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中藥材栽培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高海拔地區黃姜栽培方法。
背景技術:
黃姜別名盾葉薯蕷,是薯芋科多年生藤本植物。薯蕷根狀莖內含薯蕷皂素,其生藥能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治療關節炎、冠心病和滅釘螺;其由根狀莖中提取的薯蕷皂苷元(俗稱皂素)是合成具有消炎、鎮痛、麻醉、避孕等功效的腎上腺皮質激素、性激素和蛋白同化激素類藥物的主要原料,也是生產穿龍冠心寧、地奧心血康的重要原料;除此外還有抗腫瘤作用,薯蕷還可生產酒精、油脂和葡萄糖等,利用價值極高的,用途極為廣泛。
據統計,我國年產皂素700T左右,生產每噸皂素約需35T干品薯蕷,國內市場干品薯蕷價為6000-7000元/T,國際市場皂素售價約為50萬元/T,經濟效益顯著,醫藥界稱為“藥用黃金”,由于原料藥需求量較大,但野生資源破壞較嚴重,致使野生資源匱乏,只有走人工種植的道路,才能為市場提供充足藥源,發展潛力大。被譽為“藥用黃金”。經過多年的探索研究,實現了從野生到人工栽培,并且建立起一套高產栽培技術模式,解決了草害、蟲害等問題。
近年來,由于黃姜的市場效益高,在全國范圍內越來越多的地區開始大面積栽培,但是調查發現,黃姜適合在1200m以下海拔地區進行栽植,甘肅只有少數地區如:兩當縣、慶城縣等地進行栽培,其他多數地區海拔在1500米到3000米之間,因此,大大的阻礙了黃姜在甘肅多數地區的推廣栽培,使得更多地區的藥農無法受益。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甘肅高海拔地區黃姜栽培發芽率低、產量低、皂素含量低的缺陷,提供一種高海拔地區高產且皂素含量高的黃姜栽培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高海拔地區黃姜栽培方法,包括選種、整地、施足底肥、播種、搭架、除草、追肥、排灌水、病蟲害防治、培土和收獲步驟。
所述的播種前做種子預處理,具體為:
①將種子貯存在-20℃至-15℃、氣壓為130KPa-150KPa環境中,貯存60小時;
②將30-50份梔子花水提液、50-80份陽桃花水提液、60-80份杏花水提液、50-70份芋頭花水提液混合后制成種子處理液,然后將步驟①中貯存后的種子取出后,放置在50-60℃環境中0.5-1.5小時,再將種子表面均勻噴灑種子處理液,噴后立即放入恒溫箱中1.5-2小時,控制溫度為45℃;
③將步驟②處理完成后的種子放置在80℃-90℃高溫環境中50-60min,取出后自然冷卻,待播種;
所述的梔子花水提液、陽桃花水提液、杏花水提液、芋頭花水提液是分別將梔子花、陽桃花、杏花、芋頭花按照重量比1:1.5、1:2、1:2.5、1:3加入蒸餾水,煎煮60min得到。
所述的施足底肥是在黃姜播種前三個月,每畝施用自制底肥300-400kg;所述的自制底肥按重量份數將100-200份雞蛋殼、200-300份魚鱗粉、150-200份玉米皮、50-80份醋糟混合后,無氧發酵5-7天后,然后曝曬1-2天,接著通入氧氣有氧發酵5-7天,氧氣通氣量為3.5L/天,即得自制底肥。
所述的追施專用根肥于黃姜植株生長旺盛期6月和8月每畝各追施一次根肥,每次追施專用根肥100-200kg;所述的專用根肥是按重量份數將50-120份刀豆殼、80-100份蛤仔殼、分別粉碎過200目篩,將刀口殼粉加入其重量1.5倍高粱醋攪拌均勻裝入密閉容器中然后將容器放在勻速旋轉器上,以50轉/h的速度進行勻速水平旋轉,旋轉時間為2小時,即得固液混合物,備用;將70-150份蟶殼、80-100份海蛤殼混合后加入其總重量2倍濃度為2.5g/ml的氯化鈉溶液煎煮45-60min,過濾,棄去鹽水,分別粉碎過200目篩后混合,然后加入其混合物重量1.5倍玉米醋混合均勻后與固液混合物混合后攪拌20min,倒入發酵容器中,密閉容器進行發酵,發酵時間為3-7天,即得專用根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提供的黃姜栽培方法與傳統的姜栽培方法相比,通過種子預處理、施足底肥、合理追肥,為黃姜在高海拔地區生長提供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增強了在高海拔地區黃姜的抗逆境能力,提高了黃姜種子發芽率,使得黃姜產量及薯蕷皂素含量顯著增加。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實施例來進一步描述本發明,應該理解的是,這些實施例僅用于例證的目的,絕不限于本發明。
實施例
一種高海拔地區黃姜栽培方法,具體步驟為:
1、選地:選擇海拔2400-3000m范圍排灌水方便,土壤疏松、肥沃、pH在6.8酸性砂質壤土種植,
2、選種:選根狀莖粗壯、均勻、生命力強、皮色鮮艷發亮,無病蟲害,重20g以上新鮮種子作種;
3、施足底肥:在黃姜播種前三個月,每畝施用自制底肥350kg,所述的自制底肥由雞蛋殼150kg、魚鱗粉250kg、玉米皮粉180kg、醋糟65kg混合后,無氧發酵6天后,然后曝曬2天,接著通入氧氣有氧發酵6天,氧氣通氣量為3.5L/天,發酵完成后即得底肥;
4、整地作畦:將選好的土地深翻30厘米左右,揀凈石塊及雜物,打碎土塊,作高畦,畦高30cm,畦寬1.5m,橫向種植,每隔2行開一條溝,同時開好腰溝,直溝,橫頭溝,保證排水通暢;
5、種子處理:
①將種子貯存在-18℃、氣壓為140KPa環境中,貯存60小時;
②將40份梔子花水提液、65份陽桃花水提液、70份杏花水提液、60份芋頭花水提液混合后制成種子處理液,然后將步驟①中貯存后的種子取出后,放置在55℃環境中1小時,再將種子表面均勻噴灑種子處理液,噴后立即放入恒溫箱中2小時,控制溫度為45℃;
③將步驟②處理完成后的種子放置在85℃高溫環境中55min,取出后自然冷卻,待播種;
6、播種:播種時間為3月中下旬,行距45厘米,株距17厘米,畝播9000株。行溝深10厘米,播種后結合開溝覆土,覆土深10厘米;
7、除草松土:采取人工方法除草,薯蕷生長期的雜草應盡量除早、除小,以保持田間基本無雜草為原則,除草后結合用小鋤頭淺松土,避免表土板結;
9、搭架:黃姜苗高20-40厘米時,選用小竹桿,或小柴條進行扦插搭架。扦長150-180厘米,每3-4株姜苗插一根,然后將每4根扦在頂端下30厘米處捆扎成一束,以防倒伏;
10、排水與灌水:黃姜萌芽至出苗期,適宜土壤持水量70~80%;地上部分生長階段適宜土壤持水量為65~75%,根狀莖膨大期適宜的土壤持水量為60~70%,在整個生育期中注意田間排灌水。
11、追肥:于黃姜植株生長旺盛期6月和8月每畝追施專用根肥一次,每次施用150kg,所述的專用根肥,由刀豆殼100kg、蛤仔殼90kg、分別粉碎過200目篩,將刀口殼粉與蛤仔殼粉混合后加入其重量1.5倍高粱醋攪拌均勻裝入密閉容器中然后將容器放在勻速旋轉器上,以50轉/h的速度進行勻速水平旋轉,旋轉時間為2小時,即得固液混合物,備用;將110kg蟶殼、90kg海蛤殼混合后加入其總重量2倍濃度為2.5g/ml的氯化鈉溶液煎煮55min,過濾,棄去鹽水,分別粉碎過200目篩后混合,然后加入其重量1.5倍玉米醋混合均勻后與固液混合物混合后攪拌20min,倒入發酵容器中,密閉容器進行發酵,發酵5天,即得根肥;
12、培土:發現裸露根狀莖必須培土,有利于根系的正常生長發育和根狀莖的膨大,不受外界其它因素的影響,還能預防冬季過度低溫引起根狀莖凍害,通過培土能為高產創造有利條件;
13、病蟲害防治:
根腐病防治:黃姜栽培過程中,主要的病蟲害為根腐病,防治方法可在發病后用“滅菌威”、“根腐靈”等,用水稀釋1000倍后進行灌根處理,對植株下部噴霧,病情嚴重時,每隔7-10天連續防治3次;
炭疽病、褐斑病防治:炭疽病、褐斑病主要危害葉片,7-8月發病嚴重時多用“多菌靈”用水稀釋500倍后對葉片進行噴霧,較嚴重田地,每隔7-10天噴霧一次,連噴3次;
蠐螬、地老虎防治:發病時可使用用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灌根防治;
14、收獲:將種植二年的黃姜于11月下旬植株枯萎至次年的3月上旬根狀莖未萌動前,選晴天或陰天,先清除廂上莖蔓和架材后采挖,將收獲的根狀莖選出種子備栽種用,剩余部分可將鮮品直接或加工干燥后出售。
試驗例1
種子預處理對發芽率、收獲量、皂素含量的影響
1、試驗材料:選根狀莖粗壯、均勻、生命力強、皮色鮮艷發亮,無病蟲害,重20g以上,具有2-3個芽眼新鮮種子作種;
2、試驗條件:選擇海拔2400-3000m范圍排灌水方便,土壤疏松、肥沃、pH在6.8酸性砂質壤土,人工把土欠細,揀除樹根雜草及大石塊,然后將土整平。
3、試驗處理:
A:50%多菌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浸種30min后播種;
B:清水浸種30min后播種;
C:不浸種將種子直播;
D: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種子處理方法
4個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共12小區,小區面積3×1m=3m2,每個小區播種120株
4、在3月中下旬選好的土地深翻30厘米,揀凈石塊及雜物,打碎土塊,作高畦,畦高30cm,畦寬1.5m,橫向種植,行距45厘米,株距17厘米,畝播9000株。施肥均采用常規黃姜栽培專用肥,以及黃姜生長期其他田間管理均一致。
5、測定方法:
①觀察每小區黃姜發芽數量及發芽率;發芽率=(發芽種子數/總種子數)×100%。
②于當年11月下旬黃姜地上植株黃化枯萎時采收,去掉藤蔓須根及泥土后隨即稱重測產。
③每小區分別取收獲后的新鮮黃姜100g測定平均薯蕷皂素含量,測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該測定方法應當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知曉的技術。
6、測定結果
表1種子預處理對黃姜發芽率的影響
由表1可知,與其他A、B、C處理組相比,采用本發明的種子處理方法的D組的種子發芽率顯著提高,因此明顯得出,本發明的種子處理方法可以明顯促使在高海拔地區黃姜種子的發芽。
表2種子預處理對黃姜產量的影響
由表2可知,應用本發明的種子處理方法的D組與其他處理組相比較,黃姜收獲量明顯提高,因此可知,本發明種子處理方法能夠顯著提高高海拔地區黃姜的產量。
表3種子預處理對薯蕷皂素含量的影響
由表3可知,應用本發明種子處理方法的D組處理組中黃姜中的薯蕷皂素含量明顯高于其他處理組,因此,明顯得知,本發明的種子處理方法能夠明顯的提高高海拔地區黃姜中主要藥用成分薯蕷皂素的含量。
試驗例2
底肥對發芽率、收獲量、皂素含量的影響
1、試驗材料:選根狀莖粗壯、均勻、生命力強、皮色鮮艷發亮,無病蟲害,重20g以上,具有2-3個芽眼新鮮種子作種;
2、試驗條件:選擇海拔2400-3000m范圍排灌水方便,土壤疏松、肥沃、pH在6.8酸性砂質壤土,人工把土欠細,揀除樹根雜草及大石塊,然后將土整平。
3、試驗處理
A:施用傳統復合底肥(農家肥200kg+過磷酸鈣100kg+硫酸鉀30kg+尿素20kg)
B: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底肥
2個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共6小區,小區面積3×1m=3m2,每個小區播種120株。
4、試驗方法
在黃姜播種前三個月,每畝施用底肥350kg,在3月中下旬選好的土地深翻30厘米,揀凈石塊及雜物,打碎土塊,作高畦,畦高30cm,畦寬1.5m,橫向種植,行距45厘米,株距17厘米。黃姜生長期其他田間管理均一致。
5、測定方法:
①觀察每小區黃姜發芽數量及發芽率;發芽率=(發芽種子數/總種子數)×100%。
②于當年11月下旬黃姜地上植株黃化枯萎時采收,去掉藤蔓須根及泥土后隨即稱重測產。
③每小區分別取收獲后的新鮮黃姜100g測定平均薯蕷皂素含量,測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該測定方法應當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知曉的技術。
6、測定結果
表4底肥對黃姜發芽率的影響
由表4可知,與施用傳統農家復合底肥相,施用本發明的底肥能夠提高種子的發芽率。
表5底肥對黃姜產量的影響
由表5可知,與施用傳統農街復合肥相比,施用本發明的底肥明顯能夠提高黃姜產量。
表6底肥對薯蕷皂素含量的影響
由表6可知,與施用傳統農街復合肥相比,施用本發明的底肥明顯能夠提高黃姜中薯蕷皂素的含量。
試驗例3
追肥對發芽率、收獲量、皂素含量的影響
1、試驗材料:選根狀莖粗壯、均勻、生命力強、皮色鮮艷發亮,無病蟲害,重20g以上,具有2-3個芽眼新鮮種子作種;
2、試驗條件:選擇海拔2400-3000m范圍排灌水方便,土壤疏松、肥沃、pH在6.8酸性砂質壤土,人工把土欠細,揀除樹根雜草及大石塊,然后將土整平。
3、試驗處理
A:追施市售黃姜專用肥
B:追施本發明實施例所述的根施肥
2個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共6小區,小區面積3×1m=3m2,每個小區播種120株。
4、試驗方法
在3月中下旬選好的土地深翻30厘米,揀凈石塊及雜物,打碎土塊,作高畦,畦高30cm,畦寬1.5m,橫向種植,行距45厘米,株距17厘米,然后在黃姜植株生長旺盛期6月和8月每畝根外施肥一次,每次施用150kg,黃姜生長期其他田間管理均一致。
5、測定方法:
①于當年11月下旬黃姜地上植株黃化枯萎時采收,去掉藤蔓須根及泥土后隨即稱重測產。
②每小區分別取收獲后的新鮮黃姜100g測定平均薯蕷皂素含量,測定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該測定方法應當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知曉的技術。
6、測定結果
表7追肥對黃姜產量的影響
由表7可知,與施用市售黃姜專用肥相比,施用本發明的根施肥能夠明顯提高黃姜產量。
表8追肥對薯蕷皂素含量的影響
由表8可知,與施用市售黃姜專用肥相比,施用本發明的根施肥大大的提高了黃姜中薯蕷皂素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