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跨騎型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備由保護器覆蓋的消音器的跨騎型車輛。
背景技術:
目前公知一種在車輛后部的側部配置有對發動機的排氣進行消音的消音器的機動兩輪車等跨騎型車輛。消音器大多被保護器覆蓋,保護器保護消音器,并且抑制消音器與乘客等接觸。公知有在這樣的保護器的側面以及上表面設有用于確保對消音器通風的通風口的跨騎型車輛(例如參考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1記載的保護器的通風口配置在乘客(駕駛員)的腳部的后方。現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1 JP特開2009-162093號公報但是,上述專利文獻1記載的保護器的通風口位于因駕駛員的腳部而使行駛風亂流的部位。因此,難以確保對消音器的通風,難以提高消音器的冷卻性。另外,在為了確保對消音器通風而擴大通風口的情況下,需要提高保護器的剛性。 因此,存在保護器的重量增加的顧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同時兼顧消音器的冷卻性的提高和保護器的輕量化的跨騎型車輛。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明是一種跨騎型車輛,其具備消音器,其配置于車輛的后部的側部,用于對來自發動機的排氣進行消音;保護器,其覆蓋所述消音器;通風用開口部,其形成在所述保護器上,并將行駛風導向所述消音器;踏板,其供乘員在乘車狀態下載置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用開口部配置在所述踏板的下方,并且以面向下方的方式被設置在所述保護器的下表面。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所述的結構中,所述保護器向所述消音器的車寬方向內側開放。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或2所述的結構中,所述消音器的前表面在從跨騎型車輛側面觀察時朝向車輛后方傾斜下降,所述通風用開口部與所述消音器的前表面對置配置。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 3任一項所述的結構中,所述跨騎型車輛具備配置于所述保護器的前方且覆蓋車輛下方的下整流罩,
所述下整流罩被配置成其下表面位于所述保護器的下表面的上方,所述通風用開口部在從跨騎型車輛前面觀察時被配置在所述下整流罩的車寬方向外側。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 4任一項所述的結構中,所述消音器具有第一消音器,其配置在車寬方向外側;第二消音器,其相比于所述第一消音器配置于排氣上游側,并且相比于所述踏板配置于車寬方向內側;以及消音器連接部,其由筒狀部件構成,將所述第一消音器和所述第二消音器連接為可連通,所述保護器對所述第一消音器、所述第二消音器以及所述消音器連接部的車寬方向外側的側面進行覆蓋。技術方案6所述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 5任一項所述的結構中,所述保護器具有相比于所述通風用開口部形成于下方且前方的第一面以及形成于所述通風用開口部的周圍的第二面,在設有所述通風用開口部的位置的車寬方向的截面中,所述第一面和路面所成的第一角度大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路面所成的第二角度。技術方案7所述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6所述的結構中,所述通風用開口部是在與車輛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為長邊方向的長條形狀。技術方案8所述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6或7所述的結構中,所述第一面是越往車輛后方越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的傾斜面。發明效果根據技術方案1的發明,通風用開口部配置于踏板下方,并且以面向下方的方式設置在保護器的下表面上。因此,可以使通風用開口部位于難以由于乘客的腳部而引起亂流的部位,可將在跨騎型車輛和路面之間流動的行駛風從該通風用開口部有效導入消音器。由此,沒必要使通風用開口部大型化,也沒必要提高保護器的剛性。因此,可以兼顧保護器的冷卻性的提高和保護器的輕量化。根據技術方案2的發明,從保護器的通風用開口部導入的行駛風對消音器進行冷卻,之后不會被保護器阻礙流動,而從消音器的車寬方向內側排出。因此,可以提高消音器的冷卻效果。根據技術方案3的發明,從保護器的通風用開口部導入的行駛風在碰到消音器的前表面而冷卻后,沿該前表面的傾斜朝向車輛后方流動。由此,通過保護器在不阻礙前后方向的流動的情況下向車輛后方順暢引導行駛風。因此,可以提高消音器的冷卻效率。根據技術方案4的發明,可以由下整流罩對行駛風進行整流并引導到保護器的下表面。因此,通過該整流效果可以提高自動兩輪車的運動性能。另外,保護器的通風用開口部配置在不阻礙下整流罩對行駛風的導入的位置上,因此,可以提高消音器的冷卻效率。根據技術方案5的發明,可以用同一保護器覆蓋多個消音器(第一消音器以及第二消音器)。因此,可以削減保護器的零件數量。另外,通過用消音器連接部連接多個消音器(第一消音器以及第二消音器)間,從而可以實現輕量化,并且可以用同一保護器覆蓋消音器整體。因此,可以創造出消音器的構造的一體感,也可以提高外觀性。根據技術方案6的發明,在通風用開口部的車寬方向的截面中,第一面和路面所成的第一角度大于第二面和路面所成的第二角度。因此,可以降低在第一面的表面流動的行駛風的行駛阻力,可將行駛風導入第二面的通風用開口部。根據技術方案7的發明,由于通風用開口部是在與車輛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為長邊方向的長條形狀。因此,可以減少通風用開口部露出到乘員側的情況,可以提高外觀性。根據技術方案8的發明,第一面是越往車輛后方越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的傾斜面。因此,通過第一面可以將行駛風的流動從車輛的車寬方向的中心側控制到外側,并且可以將流動受到控制的該行駛風經過第二面有效導向通風用開口部。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的右側視圖;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的前面圖;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的后視圖;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的后部的右側視圖;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的后部的仰視圖;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消音器以及保護器的前面圖;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保護器的右側視圖;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保護器的俯視圖;圖9是表示設有通風用開口部的位置上的保護器的車寬方向的截面的截面圖;圖中1-自動兩輪車(跨騎型車輛)18-踏板20-發動機30-消音器31-第一消音器31a_ 前表面31b-側面32-第二消音器32a-側面33-消音器連接部33a-側面40-保護器41-下表面45-通風用開口部46-第一面48-第二面49-路面54-下面部(下表面)al_ 第一角度
a2_ 第二角度93-下整流罩93a-下表面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考圖1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對作為跨騎型車輛的自動兩輪車進行說明。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的右側視圖。而且,以下說明中的前后、左右以及上下的方向的記載只要沒有特別限定就是指乘坐在跨騎型車輛上的乘客(駕駛員)所看到的方向。另外,圖中箭頭FR表示車輛的前方,箭頭LH表示車輛的左方,箭頭UP表示車輛的上方。首先,參考圖1,對自動兩輪車的整體結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1的主體結構為車身架5、前輪2、被支承在車身架5上而軸支承前輪2的前叉 3、連結在前叉3上的把手4、懸架在車身架5上的發動機20、作為驅動輪的后輪17、通過反作用單元58上下擺動自如地安裝在車身架5上且軸支承后輪17的搖臂60、貯存燃料的燃料箱51、乘客乘車用的座椅85、覆蓋車身架5的機身罩90、覆蓋在前輪2的上方的前擋泥板 97、覆蓋在后輪17的上方后擋泥板98、消音器30、覆蓋消音器30的保護器40、在保護器40 上形成的通風用開口部45、乘客(駕駛員)在乘車狀態載置腳部的踏板18。車身架5是將多種鋼材通過焊接等一體結合而構成的,其構成車身的骨架。車身架5例如具備在車身架5的前端部配置的用于支承前叉3的頭管(未圖示);側視時從頭管向斜下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對的主架7 ;連結于主架7并支承燃料箱51、座椅85等的左右一對的座椅導軌(未圖示);以及在左右方向上連結一對主架7、座椅導軌等的多個橫向構件(crossmember)(未圖不)。發動機20是自動兩輪車的原動機(例如是四循環單汽缸型水冷發動機),如圖1 所示,發動機20搭載在車身架5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發動機20被配置成使曲軸(未圖示)沿著車身的左右方向。發動機20上連接有排出廢氣的排氣管觀。排氣管觀例如通過發動機20的下方并朝向車身后方的右側面延伸。消音器30連接于排氣管觀(參考圖1、圖3以及圖4)的后端部,用于降低排氣音。 保護器40形成為至少從車寬方向外側覆蓋消音器30。對于消音器30以及保護器40的詳細情況后述。踏板18在側視時從車身的中央部配置在稍靠后方,并且配置在消音器30的前部的上方。機身罩90具備前整流罩91、中央整流罩(center cowl) 92、中部整流罩(middle cowl) 95、下部整流罩93以及后整流罩94。前整流罩91覆蓋頭管(未圖示)的前方。中央整流罩92與前整流罩91的后部相連,并覆蓋車身的前部兩側面。中部整流罩95與中央整流罩92的后部相連,并覆蓋車身的中央部兩側面。下部整流罩93覆蓋車輛下方。下部整流罩93的側面在前面觀察時配置在比保護器40的側面更靠車寬方向內側。后整流罩94覆蓋車身的后部。接著,對于本實施方式的特征部分即自動兩輪車1的消音器30以及保護器40,參考圖1至圖9進行說明。圖2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1的前面圖。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1的后視圖。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1的后部的右側視圖。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1的后部的仰視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消音器30以及保護器40的前面圖。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保護器40的右側視圖。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保護器40的俯視圖。 圖9是表示設有通風用開口部45的位置上的保護器40的車寬方向的截面的截面圖,表示圖5中的A-A截面。首先,參考圖2至圖6說明消音器30。消音器30連接于排氣管28 (參考圖1、圖 4以及圖6)的后端部,用于降低排氣音。如圖4以及圖5所示,消音器30具有第一消音器 31、第二消音器32和消音器連接部33。第一消音器31構成為車寬方向的截面呈大致三角形的容器。在第一消音器31的后面設有排出排氣的排氣口 31c。如圖4以及圖6所示,在第一消音器31的后部的上表面以及車寬方向的內側面固定有第一消音器用支承部件65。第一消音器用支承部件65將第一消音器31固定在車身架5的后部的后座踏板(pillion step)用支承部件64 (參考圖4) 上。第一消音器用支承部件65具有卡止保護器40的后部的上部的卡止片65a。如圖4所示,第一消音器31的前表面31a在側視時朝向車輛后方傾斜地降低。另外,如圖3至圖5所示,第一消音器31配置在車身的車寬方向外側(右側),并且配置在踏板18的后方。如圖4至圖6所示,第二消音器32構成為車寬方向的截面呈大致三角形的容器。 如圖6所示,在第二消音器32上固定有第二消音器用支承部件66和保護器支承部件34。 第二消音器用支承部件66固定在第二消音器32的前部的上表面。該第二消音器用支承部件66將第二消音器32固定在車身架5的前后方向的大致中央部的下部。如圖6所示,保護器支承部件34在車寬方向的截面形成為大致三角形的第二消音器32上被固定于該三角形的車寬方向外側(右側)的頂點部32c的附近。如圖5以及圖6所示,第二消音器32配置在第一消音器31的前側,并且配置在比踏板18更靠車寬方向內側的位置。第二消音器32相對于車寬方向的中心C(參考圖5)偏置配置向第一消音器31側。另外,如圖6所示,第二消音器32被配置成其頂點部32c位于保護器40側。因此, 可使由保護器40覆蓋第二消音器32的范圍(上下寬度)緊湊。如圖4以及圖5所示,消音器連接部33是將第一消音器31和第二消音器32連接成可以連通的筒狀部件。消音器連接部33的前端部與第二消音器32的后表面連接。消音器連接部33的后端部與第一消音器31的前表面31a連接。消音器連接部33相對于第一消音器31以及第二消音器32截面形狀大小變小。搖臂60相對于該消音器連接部33被配置成在上方通過。下面,說明保護器40、如圖4以及圖5所示,保護器40覆蓋車寬方向外側的第一消音器31的側面31b、第二消音器32的側面32a以及消音器連接部33的側面33a。另外, 保護器40覆蓋第二消音器32的前表面32b的一部分。并且,如圖3以及圖5所示,保護器 40向消音器30的車寬方向內側以及下方側開放。如圖7以及圖8所示,保護器40具備第一側面部52、第二側面部53以及作為下表面41的下面部M。
第一側面部52覆蓋車寬方向外側的第一消音器31的側面31b (參考圖4以及圖 5)、且形成為寬幅。第一側面部52具有相對于第一消音器31固定的機構即緊固孔部42和支承部件56、57。對于緊固孔部42和支承部件56、57后述。第二側面部53形成得比第一側面部52寬度窄,且與第一側面部52相連,并對消音器連接部33的側面33a(參考圖4以及圖幻以及第二消音器32的側面3 進行覆蓋。 第二側面部53具有相對于第二消音器32固定的機構即緊固孔部43。對于緊固孔部43后述。保護器40的下表面M具有通風用開口部45、第一面46、第二面48以及引導壁面 55。如圖2所示,下面部54 (下表面41)被配置在下整流罩93的下表面93a的下方。通風用開口部45配置在第一消音器31的前表面31a的前方,并且以與前表面31a 相對的方式向保護器40的下表面41開口。更具體地說,如圖2以及圖4所示,通風用開口部45配置在踏板18的下方且后方,并被設計成面向下方。通風用開口部45在前面視圖中配置在下整流罩93的車寬方向外側。如圖5所示,通風用開口部45是在與車寬方向的中心C(車輛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為長邊方向的長條形狀。如圖4至圖7所示,第一面46相比于通風用開口部45形成在下方且前方。如圖 5所示,第一面46是越往車輛后方越向車寬方向外側(從中心C離開的方向)延伸的傾斜如圖4至圖7所示,第二面48形成于通風用開口部45的周圍,從而將沿第一面46 以及引導壁面陽流動的行駛風導入通風用開口部45。引導壁面55在下面部M的上部朝向后方形成為寬幅,并且形成為與第二面48的前部相連。引導壁面55主要將沿下面部M流動的行駛風導入通風用開口部45。另外,第一面46和第二面48的關系如下所述。如圖9所示,在設有通風用開口部 45的位置上的車寬方向的截面中,設第一面46和路面49所成角度為第一角度al,設第二面48和路面49所成角度為第二角度a2,此時,第一角度al大于第二角度a2。這樣構成的保護器40例如是對鋼板進行成形而形成的,并且施以耐熱涂裝。接著,對于消音器30和保護器40的固定機構進行說明。如圖6至圖8所示,在保護器40的后部的背面的上部固定有支承部件56。該支承部件56卡止于第一消音器用支承部件65的卡止片65a(參考圖4以及圖6)。在保護器40的后部的下部設有緊固孔部42以及支承部件57。在緊固孔部42中插入螺釘機構67 (參考圖4)。在保護器40的背面,對應于該緊固孔部42的位置固定有支承部件57。如圖7以及圖8所示,支承部件57具有供螺釘機構67(參考圖4)插入的貫通孔57a。S卩,保護器40的后部的下部隔著支承部件57及設置在第一消音器31上的支承部件(未圖示)被螺釘機構67 (參考圖4)緊固在第一消音器31上。如圖6至圖8所示,在保護器40的前部的上部設有緊固孔部43。在緊固孔部43 中插入螺釘機構68 (參考圖4及圖6)。保護器40的前部的上部被該螺釘機構68緊固在第二消音器32的保護器支承部件34上。如此,保護器40被固定在消音器30上。
根據以上說明的本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1,起到以下所示的效果。本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1具備消音器30、覆蓋消音器30的保護器40、形成在保護器40上且將行駛風導向消音器30的通風用開口部45、踏板18。通風用開口部45設置在保護器40的下表面41,以使通風用開口部45配置于踏板18的下方、且面向下方。因此,可以使通風用開口部45位于難以由于乘客的腳部而引起亂流的部位,可將在自動兩輪車1和路面49之間流動的行駛風從該通風用開口部45有效導入消音器30。由此,沒必要使通風用開口部45大型化,也沒必要提高保護器40的剛性。因此,可以兼顧保護器30的冷卻性的提高和保護器40的輕量化。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1中,保護器40向消音器30的車寬方向內側開放。因此,從保護器40的通風用開口部45導入的行駛風對消音器30進行冷卻,之后不會被保護器40阻礙流動,而從消音器30的車寬方向內側排出。因此,可以提高消音器30的冷卻效果。另外,第一消音器31配置在搖臂60的車寬方向的外側,且沒有在消音器30的搖臂60側配置保護器40。因此,消音器30不會與搖臂60干涉,同時可以配置消音器30接近于搖臂60。因此,可以實現自動兩輪車1的塊(質量)的集中化。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1中,第一消音器31的前表面31a在側視時朝向車輛后方傾斜下降。另外,通風用開口部45與第一消音器31的前表面31a對置配置。因此,從保護器40的通風用開口部45導入的行駛風在碰到第一消音器31的前表面31a而冷卻后,沿該前表面31a的傾斜朝向車輛后方流動。由此,通過保護器40在不阻礙前后方向的流動的情況下向車輛后方順暢引導。因此,可以提高第一消音器31的冷卻效率。另外,在后面看時,第一消音器31的下表面未被保護器40覆蓋而是露出。因此, 從保護器40的通風用開口部45導入的行駛風不會被保護器40遮斷,而是從消音器30的下側有效排出。進而,冷卻了消音器30的行駛風被在消音器30的下方流動的行駛風引導, 有效排出到車輛后方。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1中,在保護器40的前方具備覆蓋車輛下方的下整流罩93。下整流罩93被配置成其下表面93a位于保護器40的下表面41的上方。通風用開口部45在前面觀察時配置在下整流罩93的車寬方向外側。因此,可以由下整流罩93對行駛風進行整流并引導到保護器40的下表面41。因此,可以提高自動兩輪車1的運動性能。另外,保護器40的通風用開口部45配置在不阻礙下整流罩93對行駛風的導入的位置上,因此,可以提高消音器30的冷卻效率。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1中,消音器30具有第一消音器31、第二消音器32以及將第一消音器31和第二消音器32連接為可連通的消音器連接部33。保護器40 覆蓋第一消音器31、第二消音器32以及消音器連接部33的車寬方向外側的側面31b、32a、 33 ο因此,可以用同一保護器40覆蓋多個消音器(第一消音器31以及第二消音器 32)。因此,可以削減保護器40的零件數量。另外,通過用消音器連接部33連接多個消音器30 (第一消音器31以及第二消音器32)間,從而可以實現輕量化,并且可以用同一保護器40覆蓋消音器30整體。因此,可以創造出消音器30的構造的一體感,也可以提高外觀性。另外,相對于消音器連接部33而言,搖臂60被配置成通過消音器連接部33的上方。因此,可以避免與搖臂60的干涉,同時可將消音器30配置在更靠上方的位置。因此, 可以使重心移至車輛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可以提高運動性能。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1中,保護器40具有相比于通風用開口部45形成在下方且前方的第一面46以及形成在通風用開口部45周圍的第二面48。并且,在通風用開口部45的車寬方向的截面中,第一角度al大于第二角度a2。因此,可以降低在第一面 46的表面流動的行駛風的行駛阻力,可將行駛風導入第二面48的通風用開口部45。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1中,通風用開口部45是在與車輛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為長邊方向的長條形狀。因此,可以減少通風用開口部45露出到乘員側的情況,可以提高外觀性。另外,由于難以從通風用開口部45看到消音器連接部33等,所以可以提高外觀性。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自動兩輪車1中,第一面46是越往車輛后方越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的傾斜面。因此,通過第一面46可以將行駛風的流動從車輛的車寬方向的中心C 側控制到外側,并且可以將流動受到控制的該行駛風經過第二面48有效導向通風用開口部45。以上,說明了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但本發明不限定于前述的實施方式,可以進行適當變更。例如,在所述實施方式中,本發明適用于作為跨騎型車輛的所謂全整流罩(full cowl)型的自動兩輪車,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將本發明適用于三輪的跨騎型車輛或四輪的非平地行駛車輛,也可以適用于全整流罩型的自動兩輪車以外的自動兩輪車等。即,所謂跨騎型車輛包括跨騎在車身上乘車的所有車輛。
權利要求
1.一種跨騎型車輛,其具備消音器,其配置于車輛的后部的側部,用于對來自發動機的排氣進行消音; 保護器,其覆蓋所述消音器;通風用開口部,其形成在所述保護器上,并將行駛風導向所述消音器; 踏板,其供乘員在乘車狀態下載置腳部,所述通風用開口部配置在所述踏板的下方,并且以面向下方的方式被設置在所述保護器的下表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 所述保護器向所述消音器的車寬方向內側開放。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所述消音器的前表面在從跨騎型車輛側面觀察時朝向車輛后方傾斜下降, 所述通風用開口部與所述消音器的前表面對置配置。
4.如權利要求1 3中任一項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所述跨騎型車輛具備配置于所述保護器的前方且覆蓋車輛下方的下整流罩,所述下整流罩被配置成其下表面位于所述保護器的下表面的上方,所述通風用開口部在從跨騎型車輛前面觀察時被配置在所述下整流罩的車寬方向外側。
5.如權利要求1 4中任一項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所述消音器具有第一消音器,其配置在車寬方向外側;第二消音器,其相比于所述第一消音器配置于排氣上游側,并且相比于所述踏板配置于車寬方向內側;以及消音器連接部,其由筒狀部件構成,將所述第一消音器和所述第二消音器連接為可連通,所述保護器對所述第一消音器、所述第二消音器以及所述消音器連接部的車寬方向外側的側面進行覆蓋。
6.如權利要求1 5中任一項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所述保護器具有相比于所述通風用開口部形成于下方且前方的第一面以及形成于所述通風用開口部的周圍的第二面,在設有所述通風用開口部的位置的車寬方向的截面中,所述第一面和路面所成的第一角度大于所述第二面和所述路面所成的第二角度。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所述通風用開口部是在與車輛前后方向大致平行的方向上為長邊方向的長條形狀。
8.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跨騎型車輛,其中,所述第一面是越往車輛后方越向車寬方向外側延伸的傾斜面。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可以同時兼顧消音器的冷卻性的提高和保護器的輕量化的跨騎型車輛。自動兩輪車即跨騎型車輛(1)具備消音器(30),其配置于車輛的后部的側部,用于對來自發動機(20)的排氣進行消音;保護器(40),其覆蓋所述消音器(30);通風用開口部(45),其形成在所述保護器(40)上,并將行駛風導向所述消音器(30);踏板(18),其供乘員在乘車狀態下載置腳部。所述通風用開口部(45)配置在所述踏板(18)的下方,并且以面向下方的方式被設置在所述保護器(40)的下表面。
文檔編號F01N13/00GK102161361SQ201110009458
公開日2011年8月24日 申請日期2011年1月12日 優先權日2010年2月23日
發明者八重樫裕郁, 宮本史郎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