占紅茶的制備方法中,步驟(5)中,所述發酵房建在陰涼位置,且該區域的負氧離子含量要在每立方厘米3000個以上;所述發酵房面積為18-25平方米,地板采用瓷磚鋪貼,四周砌磚墻,頂部采用吊頂,房內空高為2.2-2.5米,在其中兩面相對的墻體上分別設置高1.2-1.5米,寬度1.3-1.8米的可開關的窗戶。
上述的一種梅占紅茶的制備方法中,步驟(5)中,發酵時間具體為:春茶發酵時間為8-12小時,夏秋茶為5-8小時。
上述的一種梅占紅茶的制備方法中,步驟(6)所述干燥具體為:將發酵好的茶坯原料采用炒茶機在280℃-320℃環境下炒9-12分鐘;然后在110℃-120℃環境下烘烤3小時,攤葉厚度為1.5-2cm;最后在80℃-90℃環境下烘烤5-6小時,攤葉厚度為2-2.5cm;烘烤后茶坯含水量為2-4%,烘烤完成后立即攤涼,當茶坯溫度降至比室溫高3-5℃時進入下一工序。
本發明采用上述工藝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述的優點:
(1)采用萎凋槽方法萎凋風量穩定,回風均勻,萎凋效果好。采用竹篾織成的盛葉簾衛生干凈環保,不會造成采用鐵絲盛葉簾使茶葉存在重金屬污染等問題。
(2)春季萎凋方法不同:春季多陰雨,采用加溫萎凋,萎凋時先自然風3小時,這種方式,在葉體慢慢散失水分時可以將葉梗水分逐步吸出,達到均勻萎凋的效果;然后采用加熱風2小時、自然風1小時循環萎凋的方式,保證萎凋效果,如果一直加溫,會造成葉片過快失水,葉梗失水慢,萎凋不均勻,使湯色口感差,同時由于梗含水分過多,揉捻時會發生斷梗,影響揉捻效果。采用這種方式,使得萎凋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萎凋質量非常穩定,茶葉加工質量很高。
(3)采用揉捻結合理條的工藝,在采用傳統工藝的同時,又確保茶體不結團,松散有序,使發酵均勻,避免后期因發酵不均勻而造成茶湯口感變差的問題。
(4)發酵房的建設需建在茶廠陰涼位置,有利于濕度的保持,同時在建茶廠環境考察時要把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要3000個以上作為必要條件,因茶葉在發酵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負氧離子參與才能將茶葉中苦澀的單寧等物質進行氧化還原或化學反應,解決茶葉沒有苦澀問題。
(5)采用煤氣電動滾筒炒茶機升溫至280℃-320℃高溫炒10分鐘,起到滅活作用,主要目的防止過度發酵,保持口感鮮爽、清香型特征,通過電動滾筒的轉動,同時起到定型的作用,使茶體條索緊結。
采用本發明工藝制出的紅茶,茶湯具有鮮爽、沒有陳腐味、沒有苦澀、生津回甘的特點。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任何限制。
本發明的一種梅占紅茶的制備方法,該方法包括下述步驟:
(1)選材,選擇當天從梅占茶樹上采摘的離體鮮葉作為原料;離體鮮葉為梅占茶一芽二葉或一芽三葉。要求鮮葉干凈、新鮮、無堆漚發熱現象。
(2)萎調,采用萎凋槽萎凋原料,槽面采用竹篾織成的盛葉簾,竹篾之間的間隙為1-3毫米,原料在盛葉簾上攤開,厚度15-22厘米;春季時,先以自然風萎凋3小時,然后用加溫至20℃-30℃的加熱風,采用先加熱風萎凋2小時,后自然風萎調1小時的方式循環萎調12小時;夏季時,以自然風萎凋7-8小時。萎凋后的含水量一般為63%,使萎凋的毛茶條索稍松扁,但香味較鮮醇,葉片柔軟,摩擦葉片無響聲,手握成團,松手不易彈散,嫩莖折不斷,葉色由鮮綠變為暗綠,葉面失去光澤,無焦邊焦尖現象,并且有清香。
(3)揉捻,采用50型雙動式揉捻機對原料先空揉3-4分鐘,然后再加壓揉捻10-12分鐘;揉捻適度的芽葉緊卷成條,無松散折疊現象;以手緊握茶坯,有茶汁向外溢出,松手后茶團不松散,茶坯局部發紅,有較濃的青草氣味。較長時間的揉捻,使茶體細胞充分破壞,與空氣接觸后,加快氧化還原和相關化學變化,改善苦澀口感,顯著提高茶葉質量。
(4)解塊,采用解塊機對揉捻后打結成團的原料進行解塊,解塊機解塊時,其滾筒轉速為450-500r/min。由于在揉捻的過程中,要通過加壓揉捻,茶體很容易打結成團,會影響茶葉的發酵效果,造成發酵不均勻,口感變差,采用解塊機解塊,可達到發酵均勻的效果。
(5)發酵,將解塊后的原料鋪在發酵房內,鋪設厚度為6-10厘米,房內溫度保持在25℃-28℃,相對濕度94%以上,春茶發酵時間為8-12小時,夏秋茶為5-8小時,發酵溫度一般由低至高,然后再降低。當葉溫平穩并開始下降時即為發酵適度。每隔2小時翻動一次,葉色由綠變黃綠爾后呈綠黃,待葉色開始變成黃紅色,即為發酵適度的色澤標志。從香氣來鑒別,發酵適度應具有熟蘋果香,青草氣味消失。若帶餿酸則表示發酵已經過度。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發酵房建在陰涼位置,且該區域的負氧離子含量要在每立方厘米3000個以上;所述發酵房面積為18-25平方米,地板采用瓷磚鋪貼,四周砌磚墻,頂部采用吊頂,房內空高為2.2-2.5米,在其中兩面相對的墻體上分別設置高1.2-1.5米,寬度1.3-1.8米的可開關的窗戶。地板鋪貼瓷磚后,將茶葉鋪地攤開發酵,由于地板涼爽,不會造成堆放發酵溫度上升太快造成發酵不均,同時有利于濕度的保持;每隔2小時翻動,可以促進空氣流通,有利于發酵均勻。為保持鮮爽,本發明的梅占紅茶采用輕發酵,發酵時間以春茶8-12小時,夏秋茶約5-8小時為宜,充分解決茶多酚27.5%、咖啡堿4.4%向單糖等方向轉化,比其他紅茶發酵時間長些。
(6)干燥,將發酵好的茶坯原料采用煤氣電動滾筒炒茶機在280℃-320℃環境下炒9-12分鐘;然后在110℃-120℃環境下烘烤3小時,攤葉厚度為1.5-2cm;最后在80℃-90℃環境下烘烤5-6小時,攤葉厚度為2-2.5cm;烘烤后茶坯含水量為2-4%,烘烤完成后立即攤涼,當茶坯溫度降至比室溫高3-5℃時進入下一工序。采用煤氣電動滾筒炒茶機高溫炒制茶坯,起到滅活作用,主要目的防止過度發酵,保持口感鮮爽、清香型特征,通過電動滾筒的轉動,同時起到定型的作用,使茶體條索緊結。
(7)將干燥后的茶葉依序進行分級、拼配、包裝,得梅占紅茶。
以上所舉實施例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僅用來方便說明本發明,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若在不脫離本發明所提技術特征的范圍內,利用本發明所揭示技術內容所作出局部更動或修飾的等效實施例,并且未脫離本發明的技術特征內容,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特征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