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建筑生產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保溫墻板的T型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國務院正式頒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將建筑節能列為優先發展領域。建筑能耗中,通過墻體造成的能耗約占建筑總能耗的60%~70%,因而墻體保溫是實現建筑節能的關鍵。在建筑圍護結構中,頂墻與室外環境接觸較多,其保溫隔熱性能對建筑能耗影響很大。而且現今,頂墻與內墻的連接處,存在有豎向縫,容易造成豎向縫滲水,而且頂墻與內墻之間連接穩定性較差,降低了建筑質量。
現有的墻體之間的連接大多存在上述缺點,因此如何改善這些缺點,提高建筑質量,成為現在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保溫墻板的T型連接結構,以解決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能夠提高墻板的保溫性能,提高頂墻與內墻之間的連接穩定性,避免豎向縫漏水。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如下方案:本發明提供一種保溫墻板的T型連接結構,包括頂墻和內墻,所述頂墻相對于地面水平設置,所述內墻位于所述頂墻下側,所述內墻的頂端與所述頂墻垂直連接;所述內墻頂端與所述頂墻的連接處設置有接口凹槽,所述接口凹槽內固定有側墻骨。
可選的,所述頂墻包括有頂墻芯層,所述頂墻芯層兩側各設置有一層頂墻面層;所述內墻包括有內墻芯層,所述內墻芯層兩側各設置有一層內墻面層。
可選的,所述接口凹槽設置在所述內墻頂端中部,其長度與所述內墻芯層的寬度相同,其寬度與所述內墻面層超出內墻芯層的部分的長度相等。
可選的,所述側墻骨的長度、寬度與所述接口凹槽的長度、寬度對應相等。
可選的,所述側墻骨通過結構膠劑與所述內墻、頂墻進行連接。
可選的,所述側墻骨與所述內墻面層之間還通過螺釘進行固定連接。
可選的,所述頂墻與所述內墻頂端通過保溫釘進行連接;所述保溫釘依次貫穿所述頂墻、側墻骨,并插入至所述內墻的芯層內。
可選的,所述頂墻的上側面還貼覆有一層呼吸紙。
可選的,所述頂墻的下側面還均布有若干加強筋。
可選的,所述內墻的兩側面與所述頂墻的下側面通過L型支撐架進行連接。
本發明相對于現有技術取得了以下技術效果:
內墻垂直固定于頂墻的下側中部,消除了頂墻與內墻連接處的豎向縫,避免了豎向縫滲水;
頂墻和內墻都采用″兩面層+內芯″的結構,提高了墻體的承載能力和隔熱保溫性能;
借助側墻骨對頂墻、內墻進行固定連接,提高了連接的穩定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保溫墻板的T型連接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為頂墻,2為內墻,3為接口凹槽,4為側墻骨,5為保溫釘,6為螺釘,7為L型支撐架,11為頂墻芯層,12為頂墻面層,21為內墻芯層,22為內墻面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保溫墻板的T型連接結構,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能夠提高墻板的保溫性能,提高頂墻與內墻之間的連接穩定性,避免豎向縫漏水。
為使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本發明提供一種保溫墻板的T型連接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頂墻1和內墻2,頂墻1相對于地面水平設置,內墻2位于頂墻1下側,內墻2的頂端與頂墻1垂直連接;內墻2頂端與頂墻1的連接處設置有接口凹槽3,接口凹槽3內固定有側墻骨4。
內墻2垂直固定于頂墻1的下側中部,用于對頂墻1進行支撐,內墻2設置在頂墻1的下側,消除了頂墻1與內墻2連接處的豎向縫,避免了豎向縫滲水;頂墻1的上側面還貼覆有一層呼吸紙,提高了墻體的防水透汽性能。而且還可以根據實際建筑需要對內墻2的位置進行適當調整,提高整個保溫墻板的T型連接結構的適用性。
頂墻1包括有頂墻芯層11,頂墻芯層11兩側各設置有一層頂墻面層12;內墻2包括有內墻芯層21,內墻芯層21兩側各設置有一層內墻面層22。頂墻1和內墻2都采用″兩面層+內芯″的結構,面層和芯層采用結構膠劑粘貼在一起,其受力原理類似于工字型鋼,面層主要承受彎曲變形引起的正應力,芯層提供足夠的截面慣性矩,主要承受剪應力,從而提高墻板的承載能力;頂墻1的下側面還均布有若干加強筋,進一步提高了墻板的承載能力。頂墻面層12和內墻面層22采用強度較高的定向結構板材制成,頂墻芯層11和內墻芯層21則采用聚氨酯泡沫或高強度巖棉等高效保溫芯材制成,提高了頂墻1和內墻2的隔熱保溫性能,并且提高了墻體的整體強度。
接口凹槽3設置在內墻2頂端中部,其長度與內墻芯層21的寬度相同,其寬度與內墻面層22超出內墻芯層21的部分的長度相等;側墻骨4的長度、寬度與接口凹槽3的長度、寬度對應相等。側墻骨4與接口凹槽3完全契合,方便對側墻骨4進行固定;側墻骨4通過結構膠劑與內墻2、頂墻1進行連接,側墻骨4與內墻面層22之間還通過螺釘6進行固定連接,采用結構膠劑和螺釘6對側墻骨4進行雙重固定,不僅能借助側墻骨4將頂墻1和內墻2連接在一起,而且也通過螺釘6將側墻骨4更好地固定在接口凹槽3內,提高連接強度。
頂墻1與內墻2頂端還通過保溫釘5進行連接,保溫釘5選用塑料膨脹釘,由鍍鋅螺絲、尼龍漲管和固定圓片組成,具有抗老化、耐寒耐熱、承載力高、抗拉性能好等優點;保溫釘5依次貫穿頂墻1、側墻骨4,并插入至內墻2的芯層內,保溫釘5借助側墻骨4對頂墻1、內墻2進行連接,方便快捷,便于施工,而且提高了連接的強度。內墻2的兩側面與頂墻1的下側面通過L型支撐架進行連接,L型支撐架7可以是L型角鋼或其他強度較高的L型支撐,不僅可以對頂墻1進行支撐,也提高了內墻2與頂墻1之間的連接強度。
本發明中側墻骨4的寬度為50mm,螺釘6直徑優選為8mm,保溫釘5直徑為24mm,不僅能提高連接的強度,也能防止螺釘6和保溫釘5直徑較大對側墻骨4和墻體造成破壞,提高了安全性能。
本發明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發明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發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發明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