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拉鎖線自動生產線。
背景技術:
在實際生產中,需要將采購過來的拉鎖線半成品制成一定規格的拉鎖線成品。所采購過來的拉鎖線半成品通常均包含鋼繩和套在鋼繩外的套管,套管和鋼絲之間設置有彈簧,鋼繩兩端均穿出套管外,而且僅在鋼繩的一端設置有鉛頭。
在生產時,需要將拉鎖線半成品的鋼繩裁切成所需的長度,并在其另一端也固定設置一個鉛頭,以獲得標準型號的拉鎖線成品。
本申請由此而來。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一種結構簡單而巧妙、使用方便的拉鎖線自動生產線。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拉鎖線自動生產線,包括機架,所述機架上設置有沿水平橫向延伸的直線導軌,該直線導軌上滑動連接有用于定位拉鎖線的定位載具,所述機架上設置有沿著所述直線導軌的長度方向依次分布的:定長鎖固機構、裁切機構、打花機構、鉛頭壓鑄機構、鉛頭鎖緊力測試機構和測長機構。
本發明在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包括以下優選方案:
所述機架上還設置有:用于將加工后的拉鎖線輸送出去的出料機構以及用于將所述測長機構處的拉鎖線取放至所述出料機構上的取料機構。
所述的定位載具包括:
滑動連接在所述直線導軌上的載具基座;
樞轉連接在所述載具基座上的絲桿;
驅動所述絲桿作樞轉運動的電機;
與所述絲桿螺紋連接的調節定位塊,所述調節定位塊上制有用于軸向卡緊所述拉鎖線的套管部分的套管卡槽;以及
用于軸向夾緊所述拉鎖線的鋼繩部分的鋼繩夾持件。
所述的定位載具包括用于軸向卡緊所述拉鎖線的套管部分的套管卡緊件以及用于軸向夾緊所述拉鎖線的鋼繩部分的鋼繩夾持件;
所述定長鎖固機構包括:
固定于所述機架上的定長基座;
定長前推氣缸,其固定于所述定長基座上,并且具有水平向前伸出的氣缸軸;
定長夾持氣缸,其可前后滑動地連接于所述定長基座上,并且該定長夾持氣缸布置在所述定長前推氣缸的前側,該定長夾持氣缸的驅動端設置有能夠夾緊/松開拉鎖線的鋼繩部分的夾持組件;
定長配重塊,其通過繩索與所述定長夾持氣缸相連,并對定長夾持氣缸施加有向后的拉力;
定長解鎖氣缸,其與拉鎖線定位載具上的鋼繩卡緊件傳動連接,以驅動該鋼繩卡緊件解鎖而釋放所述拉鎖線的鋼繩部分;以及
定長鎖固氣缸,其與拉鎖線定位載具上的鋼繩卡緊件傳動連接,以驅動該鋼繩卡緊件夾緊所述拉鎖線的鋼繩部分。
所述夾持組件包括:
相互配合的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所述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沿X軸方向一左一右并列分布,并且二者均能夠相對于所述載具基座沿X軸方向左右移動,其中左夾持塊上制有左夾持口,右夾持塊制有與左夾持口相匹配的右夾持口,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上均制有一引導銷;以及
可沿Z軸方向上下移動的軌跡塊,該軌跡塊上制有呈八字形分布的兩條直線狀的斜向引導槽,所述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的引導銷分別滑動布置在這兩條斜向引導槽,從而借助于所述軌跡塊在Z軸方向的上下移動而驅動所述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沿X軸方向相互遠離/相互靠近;
所述定長夾持氣缸的氣缸軸與所述軌跡塊相連,以帶動所述軌跡塊沿Z軸方向上下移動。
所述的定位載具包括用于軸向卡緊所述拉鎖線的套管部分的套管卡緊件以及用于軸向夾緊所述拉鎖線的鋼繩部分的鋼繩夾持件;
所述定長鎖固機構包括:
固定于所述機架上的定長基座;
定長夾持氣缸,其可前后滑動地連接于所述定長基座上,并且該定長夾持氣缸通過拉力傳感器與所述定長回拉氣缸的氣缸軸相連,該定長夾持氣缸的驅動端設置有用于夾緊/松開所述拉鎖線的鋼繩部分的夾持組件;
定長配重塊,其通過繩索與所述定長夾持氣缸相連,并對定長夾持氣缸施加有向后的拉力;
定長解鎖氣缸,其與所述鋼繩卡緊件傳動連接,以驅動該鋼繩卡緊件解鎖而釋放所述拉鎖線的鋼繩部分;以及
定長鎖固氣缸,其與所述鋼繩卡緊件傳動連接,以驅動該鋼繩卡緊件夾緊所述拉鎖線的鋼繩部分。
所述的裁切機構包括:
固定于所述機架上的裁切基座;
相互配合的裁切下刀和裁切上刀;
裁切上推氣缸,其固定于所述裁切基座上,并與所述裁切下刀傳動連接,以驅動所述裁切下刀向上移動;
裁切下壓氣缸,其固定于所述裁切基座上,并與所述裁切上刀傳動連接,以驅動所述裁切上刀向下移動;
所述打花機構包括:
固定于所述機架上的打花基座;
相互配合的打花下夾持塊和打花上夾持塊;
裁切上推氣缸,其固定于所述打花基座上,并與所述打花下夾持塊傳動連接,以驅動所述打花下夾持塊向上移動;
裁切下壓氣缸,其固定于所述打花基座上,并與所述打花上夾持塊傳動連接,以驅動所述打花上夾持塊向下移動;
打花頭;以及
驅動所述打花頭動作的打花氣缸。
所述的定位載具包括用于軸向卡緊所述拉鎖線的套管部分的套管卡緊件以及用于軸向夾緊所述拉鎖線的鋼繩部分的鋼繩夾持件;
所述測長機構包括:
固定于所述機架上的測長基座;
測長前推氣缸,其固定于所述測長基座上,并且具有水平伸出的氣缸軸;
測長夾持氣缸,其可前后滑動地連接于所述測長基座上,并且布置于所述測長前推氣缸的氣缸軸前側,該測長夾持氣缸的驅動端設置有用于夾緊/松開所述拉鎖線的鋼繩部分的夾持組件;
測長配置塊,其通過繩索與所述測長夾持氣缸相連,并對測長夾持氣缸施加有向后的拉力;
測長光柵,其設置于所述測長基座和所述測長夾持氣缸上;以及
測長解鎖氣缸,其與所述鋼繩卡緊件傳動連接,以驅動該鋼繩卡緊件解鎖而釋放所述拉鎖線的鋼繩部分。
所述拉索線鉛頭鎖緊力測試機構包括:
鎖緊力測試基座;
鎖緊力測試回拉氣缸,其固定于鎖緊力測試基座上,并且其具有水平伸出的氣缸軸;
鎖緊力測試夾持氣缸,其可前后滑動地連接于所述鎖緊力測試基座上,該鎖緊力測試夾持氣缸通過拉力傳感器與鎖緊力測試回拉氣缸的氣缸軸相連,該鎖緊力測試夾持氣缸的驅動端設置有用于夾住/松開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的夾持組件;
鎖緊力測試解鎖氣缸,其與拉鎖線定位載具上的鋼繩卡緊件傳動連接,以驅動該鋼繩卡緊件解鎖而釋放所述拉鎖線的鋼繩部分;以及
鎖緊力測試鎖固氣缸,其與拉鎖線定位載具上的鋼繩卡緊件傳動連接,以驅動該鋼繩卡緊件夾緊拉鎖線的鋼繩部分。
本發明的優點是:該生產線的結構簡單而巧妙,使用方便,能夠將拉鎖線半成品的鋼繩裁切成所需的長度,并在其另一端也固定設置一個鉛頭,以獲得標準型號的拉鎖線成品。
附圖說明
本發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優點從結合下面附圖對實施例的描述中將變得明顯和容易理解,其中: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拉鎖線自動生產線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定位載具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定長鎖固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定長夾持氣缸上夾持組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定長夾持氣缸上夾持組件的側視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定長夾持氣缸上夾持組件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中裁切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中裁切機構的局部結構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打花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打花機構的正視圖;
圖1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打花機構的俯視圖;
圖1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測長機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明實施例中鉛頭鎖緊力測試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機架,2-直線導軌,3-定位載具,4-定長鎖固機構,5-裁切機構,6-打花機構,7-測長機構,8-鉛頭壓鑄機構,9-鉛頭鎖緊力測試機構,10-出料機構,11-取料機構,A-拉鎖線,A1-拉鎖線的套筒部分,A2-拉鎖線的鋼繩部分;
301-載具基座,302-絲桿,303-調節定位塊,303a套管卡槽,304-鋼繩夾持件,-引導銷卡緊凸起,305-第一放置槽,306-第二放置槽,307-第三放置槽;
401-定長前推氣缸,402-定長配重塊,403-定長夾持氣缸,403a-滑塊,404-定長解鎖氣缸,405-定長鎖固氣缸,406-定長基座,407-左夾持塊,408-右夾持塊,409-軌跡塊,409a-斜向引導槽,409b-滑槽,400-引導塊;
501-裁切基座,502-裁切下刀,503-裁切上刀,504-裁切上推氣缸,505-裁切下壓氣缸;
601-打花基座,602-打花下夾持塊,603-打花上夾持塊,604-打花上推氣缸,605-打花下壓氣缸,606-打花頭,607-打花氣缸;
701-測長基座,702-測長前推氣缸,703-測長夾持氣缸,704-測長配置塊,705-測長光柵,706-測長解鎖氣缸。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能夠更清楚地理解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的詳細描述。應理解,這些實施例是用于說明本發明而不限于限制本發明的范圍。實施例中采用的實施條件可以根據具體廠家的條件做進一步調整,未注明的實施條件通常為常規實驗中的條件。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發明,但是,本發明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來實施,因此,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術語“連接”、“安裝”、“固定”等均應做廣義理解。例如,“連接”可以使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使直接相連,也可以是通過中介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術語“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單元必須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圖1為一種拉鎖線自動生產線的結構示意圖,其包括機架1。該機架1上設置有沿水平方向橫向延伸的直線導軌2,該直線導軌2上滑動連接有用于定位拉鎖線A的定位載具3(或稱拉鎖線定位載具)。機架1上還設置有沿著直線導軌2的長度方向依次分布的:定長鎖固機構4(或稱拉鎖線定長鎖固機構)、裁切機構5(或稱拉鎖線裁切機構)、打花機構6(或稱拉鎖線打花機構)、鉛頭壓鑄機構8(或稱拉鎖線鉛頭壓鑄機構)、鉛頭鎖緊力測試機構9(或稱拉鎖線鉛頭鎖緊力測試機構)、測長機構7(或稱拉鎖線測長機構)、取料機構11和出料機構10。其中,定長鎖固機構4用于將定位載具3上的拉鎖線A按照固定長度鎖緊固定。裁切機構5用于將拉鎖線A按照預設長度裁切剪斷。打花機構6用于對拉鎖線A鋼繩部分作打花處理,以便后序壓鑄的鉛頭與拉鎖線的鋼繩部分A2能夠更好地結合。鉛頭壓鑄機構8用于在拉鎖線的鋼繩部分A2的端部壓鑄鉛頭。鉛頭鎖緊力測試機構9用于測試鉛頭與拉鎖線的結合力是否達標。測長機構7用于測量所加工出的拉鎖線A長度是否合格。取料機構11于將測長機構7處的拉鎖線A取放至出料機構10。出料機構10用于將加工后的拉鎖線A輸送出去,本實施例中,所述出料機構10為帶有定位卡槽的回轉傳動帶,所述取料機構11為機械手。
參照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上述定位載具3包括:載具基座301、絲桿302、電機(圖中未畫出)、調節定位塊303和鋼繩夾持件304。其中:
載具基座301滑動連接在前述直線導軌2上,其能夠沿直線導軌2直線移動。
絲桿302樞轉連接在載具基座301上。
電機與絲桿302傳動連接,以驅動該絲桿繞自身軸線作樞轉運動。
調節定位塊303與絲桿302螺紋配合,如此使得當絲桿302繞自身軸線作樞轉運動時,調節定位塊303會相對于絲桿302軸向移動。而且該調節定位塊303上制有用于軸向卡緊拉鎖線A的套管部分A1的套管卡槽303a。為了保證調節定位塊303沿絲桿302軸向移動的穩定性,本實施例在載具基座301上設置了與絲桿302平行分布的兩根第二直線導軌(圖中未標注),調節定位塊303與這兩根第二直線導軌滑動連接。
鋼繩夾持件304用于軸向夾緊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
此外,該定位載具3還包括設置于載具基座301上的第一放置槽305、第二放置槽306和第三放置槽307,并且所述第一放置槽305、套管卡槽303a、第二放置槽306、鋼繩夾持件304和第三放置槽307沿直線方向依次間隔分布。
如圖2所示,上述定位載具上的鋼繩夾持件與定長夾持氣缸上夾持組件的結構十分相似(可參照圖3),其包括:左夾持塊、右夾持塊、軌跡塊和引導銷卡緊凸起。其中:
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相互配合而且二者沿X軸方向一左一右并列分布,同時二者均能夠相對于載具基座301沿X軸方向左右移動,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上均制有一引導銷。
軌跡塊可沿Y軸方向前后移動的,該軌跡塊上制有呈八字形分布的兩條直線狀的斜向引導槽,所述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口的引導銷分別滑動布置在這兩條斜向引導槽,從而借助于軌跡塊在Y軸方向的前后移動而驅動所述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沿X軸方向相互遠離/相互靠近,如此實現對拉鎖線的夾緊/松開。
引導銷卡緊凸起共設置有兩個,并且每個引導銷卡緊凸起上設置有與引導銷相配合的引導斜面,而且該卡緊凸起與載具基座301相對固定。當兩個引導銷跨過引導銷卡緊凸起的引導斜面而卡在兩引導銷卡緊凸起的內側時,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被保持在相互靠近的夾緊狀態,此時其能夠保持住對拉鎖線的夾緊力;當兩個引導銷4078跨過引導銷卡緊凸起的引導斜面而卡在兩引導銷卡緊凸起的外側時,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被保持在相互遠離的松開狀態,以方便操作者將拉鎖線放入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之間。
實際應用時,初始狀態下鋼繩夾持件的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處于分離狀態,人工將原材料拉鎖線A放置在定位載具3的第一放置槽305、第二放置槽306、第三放置槽307、以及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之間,并使拉鎖線A的套管部分A1卡鉗在套管卡槽303a中,使拉鎖線A初步定位。通過外部動力設備(本實施例為氣缸)推動鋼繩夾持件的軌跡塊移動,使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相互靠近,從而將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被夾緊固定,而且此時兩個引導銷跨過引導銷卡緊凸起的引導斜面而卡在兩引導銷卡緊凸起的內側,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被保持在相互靠近的夾緊狀態,從而保持住對拉鎖線的夾緊力。
可見,第一放置槽305、第二放置槽306和第三放置槽307作用主要在于對拉鎖線A進行初步定位,防止其在定位載具上彎折串動。
而且不難理解,該定位載具能夠通過調節調節定位塊的位置,來改變拉索線的定位長度,以生產出不同長度,不同型號的拉索線成品。
本實施例的中的定長鎖固機構4的結構可參照圖3所示,其包括:定長基座406、定長夾持氣缸403、定長解鎖氣缸404、定長鎖固氣缸405、定長配重塊402和定長前推氣缸401。其中:
定長基座406通過螺栓鎖緊固定于機架1上。
定長前推氣缸401固定于定長基座406上,并且其具有水平向前伸出的氣缸軸。
定長夾持氣缸403可前后滑動地連接于所述定長基座上,并且該定長夾持氣缸布置在所述定長前推氣缸的前側。定長夾持氣缸的驅動端設置有用于夾緊/松開所述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的夾持組件。
定長配重塊402通過繩索與定長夾持氣缸相連,并對定長夾持氣缸施加有向后的拉力。
定長解鎖氣缸404與上述鋼繩卡緊件(即定位載具上的鋼繩卡緊件)傳動連接,以驅動該鋼繩卡緊件解鎖而釋放所述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
定長鎖固氣缸405與上述鋼繩卡緊件傳動連接,以驅動該鋼繩卡緊件夾緊所述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
工作時,拉鎖線A由定位載具輸送至該定長鎖固機構4位置。定長前推氣缸401向前推動定長夾持氣缸403至測試工位。定長夾持氣缸403動作而通過其上設置的所述夾持組件夾住拉鎖線的鋼繩部分。定長解鎖氣缸404動作使定位載具上鋼繩夾持件解鎖,松開拉鎖線的鋼繩部分。定長前推氣缸401后退至原位,定長夾持氣缸403處于活動狀態。標準重量的測長配置塊402通過拉繩拉動定長夾持氣缸403向后移動,被定長夾持氣缸403夾持住的拉鎖線也隨著定長夾持氣缸403同步后移。由于測長配置塊402的重量固定,故其對拉鎖線的拉力始終為固定值,拉鎖線受到的軸向應力固定,穩定后定長鎖固氣缸405動作而使定位載具上鋼繩夾持件處于鎖緊狀態,將拉鎖線的鋼繩部分再次鎖固在定位載具上,為后續定長裁切加工做好準備。
該定長鎖固機構4、下述測長機構7和下述鉛頭鎖緊力測試機構9,三者的結構形式相似,可相互參照理解。
上述定長夾持氣缸403驅動端設置的夾持組件,其具體結構可參照圖4-圖6所示,其主要包括:左夾持塊407、右夾持塊408和軌跡塊409。其中:
左夾持塊407和右夾持塊408沿X軸方向一左一右并列分布,并且二者均能夠相對于所述載具基座301沿X軸方向左右移動,其中左夾持塊407上制有左夾持口407a,右夾持塊408制有與左夾持口相匹配的右夾持口408a,左夾持塊407和右夾持塊408上均制有一引導銷4078。左夾持口407a和右夾持口408a均為圓弧形凹口。
軌跡塊409可相對于定長夾持氣缸403沿Z軸方向上下移動,該軌跡塊409上制有呈八字形分布的兩條直線狀的斜向引導槽409a,所述左夾持塊407和右夾持塊408的引導銷4078分別滑動布置在這兩條斜向引導槽409a,從而借助于所述軌跡塊409在Z軸方向的上下移動而驅動所述左夾持塊407和右夾持塊408沿X軸方向相互遠離/相互靠近。
定長夾持氣缸403的氣缸軸與所述軌跡塊409相連,以帶動軌跡塊409沿Z軸方向上下移動。
所述定長夾持氣缸403的氣缸軸豎直向下伸出,且該氣缸軸的下端連接一具有T字型截面的滑塊403a,所述軌跡塊409頂部設置一具有T字型截面的滑槽409a,滑塊403a可沿Y軸方向滑動地嵌設于滑槽409a中。
所述鋼繩夾持件304還包括固定在定長夾持氣缸403上、且帶有導向內槽的引導塊400,所述左夾持塊407、右夾持塊408和軌跡塊409均滑動嵌設于該引導塊400的導向內槽中,以引導所述左夾持塊407、右夾持塊408和軌跡塊409的直線移動。
參照圖7和圖8所示,本實施的裁切機構5包括:裁切基座501、裁切下刀502、裁切上刀503、裁切上推氣缸504和裁切下壓氣缸505。其中:
裁切基座501通過螺栓鎖緊固定在機架1上。
裁切下刀502和裁切上刀503一下一上布置且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對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進行裁切處理。
裁切上推氣缸504固定于裁切基座501上,并與裁切下刀502傳動連接,以驅動裁切下刀502向上移動。
裁切下壓氣缸505固定于裁切基座501上,并與裁切上刀503傳動連接,以驅動裁切上刀503向下移動。
為了保證上述裁切下刀502和裁切上刀503在上下移動過程中的穩定性,本實施例將裁切下刀502與裁切基座502通過豎直延伸的直線導軌滑動連接,同時將裁切上刀503與裁切基座502也通過豎直延伸的直線導軌滑動連接。
工作時,拉鎖線A由定位載具輸送到該裁切機構5工位處,拉鎖線的鋼繩部分剛好移動至裁切下刀502和裁切上刀503之間的位置。裁切上推氣缸504帶動裁切下刀502向上移動,而裁切下壓氣缸505帶動裁切上刀503向下移動,從而對拉鎖線的鋼繩部分進行裁切。
參照圖9至圖11所示,本實施的打花機構包括:打花基座601、打花下夾持塊602、打花上夾持塊603、打花上推氣缸604、打花下壓氣缸605、打花頭606和打花氣缸607。其中:
打花基座601通過螺栓鎖緊固定在機架1上。
打花下夾持塊602和打花上夾持塊603一下一上布置且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對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的夾持固定。
打花上推氣缸604固定于打花基座601上,并與打花下夾持塊602傳動連接,以驅動打花下夾持塊602向上移動。
打花下壓氣缸605固定于打花基座601上,并與打花上夾持塊603傳動連接,以驅動打花上夾持塊603向下移動。
打花頭606與打花氣缸607相連,通過打花氣缸607驅動打花頭606動作,以對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的端部作打花處理。
工作時,拉鎖線A由定位載具輸送到該打花機構6工位處,拉鎖線的鋼繩部分剛好移動至打花下夾持塊602和打花上夾持塊603之間的位置。打花上推氣缸604帶動打花下夾持塊602向上移動,而打花下壓氣缸605帶動打花上夾持塊603向下移動,從而將拉鎖線夾緊。之后打花氣缸607帶動打花頭606動作而通過打花頭對拉鎖線的鋼繩部分作打花處理。
為了保證上述打花下夾持塊602和打花上夾持塊603對拉鎖線的夾持穩定性,同時防止拉鎖線在被打花下夾持塊602和打花上夾持塊603夾持時結構遭到破壞,本實施例在打花下夾持塊602和打花上夾持塊603上設置了相互配合的圓弧形夾持槽。
參照圖12所示,本實施的測長機構7包括:測長基座701、測長前推氣缸702、測長夾持氣缸703、測長配置塊704、測長光柵705和測長解鎖氣缸706。其中:
測長基座701通過螺栓鎖緊固定于機架1上。
測長前推氣缸702固定于測長基座701上,并且其具有水平向前伸出的氣缸軸。
測長夾持氣缸703可前后滑動地連接于測長基座701上,并且其布置于測長前推氣缸702的氣缸軸前側,該測長夾持氣缸702的驅動端設置有用于夾緊/松開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的夾持組件。該測長夾持氣缸703上夾持組件的結構與上述定長夾持氣缸上夾持組件的結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測長配置塊704通過繩索與測長夾持氣缸703相連,并對測長夾持氣缸703施加有向后的拉力。
測長光柵705設置于所述測長基座701上并與測長夾持氣缸703相對應,以測量測長夾持氣缸703的位移。
測長解鎖氣缸706與定位載具上的鋼繩卡緊件傳動連接,以驅動該鋼繩卡緊件解鎖而釋放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具體來說,測長解鎖氣缸706與鋼繩卡緊件的軌跡塊409傳動連接,工作時,測長解鎖氣缸706能夠帶動軌跡塊409沿Y軸方向反向移動,使左夾持塊407和右夾持塊408相互遠離,釋放所述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
工作時,測長前推氣缸702向前推動測長夾持氣缸703至測試工位,測長夾持氣缸703動作夾持住拉鎖線。測長解鎖氣缸706動作使定位載具上鋼繩夾持件松開。測長前推氣缸702后退至原位,測長夾持氣缸703處于活動狀態。測長配置塊704通過拉繩拉動測長夾持氣缸703向后移動,被測長夾持氣缸703夾持住的拉鎖線也隨著測長夾持氣缸703同步后移,測長光柵705感應并檢測出測長夾持氣缸703的位移量,進而判斷拉鎖線長度是否合格。
上述鉛頭鎖緊力測試機構9的結構如圖13所示,其包括:鎖緊力測試基座906、鎖緊力測試回拉氣缸901、鎖緊力測試夾持氣缸903、鎖緊力測試解鎖氣缸904和鎖緊力測試鎖固氣缸905。其中:
鎖緊力測試基座906通過螺栓鎖緊固定于機架1上。
鎖緊力測試回拉氣缸901固定于鎖緊力測試基座906上,并且其具有水平伸出的氣缸軸。
鎖緊力測試夾持氣缸903可前后滑動地連接于鎖緊力測試基座906上,并且該鎖緊力測試夾持氣缸903通過拉力傳感器902與鎖緊力測試回拉氣缸901的氣缸軸相連。鎖緊力測試夾持氣缸903的驅動端設置有用于夾住/松開(該處所述的“夾住”,并非是指其與拉鎖線的鋼繩部分完全抱死,而是指拉鎖線的鋼繩部分不會脫離該夾持組件同時又松動配合,具體見下文)所述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的夾持組件。這里的夾持組件與上述定長鎖固機構的夾持組件具有相同的結構,不同之處在于該鉛頭鎖緊力測試機構9的夾持組件在夾持拉鎖線時,其與拉鎖線的鋼繩部分為松動配合,而定長鎖固機構的夾持組件與拉鎖線的鋼繩部分為緊固配合。這可以通過調整左右夾持塊的結構來實現。
鎖緊力測試解鎖氣缸904與上述定位載具上的鋼繩卡緊件傳動連接,以驅動該鋼繩卡緊件解鎖而釋放所述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
鎖緊力測試鎖固氣缸905與上述定位載具上的鋼繩卡緊件傳動連接,以驅動該鋼繩卡緊件夾緊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
具體來說,上述鎖緊力測試解鎖氣缸904與定位載具上鋼繩卡緊件的軌跡塊傳動連接,以帶動軌跡塊沿Y軸方向正向移動,從而使得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相互遠離,如此驅動鋼繩卡緊件解鎖而釋放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鎖緊力測試鎖固氣缸905與鋼繩卡緊件的軌跡塊傳動連接,以帶動軌跡塊沿Y軸方向反向移動,使所述左夾持塊和右夾持塊相互靠近,如此驅動該鋼繩卡緊件夾緊拉鎖線A的鋼繩部分A2。
工作時,拉鎖線A(此時拉鎖線的另外一端已經由上述鉛頭壓鑄機構8壓鑄了鉛頭,即拉鎖線的兩端均帶有鉛頭)由定位載具輸送至該定鎖緊力測試機構9位置,鎖緊力測試解鎖氣缸904動作使定位載具上鋼繩夾持件解鎖,松開拉鎖線的鋼繩部分。鎖緊力測試夾持氣缸903動作而通過其上設置的所述夾持組件夾住拉鎖線的鋼繩部分(注意,此時鎖緊力測試夾持氣缸903上的夾持組件并未將拉鎖線徑向夾死,二者為松動配合;即測試夾持氣缸903上的夾持組件可相對于拉鎖線軸向移動)。鎖緊力測試回拉氣缸901向后拉動鎖緊力測試夾持氣缸903,當測試夾持氣缸903上的夾持組件沿拉鎖線軸向移動至與鉛頭相接觸后,測試夾持氣缸903上的夾持組件便會對拉鎖線A施加一定的軸向拉力。當拉力傳感器902上顯示的力值達到預設值時,經鉛頭壓鑄機構8壓鑄的鉛頭沒有從拉鎖線上脫落,則說明鉛頭和拉鎖線的鎖緊力(結合力)達到要求。鎖緊力測試鎖固氣缸905動作而使定位載具上鋼繩夾持件處于鎖緊狀態,將拉鎖線的鋼繩部分重新鎖固在定位載具上。
由上不難看出,本實施例這種拉鎖線自動生成線采用了一種十分巧妙的拉鎖線夾持機構,即上述定長夾持氣缸403、測長夾持氣缸703和鎖緊力測試夾持氣缸903上設置的上述夾持機構。顯然,上述定長夾持氣缸403、測長夾持氣缸703和鎖緊力測試夾持氣缸903均為該拉鎖線夾持機構的動力源,不妨稱之(即前述三個氣缸)為驅動氣缸。這種拉鎖線夾持機構能夠將驅動氣缸的直線移動轉換成左右夾持塊的相對移動,進而實現對拉鎖線的夾持和松開,十分巧妙。
當然,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人們能夠了解本發明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發明主要技術方案的精神實質所做的等效變換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