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
涉及醫療器械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介入醫療器械。
背景技術:
介入醫療器械是近二十年來新興的醫療器械技術。其中,支架在介入醫療器械領域的表現尤其突出。對于因血管阻塞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血管疾病中,支架被證明是一種比較成功的長期植入血管的介入醫療器械。在手術時,將支架通過輸送器輸送到血管的阻塞病變部位,然后釋放支架,利用支架膨脹將阻塞的血管撐開,使阻塞的血管保持暢通。為提高介入醫療器械在體內的生物相容效果和治療效果,還可以在這些器械體某一局部或全部的表面上涂覆藥物和/或聚合物。目前常用的聚合物材料主要有聚甲基丙烯酸酯類聚合物、含氟聚合物、聚乙烯類聚合物或聚苯乙烯類聚合物,這些聚合物在應用之初均為工業應用,生物相容性較差。因此現有的介入醫療器械在長期植入人體后,由于生物相容性較差會導致較為嚴重的血栓及術后并發癥。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介入醫療器械,技術方案如下:一種介入醫療器械,所述介入醫療器械外表面設置有一層涂層,且所述涂層中的材料為含有磺酸基團的聚合物。所述含有磺酸基團的聚合物為磺化的熱塑性彈性體。所述磺化的熱塑性彈性體為磺化苯乙烯-烯烴共聚物。所述苯乙烯-烯烴共聚物為苯乙烯-異丁烯二嵌段或三嵌段共聚物。所述苯乙烯-異丁烯二嵌段或三嵌段共聚物中苯乙烯重量百分含量為20%~45%。所述最外層涂層中的含有磺酸基團的聚合物的磺化率為10%~30%。
本發明的積極效果是:本發明提供的介入醫療器械中,涂層材料為含有磺酸基團的聚合物,該磺酸基團的存在,賦予了聚合物與肝素相同的表面特性和適當的親水性。當該介入醫療器械植入人體后,在體液環境下,材料表面磺酸基團的存在,不僅使得材料能夠形成一薄層分子水平的親水膜,而且表面帶負電荷,與細胞相容性增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明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
實施例1
一種介入醫療器械,所述介入醫療器械外表面設置有一層涂層,且所述涂層中的材料為苯乙烯-烯烴共聚物為苯乙烯-異丁烯二嵌段或三嵌段共聚物。所述苯乙烯-異丁烯二嵌段或三嵌段共聚物中苯乙烯重量百分含量為20%。所述最外層涂層中的含有磺酸基團的聚合物的磺化率為10%。
實施例2
一種介入醫療器械,所述介入醫療器械外表面設置有一層涂層,且所述涂層中的材料為苯乙烯-烯烴共聚物為苯乙烯-異丁烯二嵌段或三嵌段共聚物。所述苯乙烯-異丁烯二嵌段或三嵌段共聚物中苯乙烯重量百分含量為30%。所述最外層涂層中的含有磺酸基團的聚合物的磺化率為20%。
實施例3
一種介入醫療器械,所述介入醫療器械外表面設置有一層涂層,且所述涂層中的材料為苯乙烯-烯烴共聚物為苯乙烯-異丁烯二嵌段或三嵌段共聚物。所述苯乙烯-異丁烯二嵌段或三嵌段共聚物中苯乙烯重量百分含量為45%。所述最外層涂層中的含有磺酸基團的聚合物的磺化率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