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食品滅菌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食品滅菌裝置,更詳細地說是指向比大氣壓高的壓力下進行食品加熱滅菌的食品滅菌室內連續地供給食品,進行食品滅菌的食品滅菌裝置。
已知有各種可將食品等連續地搬入高溫或高溫高壓的密閉滅菌室內,進行滅菌的滅菌裝置。該種裝置有例如在特開昭49—71177號公報、特開昭51—42391號公報、特昭64—51069號公報中公布的裝置。
但在這些滅菌裝置中,其滅菌室內必須設有能使被搬入的食品移動的搬運裝置。在被密閉的滅菌室內設置搬運裝置,存在使裝置的結構變得復雜且不易保持滅菌室內的無菌狀態等問題。
鑒于上述先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例如在先申請特愿平5—214191號中記載的,在被密閉的加熱滅菌室等內不設置搬運裝置,可將需要滅菌的食品連續地搬運的食品滅菌裝置,該裝置可將食品連續地送入在高溫高壓下進行食品滅菌的加熱器中進行食品滅菌。因為該食品滅菌裝置中以加熱器保持高溫高壓進行高效率的加熱滅菌,因此在與大氣連通的食品供給部及高溫高壓的加熱器之間設有調壓室。食品供給部與調壓室之間設有第1密閉閘門,在調壓室與加熱器之間設有第2密閉閘門。將食品從食品供給部送入加熱器中時,首先打開第1密閉閘門且第2密閉閘門處于關閉狀態,即,在食品供給部與調壓室處于連通狀態而調壓室與加熱器處于未連通狀態下,將食品送入調壓室內。然后關閉第1密閉閘門將調壓室關閉,使調壓室內的壓力(或壓力及溫度)上升至加熱器內的壓力(或壓力及溫度)。然后在第1密閉閘門關閉的情況下打開第2密閉閘門,使調壓室與加熱器連通,將食品送入高溫高壓的加熱器內,進行食品滅菌。
從而,在使調壓室內的壓力(或壓力與溫度)上升至加熱器內的壓力(或壓力與溫度)的一段時間內,成為不能將食品從食品導入部送入加熱器內的待機時間即浪費時間。調壓室內的壓力(或壓力與溫度)調整通過管線將蒸汽供給源供給的蒸汽導入來進行。該管線上裝有減壓閥門及控制閥門,將由減壓閥門減壓至一定壓力值的蒸汽通過打開控制閥門導入調壓室內。
但由于蒸汽源與調壓室分離等原因,為使調壓室內的壓力上升至與加熱器內的壓力相同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使上述待機時間延長,影響了滅菌裝置運轉效率的提高。
另外,將食品送入加熱室后,關閉第2閘門從而使調壓室關閉,通過閥門等減壓手段使調壓室內的壓力回復至常壓。然后打開第1密閉閘門,將后面的食品從食品供給部收容到調壓室內。
此處由于食品供給部與大氣連通且調壓室內為常壓,打開切斷食品供給部和調壓室的第1密閉閘門時,外界空氣容易流入調壓室內。其結果,因流入的外界空氣,使調壓室內溫度降低,從而為使以后調壓室內的壓力及溫度上升至加熱器的溫度所需要的時間增加,上述待機時間變長,影響了滅菌裝置運轉效率的提高。
另外,流入的外界空氣,即空氣也侵入加熱器內,影響了食品與蒸汽的接觸,產生了使滅菌效率降低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為鑒于上述問題點,通過減少調整調壓室內的壓力(或壓力及溫度)所需要的時間,使上述侍機時間減少,從而使食品滅菌裝置的運轉效率提高。
本發明的另一個目的為通過順利地進行向調壓室內供給加壓流體,使調整調壓室內的壓力(或壓力與溫度)所需要的時間減少,使上述待機時間減少,從而使食品滅菌裝置的處理能力提高。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為通過阻止或減少外界空氣向調壓室內的流入,而減少調整調壓室內的壓力與溫度所需要的時間,使上述待機時間減少,提高食品的滅菌裝置的處理能力。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食品滅菌裝置連續地配置有與大氣連通的食品導入部及,將食品在比大氣壓高的壓力下加熱滅菌的加熱滅菌室,在連接上述食品導入部與上述加熱滅菌室間的加壓流體管線上,設置有通過密閉閘門將上述食品導入部的下流部分及,上述加熱滅菌室的上流部分連結在一起的升壓用調壓室,向該升壓用調壓室內供給加壓流體的供給源及上述加熱用調壓室之間設有加壓流體罐。
另外本發明提供的食品滅菌裝置是連續地配置有與大氣連通食品導入部及,升壓用調壓室及,將食品在較大氣壓高的壓力下加熱滅菌的加熱滅菌室,可將具有開口部分的敞開容器中收容的食品從上述食品導入部連續地搬運入上述加熱滅菌室內的食品滅菌裝置,上述食品導入部的下流部分與上述升壓用調壓室通過密閉閘門連接,上述加熱滅菌室的上流側部分與上述升壓用調壓室通過另一個密閉閘門連接,在連接上述向升壓用調壓室中供給加壓流體的加壓流體供給源與上述加熱用調壓室的加壓流體供給管線上設有加壓流體罐。
另外,本發明提供的食品滅菌裝置是與大氣連通的食品導入部及,升壓用調壓室及,將食品在較大氣壓高的壓力下進行加熱滅菌的加熱滅菌室及,將被加熱滅菌的食品冷卻的冷卻室及,減壓用調壓室及,將食品排出的排出部分別通過密閉閘門連續地連接,能連續地將具有開口部分的剛性容器中收容的食品進行滅菌處理的食品殺菌裝置,上述食品導入部與上述加熱滅菌室與,上述冷卻室與上述排出部,被互相垂直或平行地配置,在上述食品導入部及,上述升壓用調壓室及,上述加熱滅菌室及,上述冷卻室及,上述減壓用調壓室及,上述排出部的上流側分別設置有可將上述剛性容器向下流側方向推出的推出裝置,各推出裝置的行程長度為上述1個剛性容器的大小以上,另外在連接向上述升壓用調壓室內供給加壓流體的加壓流體供給源及上述加熱用調壓室間的加壓流體供給管線上設有加壓流體罐。
另外,本發明提供的食品加熱滅菌裝置是連續地配置有與大氣連通的食品導入部及將食品在較大氣壓高的壓力下加熱滅菌的加熱滅菌室,在上述食品導入部與上述加熱滅菌室之間設有通過第1密閉閘門而連接的上述食品導入部的下流部分及,通過第2密閉門而連接的上述加熱滅菌室的上流部分的升壓用調壓室,在上述第1密閉閘門的食品導入部一側設有利用蒸汽形成氣簾的裝置。
另外,本發明提供的食品滅菌裝置是與大氣連通的食品導入部及、升壓用調壓室及、將食品在較大氣壓高的壓力下加熱滅菌的加熱滅菌室及、冷卻被加熱滅菌食品的冷卻室及、減壓用調壓室及、排出食品的排出部分別通過密閉閘門被連續地連接,可連續地對具有敞開部分的剛性容器中收容的食品進行滅菌處理的食品滅菌裝置,上述食品導入部及上述加熱滅菌室及上述冷卻室和上述排出部被互相垂直或平行地配置,在上述食品導入部及上述升壓用調壓室及,上述加熱滅菌室及,上述減壓用調壓室及,上述排出部的上流側分別設置有能將上述剛性容器向下流側方向推出的推出裝置,各推出裝置的行程長度為上述1個剛性容器的大小以上,在上述食品導入部與升壓用調壓室這間的密閉閘門的食品導入部一側設置有可利用蒸汽形成氣簾的裝置。
以下根據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首先說明本發明實施例1的食品滅菌裝置100。
本實施例的食品滅菌裝置100為對如圖2所示的剛性托盤90之類容器中直接收容的米飯、面食類、咖喱肉、燉肉等所謂蒸煮類食品的配菜(蔬菜等)等固態食品進行加熱滅菌的裝置。托盤90由不銹鋼等金屬制成,為裝有開口朝向上方的開口部分93的有底圓筒形狀。各個托盤90收容一定量的食品(如一人份的米飯),使許多個托盤90連續地通過食品滅菌裝置100內,進行食品的加熱滅菌。
托盤90的底板91上遍布形成的小孔92。因加熱滅菌的食品通過被裝載到底板91上而被收容到托盤90內,因而小孔92的大小形狀適于選擇食品不能穿過(不落下)為宜。借助該小孔92,蒸汽等加熱滅菌用流體可自由通過底板,使蒸汽等流體能無遺漏地與該底板91上裝載的食品接觸。
下面說明食品滅菌裝置100的主體。如圖1所示,食品滅菌裝置100從上流側開始按順序依次裝備有,與大氣連通的可導入收容有滅菌食品的托盤90的食品導入部1、將食品在較大氣壓高的壓力下加熱滅菌的加熱滅菌室3、冷卻被加熱滅菌食品的冷卻室4、從滅菌裝置排出被冷卻的食品的排出部6。
食品導入部1由用于裝載收容有食品的托盤的上流側的裝載部11及,將托盤90內的食品在常壓下預熱的下流側的預熱室12構成。另外,在加熱滅菌室3的上流側部分設置有以第2閘閥20隔開的升壓用調壓室2,在排出部6的上流側部分設置有以第5閘閥50隔開的減壓用調壓室5。
作為食品導入部1的下流部分的預熱室12,通過第一閘閥門,接續在作為加熱滅菌室3的上流部分的升壓用調壓室2上。另外,加熱滅菌室3的下流部分通過第3閘閥30,接續在冷卻室4的上流部分。另外,冷卻室4的下流部分通過第4閘閥40,接續在作為排出部6的上流部分的減壓用調壓室5上。從而,托盤90被從食品導入部1的裝載部11導入到食品滅菌裝置100中,通過推出裝置13、14、26、34、42、45、52,經過預熱室12,升壓用調壓室2、加熱滅菌室3、冷卻室4、減壓用調壓室5,被搬運至排出部6。
在食品導入部1的裝載部11上,通過圖中未示出的供給裝置,將2個收容有按規定單位滅菌的食品的托盤90、90并列裝載。在裝載部11的上流側設置有可將裝載部11上并列裝載的2個托盤90同時向下流方向(X方向)搬運的第一推出裝置13。該第1推出裝置13具有伸縮自如的T字形的推出桿13a,該推出桿13a,可將托盤90、90以并列狀態向下流方向(X方向)推入食品導入部1內,具有可將其搬運至預熱室12的下端部的行程長度。
另外,在預熱室12的下流側端部的外側,配置有第2推出裝置14。更詳細地說是指該第2推出裝置14插在預備加熱室12的下流側端部,與升壓用調壓室2相對,配置在預備加熱室12的外側位置。該第2推出裝置14與上述第1推出裝置13相同,具有伸縮自如的T字形的推出桿14a,該推出桿14a可按與利用上述第一推出裝置13來搬運托盤90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Y方向),即朝向升壓室2的方向上伸縮。另外,推出桿14a的伸縮行程長度設定為可延伸進入預熱到12的下流端部,且上述第1推出裝置12可將被搬運到預熱室11的下流端部的2個托盤90沿著Y方向以縱列狀態推擠,將其送入升壓用調壓室2內配置的轉臺內。
預熱室12處于大氣開放(連通)狀態即常壓狀態,其內部具有能將2個托盤90并列排放并可向下流方向引導的大小及形狀。
另外,在預熱室12中,安裝有如圖1模擬表示的蒸汽供給裝置15及脫氣裝置16。該蒸汽供給裝置15及脫氣裝置16的功能為可作為預熱裝置或氣簾的形成裝置。如圖3大致表示,蒸汽供給裝置15被安裝在預熱室12的下流端,即在分隔預備加熱室12與升壓用調壓室2的第1閘閥10的側方,從在預熱室12上開口的吹出口15a,沿著該閘閥10的預熱室12的側面,向預熱室12內供給蒸汽。另一方面,脫氣裝置16被安裝在預熱室12的上流側,使預熱室12內脫氣。
另外,預熱室12其上方被上板12a所覆蓋。上板12a的上流端部,與上述蒸汽供給裝置15的蒸汽吹出口15a相對成為朝向下方垂下的垂下部12b。該垂下部12b為使由蒸汽吹出口15a吹出的蒸汽向脫氣裝置16偏向(指向)的偏向板。另外,如圖3所示,在垂下部12b的下方殘留具有能使盤90通過的高度的空間。
從而,如圖3箭頭A所示,形成從預熱室12的下流端開始,沿著第1閘閥門10的預熱室12的側面的蒸汽流(由蒸汽形成的氣簾)。由此可防止外界空氣流入升壓用調壓室2內,同時在上述垂下部12b的下方也可形成上述的氣簾,可同時防止外界空氣流入預熱室12內。
作為變換例,也可在預備加熱室12內上下相對地安裝蒸汽供給裝置15與脫氣裝置16。
在升壓用調壓室2的上部連接有供給蒸汽的蒸汽供給管線21。該蒸汽供給管線經過控制開—關的控制閥門22,貯存蒸汽的蒸汽罐(加壓流體罐)23與鍋爐等蒸汽供給源(圖中未示出)連通。該蒸汽供給管線21,通過向升壓用調壓室2內供給由上述蒸汽供給源產生的蒸汽,使該升壓用調壓室2的壓力及溫度上升至加熱滅菌室3內的壓力。蒸汽罐23可暫時貯存由蒸汽供給源供給的蒸汽,其容量為升壓用調壓室2的容量的5—50倍,特別理想的為10—30倍。另外,蒸汽罐23內的蒸汽壓力為0.5—3.0kg/cm2,特別理想的是1.0—2.5kg/cm2(表壓)。控制閥門22通過圖中未示出的控制裝置,進行開—關控制,控制向升壓用調壓室2內的蒸汽供給。
在升壓用調壓室2內,配置有以上下方向延伸的軸線Z為中心轉動的轉臺24(參照圖4、圖5)。轉臺24為其縱向方向一側為敞放的大致為長方體形狀的箱體,具有內部可收容2個縱列狀態排列的托盤90的大小尺寸。從而,2個托盤90可以縱列狀態通過該敞開的一側(敞開部分24b)出入轉臺24。另外,在轉臺24縱向方向另一端側壁大致中央處形成有大致呈圓形孔24a。
另外,轉臺24的頂板24c覆蓋在轉臺24內收容的托盤90、90的上方開口。即,頂板24c位于開口于升壓用調壓室2內的蒸汽供給管線21的開口端21a及,轉臺24內收容的托盤90、90上方開口部分93之間,成為可防止由管線21開口端21a吹出的蒸汽直接吹向找盤90開口部分93的遮蔽板。
在轉臺24的底部裝有轉動軸25,轉臺24可以該轉動軸25為中心旋轉。即,該轉臺24可在敞開部分24b朝向預熱室12的第1位置(圖1及圖4)與敞開部分24b朝向加熱滅菌室3的第2位置之間以90°轉動。在第1位置,通過敞開部分24b,利用第2推出裝置14向升壓用調壓室2方向(Y方向)推出2個托盤90,托盤90可被收容入轉臺24內,另一方面在第2位置,通過敞開部分24b,后述第3推出裝置26將2個托盤90從轉臺24推至加熱滅菌室3內。
另外,在升壓用調壓室2的加熱滅菌室3的反對側的外部,配置有第3推出裝置26,可將圖5所示的在第2位置轉動的轉臺24內的托盤90推至加熱滅菌室4內。第3推出裝置26的伸縮自如的推出桿26a,其大小形狀為能夠穿過轉臺24的壁上所形成的孔24a,其行程長度要足夠將圖5表示的轉臺24內以縱列狀態收容的2個托盤90推至加熱滅菌室4內。
位于升壓用調壓室2的下流側的加熱滅菌室3,具有大致呈圓筒形狀的細長室內空間,在該空間內按規定間隔配置有遍及縱向全長的2根軌條31a、31b。托盤90通過第3推出裝置26從第3調壓室2被推至加熱滅菌室3,在該軌條31a、31b上順次向下流方向移動,兩軌條31a、31b的間隔以能支撐盤90的底部為宜。另外,在軌條31a、31b上,如圖3及圖4所示按規定間隔裝有引導構件35,使托盤90能夠沿著軌條31a、31b移動。即,由軌條31a、31b及引導構件35形成了向加熱滅菌室3內成列地運送托盤90的搬運路線。
在加熱滅菌室3中,安裝有為維持加熱滅菌室3內的壓力及溫度為所定壓力及溫度的加熱滅菌裝置32。圖1模擬表示的加熱滅菌裝置32可向加熱滅菌室3內供給蒸汽,維護加熱滅菌室3內的壓力及溫度為0.45—2.65kg/cm2,理想的是1.00—2.15kg/cm2(表壓),120—135℃。
在加熱滅菌室3的下流側端部上配置有與上述升壓用調壓室2內配置的轉盤24相同的轉臺33。另外,在加熱滅菌室3的下流側端部的,與冷卻室4相對的外側,配置有與第3推出裝置26相同的第4推出裝置34。轉臺33與推出裝置34具有與上述轉臺24及第3推出裝置26相同的功能。如上所述,加熱滅菌室3的下流側端部通過第3閘閥30,與在加熱滅菌室3平行延伸方向上配置的冷卻室4的上流側端部連接。
在冷卻室4的上流側端部配置有與上述升壓用調壓室2內配置的轉臺24相同轉臺41,另外,在冷卻室4的上流端部附近配置有與第3推出裝置26相同的第5推出裝置42。轉臺41及推出裝置42分別具有同上述轉臺24及第3推出裝置26相同的功能。
冷卻室4具有與加熱滅菌室3相同的構成。即具有大致呈圓筒形狀的細長室內空間,在該空間內按規定間隔配置有在縱方向上延長的2根軌條46a、46b。在轉臺41上以縱列狀態排列的被收容的2個托盤90,通過第5推出裝置42,在此軌條46a、46b上依次向下流方向移動,兩軌條46a、46b的間隔以能支撐托盤90的底部為宜。另外,在軌條46a、46b上也可按規定間隔安裝與上述引導構件35相同的引導構件(圖中未示出),使托盤90能夠沿著軌條46a、46b移動。
在冷卻室4內安裝有可維持冷卻室4內壓力為所定壓力及溫度的冷卻裝置43。如圖1模擬表示的冷卻裝置43,將80℃的空氣送入冷卻室4內,維持冷卻室4內的壓力及溫度為1.8kg/cm280℃。
在冷卻室4的下流側端部配置有與上述升壓用調壓室2內配置的轉臺24相同的轉臺44,并且在冷卻室4的下流側端部附近配置有與第3推出裝置26相同的第6推出裝置45。轉臺44及第6推出裝置45具有與上述轉臺24及第3推出裝置26相同的功能。
在冷卻室4的下流側端部通過閘閥40并列連接的減壓用調壓室5,與升壓用調壓室2的構成大致相同。即,設置有接受從冷卻室4送來的托盤90的轉臺51及,將該轉臺51內縱列收容的2個盤90、90推至排出部6的第7推出裝置52。與升壓用調壓室2的不同在于。設置有空氣供給管線(圖中未示出)以替代蒸汽供給管線21。
在排出部6的下流側設置有帶式傳送機等搬動裝置70,可將被搬運至排出部的已滅菌的食品分盤送至包裝工序(圖中未示出)。另外,排出部6、搬運裝置70及包裝工序,配置在凈化車間內。在包裝工序中,食品由托盤90出來,充填入作為制品容器的已滅菌的空容器內,如有必要,在向容器內注入已滅菌的液態食品后將容器密封。
另外,本發明中所說的蒸汽是指飽和蒸汽、過熱水蒸汽或用于加熱滅菌的各種蒸汽。
下面說明食品滅菌裝置100的運轉。
首先,通過圖中未示出的供給裝置,在食品導入部1的裝載部11上收容的2個托盤90、90以并列狀態裝載后,啟動第一推出裝置13,使并列狀態的托盤90被推出桿13a移至預熱室12的下流端部。
在預熱室12內,因為通過蒸汽供給裝置15供給蒸汽,在運入預熱室12中這段時間內,托盤90中收容的食品間隙中的空氣被蒸汽取代,使食品被預加熱。
接下來,在第2閘閥20關閉的狀態下,打開第1閘閥門使升壓用調壓室2與預熱室12連通,且轉臺24位于第1位置即圖1及圖4所示狀態。
此時,升壓用調壓室2,通過圖中未示出的減壓裝置被恢復至常壓,如上所述,因為沿著第1閘閥10的預熱室12的側面形成蒸汽的氣簾,所以冷空氣不會從預熱室12一側流入升壓用調壓室2內。
然后,伸長第2推出裝置14的推出桿14a,使以并列狀態移動至預熱室12下流端的托盤90向升壓用調壓室2的方向以縱列狀態推入轉臺24內。此時后面的托盤90有可能攀上前面的托盤90,轉臺24的頂板24c可防止這種攀附。
然后,在收縮推出桿14a的同時,使轉臺24逆時針旋轉90°處于第2位置即圖5所示狀態。與此同時或隨后關閉第1閘閥門以關閉升壓用調壓室2,打開控制閥門22,從罐70向升壓用調壓室2內導入蒸汽,使升壓用調壓室2內的壓力上升至與加熱滅菌室3內的壓力相等。如上所述,由于轉臺24的頂板24c位于管線21的開口端21a及托盤90的開口部分93之間,所以從管線21的開口端吹出的蒸汽直接與盤90內的食品接觸,不會將食品吹飛。
然后,打開第2閘閥門,啟動第3推出裝置26,伸長推出桿26a,將轉臺24上收容的托盤90、90推至加熱滅菌室3的托盤搬運線上。在搬運線上,被前面工序推出的托盤90以一列縱隊排列,如果向搬運線路上推入2個新的托盤90,則處于搬運線上最下流的2個托盤被推至轉臺33一側。此時轉臺3的敞開部分朝向搬運線一側,將被推出的2個托盤90收容入轉臺33內。
然后使轉臺33按順時針方向轉動90°,打開第3閘閥30的同時,啟動第4推出裝置34,伸長推出桿34a,將轉臺33內的托盤90、90向冷卻室4方向推入,將這2個托盤收容入敞開部分朝向第4推出裝置34的轉臺41內。
另外,2個盤90、90被從升壓用調壓室2推出后,立即關閉第2閘閥20,使升壓用調壓室2通過圖中未示出的減壓用閥門等手段,減壓至大氣壓。然后打開第1閘閥10,將后面的2個托盤90、90運入升壓用調壓室2內。
然后關閉第3閘閥30,使轉臺41逆時針方向轉動90°,轉臺41的敞開部分朝向冷卻室4內的搬運線方向。然后啟動第5推出裝置42,伸長推出桿42a,將轉臺41內的2個托盤90、90送至冷卻室4內的搬運線上。在冷卻室4內的搬運線上,由于托盤90是以一列縱隊排列,因此如果啟動第5推出裝置42,則與加熱滅菌室3的情況相同,最下流側的2個托盤被推入開口部分朝向搬運線的轉臺44內。
然后,使轉臺44順時針方向轉動90°。另外,關閉第5閘閥50,并且在轉臺51的開口部分朝向冷卻室4的狀態(圖1所示狀態)下,從空氣供給管線向減壓用調壓管5內供給空氣,該調壓室5與冷卻室4的壓力相等后,打開第4閘閥40,使減壓用調壓室5與冷卻室4連通,然后伸長第6推出裝置45的推出桿45a,將轉臺44上以縱列狀態收容的托盤90推入轉臺51內。
然后,收縮第6推出裝置45的推出桿45a,使其回到初始位置,同時使轉臺51按逆時針方向轉動90°,使轉臺51的開口部分朝向排出部6的方向,與此同時或隨后,關閉第4閘閥40以關閉減壓用調壓室5,啟動圖中未示出的減壓用閥門等減壓裝置,使減壓用調壓室5內的壓力減壓至大氣壓。
然后,在打開第5閘閥50的同時啟動第7推出裝置52,通過推出桿52a向排出部6內推出轉臺51內以縱列狀態收容的2個托盤90、90。
進入排出部6內的托盤90,通過帶式傳送機被運至進行無菌包裝的工序等下面的工序中(圖中未示出)。
在上述實施例1中,由于使用了蒸汽罐23,如下所述使升壓用調壓室的升壓時間減少,提高了裝置的運轉效率。
表1有罐 無罐調壓時間 1秒以內 約20秒每圈時間 8.5秒20秒運轉速度 約850個/小時 360個/小時在沒有蒸汽罐的情況下,調壓需要約20秒,如使用蒸汽罐,調壓只需要1秒,處理速度可從以前的360個/小時提高至現在的850個/小時。
下面參照圖6說明本發明實施例2的食品滅菌裝置200。因食品滅菌裝置200與上述實施例1中的食品滅菌裝置100的構成大致相同,所以對于相對應的部分,標記可代表裝置200的相同參照號碼,省略其說明,只說明其不同點。
由圖1及圖6可清楚知道,食品滅菌裝置100與食品滅菌裝置200之間的不同點在于,食品導入部1、201及,加熱來菌室3、203及,冷卻室4、204的連接方法不同。在食品滅菌裝置100中,食品導入部1及加熱滅菌室3及冷卻室4,按照食品導入部1內的托盤行進方向與加熱滅菌室3內的托盤行進方向與冷卻室4內的托盤行進方向互相平行的方式連接。因此,各連接部分通過使用2個推出裝置(如14及26)及轉臺(如24),將2個托盤以“曲柄”狀搬運。
相反,在食品滅菌裝置200中,按照能使食品導入部201內的托盤行進方向與加熱滅菌室203內的盤行進方向垂直那樣,將食品導入部201及加熱滅菌室203互相垂直連接,另外,按照能使加熱滅菌室203內的托盤行進方向與冷卻室204內的托盤行進方向垂直那樣,將加熱滅菌室203與冷卻室204互相垂直地連接。
其結果,不再需要升壓用調壓室202內的轉臺,并且在各連接部分上只設置1個推出裝置(214、234、245),即可將托盤送至下面的工序。
另外,在圖6中,在食品導入部201的預熱室212上安裝的,作為預熱裝置或氣簾形成裝置行使其功能的蒸汽供給裝置及脫氣裝置,概略地以215表示,在本實施例中,在第1閘閥門210的預熱室212一側,通過由蒸汽供給裝置及脫氣裝置構成的氣簾形成裝置(預熱裝置)215,形成蒸汽氣簾的同時,進行食品的預備熱。
圖7概略地表示上述實施例1及2的食品滅菌裝置100、200的變換例的食品滅菌裝置300的上流側部分。與食品滅菌裝置100相同的部分1標記可代表裝置300的對應參照號碼,省略其說明。如上所述,食品滅菌裝置100及200,可將收容有食品的托盤90以一列縱隊2個2個地依次送入下面的工序。與此不同,在此變換例中,9個托盤以3×3(3行3列)排列,將其作為一個單位,通過推出裝置(313、314、416等)送入下面的工序。因此在各接續部分處,不再需要轉臺。
但在本實施例中,為維持該托盤以3×3排列送出,要將第2推出裝置314的推出桿314a的先端制成L字形(圖7)。從而,通過第1推出裝置313的T字形的推出桿313a向預熱室312的最下流部推出托盤90,通過具有L字形頂端推出桿314a,一方面維持3×3的排列的同時,向升壓用調壓室302方向推出。另外在朝向推出桿314a的L字形端尖的伸出部分314b的預熱室302的最下流的側壁316上,裝有2個墊即接受部317。該接受部317可防止,當9個托盤通過第1推出裝置313的押出桿313a,被推向第2推出裝置314的推出桿314a時,第2推出裝置314的推出桿314a的L字形頂端的伸出部314b向側壁316一側歪斜。
另外,第3推出裝置326的推出桿326a的頂端形成T字形,將以3×3配列的9個托盤90送入加熱滅菌室303內。另外,在預熱室312與升壓用調壓室302之間的閘閥320的升壓用調壓室302側,安裝有T字形的整列構件327。整列構件327具有與閘閥310大致平行的向下方彎曲的部分327a(參照圖9)。該整列構件327,通過第3推出裝置326的推出桿326a,將托盤向加熱滅菌室303方向推出時,與T字形的推出桿326a協同工作,防止托盤90的位置混亂。即,9個托盤通過推出桿326a頂端的T字形部及整列構件327,維持3×3配列,從升壓用調壓室302被運至加熱滅菌室303內。
另外,在升壓用調壓室302上,設置有遮蔽板328。該遮蔽板328位于開口于升壓用調壓室302內的蒸汽供給管線的端部(圖中未示出)及收容在升壓用調壓室302內的托盤90的開口部分93之間,可防止由蒸汽供給管線的端部供給的蒸汽與托盤90內的食品直接接觸。
另外,整列構件327,如圖10所示朝下方彎曲部分327a,也可向閘閥320慢慢接近。
另外,該實施例3中各推出裝置的行程長度足夠能將3×3配列的托盤90送至下面的工序。
上述各實施例為能將食品收容入如圖2表示的托盤內進行滅菌的食品滅菌裝置,但本發明不只限定于此,同樣也適用于收容入密閉容器內的食品的滅菌裝置。
按照本發明,因為可使加熱用調壓室內的壓力上升至加熱滅菌室內的壓力(溫度及壓力)所需的時間縮短,所以能提高食品滅菌裝置的運轉效率。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食品滅菌裝置概略構成圖。
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1及實施例3的食品滅菌裝置用使用的用于收容食品的托盤斜視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食品滅菌裝置的預熱室的概略構成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1的食品滅菌裝置升壓用調壓室內的第1位置上的轉臺概略構成圖。
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2食品滅菌裝置的概略構成圖。
圖7是本發明實施3的食品滅菌裝置的預熱室及升壓用調壓室的概略構成圖。
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3食品滅菌裝置的第2推出裝置的推出桿斜視圖。
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2食品滅菌裝置升壓用調壓室的概略縱斷面圖。
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3食品滅菌裝置的升壓用調壓室中所用的整列構件的變換例縱斷面圖。圖中符號說明如下。1.食品導入部 2.升壓用調壓室3.加熱滅菌室 4.冷卻室5.減壓用調壓室6.排出部126.垂下部(偏向板)15.蒸汽供給裝置16.脫氣裝置 21.蒸汽供給管線22.控制閥門 23.蒸汽罐24.轉臺 90.托盤100.食品滅菌裝置
權利要求
1.一種食品滅菌裝置,其特征為,它是一種連續地配置有與大氣連通的食品導入部及,將食品在比大氣壓高的壓力下加熱滅菌的加熱滅菌室的食品滅菌裝置,在上述食品導入部及上述加熱滅菌室之間設置有分別通過第1密閉閘門與上述食品導入部的下流部分相連接,及通過第2密閉閘門與上述加熱滅菌室的上流部分相連接的升壓用調壓室,在向該升壓用調壓室內供給加壓流體的加壓流體供給源及上述升壓用調壓室之間連結的加壓流體供給管線上設有加壓流體罐。
2.權利要求1中記載的食品滅菌裝置,上述加壓流體罐的容積為上述調壓室容積的10—30倍。
3.一種食品滅菌裝置,其特征為,它是一種連續地配置有與大氣連通的食品導入部及,升壓用調壓室及,將食品在較大氣壓高的壓力下加熱滅菌的加熱滅菌室,并將具有開口部分的敞開容器中收容的食品由上述食品導入部連續地搬運至上述加熱滅菌室內的食品滅菌裝置,上述食品導入部的下流部分及上述升壓用調壓室通過密閉閘門連接,上述加熱滅菌室的上流側部分與上述升壓用調壓室通過另一個密閉閘門連接,連接向上述升壓用調壓室內供給加壓流體的加壓流體供給源與上述加熱用調壓室之間的加壓流體供給管線上設有加壓流體罐。
4.權利要求3中記載的食品滅菌裝置,上述加壓流體罐的容積為上述調壓室容積的10—30倍。
5.權利要求3中記載的食品滅菌裝置,在上述開口于升壓用調壓室內的上述加壓流體供給管線的開口端及,上述敞開容器的開口部分之間設置有加壓流體遮蔽裝置。
6.權利要求5中記載的食品滅菌裝置,上述敞開容器為具有朝上方開口的開口部分的有底圓筒狀容器,上述加壓流體遮蔽裝置為具有能覆蓋上述敞開容器開口部分的遮蔽部分。
7.一種食品滅菌裝置,其特征為,它是一種與大氣連通的食品導入部及,升壓用調壓室及,將食品在較大氣壓高的壓力下加熱滅菌的加熱滅菌室及,冷卻加熱滅菌食品的冷卻室及,減壓用調壓室及,排出食品的排出部分別通過密閉閘門連接,并連續地對具有開口部分的剛性容器內收容的食品進行滅菌處理的食品滅菌裝置,上述食品導入部及,上述加熱滅菌室及,上述冷卻室及上述排出部是互相垂直或平行地配置,在上述食品導入部及,上述升壓用調壓室及,上述加熱滅菌室及,上述冷卻室及,上述減壓用調壓室及,上述排出部的上流側分別設置有將上述剛性容器向下流側方向推出的推出裝置,各推出裝置的行程長度為上述1個剛性容器的大小以上,另外,在連接向上述升壓用調壓室內供給加壓流體的加壓流體供給源及上述加熱用調壓室之間的加壓流體供給管線上設有加壓流體罐。
8.權利要求7中記載的食品滅菌裝置,上述加壓流體罐的容積為上述調壓室容積的10—30倍。
9.權利要求7中記載的食品滅菌裝置,在開口于上述升壓用調壓室內的上述加壓流體供給管線的開口端及,上述敞開容器的開口部分之間設有加壓流體遮蔽裝置。
10.權利要求9中記載的食品滅菌裝置,上述敞開容器為具有朝上方開放的開口部分的有底圓筒狀容器,上述的加壓流體遮蔽裝置具有覆蓋上述敞開容器開口部分的遮蔽部分。
11.權利要求9中記載的食品滅菌裝置,上述加壓流體遮蔽裝置為用來收容上述剛性容器的箱形轉臺。
12.一種食品滅菌裝置,其特征為,它是一種連續配置有與大氣連通的食品導入部及,將食品在較大氣壓高的壓力下加熱滅菌的加熱滅菌室的食品滅菌裝置,上述食品導入部與上述加熱滅菌室之間設有通過第1密閉閘門與上述食品導入部的下流部分相連接,通過第2密閉閘門與上述加熱滅菌室的上流部分相接的升壓用調壓室,在上述第1密閉門的食品導入部側設置有利用蒸汽形成氣簾的裝置。
13.權利要求12中記載的食品滅菌裝置,其特征為,上述氣簾的形成裝置具有向上述食品導入部內供給蒸汽的蒸汽供給裝置及從上述食品導入部脫氣的脫氣裝置。
14.權利要求12中記載的食品滅菌裝置,其特征為上述氣簾沿著上述第1密閉閘門流動。
15.權利要求14中記載的食品滅菌裝置,其特征為上述氣簾形成裝置具有向上述食品導入部內供給蒸汽的蒸汽供給裝置及從上述食品導入部脫氣的脫氣裝置。
16.一種食品滅菌裝置,其特征為它是一種與大氣連通的食品導入部及,升壓用調壓室及,將食品在較大氣壓高的壓力下加熱滅菌的加熱滅菌室及,冷卻加熱滅菌食品的冷卻室及,減壓用調壓室及,排出食品的排出部分別通過密閉閘門連續地連接,并將具有開口部分的剛性容器中收容的食品連續地進行滅菌處理的食品滅菌裝置,上述食品導入部及,上述加熱滅菌室及,上述冷卻室及,上述排出部互相垂直或平行地配置,在上述食品導入部及,上述升壓用調壓室及,上述加熱滅菌室及,上述冷卻室及,上述減壓用調壓室及,上述排出部的上流側,分別設有將上述剛性容器向下流方向推出的推出裝置,各推出裝置的行程長度為上述1個剛性容器的大小以上,在上述食品導入部及升壓用調壓室之間的密閉閘門食品導入部一側設有利用蒸汽形成氣簾的裝置。
17.權利要求16中記載的食品滅菌裝置,其特征為上述氣簾形成裝置具有向上述食品導入部中供給蒸汽的蒸汽供給裝置及從上述食品導入部脫氣的脫氣裝置。
18.權利要求17中記載的食品滅菌裝置,其持征為,與上述蒸汽供給裝置的蒸汽吹出口相對的位置上設置有將蒸汽導向脫氣裝置的偏向板。
全文摘要
一種食品滅菌裝置,其特征為,它是一種連續地配置有與大氣連通的食品導入部及將食品在比大氣壓高的壓力下加熱滅菌的食品加熱滅菌裝置,在上述食品導入部及上述加熱滅菌室之間設置有分別通過第1密閉閘門與上述食品導入部的下流部分相連接,及通過第2密閉閘門與上述加熱滅菌室的上流部分相連接的升壓用調壓室,在向該升壓用調壓室內供給加壓流體的加壓流體供給源及上述升壓用調壓室之間連結的加壓流體供給管線上設有加壓流體罐。
文檔編號A23L3/18GK1125542SQ95107040
公開日1996年7月3日 申請日期1995年6月16日 優先權日1994年6月16日
發明者中谷雅之, 仙石浩次, 藤田明文 申請人:好侍食品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