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跨騎型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跨騎型車輛,其具有由多個車體蓋所覆蓋的車體。
技術背景跨騎型車輛,比如摩托車,并且具體地踏板摩托車或彎梁摩托車, 通常具有多個覆蓋車體的車體蓋。在這種由多個車體蓋所覆蓋的跨騎型車輛中,使用很多方法來通 過降低車體蓋配合區域之間的縫隙來改善外觀質量。例如,已知一種用于改善配合區域外觀質量的方法,其中覆蓋騎 手腿部前面區域的腿部防護板和騎手設置他/她的腳的踏足板重疊并且 接合起來(例如,參考專利文獻l)。更具體地,固定至腿部防護板的夾子用來結合腿部防護板和踏足 板。另外,螺栓用來連接腿部防護板和踏足板,并且螺栓的頂段由蓋 帽所覆蓋。[專利文獻1] JP-A-11-208556 (第3至4頁,圖6)發明內容[本發明要解決的問題]然而,在上述用于提高車體蓋配合區域外觀質量的方法中,會出 現下面的問題。更具體地,因為螺栓、夾子和蓋帽的使用,裝配操作 將會變得更復雜。
由此,在考慮到上述情況之下設計了本發明,并且其目標是提供 一種跨騎型車輛,其允許多個車體蓋易于裝配并且還允許車體蓋配合 區域的外觀質量的提高。[解決問題的手段]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具有以下方面。首先,本發明的第一 方面提供一種跨騎型車輛,其包括車體(例如,車體框架50);覆 蓋車體特定部位的第一車體蓋(腿部防護板30);以及設置于第一車 體蓋附近的第二車體蓋(座位下蓋40)。跨騎型車輛還包括使用連接元件(螺釘43,彈簧螺母44)連接第一車體蓋和第二車體蓋的連接 機構(后緣元件31,凸起41);以及使用固定元件(固定鉤42L, 42R) 和由固定元件所固定的被固定元件(固定孔31b)來固定第一車體蓋和 第二車體蓋的固定機構(固定孔31b,固定鉤42L、 42R)。連接機構 和固定機構設置成與第一車體蓋和第二車體蓋的配合區域(配合區域 S)對齊。在上述跨騎型車輛中,連接機構和固定機構設置成與第一車體蓋 和第二車體蓋的配合區域對齊。于是,即使第一車體蓋和第二車體蓋之間有一定程度的間隙,也能可靠地配合第一車體蓋和第二車體蓋。另外,由于使用了由固定元件和通過固定元件固定的被固定元件所構成的固定機構,與使用由螺栓、螺釘等制成的連接元件的結構相比, 易于將第一車體蓋與第二車體蓋裝配。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構造為使得,在本發明的第一方面中,連接機構和提供在連接機構任一側的固定機構中的一個設置為與第一車體蓋 和第二車體蓋的配合區域對齊。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構造為使得,在本發明的第一方面中,固定元 件和提供在固定機構任一側的連接機構中的一個設置為與第一車體蓋 和第二車體蓋的配合區域對齊。 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構造為使得,在本發明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的 任意一個中,連接機構和固定機構設置為與單個直線(直線Ll)對齊。本發明的第五方面構造為使得,在本發明的第一方面中,連接元 件包括從車體外側插至第一車體蓋和第二車體蓋的凸形緊固元件(螺釘43),以及與緊固元件相結合以將第一車體蓋和第二車體蓋緊固在 一起的結合元件(彈簧螺母44)。本發明的第六方面構造為使得,在本發明的第五方面中,緊固元 件插入至第一車體蓋和第二車體蓋以使得緊固元件在大致垂直于配合 區域表面的方向上插入。本發明的第七方面構造為使得,在本發明的第一方面中,固定元 件在配合區域處在車體的向下方向上突出,并且固定元件插入其中的 固定孔(固定孔31b)形成于被固定元件中。[本發明的優點]本發明的這些方面提供了一種跨騎型車輛,其允許多個車體蓋易 于裝配,并且還允許了車體蓋配合區域的外觀質量的提高。
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個實施例的摩托車的左視圖。圖2是根據本發明該實施例的摩托車在車體蓋移除時的左視圖。圖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該實施例的腿部防護板和車架下舌的固定段。圖4是根據本發明該實施例的腿部防護板和座位下蓋的配合區域 的平面圖。圖5是沿著圖4所示線F5-F5的橫截視圖。 圖6是沿著圖4所示線F6-F6的橫截視圖。
圖7是沿著圖l所示線F7-F7的橫截視圖。 圖8是沿著圖1所示線F8-F8的橫截視圖。圖9是根據本發明一個改進示例的腿部防護板和座位下蓋的配合 區域的平面圖。[附圖標記和標識說明] 10 ...摩托車 20...前輪25 ...車體罩26 ...下蓋27 側蓋30, 30V...腿部防護板 30a...固定元件31 ...后緣元件 31a...插孔 31b...固定孔32 ...螺釘 40,40V ...座位下蓋 41, 41V ...凸起 41a...腔41b ...插孔42L, 42R, 42V ...固定鉤43 ...螺釘44 ...彈簧螺母 50...車體框架51 ...轉向前管52 ...車架下舌 52a...固定支柱53 ...螺釘 60 ...發動機70 ...座位71 ...行李存儲箱72 ...螺釘73 ...彈簧螺母80 ...尾燈單元90 ...后輪LI ...直線S ...配合區域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參照附圖描述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注意,在附圖中, 相同或類似的結構元件用相同或類似的附圖標記來標識。還要注意到 附圖是示意性的,并且因此讀者應當意識到尺寸的相對比例等會不同 于實物。然而,具體尺寸等能基于對下面的附圖的參照來確定。另外,很 明顯,各個附圖包括了其中各個尺寸等的關系和比例不同的段。(跨騎型車輛的結構)圖1是作為根據該實施例的跨騎型車輛的摩托車10的左側圖。圖 2是摩托車IO在車體蓋移除時的左視圖。從圖1和圖2可以看到,摩托車10是彎梁摩托車,其具有與標準 的跨騎型摩托車相比設置為更向下的車體框架50。摩托車10提供有前輪20和后輪90。發動機60產生驅動后輪90 的驅動力。構成摩托車10框架的車體框架50包括設置于前輪20上方 的轉向前管51和由轉向前管51延伸出的車架下舌52。摩托車10由多個車體蓋所覆蓋。更具體地,摩托車10由車體罩 25、下蓋26、側蓋27、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下蓋40所覆蓋。車體罩25設置在轉向前管51的前面并且向下延伸。下蓋26設置 在車體罩25和腿部防護板30的下方。下蓋26固定至在車體罩25和 腿部防護板30。側蓋27覆蓋摩托車IO的左側部位,更具體地,側蓋 27設置為從腿部防護板30的下端延伸至尾燈單元80。腿部防護板30設置于坐在座位70上的騎手的腿部的前面。在本 實施例中,腿部防護板30構成覆蓋車體并且更具體地覆蓋車體框架50 的特定部位的第一車體蓋,。座位下蓋40設置在座位70的下方。座位下蓋40連接至腿部防護 板30。在本實施例中,座位下蓋40構成設置為臨近第一車體蓋(腿部 防護板30)的第二車體蓋。另外,行李存儲箱71提供在座位70的下方。行李存儲箱71由座 位下蓋40所覆蓋。(腿部防護板的固定狀態)圖3示出了腿部防護板30和車架下舌52的固定段。由圖3可看 到,腿部防護板30包括固定元件30a。固定元件30a與形成于車架下 舌52中的固定支柱52a重疊并且相配合。螺釘32插入固定元件30a, 并且螺釘32用來將腿部防護板30固定至固定支柱52a。注意到,車體罩25在腿部防護板30固定至車體框架50 (更具體 地車架下舌52)時能夠被固定和移除。此外,腿部防護板30在除了固 定元件30a之外的位置處固定至車體框架50 (車架下舌52)(參見圖 7)。(腿部防護板和座位下蓋的配合區域的結構)
下面,將給出關于在本實施例中構成第一車體蓋的腿部防護板30 和構成第二車體蓋的座位下蓋40的配合區域S的結構的說明。圖4是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下蓋40的配合區域S的平面圖。更 具體地,圖4是沿著圖1所示箭頭方向F4的視圖。圖5是沿著圖4所 示線F5 — F5的橫截視圖。圖6是沿著圖4所示線F6 —F6的橫截視圖。如圖4和圖5所示,與腿部防護板30重疊并相配合的凸起41形 成于座位下蓋40中。另一方面,與座位下蓋40重疊并相配合的后緣 元件31形成于腿部防護板30的后端。后緣元件31定位在凸起41的 下方。腔41a形成于凸起41中,并且螺釘43的頭部(圖中未示出)置 于其中。螺釘43螺旋進彈簧螺母44中。當在平面中看座位下蓋40時 腔41a為橢圓形狀。另外,螺釘43插入其中的插孔41b形成于凸起41 中。插孔41b是長孔,其前后方向上的長度比螺釘43的直徑長。螺釘43插入其中的插孔31a形成于與凸起41重疊并相配合的后 緣元件31中。螺釘43在大致垂直于配合區域S表面的方向上插入腿 部防護板30和座位下蓋40中。注意到,圖4中省略了螺釘43的圖示。在本實施例中,后緣元件31和凸起41構成了利用連接元件(螺 釘43和彈簧螺母44)連接第一車體蓋和第二車體蓋的連接機構。在本實施例中,螺釘43構成了插入車體中,并且更具體的是從車 體框架50的外側插入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下蓋40中的凸形緊固元件。 彈簧螺母44構成了與螺釘43相結合以將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下蓋40 緊固在一起的結合元件。如圖4和圖6所示,固定腿部防護板30的固定鉤42L、 42R(固定
元件)提供于座位下蓋40中。固定鉤42L、 42R與之固定的固定孔31b 形成于腿部防護板30的后緣元件31中。更具體地,在從側面看座位下蓋40時固定鉤42L、 42R是向下突 出的。另外,固定鉤42L、 42R為具有尖端的大致三角形形狀。固定鉤 42L、 42R從腿部防護板30的上方安裝入固定孔31b中。更具體地,固定鉤41L、 42R和固定孔31b (被固定元件)用來將 腿部防護板30固定至座位下蓋40。在本實施例中,固定鉤42L、 42R 和形成于后緣元件31中的固定孔31b構成了固定機構。由后緣元件31和凸起41構成的連接機構與由固定鉤42L、 42R 和固定孔31b構成的固定機構設置成與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下蓋40 的配合區域S對齊。更具體地,連接機構和固定機構設置為與直線L1 對齊。注意到,詞語"與直線L1對齊"并不是必須要求連接機構和固 定機構的中心設置于直線Ll上。另外,直線L1不是必須與車寬方向 對齊。更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連接機構(后緣元件31和凸起41)以 及設置為臨近連接機構任一側的兩個固定機構(固定孔31b和固定鉤 42L、 42R)中的一個設置成與配合區域S對齊。(座位下蓋的固定狀態) 下面,將說明座位下蓋40的固定狀態。圖7是沿著圖1所示線 F7-F7的橫截視圖。從圖7中可看到,座位下蓋40通過墊圈固定到其上的螺釘53連 接至車體框架50,并且更具體地連接至車架下舌52,以及連接至腿部 防護板30。注意到,側蓋27的圖示從圖7中省略。此外,在摩托車 10的右側部位,座位下蓋40由大致與圖7所示結構對稱的結構連接至
車架下舌52。更具體地,從圖4、圖5和圖7中可看到,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 下蓋40在座位下蓋40的中心部位(后緣元件31和凸起41)處以及在 兩個側面部位處連接。圖8是沿著圖l所示線F8 —F8的橫截視圖。如圖8所示,座位下 蓋40、側蓋27和行李存儲箱71通過螺釘72和彈簧螺母73在行李存 儲箱71的后端處連接。(操作/優點)在摩托車10中,連接機構(后緣元件31和凸起41)和固定機構 (固定孔31b和固定鉤42L、 42R)設置成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下蓋 40的配合區域S對齊。于是,即使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下蓋40之間 有一定程度的間隙,也能可靠地配合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下蓋40。另 外,由于使用了由固定鉤42L、 42R以及由固定鉤42L、 42R固定的固 定孔31b所構成的固定機構,因此與使用由螺栓、螺釘等構成的連接 元件的結構相比,易于將腿部防護板31與座位下蓋40相裝配。在本實施例中,連接機構(后緣元件31和凸起41)和設置于連接 機構任一側的兩個固定機構(固定孔31b和固定鉤42L、 42R)中的一 個設置成與配合區域S對齊。此外,連接機構和固定機構設置為與直 線L1對齊。于是,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下蓋40能夠更可靠地配合。在本實施例中,螺釘43和彈簧螺母44用來將腿部防護板30和座 位下蓋40緊固在一起。而且,螺釘43插入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下蓋 40以使得大致垂直于配合區域S的表面。因而,可以抑制腿部防護板 30和座位下蓋40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離,并且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 下蓋40能夠更可靠地配合。
在本實施例中,固定鉤42L、 42R在配合區域S處朝著車體的底 部突起,并且插入形成于后緣元件31中的固定孔31b中。于是,抑制 了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下蓋40在前后方向上彼此分離,并且腿部防 護板30和座位下蓋40能夠更可靠地配合。(其他實施例)上面,已經通過描述本發明的實施例公開了本發明的內容。然而, 構成本公開的部分的說明書和附圖并不限制本發明。對于本領域技術 人員而言很明顯,本公開能用作提供各種不同實施例的基礎。例如,連接機構和固定機構的結構能以下面的方式改變。圖9是 連接機構和固定機構的改進結構的示例。從圖9中可看到,座位下蓋40V在其車寬方向上的中部處提供有 固定鉤42V。固定鉤42V具有與固定鉤42L的結構大致類似的結構。凸起41V分別提供于固定鉤42V的任一側。凸起41具有與凸起 41的結構大致類似的結構。另外,大致類似于固定孔31b的固定孔在 與凸起41V相應的位置處形成于腿部防護板30V中。腿部防護板30V和座位下蓋40V用來替代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 下蓋40。在這個改進例中,固定孔42V (固定機構)設置成與腿部防 護板30V和座位下蓋40V的配合區域S對齊。此外,凸起41V分別提 供于與腿部防護板30V和座位下蓋40V的配合區域S相對齊的固定孔 42V的任一側。此外,連接機構和固定機構的數量不限于上述實施例或改進示例。 而且,在上述實施例中,螺釘43和彈簧螺母44用作連接元件。然而, 也可以使用其他連接元件,比如舉例來說,使用鉚釘或夾子的連接元 件。
因此,很顯然,本發明包括了這里未描述的各種改進實施例。于 是,本發明的技術范圍由權利要求所述的本發明的具體特點所限定, 這些從上述描述中是合理的。
權利要求
1.一種跨騎型車輛,包括車體;覆蓋所述車體特定區域的第一車體蓋;和設置于所述第一車體蓋附近的第二車體蓋,所述跨騎型車輛包括使用連接元件連接所述第一車體蓋和所述第二車體蓋的連接機構;以及使用固定元件和由所述固定元件固定的被固定元件來固定所述第一車體蓋和所述第二車體蓋的固定機構,其中所述連接機構和所述固定機構設置成與所述第一車體蓋和所述第二車體蓋的配合區域對齊。
2. 根據權利要求1的跨騎型車輛,其中所述連接機構與設置于所 述連接機構任一側的所述固定機構中的一個設置成與所述第一車體蓋 和所述第二車體蓋的所述配合區域對齊。
3. 根據權利要求1的跨騎型車輛,其中所述固定機構和設置于所 述固定機構任一側的所述連接機構中的一個設置成與所述第一車體蓋 和所述第二車體蓋的所述配合區域對齊。
4. 根據權利要求2或權利要求3的跨騎型車輛,其中所述連接機 構和所述固定機構設置成與單條直線對齊。
5. 根據權利要求1的跨騎型車輛,其中 所述連接元件包括在所述配合區域中,從所述車體外側插入至所述第一車體蓋和所 述第二車體蓋的凸形緊固元件,以及與所述緊固元件相結合以使所述第一車體蓋和所述第二車體蓋緊 固在一起的結合元件。
6. 根據權利要求5的跨騎型車輛,其中所述緊固元件插入所述第 一車體蓋和所述第二車體蓋中,以使得所述緊固元件在大致垂直于所 述配合區域表面的方向上插入。
7. 根據權利要求1的跨騎型車輛,其中所述固定元件在所述配合 區域處在所述車體的向下方向上突出,并且所述固定元件中形成有固 定孔,所述固定元件插入所述固定孔中。
全文摘要
[問題]提供一種跨騎型車輛,其允許多個車體蓋易于裝配并且還允許車體蓋配合區域的外觀質量的提高。[解決手段]根據本發明的摩托車包括使用連接元件連接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下蓋40的連接機構,以及使用固定鉤42L、42R固定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下蓋40的固定機構。連接機構和固定機構設置成與腿部防護板30和座位下蓋40的配合區域S對齊。
文檔編號B62J17/00GK101209728SQ20071030574
公開日2008年7月2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28日 優先權日2006年12月28日
發明者望月干 申請人: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