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飲料的加工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種薯莨發酵飲料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術:
薯莨,又名山羊頭、金花果、紅藥子、血三七、血母、山豬薯、茹榔等,是薯蕷科薯蕷屬的一種多年生藤本野生植物,藥用其塊莖,盛產于我國浙江南部、福建、臺灣、湖南、江西南部、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墨脫等地。中醫認為,薯莨味微苦澀,無毒,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活血、收斂止癢、行氣止痛、活血祛瘀、抗菌等功能。薯莨塊莖作為藥物,主要用于治療內傷吐血、外傷出血、胃炎、腸炎、筋骨痛、痢疾、失血性貧血、月經不調、月經過多、血崩、產后腹痛、癰瘡腫毒、毒蛇咬傷等癥。廣西壯族民間主要用于治療痢疾、腹瀉等。現代分析表明,薯莨的主要化學成分是鞣質,還含有酚類,甙類及蛋白質、糖類、黏液等成分。
薯莨雖然營養價值高,功效多,但忌受潮受熱,不易貯存,用于加工成薯莨發酵飲料可實現對薯莨的綜合利用,食用方便,且便于儲存,提高其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解決薯莨不易貯藏的問題,提供一種薯莨發酵飲料的制作方法。
本發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薯莨發酵飲料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薯莨—破碎—浸泡—蒸煮—冷卻—拌曲—下缸發酵—調配—蒸煮—冷卻—裝罐、封罐—殺菌—冷卻—成品的加工工藝流程,具體操作步驟為:
①破碎、浸泡:用破碎機將薯莨、白果破碎成直徑1毫米的顆粒,漂洗干凈后,放入足量的水浸泡12小時,浸泡后的原料,手捏易碎即可;
②蒸煮:將浸泡好的原料瀝去水分,裝入蒸盤,用蒸飯機蒸熟;
③冷卻:將蒸煮的原料取出,自然冷卻至30℃;
④拌曲:將2%的麥曲粉均勻拌入冷卻的原料中,邊攪拌邊加入適量的溫水,攪拌均勻后,將原料堆置一定時間;
⑤下缸發酵:將發酵缸洗凈、消毒,裝入拌好曲的原料,中間搭成倒喇叭形,稍壓實,蓋上蓋,控制發酵間的溫度在42℃,發酵36h即成熟;
⑥調配:加入35%的紅糖水于成熟的原料醪中,再加入適量的玫瑰香油、甘草浸膏,加至適口為止,攪拌均勻,同時加15%的蘋果酸液調pH值為3;
⑦預煮:將調配好的原料醪置于夾層鍋中蒸煮,煮沸15分鐘為宜;
⑧裝罐和封罐:原料醪的溫度降至60℃時開始裝罐,灌入滅過菌的空罐中,封罐時溫度在45℃,剔除密封不合格的產品;
⑨殺菌、冷卻:在121℃下殺菌15分鐘,速冷至32℃,包裝入庫。
有益效果:本發明產品營養成分全面,呈乳黃色,風味純正、口感好,具有淡淡的醇香氣味和薯莨的清香氣。本產品富含蛋白質和淀粉,有利于提高人機體免疫功能、促進骨骼發育,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活血的功效,是一種集營養和保健功能于一體的營養滋補佳品。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一種薯莨發酵飲料的制作方法,具體操作步驟為:
①破碎、浸泡:用破碎機將薯莨破碎成直徑5-6毫米的顆粒,漂洗干凈后,放入足量的水浸泡12小時,浸泡后的原料,手捏易碎即可;
②蒸煮:將浸泡好的原料瀝去水分,裝入蒸盤,用蒸飯機蒸熟;
③冷卻:將蒸煮的原料取出,自然冷卻至50℃;
④拌曲:將0.85%的曲粉均勻拌入冷卻的原料中,邊攪拌邊加入適量的溫水,攪拌均勻后,將原料堆置一定時間;
⑤下缸發酵:將發酵缸洗凈、消毒,裝入拌好曲的原料,中間搭成倒喇叭形,稍壓實,蓋上蓋,控制發酵間的溫度在28-32℃,發酵24h即成熟;
⑥調配:加入45%的綿白糖水于成熟的原料醪中,加入適量的蜂蜜、香蘭素,加至適口為止,攪拌均勻,同時加18%的檸檬酸液調pH值為4-5;
⑦預煮:將調配好的原料醪置于夾層鍋中蒸煮,煮沸15分鐘為宜;
⑧裝罐和封罐:原料醪的溫度降至75℃時開始裝罐,灌入滅過菌的空罐中,封罐時溫度在55℃,剔除密封不合格的產品;
⑨殺菌、冷卻:在112℃下殺菌20分鐘,速冷至30℃,包裝入庫。
實施例2:
一種薯莨發酵飲料的制作方法,具體操作步驟為:
①破碎、浸泡:用破碎機將薯莨破碎成直徑3-5毫米的顆粒,漂洗干凈后,放入足量的水浸泡5-8小時,浸泡后的薯莨,手捏易碎即可;
②蒸煮:將浸泡好的薯莨瀝去水分,裝入蒸盤,用蒸飯機蒸熟;
③冷卻:將蒸煮的薯莨取出,自然冷卻至30℃;
④拌曲:將0.3%的曲粉均勻拌入冷卻的薯莨中,邊攪拌邊加入適量的溫水,攪拌均勻后,將薯莨堆置一定時間;
⑤下缸發酵:將發酵缸洗凈、消毒,裝入拌好曲的薯莨,中間搭成倒喇叭形,稍壓實,蓋上蓋,控制發酵間的溫度在40-45℃,發酵1-2d即成熟;
⑥調配:加入60%的冰糖水于成熟的薯莨醪中,加至適口為止,攪拌均勻,同時加25%的檸檬酸液調pH值為2-3;
⑦預煮:將調配好的薯莨醪置于夾層鍋中蒸煮,煮沸15分鐘為宜;
⑧裝罐和封罐:薯莨醪的溫度降至55℃時開始裝罐,灌入滅過菌的空罐中,封罐時溫度在35-40℃,剔除密封不合格的產品;
⑨殺菌、冷卻:在108℃下殺菌10分鐘,速冷至26℃,包裝入庫。
本發明未涉及部分均與現有技術相同或可采用現有技術加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