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多用墻體砌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建筑砌塊,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一種構筑墻體的砌塊。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已經有多種結構方便的建筑墻體砌塊。中國專利文獻CN201762872U公開了一種改進的矩形檢查井混凝土砌塊。該混凝土砌塊包括頂面、底面、前側面、后側面、左右端面,上下安置面之間具有一個通孔,左右端表面具有凹入所述端表面的半孔。采用前述砌塊構筑墻體時,為了使上下層砌塊之間能夠牢固連接,下層砌塊擺放完畢后,需要在下層砌塊頂面上鋪設灰漿后,方可擺放上層砌塊。這樣,由于采用該砌塊構筑墻體時,干碼施工無法在相鄰砌塊之間形成黏結層,需要進行鋪漿的工藝,影響施工速度和效率。此外,由于鋪設的灰漿會發生落灰現象,灰漿會落入砌塊的通孔和半空內,在墻體內部澆筑混凝土時,會在通孔和半空的芯柱內部容易形成斷層,導致芯柱的強度降低,而且影響芯柱的密閉性和閉水性。另一方面,在現有技術中已經具有了改進墻體模塊結構,提供一種施工過程中無需進行鋪漿作業,即可自行粘結和填充的模塊。中國專利文獻CN201593261U公開了一種改進的墻體模塊。該模塊包括一個前表面、一個后表面、一對端表面、一個上安置面、一個下安置面,所述端表面上分別設置有凹入所述端表面的半孔,所述半孔在砌筑時與相鄰模塊端表面的半孔一同構成一個通孔,所述上、下安置面上有一個通孔;所述上安置面上具有與水平面成一定角度的第一斜面,或者所述下安置面上具有與水平面成一角度的第二斜面。采用該砌塊構筑墻體是,下層模塊上安置面和上層模塊的下安置面之間形成空腔,澆筑在墻體內部的混凝土砂漿能夠流入空腔內部,實現上下層模塊之間的自填充和自黏結。但其不足是砌筑時坐漿面過窄,上安置面又部分是斜面,非常容易發生落灰現象;干碼施工時,因為模塊高度的累積誤差,不容易使用砌筑方法或其它方法找平;干碼后很難實現砌體的整體或部分穩定結構,澆筑混凝土時,上層模塊需要用模板加固。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通過改進墻體砌塊的結構,提供一種更優化的,適合干碼和砌筑的多用墻體砌塊。干碼施工無需進行鋪漿作業,即可澆筑后自行黏結和填充混凝土 ;又可以采用該多用墻體砌塊砌筑,節省砂漿,阻擋落灰,能夠避免芯柱內部出現斷層;多用墻體砌塊上、下安放前后對齊后,上下墻體砌塊漲緊,砌體的整體或部分成為穩定結構,后期澆筑混凝土時,上部砌塊漲緊,不用模板加固可以澆筑施工;該多用墻體砌塊干砌時,澆筑在墻體內部的混凝土容易流入多用墻體砌塊所有空間,可以最大程度的實現相鄰模塊的自黏結;因多用墻體砌塊高度的累積誤差,干碼施工需要調整找平時,可以通過多用墻體砌塊砌筑層找平,容易施工。轉角墻體砌塊和端頭墻體砌塊是構造砌體的輔助砌塊,是多用墻體砌塊組成部分,輔助砌塊具備權利要求公開的結構特征,在構筑砌體時,輔助砌塊可以一起和整個砌體漲緊,成為部分或全部砌塊的穩定結構,同樣也適合干碼或砌筑施工。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多用墻體砌塊包括一個前面板,一個后面板,與縱向的中間板(3)相連接,前面板和后面板的上、下兩側設有擋砂漿凸肋和凹口,前面板和后面板的上側設有凸緣,擋砂衆凸肋和凸緣共同構成橫向容灰槽,砌筑時,凸緣和橫向容灰槽作為鋪漿面,擋砂漿凸肋的上表面可以留住部分砂漿;擋砂漿凸肋高于凸緣,能更方便鋪設砂漿,砂漿也很難落入前后面板之間的孔洞,是最佳的選擇。為了增加左右多用墻體砌塊之間形成自黏結層,增加砌體的密閉性,在面板的端部設有縱向容灰槽。為了使相鄰砌塊之間連接,本發明的多用墻體砌塊在面板的縱向端面分別設置有相互配合的用以保證相鄰砌塊間結合的形狀,其形狀可以是平口式、企口式、凹凸槽式。通過縱向中間板的構造,可以實現中間板上、下同時或分別具有凹槽的多用墻體砌塊;還可以實現中間板有多凹槽的多用墻體砌塊,實現砌體澆筑后的上、下、左、右貫通,中間板的位置優選設置成多用墻體砌塊水平碼放時,左右多用墻體砌塊拼合形成的孔和多用墻體砌塊內部形成的孔輪廓相同,這樣,可以實現錯縫安裝時,上下多用墻體砌塊孔孔正對,中間板和中間板正對,容易插筋,且砌體強度均勻。本發明多用墻體砌塊中,凸緣上面是平面、曲面、梯形面或斜面,優選凸緣上窄底寬,橫向容灰槽上寬底窄,砌筑時容易鋪設砂漿,干碼時可形成大部分自黏結層。本發明多用墻體砌塊中,中間板上面設置凹槽與橫向容灰槽相通,可以在澆筑混凝土時,混凝土自上而下直接流入容灰槽。本發明多用墻體砌塊中,當多用墻體砌塊上下安放時,設置下面多用墻體砌塊擋灰漿凸肋和上面多用墻體砌塊凹口的空腔,在澆筑混凝土時,混凝土可以從空腔流入下面多用墻體砌塊橫向容灰槽;還可以在空腔處插入楔子或漲栓,使上下墻體砌塊漲緊,成為穩定結構。為了構筑井壁墻體或者其它圓形墻體,本發明的多用墻體砌塊的所述前表面和后表面為同軸的圓柱形弧面。本發明多用墻體砌塊中,一個面板沿中間板外側拉長后轉角并拉長,形成轉角墻體模塊,轉角90度時,形成直角多用墻體砌塊。本發明多用墻體砌塊中,一個面板沿中間板外側拉長后轉角90度并拉長再轉90度與另一面板相交,兩面板成為一體,形成端頭墻體砌塊。綜上所述,根據本發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該多用墻體砌塊通過構造凹口、凸起、凹槽、空腔等,適合砌筑施工和干碼施工。多用墻體砌塊上、下安放前后對齊后,在擋灰漿凸肋和凹口的空腔插入楔子或漲栓、漲片,使上下墻體砌塊漲緊,砌體的整體或部分成為穩定結構,后期澆筑混凝土時,因上部砌塊漲緊,不用模板加固可以澆筑施工。砌筑時,凸緣和擋砂漿凸肋之間容易鋪設砂漿,由于擋砂漿凸肋較高,可以阻擋砂漿掉入孔洞,節省砂漿用量,在后期澆筑混凝土時,砌體不會形成內部斷層;干碼施工時,澆筑在墻體內部的混凝土容易流入多用墻體砌塊所有空間,可以最大程度的實現相鄰砌塊的自黏結,當凸緣上面是斜面時,上下層多用墻體砌塊基本是面和線的連接,澆筑混凝土時,線內全部充滿混凝土,實現自黏結。該多用墻體砌塊干砌時可以通過砌筑層找平,干砌和砌筑交叉使用,實現建筑砌體又快又好的安裝。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多用墻體砌塊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發明第一種實施例的多用墻體砌塊的立體圖;圖2是顯示兩層圖1所示多用墻體砌塊連接關系的剖視圖;圖3是本發明第二種前、后表面為同軸圓柱形弧面實施例的多用墻體砌塊的立體圖;圖4是本發明轉角塊是直角形成的立體圖;圖5是本發明端頭墻體砌塊形成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
根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
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充分理解本發明,但是,本發明還可以采用不同于此描述的其他方法來實現,因此,本發明并不限于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發明第一種實施例的多用建筑墻體砌塊是矩形砌塊,包括一個前面板I,一個后面板2,前面板I的外側和后面板2的外側分別是前表面11和后表面12,前面板I和后面板2通過設在兩板之間的中間板3縱向相連接,前面板I和后面板2的上、下兩側設有擋砂漿凸肋4和凹口 5,前面板I和后面板2的上側設有凸緣6,擋砂漿凸肋4和凸緣6共同構成容灰槽7。擋砂漿凸肋4高于凸緣6,在砌筑時,不會將砂漿落入前面板I和后面板2之間的孔洞。前面板I和后面板2縱向端面設有相互配合的凹凸槽結合方式。中間板3由兩塊板組成,中間板3的上面和擋砂漿凸肋4平齊,下面是圓弧形,多用墻體砌塊中間板3圍成的孔與多用墻體砌塊水平擺放后兩塊多用墻體砌塊圍成的孔的輪廓一致。凸緣6上面是一平面,擋砂漿凸肋上窄下寬。如圖2所示,多用墻體砌塊上下安放前后對齊時,下面多用墻體砌塊擋砂漿凸肋4和上面多用墻體砌塊凹口 5形成空腔8,空腔8與容灰槽7與前面板I和后面板2圍成的孔洞相通,在澆筑混凝土時,混凝土可以從空腔8流入下面多用墻體砌塊橫向容灰槽7,在空腔(8)縫隙內可以插入楔子或漲栓、漲片,使上下墻體砌塊漲緊,成為穩定結構。實施例2如圖3所示,本發明第二種實施例的前、后表面為同軸圓柱形弧面的多用建筑墻體砌塊,包括包括一個前面板I,一個后面板2,前面板I的外側和后面板2的外側分別是前表面11和后表面12,前面板I和后面板2通過設在兩板之間的中間板3縱向相連接,前面板I和后面板2的上、下兩側設有擋砂漿凸肋4和凹口 5,前面板I和后面板2的上側設有凸緣6,擋砂漿凸肋4和凸緣6共同構成容灰槽7。擋砂漿凸肋4高于凸緣6,在砌筑時,不會將砂漿落入前面板I和后面板2之間的孔洞。前面板I和后面板2縱向端面設有相互配合的企口結合方式。中間板3由兩塊板組成,中間板3的上面和擋砂漿凸肋4平齊,下面是圓弧形,多用墻體砌塊中間板3圍成的孔與多用墻體砌塊水平擺放后兩塊多用墻體砌塊圍成的孔的輪廓一致。凸緣6上面是一平面,擋砂漿凸肋4上下寬度一致。在中間板3設置凹槽9與容灰槽7相通。干碼施工在后期澆筑混凝土時,混凝土可以通過凹槽9流入容灰槽7,實現多用墻體砌塊自粘結。前表面11和后表面12的上部,分別具有一個凹入面板的水平勾縫的溝槽13,前表面11和后表面12的一個側面,分別具有一個凹入面板的縱向勾縫的溝槽14。多用墻體砌塊上下安放前后對齊時,下面多用墻體砌塊擋砂漿凸肋4和上面多用墻體砌塊凹口 5形成空腔8,空腔8與容灰槽7與前面板I和后面板2圍成的孔洞相通,在澆筑混凝土時,混凝土可以從空腔8流入下面多用墻體砌塊橫向容灰槽7,在空腔8縫隙內可以插入楔子或漲栓、漲片,使上下墻體砌塊漲緊,成為穩定結構。實施例3如圖4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是轉角墻體砌塊中的直角墻體砌塊,包括一個前面板I,一個后面板2,前面板I的外側和后面板2的外側分別是前表面11和后表面12,前面板I和后面板2通過設在兩板之間的中間板3縱向相連接,前面板I和后面板2的上、下兩側設有擋砂漿凸肋4和凹口 5,前面板I和后面板2的上側設有凸緣6,擋砂漿凸肋4和凸緣6共同構成容灰槽7。擋砂漿凸肋4高于凸緣6,在砌筑時,不會將砂漿落入前面板I和后面板2之間的孔洞。前面板I和后面板2縱向端面設有縱向容灰槽10。中間板3由一塊板組成,中間板3的上面和擋砂漿凸肋4平齊,下面是圓弧形,凸緣6上面是一平面,擋砂漿凸肋4上下寬度一致。后面板2沿中間板3外側轉角90度并拉長相應位置,形成直角多用墻體砌塊,前面板I具有縱向容灰槽10,后面板2縱向一端示意是平口連接。實施例4如圖5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是端頭墻體砌塊,包括一個前面板1,一個后面板2,前面板I的外側和后面板2的外側分別是前表面11和后表面12,前面板I和后面板2通過設在兩板之間的中間板3縱向相連接,前面板I和后面板2的上、下兩側設有擋砂漿凸肋4和凹口 5,前面板I和后面板2的上側設有凸緣6,擋砂衆凸肋4和凸緣6共同構成容灰槽7。擋砂漿凸肋4高于凸緣6,在砌筑時,不會將砂漿落入前面板I和后面板2之間的孔洞。前面板I和后面板2縱向端面設有縱向容灰槽10。前面板I和后面板2縱向端面設有相互配合的凹凸槽結合方式。中間板3由兩塊板組成,中間板3的上面和擋砂漿凸肋4平齊,下面是圓弧形,凸緣6上面是一平面,擋砂漿凸肋4上下寬度一致。后面板2沿中間板3外側轉角90度并拉長相應位置,再轉90度與前面板I相交,兩面板成為一體,形成直的端頭墻體砌塊,轉角非90度時,形成異性端頭墻體砌塊。
權利要求
1.一種多用墻體砌塊,包括一個前面板(I),一個后面板(2),前面板(I)的外側和后面板(2)的外側分別是前表面(11)和后表面(12),前面板(I)和后面板(2)通過設在兩板之間的中間板(3)縱向相連接,其特征在于:前面板(I)和后面板(2)的上、下兩側設有擋砂漿凸肋⑷和凹口(5),前面板⑴和后面板(2)的上側設有凸緣(6),擋砂漿凸肋(4)和凸緣(6)共同構成容灰槽(7),當多用墻體砌塊上下安放前后表面對齊,下面多用墻體砌塊凸緣(6)支撐上面多用墻體砌塊時,上面多用墻體砌塊凹口(5)能夠容納下面多用墻體砌塊的擋砂漿凸肋⑷。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多用墻體砌塊,其特征在于:擋砂漿凸肋(4)高于凸緣(6),在砌筑時,不會將砂漿落入前面板⑴和后面板⑵之間的孔洞。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多用墻體砌塊,其特征在于:前面板(I)和后面板(2)縱向端面設有縱向容灰槽(1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多用墻體砌塊,其特征在于:前面板(I)和后面板(2)縱向端面設有相互配合的結合方式,有平口、企口、凹凸槽等形式。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多用墻體砌塊,其特征在于:中間板(3)可以有一到多塊,中間板(3)的上、下可以構造圓弧形、矩形、M形、H形、梯形等形狀,中間板(3)位置優選設置成多用墻體砌塊水平碼放時,左右多用墻體砌塊拼合形成的孔和多用墻體砌塊內部形成的孔輪廓相同。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多用墻體砌塊,其特征在于:凸緣(6)上面是平面、曲面、梯形面或斜面。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多用墻體砌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前表面(11)和后表面(12)的周邊,具有一個至少部分地灰漿水平勾縫的溝槽(13)和縱向勾縫的溝槽(14)。
8.根據以上權利要求所述多用墻體砌塊,其特征在于:在中間板(3)設置凹槽(9),與容灰槽(7)相通,在澆筑混凝土時,混凝土可以從凹槽(9)流入多用墻體砌塊橫向容灰槽(7)和縱向容灰槽(10)。
9.根據權利要求2至8中任一所述多用墻體砌塊,其特征在于凹口(5)與擋砂漿凸肋(4)的設置:當多用墻體砌塊上下安放前后表面對齊時,下面多用墻體砌塊擋砂漿凸肋(4)和上面多用墻體砌塊凹口(5)形成空腔(8),空腔(8)與容灰槽(7)與前面板(I)和后面板(2)圍成的孔洞相通,在澆筑混凝土時,混凝土可以從空腔(8)流入下面多用墻體砌塊橫向容灰槽(7),在空腔(8)縫隙內可以插入楔子或漲栓、漲片,使上下墻體砌塊漲緊,成為穩定結構。
10.根據以上權利要求所述墻體模塊,其特征在于:其前表面(11)和后表面(12)為同軸的圓柱形弧面。
11.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多用墻體砌塊,其特征在于:一個面板沿中間板(3)外側轉角并拉長,形成轉角多用墻體砌塊。
12.根據權利要求1-9所述多用墻體砌塊,其特征在于:一個面板沿中間板(3)外側轉角90度并拉長再轉90度與另一面板相交,兩面板成為一體,形成直的端頭墻體砌塊,轉角非90度時,形成異性端頭墻體砌塊。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多用墻體砌塊。該砌塊通過構造凹口、凸起、凹槽、空腔等,適合砌筑施工和干碼施工。多用墻體砌塊上、下安放前后對齊后,在擋灰漿凸肋4和凹口5形成的空腔8插入楔子或漲栓,使上下墻體模塊漲緊,砌體的整體或部分成為穩定結構,后期澆筑混凝土時,上部砌塊漲緊后,不用模板加固可以澆筑施工。砌筑時,凸緣6和擋砂漿凸肋4之間容易鋪設砂漿,由于擋砂漿凸肋4較高,可以阻擋砂漿掉入孔洞,一方面節省砂漿用量;同時,在后期澆筑混凝土時,砌體不會形成內部斷層;干碼施工時,澆筑在墻體內部的混凝土容易流入多用墻體砌塊所有空間,可以最大程度的實現相鄰模塊的自黏結。該多用墻體砌塊干砌時可以通過砌筑層找平。
文檔編號E04C1/39GK103114676SQ20131008665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9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9日
發明者張國忠 申請人:張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