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起重機械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的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
背景技術:
在帶有軌道小車運行的起重機中,小車運行在安裝在大梁的軌道上。由于大梁有俯仰運動或其他情況需要,大梁被分成前、后大梁結構兩部分,并通過大梁鉸點相連接。因此小車運行軌道也需要在前后大梁結構鉸點位置處斷開,分成前、后兩部分軌道,軌道對接的區域稱為軌道接頭。軌道接頭的形狀和結構會影響小車經過該區域時的性能,如何使小車經過軌道接頭使的震動和沖擊降低到最小,同時保證前后兩根軌道在大梁俯仰運動過程中不會相互干涉,是軌道接頭設計需要解決的兩個重要問題。前后大梁結構鉸點分為雙鉸點和單鉸點兩種。在單鉸點形式的結構中,俯仰鉸點位于軌道接頭下方,當軌道隨大梁俯仰時,前軌道的運動軌跡會和后軌道重疊,造成干涉問題。因此單鉸點的軌道接頭首先要避免前、后軌道在俯仰運動過程中的相互干涉。小車軌道在接頭處是斷開的,軌道接頭的作用是使小車能夠平穩的從一根軌道運行到另外一根軌道上。因此在軌道接頭的結構中,應有足夠的輪壓轉換過渡區域,使小車能夠平穩過渡。目前的單鉸點結構中,為了避免前、后軌道相互干涉,單鉸點形式的小車軌道接頭都采用斜切形式,軌道在接頭處相互平行。這樣的軌道接頭能夠避免干涉問題,但由于在軌道對接的位置沒有輪壓過渡區域,小車車輪是直接從后軌道“跳”到前軌道上的,因此帶來了車輪經過接頭時沖擊大,小車運行舒適性差、噪音大,容易引起小車軌道和結構開裂等系列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設計人特別開發了一種Z形減震軌道接頭。特別是,根據一個實施例,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包括含L形缺口的前軌道,位于一前大梁結構上;含L形缺口的后軌道,位于一后大梁結構上;其中,所述前軌道和所述后軌道的端面相互平行匹配并傾斜一定角度。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在上述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中,所述前軌道的端部具有被打磨成一定坡度的第一坡度段;所述后軌道的端部具有被打磨成一定坡度的第二坡度段;以及當所述前軌道和所述后軌道接合時,在所述第一坡度段和所述第二坡度段之間還構成一由所述前軌道和所述后軌道構成的重疊段。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在上述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中,還包括鉸軸,位于所述后大梁結構上,其中所述前軌道在工作時能繞所述鉸軸旋轉。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在上述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中,所述前軌道的端面具有以所述鉸軸為中心的第一半徑的弧面;所述后軌道的端面具有以所述鉸軸為中心的第二半徑的弧面;其中,所述第一半徑和所述第二半徑的差值不小于2毫米。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在上述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中,所述前軌道的端面具有與以所述鉸軸為中心的第一半徑的弧面相切的第一斜面;所述后軌道的端面具有與以所述鉸軸為中心的第二半徑的弧面相切的第二斜面;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不大于55度,且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之間有不小于2毫米的間隙。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在上述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坡度段的坡度不大于1 20。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在上述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中,所述重疊段的長度不小于所述前軌道或所述后軌道的踏面寬度的1. 5倍。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在上述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中,在所述重疊段中,所述前軌道和所述后軌道的踏面寬度各占50 %。本實用新型是在避免單鉸點結構上的軌道接頭干涉的同時,使軌道接頭形成足夠長度的平穩過渡區域,保證并提高小車經過軌道接頭時的性能。在外形結構上,本實用新型是由“L”形缺口前軌道及相應的前大梁結構,“L”形缺口后軌道及相應的后大梁結構組成。前、后軌道及相應結構裝配后,形成“Z”形軌道接頭。前、后軌道的端面設計為相互平行匹配、并且傾斜一定角度的斜面;該傾斜面的角度根據前軌道及前大梁結構的運行軌跡而確定。這樣的設計避免了前軌道和后軌道相互干涉的現象。在前后軌道對接的區域,分別由前、后軌道端部的2個坡度段,以及1個重疊段組成。前、后軌道的端部需要打磨成一定的坡度,使軌道在接口位置自然形成過渡的坡段。重疊段由前、后兩根軌道共同組成,需要保證一定的面積和重疊長度。小車經過接頭的區域能夠平穩過渡,從而減少小車經過接頭時的沖擊,提高運行舒適度和減少了噪音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以上的一般性描述和以下的詳細描述都是示例性和說明性的,并且旨在為如權利要求所述的本實用新型提供進一步的解釋。
包括附圖是為提供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理解,它們被收錄并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附圖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與本說明書一起起到解釋本實用新型原理的作用。 附圖中圖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的裝配立體圖。圖2示出了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的裝配圖。圖3示出了 “Z”形軌道接頭的接頭區域詳圖。
具體實施方式
現在將詳細參考附圖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在以下描述的各種實施例中,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相應的部件將在各圖中具有相應的標號。例如,圖1中的標號101、圖2中的標號201以及圖3中的標號301將表明相同的部件,其余標號也按類似的方式進行編號。圖1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的裝配立體圖。如圖 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主要包括后軌道101、前軌道102、鉸軸 103、后大梁結構104以及前大梁結構105。具體地,含L形缺口的后軌道101位于后大梁結構104上,且含L形缺口的前軌道102位于前大梁結構105上。該前軌道102和該后軌道101的端面相互平行匹配并傾斜一定角度。如圖所示,L形缺口形成于后軌道101和前軌道102的端部。上述前大梁結構105和后大梁結構104兩部分通過鉸軸103進行裝配, 裝配后形成“Z”形軌道接頭。圖3表示了 “Z”形軌道接頭的在接頭區域的組成。如圖3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中,a段為整個“Z”形過渡段。前軌道302的端部具有被打磨成一定坡度的第一坡度段c,如圖所示。后軌道301的端部具有被打磨成一定坡度的第二坡度段b。另外,當前軌道302和后軌道301接合時,在第一坡度段c和第二坡度段b之間還構成一由前軌道302和后軌道301構成的重疊段d。根據一較佳實施例,在圖3所示的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中,第一坡度段c和第二坡度段c的坡度優選不大于1 20,在軌道接口的位置自然形成一個過渡坡度,使車輪平緩的從一個軌道進入另外一根軌道上。另一方面,重疊段d的長度優選不小于前軌道302 或后軌道301的踏面寬度的1. 5倍。在重疊段d中,前軌道302和后軌道301的踏面寬度各占50%。現在轉到圖2,圖2以側視圖表示了前、后兩部分軌道及結構的關系。如圖2所示, 鉸軸203位于后大梁結構201上。在本實用新型中,前軌道202在起重機工作時能繞鉸軸 203的中心旋轉,在半徑Rl的范圍內運動。因此,前軌道202的端面需要被制作為具有以鉸軸203為中心的第一半徑Rl的弧面。后軌道201的端面需要被制作為具有以鉸軸203為中心的第二半徑R2的弧面。較佳地,第一半徑Rl和第二半徑R2的差值不小于2毫米。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考慮到制造的方便性,該理論弧面也可以簡化為與弧面相切的斜面。即,上述的前軌道202的端面可以具有與以鉸軸203為中心的第一半徑Rl的弧面相切的第一斜面。上述的后軌道201的端面可以具有與以鉸軸203為中心的第二半徑R2的弧面相切的第二斜面。在該實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不大于55度,且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之間有不小于2毫米的間隙。在工作時,小車從后軌道運行通過軌道接頭時,先經過前軌道的坡度(b段),車輪一半在沒有磨低的后軌道上滾過,另一半沿坡度無沖擊地進入前后軌道的重疊段(d段)。 使車輪壓力沿坡度逐步且均勻的從后軌道過渡到前軌道上。再經過后軌道的坡度(c段) 無沖擊的離開“Z”形接頭區域,進入正常軌道區域運行。整個過渡過程平穩,從而減少小車經過接頭時的沖擊,提高了運行舒適度和減少了噪音。此外,在本實用新型中,前后軌道的端面設計為相互平行匹配、并且被設計為傾斜一定角度的斜面。這樣該傾斜面的角度根據前軌道及前大梁結構的運行軌跡而確定。這樣的設計避免了前軌道和后軌道相互干涉的現象。本領域技術人員可顯見,可對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示例性實施例進行各種修改和變型而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因此,旨在使本實用新型覆蓋落在所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技術方案范圍內的對本實用新型的修改和變型。
權利要求1.一種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其特征在于,包括 含L形缺口的前軌道,位于一前大梁結構上;含L形缺口的后軌道,位于一后大梁結構上;其中,所述前軌道和所述后軌道的端面相互平行匹配并傾斜一定角度。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軌道的端部具有被打磨成一定坡度的第一坡度段; 所述后軌道的端部具有被打磨成一定坡度的第二坡度段;以及當所述前軌道和所述后軌道接合時,在所述第一坡度段和所述第二坡度段之間還構成一由所述前軌道和所述后軌道構成的重疊段。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其特征在于,還包括 鉸軸,位于所述后大梁結構上,其中所述前軌道在工作時能繞所述鉸軸旋轉。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軌道的端面具有以所述鉸軸為中心的第一半徑的弧面; 所述后軌道的端面具有以所述鉸軸為中心的第二半徑的弧面;其中,所述第一半徑和所述第二半徑的差值不小于2毫米。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軌道的端面具有與以所述鉸軸為中心的第一半徑的弧面相切的第一斜面; 所述后軌道的端面具有與以所述鉸軸為中心的第二半徑的弧面相切的第二斜面; 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不大于陽度,且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之間有不小于2毫米的間隙。
6.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坡度段的坡度不大于1 20。
7.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疊段的長度不小于所述前軌道或所述后軌道的踏面寬度的1. 5倍。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重疊段中,所述前軌道和所述后軌道的踏面寬度各占50%。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單鉸點用Z形減震軌道接頭,包括含L形缺口的前軌道,位于一前大梁結構上;含L形缺口的后軌道,位于一后大梁結構上;其中,所述前軌道和所述后軌道的端面相互平行匹配并傾斜一定角度。本實用新型可以減少小車經過接頭時的沖擊、提高運行舒適度、減少噪音。
文檔編號B66C7/12GK202030448SQ201120079710
公開日2011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3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3日
發明者江華, 黃炯鵬 申請人:上海振華重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