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岡霉素復配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岡霉素復配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于油茶樹植株上施用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岡霉素復配組合物即可。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岡霉素復配組合物的復配比例(1:20)防效為78.51%,高于對照藥劑。同時對控制油茶落果有很好的效果,最低為4.86%,有效的控制產量損失。多粘芽孢桿菌桿菌·井岡霉素(1:5~20)組合物是防治油茶炭疽病害較好的藥劑,劑型可以是以水為主要溶劑的水劑、懸浮劑等。
【專利說明】一種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網霉素復配組合物防治油茶炭疸病的用途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防治作物病蟲害領域,確切地說是一種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網霉素復配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
【背景技術】
[0002]油茶炭疽病:
[0003]I 簡介
[0004]油茶炭疽病是油茶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于我國的南方各省,可引起嚴重的落蕾和落果。病落果率通常在20%左右,有時高達40%以上。
[0005]2 癥狀
[0006]病果初生黑褐色的斑點,以后擴大成圓形、中央灰黑色、邊緣黑褐色的病斑,嚴重時全果變黑,其上生黑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雨后或經過露水濕潤,盤上產生粘性粉紅色的分生孢子膿。病果一般在10左右即脫落,少數不脫落的病果常沿病斑中部開裂,種仁散落。
[0007]葉上病斑常沿葉緣發生,多呈半圓形,黑褐色,邊緣紫紅色,后期病斑中心灰白色,內輪生小黑點。
[0008]嫩梢病斑橢圓或梭形,初為黑褐色,后轉黑色,部病以上枯死。春季,樹下部萌蘗上病斑較多老枝病斑梭形或不規 則形。
[0009]花蕾病斑多在基部鱗片上,不規則形,黑褐色或黃褐色,后期灰白色,上有黑點。
[0010]3 病原
[0011 ] 此病由真菌中的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的膠胞炭疽菌所致。分生孢子梗聚集成盤狀,其中混生數根茶褐至暗褐色的剛毛。分生孢子無色,單細胞,長橢圓形或圓和圓筒形,直或微彎,內有很多顆粒物質和1-2個油球。有性階段為山茶球座黑工程,屬子囊菌類的座囊菌目。子囊腔球形或洋梨形,有嘴孔,黑褐色。子囊棍棒形,內生子囊孢子8個。子囊孢子單細胞,長紡綞形,稍彎,無色。
[0012]水稻紋枯病
[0013]癥狀又稱云紋病。苗期至穗期都可發病。葉鞘染病在近水面處產生暗綠色水浸狀邊緣模糊小斑,后漸擴大呈橢圓形或云紋形,中部呈灰綠或灰褐色,濕度低時中部呈淡黃或灰白色,中部組織破壞呈半透明狀,邊緣暗褐。發病嚴重時數個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規則狀云紋斑,常致葉片發黃枯死。葉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紋狀,邊緣褪黃,發病快時病斑呈污綠色,葉片很快腐爛,莖桿受害癥狀似葉片,后期呈黃褐色,易折。穗頸部受害初為污綠色,后變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較多,千粒重下降。濕度大時,病部長出白色網狀菌絲,后匯聚成白色菌絲團,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脫落。高溫條件下病斑上產生一層白色粉霉層即病菌的擔子和擔孢子。
[0014]2 病原[0015]Thanatephorus cucumeris (Frank) Donk.稱瓜亡革菌,屬擔子菌亞門真菌。無性態Rhizoctonia solani Kiihn稱立枯絲核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致病的主要菌絲融合群是AG-1占95%以上,其次是AG-4和AG-Bb (雙核線核菌)。從菌絲生長速度和菌核開始產生扎需時間來看,R.solani AG-1和AG-4較快,而雙核絲核菌AG-Bb較慢。在PDA上23°C條件下AG-1形成菌核需時3天。菌核深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較緊密。菌落色澤淺褐至深褐色;AG-4菌落淺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褐色,不規則形,較扁平,疏松,相互聚集;AG-Bb菌落灰褐色,菌核形成需3-4天,灰褐色,圓形或近圓形,大小較一致,一般生于氣生菌絲叢中。
[0016]由上可知油茶炭疽病和水稻紋枯病的病原不一樣。
[0017]油茶炭疽病是油茶樹的主要病害,發生具有鮮明的季節性,果實、枝梢、葉片均可發病,在長江流域以南各省的大面積油茶栽培區發生普遍,引起嚴重落果、落蕾、枝梢枯死,甚至整株衰亡,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各省(區)每年因該病造成油茶籽實減產10%-30%,重病區40%-50%。在典型年分,病落蕾占落蕾總數26%-45%。晚期病果雖可采收,但種子含油量僅為健康種子的一半,甚至更低。目前防治油茶炭疽病,主要采用化學藥劑對病害進行控制。但是化學農藥的長期使用導致大量農藥殘留,誘發病原菌產生抗藥性,既降低了茶油質量,使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同時也污染了生態環境。生物農藥具有對人、畜及生態環境影響小,對農產品無污染,對靶標針對性強,是綠色農業的理想選擇。減少化學合成農藥的使用,發展生物農藥已成為一種趨勢和方向。為此我們在2013年6月份開展多粘類芽孢桿菌.井R霉素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研究。
【發明內容】
[0018]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治油茶炭疽病效果顯著的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岡霉素復配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
[0019]上述目的通過以下方案實現:
[0020]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R霉素復配`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其特征在于:于油茶樹植株上施用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R霉素復配組合物即可。
[0021]所述的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R霉素復配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施用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R霉素復配組合物分兩次進行,第二次于第一次后7-10天進行。
[0022]所述的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R霉素復配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其特征在于:多粘類芽孢桿菌.井R霉素組合物的多粘類芽孢桿菌.井R霉素的比例為:1:5-20。
[0023]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多粘芽孢桿菌桿菌和井R霉素對油茶炭疽病有較好的防效,單劑分別達57.14%和64.23% ;而兩者復配比例(1:5)防效為64.23% ;復配比例(1:10)防效為71.42% ;復配比例(1:15)防效為71.42% ;復配比例(1:20)防效為78.51%,高于對照藥劑。同時對控制油茶落果有很好的效果,最低為4.86%,有效的控制產量損失。多粘芽孢桿菌桿菌?井岡霉素(1:5~20)組合物是防治油茶炭疽病害較好的藥劑,劑型可以是以水為主要溶劑的水劑、懸浮劑等。
【具體實施方式】[0024]實施例1:
[0025]一、材料與方法
[0026]1.1試驗地情況
[0027]試驗地設在舒城縣湯池鎮油茶園區,茶樹樹齡5年以上,樹高2_4m,茶樹行間隔
2.0-2.5m, 土壤為黃壤土。
[0028]1.2供試藥劑
[0029]I億CFU/ml多粘類芽孢桿菌水劑;井同霉素水劑;75 %百菌清可濕性粉劑;多粘類芽孢桿菌.井R霉素水劑
[0030]1.3試驗方法
[0031]1.3.1試驗處理
[0032]試驗為5個處理,處理①2億CFU/ml多粘類芽孢桿菌水劑200ml/畝畝用水量60升;處理②20%井R霉素水劑200ml/畝畝用水量60升;處理③(2億CFU/ml)多粘類芽孢桿菌.(5% )井R霉素水劑200ml/畝畝用水量60升;處理④(2億CFU/ml)多粘類芽孢桿菌.(10% )井岡霉素水劑200ml/畝畝用水量60升;處理⑤(2億CFU/ml)多粘類芽孢桿菌.(15% )井R霉素水劑200ml/畝畝用水量60升;處理⑥(2億CFU/ml)多粘類芽孢桿菌*(20% )井R霉素水劑200ml/畝畝用水量60升;處理⑦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處理⑧空白對照,每處理4個重復。
[0033]1.3.2調查方法`
[0034]2013.6.10日第一次施藥,此時植株已開始發病,2013.6.17日第二次施藥,2013.8.15進行防效調查,對各處理選取4棵植株,每棵植株采取在樹冠中上部分東、西、南、北4個方向每個方向取50片葉,共抽樣200片葉,記錄葉片油茶炭疽病的平均發病率和病情等級,按照發病分級標準(表1)進行劃分。油茶果采收前在調查樣地內查看處理樣株,輕搖主干后在樣株冠幅面積內的地面上收集已脫落的油茶果,同時清點油茶樹上掛果的數量,統計落果比例。
[0035]表1油茶炭疽病發病分級標準
~綱請iU; 1Slf1I~
?..............................................................涵.」7涵:|..丨:.....「.............................................................................0........................................'響.+H 劃、f 1
[0036]22
IlWι?hV敦? 1/4-1/2IS* -50*}
tl講葉.;*, _ 1/2-3/4rSCFA -75*1
4*時卜1.]4
[0037]注:病情指數=Σ (病級株數X該病級代表數值)/(調查株數X發病最高級代表值);防治效果(%)=(對照組平均病情指數-施藥組平均病情指數)/對照組平均病情指數X 100。
[0038]二、結果與分析
[0039]表2施藥后油茶炭疽病病情等級、病情指數、防治效果結果統計表
【權利要求】
1.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R霉素復配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其特征在于:于油茶樹植株上施用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R霉素復配組合物即可。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R霉素復配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施用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R霉素復配組合物分兩次進行,第二次于第一次后7-10天進行。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粘類芽孢桿菌和井R霉素復配組合物防治油茶炭疽病的用途,其特征在于 :多粘類芽孢桿菌?井R霉素組合物的多粘類芽孢桿菌?井R霉素的比例為:1:5-20。
【文檔編號】A01P3/00GK103814951SQ201310590636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1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21日
【發明者】胡飛, 李昌春, 周子燕, 胡本進, 徐麗娜 申請人: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與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