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紡紗機以及用于在紡紗機處下料紗線的末段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具有至少一個紡紗臺的紡紗機,其中紡紗臺包括紡紗裝置,其具有用于纖維材料的輸入端和用于由纖維材料在紡紗裝置中制造而成的紗線的輸出端、用于將纖維材料引導至紡紗裝置的傳送裝置和用于卷繞所制造的紗線的卷繞裝置。此外,公開了一種用于在下一個紡接過程之前在紡紗機的紡紗臺處去除紗線的末段的方法,其中紡紗臺包括紡紗裝置,其具有用于纖維材料的輸入端和用于由纖維材料在紡紗裝置中制造而成的紗線的輸出端、用于將纖維材料引導至紡紗裝置的傳送裝置和用于卷繞所制造的紗線的卷繞裝置,并且其中在紗線過程中斷之后,由卷繞裝置至少松開紗線的待下料的末段。
背景技術:
在紡紗過程的進行中,總是在紡紗機(例如在轉杯或干法紡紗機處)處出現希望的或非希望的紗線制造的中斷。在此(例如在質量切割或紗線斷裂的情況下),所產生的紗線末端將被卷繞在卷繞裝置的繼續旋轉的紗管上。最后,對于紗線的后續的再次重新開始紡紗,必須例如借助于相應的吸取裝置將位于紗管上的紗線末端從紗管表面松開,從而能夠以與實際的紡紗方向相反地將紗線末端重新引入紡紗臺。此外,通常必須要在再次紡接之前去除紗線的確定的段,因為當前的紗線末端通常不適合于紡接過程。因此,最終對于下一次紡紗過程出現了明顯的延時,因為通常必須由服務機械裝置(該機械裝置首先必須在相關的紡紗臺的區域工作)來找到該線并接下來去除該末段。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的任務是提出一種紡紗機以及一種用于在下一個紡接過程之前在紡紗機的紡紗臺處去除紗線的末段的方法,借助于該方法能夠相對于現有技術減短紡紗時間。通過具有獨立權利要求所述的特征的紡紗機以及方法來解決該任務。依據本發明,所述紡紗臺包括紗線末端下料裝置,其至少部分地被安置在所述紡紗裝置(包括紡紗噴管或紡紗轉杯)的所述輸出端和所述卷繞裝置之間,且借助于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能夠從剩余的紗線分離且下料所述所制造的紗線的末段。因此,能夠直接在紡紗臺處執行去除不適于紡接過程的紗線末段,并且該執行過程在各個紡紗臺處的服務機械裝置或相應的操作人員介入之前。如果出現紡紗過程的中斷,例如在質量切割(當一個或多個受監控的紗線參數與額定值不符時有針對性地執行質量切割)或計劃外的紗線斷裂的情況下,那么能夠在中斷之后直接開始為接下來的紡接過程準備紗線。在如下情況下,即在紗線斷裂之后需要從紗管表面松開紗線末端且接下來將紗線末端引入紗線末段下料裝置(例如借助于單獨的抓取裝置),依據本發明的紡紗臺的設計方案尤其是對于質量切割的執行具有巨大的優點。所以原則上能夠在檢測到與先前限定的紗線參數存在偏差之后緩慢地減緩紗線的生產。在這種情況下,能夠考慮逐漸地減少所述傳送裝置、所述卷繞裝置和(如果有的話)所述抽出裝置(借助于該抽出裝置從所述紡紗裝置中抽出所述紗線)的輸送速度。最后,在各個輸送速度的限定的減少之后出現了紗線制造的中斷,因為傳送速度低于對于紗線制造必須保持的相應的最小值。因此,質量切割并非強制地理解為切割過程。更確切地說,紡紗過程的中斷意味著基于確定的紗線參數的異常而引入了該中斷。最后,如果例如由置于紡紗裝置外部的監控單元來在確定的位置(例如在紡紗裝置的輸出端處)檢測紗線的經過,那么能夠完全停止上述單元(傳送裝置、卷繞裝置、抽出裝置)。現在,該紗線末端位于限定的位置處且能夠在需要時例如借助于抽出裝置的羅拉對相應地固定該紗線末端。如果最后該固定在依據本發明的紗線末端下料裝置的區域內進行,那么能夠在無需其他的處理裝置的情況下由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可靠地獲取該紗線末端。接下來,從所述卷繞裝置松開與規定參數不相符的紗線末段,其中在緩慢地減緩傳送速度的情況下該末段優選地至少對應于從該減緩開始起生產的段。最后,所松開的末段能夠由紗線末端下料裝置例如卷起或者吸取,且最后分離并相應地下料(例如至中央的收集處的區域)。如果此時服務機械裝置進入紡紗臺的區域,那么已經存在相應的已準備好的紗線末端,該紗線末端能夠固定在限定的位置處,優選地固定在紗線末端下料裝置的輸出端的區域內。因此,該機械裝置不必像在背景技術中普遍存在的那樣在卷繞裝置的表面上尋找紗線末端并從該卷繞裝置上松開紗線末端。同樣地,也不必實施花費時間較多的上述的對于紡接過程不合適的紗線的末段的去除。因此能夠顯著地縮短了機械裝置用于紡接過程所需要的時間。此外,有利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包括吸取通道,通過所述吸取通道能夠吸取所述紗線的所述末段和/或能夠下料所述紗線的經分離的末段。所述吸取通道能夠與所述紡紗機的中央的低壓源相連接。當然,也能夠考慮所述吸取通道裝備有自身的低壓源(例如文氏噴管),該低壓源僅在各個紡紗臺處去除紗線的相應的末段時才會進入驅動狀態。尤其有利地,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包括切割單元,借助于所述切割單元能夠將待下料的末段從所述剩余的紗線分離。尤其地,當所述切割單元集成在上述的吸取通道內時,將得到緊湊的單元,借助于該單元,待下料的末段既能夠被分離又能夠被下料,即清除掉。在需要時,能夠將切割單元移入所述紗線的末段的區域和/或能夠打開以及關閉切割單元。替代地,當然也可能的是,使用紗線監控單元的紗線分離裝置(“清理器”),該紗線分離裝置在需要時同樣能夠被構造為切割單元。所述紗線分離裝置在這種情況下優選地位于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的所述吸取通道和所述抽出裝置之間,且在紗線監控單元的區域內監控給定的所生產的紗線的屬性或所生產的紗線的有無。最后在該實施方式中能夠舍棄吸取通道內的單獨的切割裝置。同樣有利地,所述紡紗臺包括用于從所述紡紗裝置抽出所述紗線的、由抽出羅拉對構成的抽出裝置,其中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被安置在所述紡紗裝置的輸出端和所述抽出裝置之間。如已經實施的那樣,原則上是可能的是,為了執行上述的質量切割有針對性地降速紡紗臺,直至通過減緩尤其是傳送裝置的傳送速度實現了中斷紗線制造。能夠在需要時將在此產生的紗線末端固定在抽出裝置的羅拉之間,其中能夠通過傳感器初始化該固定(即與之相連的抽出羅拉的停止),該傳感器監控在紡紗裝置的輸出端之后的限定的位置處的紗線的有無。最后,所述抽出羅拉重新釋放該紗線末端,在此之前,最終由紗線末端下料裝置獲取該紗線末端并將該紗線末端例如抽入上述的吸取通道(在位于卷繞裝置中的紗管相應地反轉的情況下)。替代地,將紗線始終固定在抽出羅拉之間也是可能的,其中,只要紗線的末段從卷繞裝置松開,紗管就同樣地相應于卷繞裝置的旋轉方向向后(即與其在實際的紡紗過程中的旋轉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轉。此處,其優點在于以下事實當所述紗線的所述末段由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分離并下料時,所述紗線末端還會被所述抽出裝置固定在限定的位置處。最后,在需要時介入的機械裝置能夠在實際的紡接過程之前有針對性地抓取紗線末端,從而能夠避免由于尋找紗線末端所引起的時間損失。如果所述卷繞裝置和/或所述抽出裝置(分別地)包括可逆向驅動的驅動單元時,其還帶來了特別的優點。盡管對于松開待去除的紗線線段裝備有滑輪裝置的上述單元式足夠的,但是如果具有與在紡紗過程中占主導地位的輸送方向相反的激活的驅動裝置時是有利的。以這樣的方式能夠控制地松開紗線的末段,其中能夠避免了各個紗管未限定地隨動。同樣有利地,所述紡紗機包括多個毗鄰安置的紡紗臺,其中每個紡紗臺包括單獨的紗線末端下料裝置。所述紡紗臺在此相互獨立,從而始終在紡紗臺處(在紡紗臺處應該進行再次紡接),能夠去除對于紡接不合適的各個紗線的末段。尤其有利地,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的所述吸取通道與傳送裝置的吸取裝置相連接。此類的吸取裝置例如通常是在構成傳送裝置的干法紡紗機或轉杯紡紗機的松開羅拉的牽伸裝置的區域中,并且此類的吸取裝置用于下料起絨、灰塵或其他污物。如果現在所述吸取通道與此類的吸取裝置相耦接,那么能夠舍棄單獨的吸取裝置。所述吸取通道和所述傳送裝置的所述吸取裝置之間的連接能夠例如借助于管道和/或相應的分流器實現。此外,有利地,閥門和/或分流器與所述吸取通道相關聯,借助于該閥門和/或分流器可調整吸取通道內的氣壓。所述吸取通道能夠以這樣的方式與所述紡紗機的中央吸取設備相耦接。最后,根據在各個紡紗臺處是否需要去除對于紡接不合適的紗線的末段,最后將以低壓或氣流加載所述吸取通道,這將引起抽入紗線末端。最后將有利地借助于相應的控制單元控制所述閥門或所述分流器,該控制單元又能夠例如與紗線傳感器相連接。此外,有利地,所述卷繞裝置包括紗線振蕩裝置,其中紗線提升裝置與所述紗線振蕩裝置相關聯,借助于所述紗線提升裝置,所述紗線可移動出所述紗線振蕩裝置的有效范圍。通過提升所述紗線能夠以簡單的方式阻止在從卷繞裝置松開所述紗線末段的過程中出現紗線的斷裂或振蕩元件的損壞,因為在該時間段內不再接觸紗線和振蕩裝置。同樣有利地,所述紗線提升裝置包括提升元件,其優選地借助于氣動缸可相對于所述紗線運動。最后所述紗線經過該提升元件,且因此能夠不再與所述振蕩單元的振蕩元件接觸。最后,在紡接過程結束之后,所述紗線提升裝置以及氣動缸重新回到其原始位置,在所述紗線被所述卷繞裝置卷繞期間,在該原始位置所述振蕩元件將再次引起紗線的振蕩運動。此外,有利地,所述提升元件至少在所述卷繞裝置的寬度方向上延伸。這確保了在激活提升元件時可靠地由所述提升元件獲取紗線。因此不需要所述提升元件在卷繞裝置的寬度方向上(即所放置的紗管的軸向方向上)運動。在此,所述提升元件能夠例如被構造為桿狀,且能夠與相應的驅動元件(例如所述的氣動缸)相連接。替代地,當然還能夠設置有所使用的紗線振蕩裝置包括一個或多個振蕩元件(例如以紗線引導件的為形式),在需要時能夠如此地推動、旋轉或在其他方向上運動振蕩元件,從而使得所述振蕩元件移動至如下位置,在該位置振蕩元件在將所述紗線(從所述卷繞裝置)松開期間不再與所述紗線接觸。在這情況下,例如能夠考慮使用上述的邊鋒振蕩裝置(FlUgelchangiereinrichtung)。其通常包括兩個或多個相反運轉的邊鋒元件(Flugelelement),其交替地與待卷繞的紗線接觸且最后在卷繞時相應地來回運動。現在,為了阻止振蕩元件在松開過程中與紗線接觸(這可能負面地影響松開過程),現在能夠如此設置,即將各個振蕩元件移動至所謂的松開位置。所述松開位置在此是一個或多個振蕩元件不能夠再與在卷繞裝置和抽出裝置之間存在的紗線接觸的位置。如果使用所述的邊鋒元件,那么其將旋轉至一個位置,在該位置在松開期間與所述紗線出現接觸的段位于如下區域,在松開期間該區域位于紗線過程之外。最后,依據本發明地,依據本發明的用于在下一個紡接過程之前在紡紗機的紡紗臺處去除紗線的末段的方法的特征在于,在紡紗過程中斷之后,由所述卷繞裝置松開所述紗線的待下料的末段,且借助于被構造為所述紡紗臺的組成部分的紗線末端下料裝置獲取所述末段,從剩余的紗線分離所述末段,并且隨后從所述紡紗臺的區域下料所述末段,其中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至少部分地被安置在所述紡紗裝置的所述輸出端和所述卷繞裝置之間。由此,在進行紡接過程的服務機械裝置或相應的操作人員在紡紗臺處介入之前,能夠在每個紡紗臺處相應地處理紗線。此外,在去除對于紡接過程不合適的紗線的末段之后紗線末端位于限定的位置,即優選地在紗線末端下料裝置的區域內,且在需要時(如上所提及的那樣)能夠被固定在那里。最后能夠根據一個或多個已闡述的特征實施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然而這不是強制必須的。以下是尤其有利的所述紡紗臺包括用于從所述紡紗裝置抽出所述紗線的抽出裝置,其中在松開所述紗線的所述待下料的末段之前,將所述傳送裝置、所述抽出裝置和所述卷繞裝置的輸送速度逐漸地減少至其靜止狀態。其中有利地如此實現該減少,即在該減少結束之后,所制造的紗線的末端位于所述紡紗臺的所述輸出端和所述卷繞裝置之間,優選地位于所述紡紗臺的所述輸出端和所述抽出裝置之間。優選地,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其吸取通道)也延伸至該區域。在這種情況下,由所述傳送速度的減少所引起的紗線末端在上述的單元停止之后位于預定的位置,且能夠可靠地由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獲取(例如吸取)。最后,進行對已卷繞至卷繞裝置的紗線的反向輸送,直至所期望的末段由紗線末端下料裝置獲取為止。接下來進行末段的分離和清除(例如通過與吸取通道相連接的紡紗機的吸取設備)。如果所述紗線在松開所述紗線之后和在去除所述紗線的末段期間持續地被相應的抽出裝置的抽出羅拉夾住,那么通過去除紗線末段所產生的紗線末端最后同樣位于抽出裝置的區域內。該紗線末端現在能夠由服務機械裝置或操作人員有針對性地獲取并引入接下來的紡接過程。此外,有利地,借助于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的吸取通道吸取所述紗線的所述待下料的末段并在從剩余的紗線分離之后下料該末段。由相對應的紡紗機的其他的位置已知相應的吸取通道,且能夠通過相應的構造以及控制技術的措施單獨地向吸取通道加載低壓。尤其有利地,閥門和/或分流器與所述吸取通道相關聯且借助于該閥門和/或分流器來調整吸取通道內的氣壓。由此能夠單獨地匹配在氣流通道內所充斥的氣流。優選地,僅在去除紗線末段時才生成氣流。最后,在正常的紡紗過程中關閉閥門或相應地設置分流器,直至吸取通道內不再充斥有消耗能量的氣流。此外,有利地,紡紗臺包括用于從所述紡紗裝置抽出紗線的抽出裝置,其中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被實現在所述紡紗裝置的所述輸出端和所述抽出裝置之間。所述的區域通常是容易進入的,從而使得所述紗線末端能夠可靠地由機械裝置或操作人員獲取并引入紡接過程,其中在實際的紡紗過程繼續之前,所述紗線末端與從傳送裝置出來的纖維材料相連接。此外,還將帶來優點,在所述紗線的末段分離之后借助于紗線末端下料裝置和/或抽出裝置(例如其抽出羅拉對)固定所述紗線,直所述紗線被手動地或被借助于服務機械裝置接管且被引入紡接過程。在這種情況下能夠省去紗線末端的尋找,從而能夠進一步最小化對于紡接過程所需要的時間。同樣能夠帶來優點,通過相反于在所述紡紗過程中占主導地位的卷繞方向來驅動紗管的至少一個驅動裝置,來由所述卷繞裝置的所述紗管松開所述紗線的所述待下料的末段。由此能夠實現受控的松開過程,其中能夠阻止纏繞的形成或其他的不期望的紗線張力的減少。在此能夠例如直接驅動紗管。當然還能夠考慮,所述驅動裝置是相應的卷繞羅拉,該卷繞羅拉毗鄰所述紗管的表面且用作間接的驅動裝置。此外,有利地,卷繞裝置包括紗線振蕩裝置且紗線提升裝置與所述紗線振蕩裝置相關聯,其中借助于所述紗線提升裝置,所述紗線至少在松開所述紗線的所述待下料的末段期間移動出所述紗線振蕩裝置的有效范圍。在所述振蕩裝置在紡紗過程中用于將所制造的紗線以已知的方式提供至所述紗管主體時,為了避免紗線和/或振蕩裝置的損壞,不希望在松開過程中振蕩裝置和紗線之間的接觸。這能夠通過所述的紗線提升裝置以簡單的方式達到,即通過移動所述紗線振蕩裝置的區域中的所述紗線,直至其與所述振蕩裝置不再有接觸。
在以下的實施例中將描述本發明的其他優點。其中圖1為依據本發明的干法紡紗機在紡紗過程中的側視示意圖;圖2為依據本發明的干法紡紗機在紡紗過程中斷后的側視示意圖;圖3為依據本發明的干法紡紗機的在去除紗線的末段期間的側視示意圖;圖4為依據本發明的干法紡紗機的在去除紗線的末段后的側視示意圖;圖5為另一個依據本發明的干法紡紗機的側視示意圖;圖6為依據本發明的干法紡紗機的卷繞區域的側視圖;以及圖7為根據圖6所示區域的前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圖1示出了干法紡紗機(作為依據本發明的紡紗機的示例)的紡紗臺在紡紗過程中的側視示意圖,其中該干法紡紗機通常包括多個垂直于投影面連續地安置的且優選地類似地裝配的紡紗臺I。在圖1所示的示例中,該干法紡紗機具有構造為牽伸裝置的傳送裝置7,其例如以雙線路帶(doublierten)的形式傳送纖維材料4。此外,所示出的紡紗臺I包括與傳送裝置7隔開的紡紗裝置2,其具有用于纖維材料4的輸入端3和未示出的、位于內部的渦流室。最后,在該渦流室內部以已知的方式通過旋轉將纖維材料4或纖維材料4的纖維的至少一部分制成期望的紗線6。在此,通過有針對性的氣流在紗錠頂部的范圍中產生該旋轉,其中通過切向并入渦流室的噴管來產生氣流。所示出的紡紗臺I還包括由抽出羅拉對組成的抽出裝置12以及連接在該抽出羅拉對下游的且包括可更換的紗管20的卷繞裝置8,用于卷繞通過輸出端5從紡紗臺I抽出出來的紗線6。此外,該紡紗機能夠裝備有紗線監控單元21,其在相應的位置監控紗線6的預定參數(例如,紗線厚度、紗線強度、或者表示紗線6的質量的其他的預定參數)和/或監控有無紗線6。在此,優選地該紗線末端監控單元21無接觸地工作。依據本發明的裝置并不強制包括如圖1所示的牽伸裝置。該抽出羅拉對也并非強制必需的。此外,依據本發明的紡紗機也能夠被構造為轉杯紡紗機,其中在這種情況下,紡紗裝置2包括轉杯,且傳送裝置包括替代牽伸裝置的傳送羅拉和松開羅拉。最后,除了已述的通用部件外,該圖示出了卷繞羅拉22,其能夠使得紗管20旋轉。同樣地,具有紗線振蕩裝置16 (例如形式為邊鋒振蕩器),借助于該紗線振蕩裝置,紗線6在卷繞至紗管20上時在垂直于投影面的方向上來回運動,以避免單側地卷繞紗線6。接下來將更詳盡地闡述對于該發明至關重要的元件以及依據本發明的方法。在借助于該紗線末端監控單元21 (其也能夠位于其他位置)檢測到一個或多個紗線參數偏離相應的額定值或即將更換紗管的情況下,傳送裝置7、抽出裝置12和卷繞裝置8的輸送速度將逐漸地減少。在關閉紡紗機之前能夠同樣地進行減速。在此,該減速不必同時地或連續地進行。然而,在任何情況下如此地減緩各個輸送速度,即盡可能長地維持紡紗過程。以這樣的方式能夠避免紗線6的不受控的斷裂。具體而言,減少輸送速度的目的在于通過低于限定的輸送速度來結束穩定的紡紗過程且由此從確定的時刻起不再會由纖維材料4生成紗線6。在該時刻,該紗線制造最后到達期望的中斷,在該中斷時,該紗線6無需單獨的力就能夠從纖維材料4分離。這能夠例如通過盡可能減少傳送裝置7的輸送速度以便不再能夠傳送足夠量的用于構成紗線6的纖維材料4來實現。在紗線制造中斷之后,繼續驅動抽出羅拉對一小段時間,直至所產生的紗線6的末端在最終實現的傳送裝置7、抽出裝置12和卷繞裝置8的靜止狀態之后達到如圖2所示的限定的位置。為了能夠在正確的時刻停止抽出裝置12以及卷繞裝置8,以下能夠是值得推薦的,即將紡紗機裝備有傳感器,該傳感器例如集成在紗線監控單元21之中或也能夠位于單獨的位置。此處,該傳感器用于檢測紗線6的末端。如果該紗線6的末端最后到達了該傳感器,那么借助于相應的控制和/或管理單元立刻或者以一定時間延遲地停止抽出裝置12以及卷繞裝置8,從而使得紗線6的末端最后位于紡紗臺I的輸出端5和抽出裝置12之間。
因此,紡接過程所需要的紗線6的末端現在位于紡紗臺I的輸出端5和卷繞裝置8的紗管20之間的限定的位置,以便能夠開始依據本發明的方法,而不必在此之前必須例如在卷繞裝置8的紗管20之上尋找紗線6的末端。當然,替代地也能夠借助于附加的紗線處理裝置實現該依據本發明的方法,該紗線處理裝置抓取紗管表面上的紗線末端且移動至接下來描述的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的區域且將紗線末端提供至該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如結合圖1和2所示,紡紗臺I現在包括自身的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紗線末端下料裝置在示出的實施例中包括吸取通道11,該吸取通道通過分流器15或也能夠直接地(未示出)與紡紗機的吸取設備23的一段相連接。該分流器15還能夠如圖所示與傳送裝置7的吸取裝置13相耦合。最后,通過轉換該分流器能夠在正常的紡紗過程中以低壓加載傳送裝置7的吸取裝置13,在接下來描述的去除紗線6的末段(例如在質量切割之后)期間,吸取通道11與吸取設備23相連接(在同時去激活傳送裝置7的吸取裝置13的情況下)。附加地或替代地,該吸取通道11裝備有閥門14也是可能的,借助于該閥門同樣能夠調整吸取通道11內的氣流量。在各種情況下,只要紡紗過程結束以及紗線末端位于如圖2所示的位置時,應該以低壓加載吸取通道。現在同時地或者時間上連續地相反于在紡紗過程中占支配地位的旋轉方向來驅動(見旋轉箭頭)抽出裝置12的羅拉對以及紗管20,從而使得紗線6重新從紗管20松開(為此抽出裝置12和卷繞裝置8包括優選的單獨的驅動裝置,以實現所述的旋轉方向變換)。為了阻止紗線6和紗線振蕩裝置16的碰撞,此外有針對性地在該區域將紗線提升裝置17關聯至紗線6,該紗線提升裝置例如具有沿著紗管20寬度方向上延伸的提升元件18和與之相連的氣動缸19。如圖2所示,紗線6最后盡量遠地遠離紗線振蕩裝置16運動,直至紗線6不在能夠達到該有效范圍為止(如圖2至4所示)。紗線6現在從紗管20松開,直至對于稍后的紡接過程不合適的紗線6的末段位于吸取通道11之內。此處,紗線6的長度能夠例如與先前確定的長度相符,其借助于傳感器或者通過紗管20或抽出裝置12的羅拉的旋轉數確定。如果如上所述地通過減緩輸送速度來中斷該紗線制造,那么將至少去除在減緩過程中產生的一段,因為其質量通常不滿足要求。最后,圖3示出了在吸取了所述的末段之后的紗線6的過程。如果總的待下料的段被抽入了吸取通道11,那么進行該段的分離。這能夠例如借助于切割單元10來實現,該切割單元例如能夠集成在吸取通道11之中,且借助于該切割單元從剩余的紗線6切下該待下料的紗線末端。當然,對于切割單元10,也能夠考慮將其集成在紗線監控單元內21之內。在這種情況下,該紗線監控單元21與如圖2至4所示的裝置相對,位于吸取通道11和抽出裝置12之間。圖5示出了該相應的裝置。最后,在需要時能夠舍棄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或吸取通道11之內的單獨的切割單元10。在分離了該紗線6的末端之后重新去激活該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即關閉閥門14、有利于吸取裝置13地調節抽出分流器和/或通過去激活吸取設備23在吸取通道11內中斷氣流。此外,對于隨后的紡接過程,借助于服務機械裝置、紡紗臺自身的紗線處理裝置抓取或手動地抓取如圖4所示的通過抽出裝置12固定的且由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重新釋放的紗線末端,并且將其例如相對于實際的紡紗方向朝紡紗臺I的輸入端3和傳送裝置7之間或在傳送裝置7的相鄰的羅拉對之間推動。最后,在那里紗線末端將與纖維材料4接觸并重新引入紡紗臺I之中。紡紗過程重新開始。圖6和7示出了振蕩裝置16的另一替代的實施例。該振蕩元件16在示出的情況中振蕩裝置16包括兩個以相反的方向圍繞共同的旋轉軸旋轉的振蕩元件24(其他的描述振蕩邊鋒(ChangierflUgel))。在將紗線6卷繞在卷繞裝置8的紗管20之上時,兩個振蕩元件24中的任一個交替地分別與紗線接觸,且最后(如圖7所示)從右向左(以及相反地)運動,以確保所期望的振蕩(即紗線6的單側運動),該振蕩元件附加地通過導向元件25來被引導運動。如果在再次重新開始之前需要將一部分已經卷繞在紗管20上的紗線6重新松開(如上所述),那么將振蕩元件24帶到如下位置,例如在圖7示出的大體上水平地偏移的振蕩元件24所占的位置將是有利的。換句話說,因為在該位置排除了紗線6和振蕩元件24之間的接觸,所以在期望的松開期間,也不會出現相互干擾。只要最后新的紗線6被卷繞至紗管20上,那么該振蕩元件24將重新以上述的相對的方向旋轉并重新引起紗線6的期望的振蕩。此外,本發明并不限于所示出的實施例。更確切地說,所描述的單個特征(如在權利要求、說明書以及附圖中示出的或描述的特征)的全部的組合和技術上看上去可能的以及有意義的相應的組合均是本發明的內容。根據所應用的紗線振蕩元件,如圖所示的紗線提升裝置并不是強制必需的。吸取通道也非必須具有閥門或通過分流器耦接至傳送裝置的吸取設備。更確切地說,能夠將吸取通道直接與低壓源或相應的氣流裝置相連接。附圖標記1.紡紗臺2.紡紗裝置3.輸入端4.纖維材料5.輸出端6.紗線7.傳送裝置8.卷繞裝置9.紗線末端下料裝置10.切割單元11.吸取通道12.抽出裝置13.吸取裝置14.閥門15.分流器16.紗線振蕩裝置17.紗線提升裝置18.提升元件
19.氣動缸20.紗管21.紗線監控單元22.卷繞羅拉23.吸取設備24.振蕩元件25.導向元件。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至少一個紡紗臺(I)的紡紗機,其中所述紡紗臺(I)包括紡紗裝置(2),其具有用于纖維材料(4)的輸入端(3)和用于由所述纖維材料(4)在所述紡紗裝置(2)中制造而成的紗線(6)的輸出端(5)、用于將所述纖維材料(4)引導至所述紡紗裝置(2)的傳送裝置(7)和用于卷繞所制造的紗線(6)的卷繞裝置(8),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紗臺(I)包括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其至少部分地被安置在所述紡紗裝置(2)的所述輸出端(5)和所述卷繞裝置(8)之間,且借助于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能夠從剩余的紗線(6)分離且下料所述所制造的紗線¢)的末段。
2.根據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包括吸取通道(11),通過所述吸取通道(11)能夠吸入所述紗線(6)的所述末段和/或能夠下料所述紗線(6)的經分離的末段。
3.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包括切割單元(10),借助于所述切割單元(10)能夠將待下料的末段從剩余的紗線 (6)分離。
4.根據權利要求2和3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紗臺(I)包括用于從所述紡紗裝置(2)抽出所述紗線(6)的抽出裝置(12);所述紡紗機包括用于監控所述紗線(6)的物理屬性的紗線監控單元(21),其中所述紗線監控單元(21)包括紗線分離裝置,并且所述紗線監控單元(21)至少部分地在所述抽出裝置(12)和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的所述吸取通道(11)之間延伸。
5.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紗臺(I)包括用于從所述紡紗裝置(2)抽出所述紗線(6)的抽出裝置(12),其中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被安置在所述紗線裝置(2)的所述輸出端(5)和所述抽出裝置(12)之間。
6.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繞裝置(8) 和/或所述抽出裝置(12)包括可逆向驅動的驅動單元。
7.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紗機包括多個毗鄰安置的紡紗臺(I),其中每個紡紗臺(I)包括單獨的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
8.根據權利要求2至7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的所述吸取通道(11)與所述傳送裝置(7)的吸取裝置(13)相連接。
9.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閥門(14)和/或分流器(15)與所述吸取通道(11)相關聯,借助于所述閥門(14)和/或所述分流器(15),所述吸取通道(11)內的氣壓是可調整的。
10.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繞裝置(8) 包括紗線振蕩裝置(16);且紗線提升裝置(17)與所述紗線振蕩裝置(16)相關聯,借助于所述紗線提升裝置(17),所述紗線(6)可移動出所述紗線振蕩裝置(16)的有效范圍。
11.根據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紗線提升裝置(17)包括提升元件(18),其優選地借助于氣動缸(19)可相對于所述紗線(6)運動。
12.根據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元件(18)至少在所述卷繞裝置(8)的寬度方向上延伸。
13.根據前述權利要求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紡紗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繞裝置(8) 包括紗線振蕩裝置(16),其中所述紗線振蕩裝置(16)包括至少一個與所述紗線(6)可接觸的振蕩元件(24),所述振蕩元件(24)在將所述紗線(6)從所述卷繞裝置(8)松開期間移動至所述振蕩元件不與所述紗線接觸的位置。
14.一種用于在下一個紡接過程之前在紡紗機的紡紗臺(I)處去除紗線(6)的末段的方法,其中所述紡紗臺(I)包括紡紗裝置(2),其具有用于纖維材料(4)的輸入端(3)和用于由所述纖維材料(4)在所述紡紗裝置(2)中制造而成的紗線(6)的輸出端(5)、用于將所述纖維材料(4)引導至所述紡紗裝置(2)的傳送裝置(7)和用于卷繞所制造的紗線(6) 的卷繞裝置(8),并且其中在紡紗過程中斷之后,由所述卷繞裝置(8)至少松開所述紗線 (6)的待下料的末段,其特征在于,借助于被構造為所述紡紗臺(I)的組成部分的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獲取所述末段,從剩余的紗線(6)分離所述末段,并且隨后從所述紡紗臺(I) 的區域下料所述末段,其中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至少部分地被安置在所述紡紗裝置 ⑵的所述輸出端(5)和所述卷繞裝置⑶之間。
15.根據前述權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紗臺(I)包括用于從所述紡紗裝置(2)抽出所述紗線(6)的抽出裝置(12);并且在松開所述紗線(6)的所述待下料的末段之前,將所述傳送裝置(7)、所述抽出裝置(12)和所述卷繞裝置(8)的輸送速度逐漸地減少至其靜止狀態,其中如此地實現該減少,即在該減少結束之后,所制造的紗線(6)的末端位于所述紡紗臺(I)的所述輸出端(5)和所述卷繞裝置(8)之間,優選地位于所述紡紗臺 ⑴的所述輸出端(5)和所述抽出裝置(12)之間。
16.根據權利要求14和15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借助于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的吸取通道(11)吸入所述紗線(6)的所述待下料的末段,并且在將所述待下料的末段從所述剩余的紗線(6)分離之后下料所述末段。
17.根據權利要求14至16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閥門(14)和/ 或分流器(15)與所述吸取通道(11)相關聯,并且借助于所述閥門(14)和/或所述分流器 (15),調整所述吸取通道(11)內的氣壓。
18.根據權利要求14至17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紗臺(I) 包括用于從所述紡紗裝置(2)抽出所述紗線(6)的抽出裝置(12),其中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被實現在所述紗線裝置(2)的所述輸出端(5)和所述抽出裝置(12)之間。
19.根據權利要求14至18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分離所述末段之后借助于所述紗線末端下料裝置(9)和/或所述抽出裝置(12)固定所述紗線(6),直至所述紗線(6)被手動地或借助于服務機械裝置接管且被引入紡接過程。
20.根據權利要求14至19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通過相反于在所述紡紗過程中占主導地位的卷繞方向來驅動紗管(20)的至少一個驅動裝置,來由所述卷繞裝置(8)的所述紗管(20)松開所述紗線¢)的所述待下料的末段。
21.根據權利要求14至20中的一項或多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卷繞裝置(8)包括紗線振蕩裝置(16)且紗線提升裝置(17)與所述紗線振蕩裝置(16)相關聯,其中借助于所述紗線提升裝置(17),所述紗線(6)至少在松開所述紗線(6)的所述待下料的末段期間移動出所述紗線振蕩裝置(16)的有效范圍。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具有至少一個紡紗臺的紡紗機,紡紗臺包括紡紗裝置,其具有用于纖維材料的輸入端和用于由纖維材料在紡紗裝置中制造而成的紗線的輸出端、用于將纖維材料引導至紡紗裝置的傳送裝置和用于卷繞所制造的紗線的卷繞裝置。紡紗臺包括紗線末端下料裝置,其至少部分地安置在紡紗裝置的輸出端和卷繞裝置之間,借助于紗線末端下料裝置可從剩余的紗線分離且下料所制造的紗線的末段。提出了用于在下一個紡接過程之前在紡紗機的紡紗臺處去除紗線的末段的方法,借助于構造為紡紗臺的組成部分的紗線末端下料裝置獲取末段,從剩余的紗線分離末段且隨后從紡紗臺的區域下料末段,紗線末端下料裝置至少部分地安置在紡紗裝置的輸出端和卷繞裝置之間。
文檔編號D01H4/48GK103014945SQ201210376769
公開日2013年4月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1日
發明者阿達爾貝特·斯蒂芬, J·盧德韋策克, G·沙夫勒 申請人:里特機械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