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注塑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升降式注塑機構。
背景技術:
注塑加工是材料成型的一種比較傳統的技術,目前注塑模具上下模具鎖模是采用液壓缸或者絲桿式鎖模,而液壓缸鎖模成本高,并用液壓缸運行速度慢,導致生產效率低;絲桿式鎖模結構復雜,并且成本高,鑒于以上缺陷,實有必要設計一種升降式注塑機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升降式注塑機構,來解決目前的注塑加工設備結構復雜,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升降式注塑機構,包括底座,一氣缸帶動一導向機構沿底座上端上下運動,所述導向機構包括四根相對貫穿所述底座上端的導柱和設于所述導柱底端的底板,所述導柱上依次穿設有下模、上模和安裝板,所述下模與所述底座固定連接,所述上模與導柱滑配連接,所述安裝板與所述導柱固定連接,所述下模與所述上模之間設有彈簧,且該彈簧套于所述導柱上,所述安裝板上設有注塑機構。
進一步,所述注塑機構包括缸體、噴嘴、螺桿、電機和入料容腔;所述缸體設于所述安裝板上;所述缸體內壁設有內螺紋;所述噴嘴設于所述缸體底端,且貫穿所述安裝板,所述螺桿貫穿所述缸體上端,且與所述內螺紋嚙合;所述電機驅動所述螺桿旋轉;所述入料容腔設于所述缸體一側。
進一步,所述螺桿內還設有加熱管;所述螺桿一側還設有穿線孔。
進一步,所述下模內部還設有頂出機構。
進一步,所述下模包括模座和設于所述模座內的凹模。
進一步,所述頂出機構包括設于所述模座內部活塞孔和設于所述活塞孔中的活塞以及設于所述活塞孔底部的復位彈簧;所述活塞貫穿所述凹模;一通氣孔與所述活塞孔底端相連通。
進一步,所述底座一側還設有取料機械手。
與現有技術相比,該升降式注塑機構,是通過氣缸拉動導向機構中的導柱上下運動,使得上模與下模實現合模;在合模時,通過彈簧到上模和下模起到緩沖作用。因此能采用氣缸實現上模與下模鎖模,而采用氣缸鎖模,不僅結構簡單,并且成本低,鎖模效率高,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升降式注塑機構的剖視圖;
圖2是升降式注塑機構所述注塑機構的剖視圖;
圖3是升降式注塑機構所述下模部分的剖視圖。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在下文中,闡述了多種特定細節,以便提供對構成所描述實施例基礎的概念的透徹理解。然而,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很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可以在沒有這些特定細節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況下來實踐。在其他情況下,沒有具體描述眾所周知的處理步驟。
如圖1-3所示,一種升降式注塑機構,包括底座1,一氣缸2帶動一導向機構3沿底座1上端上下運動,所述導向機構3包括四根相對貫穿所述底座上端的導柱31和設于所述導柱31底端的底板32,所述導柱31上依次穿設有下模4、上模5和安裝板6,所述下模4與所述底座1固定連接,所述上模5與導柱31滑配連接,所述安裝板6與所述導柱31固定連接,所述下模4與所述上模5之間設有彈簧7,且該彈簧7套于所述導柱31上,所述安裝板6上設有注塑機構8。因此,該升降式注塑機構,是通過氣缸2拉動導向機構3中的導柱31上下運動,使得上模5與下模4實現合模;在合模時,通過彈簧7到上模5和下模6起到緩沖作用。因此能采用氣缸2實現上模5與下模4鎖模,而采用氣缸鎖模,不僅結構簡單,并且成本低,鎖模效率高,從而提高了生產效率。在上模5與下模4合模后,通過注塑機構8完成注塑加工。
進一步,所述注塑機構8包括缸體81、噴嘴82、螺桿83、電機84和入料容腔85;所述缸體81設于所述安裝板6上;所述缸體81內壁設有內螺紋;所述噴嘴82設于所述缸體81底端,且貫穿所述安裝板6,所述螺桿83貫穿所述缸體81上端,且與所述內螺紋嚙合;所述電機84驅動所述螺桿83旋轉;所述入料容腔85設于所述缸體81一側。因此,可將注塑的原料加入到入料容腔85內,使得原材料內部進入到缸體81內,通過電機84帶動螺桿83旋轉,并與內螺紋嚙合,從而可將原材料不斷向噴嘴82端擠壓,并由噴嘴82將原料噴入到上模5與下模4中組成的型腔中,從而完成注塑加工。
進一步,所述螺桿83內還設有加熱管830;所述螺桿一側還設有穿線孔。因此,在原料進入到缸體81中時,還可通過加熱管830對原料繼續加熱,從而增加原料的流動性,可有效防止原料固化,其中穿線孔是使得加熱管830的導線能穿出;由于螺桿83是不斷正轉和反轉,因此加熱管830的導線可繞在螺桿83上也可實現給加熱管830輸送電流。
進一步,所述下模4內部還設有頂出機構41。因此,可通過頂出機構41將注塑成形的零件頂出。
進一步,所述下模4包括模座42和設于所述模座42內的凹模43。
進一步,所述頂出機構41包括設于所述模座42內部活塞孔420和設于所述活塞孔410中的活塞411以及設于所述活塞孔420底部的復位彈簧422;所述活塞421貫穿所述凹模43;一通氣孔423與所述活塞孔420底端相連通。因此可通過通氣孔423與一氣管連接,氣管與一氣泵和負壓機構連接,因此可實現活塞上下運動將零件頂出;其中復位彈簧422是使得活塞421與活塞孔420底端形成一定空隙,因此能保證活塞孔421正常排氣和進氣。
進一步,所述底座1一側還設有取料機械手11。因此,通過取料機械手11自動將下模4中的零件取出。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性的勞動,所做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