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雙折式座椅的安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雙折式座椅的安裝結構,更具體地說,涉及內有鉸點的安裝結構,以改善外觀和減少座椅的回轉半徑。
背景技術:
雙折式座椅應用于汽車中是為了方便乘客和優化裝載空間。詳細地說,履行車或運動型多功能車中的第二排或第三排雙折式座椅通常設計成能向前回轉90°,以增加裝載空積。
但在許多傳統的雙折式座椅中,當座墊向前轉動時,其回轉半徑較大。這使得座墊會與第一排座椅發生碰撞。為了防止在雙折式座椅與第一排座椅間發生這樣的碰撞,傳統的辦法是在雙折式座椅折合前,使第一排座椅向前滑動。因此,在作這樣的操作時,坐在第一排座椅上的乘客能占據的地方減小了。此外,由于傳統雙折式座椅的鉸接式托架暴露在外,有損于外觀。
在有二個單獨座位的傳統雙折式座椅中,鉸接式托架通常設在左右座墊下面部分的兩側。這樣的鉸接式托架可通過螺栓連接到汽車上。鋼制的鉸接式托架用鉸接式托架罩子罩住。但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鉸接式托架必須通過螺栓連接件與車身連接,鉸接式托架又要連接罩子以免鉸接式托架暴露。因此,雙折式座椅安裝工藝復雜,生產成本也高。
本發明背景技術部分內公開的信息只用于增強對本發明背景的理解,而不應該作為確認或任何形式的暗示,即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這個信息形成在本國已經公知的現有技術。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了汽車雙折式座椅安裝結構,有無窮的有利條件,通過改變座墊轉動的鉸點使座墊的回轉半徑最小化,增加美感,并且簡化裝配工藝。
在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中,一種座墊和座椅可雙折的車輛雙折式座椅的示例性安裝結構,包括座墊的鉸接式托架,座墊的鉸鏈鋼條(cushion hinge wire),及車身的鉸接式托架。座墊的鉸接式托架與座墊下面部分連接。車身的鉸接式托架設在座椅固定部分上表面上且與座墊鉸鏈鋼條作可轉動連接,因此,座墊可相對于車身的鉸接式托架折合。
車身的鉸接式托架可包括一對與座椅固定部分形成一體的第一鉸接式托架,以及通過螺栓連接件與座椅固定部分相連的第二鉸接式托架。
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座墊的鉸接式鋼條可連接一止動鋼條,該止動鋼條通過接觸到座墊固定部分來限制座墊的折合角。
在一可供選擇的實施例中,汽車雙折式座椅的安裝結構被用于包括有座墊及座椅靠背的座椅,而汽車客廂的地板上形成有凸起的座椅固定部分。這樣的安裝結構可包括座墊的鉸接式托架,其形狀與尺寸適合于連接到座墊下面部分;車身的鉸接式托架,其形狀與尺寸適合于固定到座椅固定部分;及座墊的鉸鏈鋼條,它伸在座墊鉸接式托架與車身鉸鏈之間并與它們作可轉動連接。
在另外的實例中,車身鉸鏈包括一對鉸接式托架,第一鉸接式托架的形狀與尺寸設計成能與座椅固定部分形成一體,而第二鉸接式托架的形狀與尺寸設計成單獨聯接到座椅固定部分上。第二鉸接式托架設計成通過螺栓緊固件連接而安裝到座椅固定部分上。
在另一可供選擇的本發明實施例中,雙折式座椅是為客廂中地板上形成有座椅固定部分的汽車提供的。在此實施例中,座椅包括座墊,它有其下面部分;和座椅靠背,它能與座墊配合且可連接到座墊上。座墊還包括,與座墊下面部分連接的座墊的鉸接式托架;車身的鉸接式托架,其形狀與尺寸設計成可固定到座墊固定部分上;及座墊的鉸鏈鋼條,它伸在座墊的鉸接式托架與車身鉸鏈之間且與它們作可轉動連接。
附圖示出了本發明有代表性的實施例,并且和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發明的原理,其中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實施例的雙折式座椅下表面的安裝結構。
圖2示出了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雙折式座椅安裝結構的操作實例;圖3示出了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雙折式座椅安裝結構中有止動鋼條的座墊鉸鏈鋼條;及圖4示出了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雙折式座椅的有止動鋼條的安裝結構的操作實例。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看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
如圖1所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的雙折式座椅的安裝結構包括座墊鉸接式托架110,其與座墊101下面部分連接;座墊鉸鏈鋼條120,其與座墊鉸接式托架110作可轉動連接;及車身鉸接式托架130,其固定到座椅固定部分140的上表面上且與座鉸鏈鋼條120作可轉動連接。座墊鉸接式托架110牢固地固定到座墊101的框架上。
車身鉸接式托架130可包括一對第一鉸接式托架131和第二鉸接式托架132,它們分別連接到座椅固定部分140。例如,第一鉸接式托架131可與座椅固定部分140形成一體,而第二鉸接式托架132可通過螺栓連軸節連接到座椅固定部分140。
在組裝座墊鉸鏈鋼條120時,其一端插入第一鉸接式托架131中,另一端插入第二鉸接式托架132中,第二鉸接式托架132隨后連接到車身(如連接到車身的座墊安裝部分)。因此,座墊101對車身的裝配很方便。如圖1所示,如果是第二排座椅,則左右座位相同且可組裝。
參看圖2,座墊101相對于第一和第二鉸接式托架131和132上的點P折起,該點P位于座椅固定部分140的上表面,這一點與傳統的安裝結構不同,因此與傳統安裝結構相比,本發明座墊101回轉半徑R減小了。因此,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折合第二排雙折式座椅時,不需要將第一排座椅向前轉動,也可避免第二排雙折式座椅與第一排座椅相碰。
如圖3所示,在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雙折式座椅的安裝結構中,止動鋼條121與座墊鉸鏈鋼條120的連接處可在其與車身鉸接式托架130連接部位附近。在座墊101轉到一定角度之后,止動鋼條121便接觸座椅固定部分140,從而限制了座墊101的折合角。此外,由于止動鋼條121與座墊鉸鏈鋼條120相連,座墊鉸鏈鋼條120的結構強度也提高,因此座墊鉸鏈鋼條120變形可達到最小。
止動鋼條121可用焊接方法連接在座墊鉸鏈鋼條120的兩端。由于座墊鉸鏈鋼條120上設有止動鋼條121,所以當座墊101折轉時可保持一定角度。因此,同一排單獨的座椅的垂直高度差可最小化。
圖4示出了具有止動鋼條121的座墊鉸鏈鋼條120操作實例。如果座墊101折轉90°,則與座墊鉸鏈鋼條120相連的止動鋼條121接觸到座椅固定部分14°,使座墊101不能進一步折轉。
如果具有止動鋼條120以限制座墊折轉角的安裝結構被應用到具有至少二個單獨座位的雙折式座椅上,則同一排各單獨座位之間垂直高度差可被最小化。例如,即使有大小不同的左右兩個座位的雙折式座椅作雙折轉,但左右兩座位的止動鋼條可限制左右座位的折轉角在同一角度,因此同一排單獨座位的垂直高度差可別最小化。
在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雙折式座椅的安裝結構中,座墊的回轉鉸點定位在座椅固定面的上表面,因此,使座椅折轉的雙折式座椅的回轉半徑可被最小化。因而,汽車內有用的裝載空間可被加大,且美觀性可被提高。
此外,在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雙折式座椅的安裝結構中,座墊鋼條通過與車身形成整體的第一鉸接式托架和用螺栓聯軸節連接到車身的第二鉸接式托架連接到座墊上,因此可簡化組裝過程。
此外,在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雙折式座椅的安裝結構中,座墊鏈鏈鋼條上設有止動鋼條,可限制座墊的折轉角。因此,同一排各單獨座位的垂直高度差可被最小化。
雖然本發明已對目前認為最實用的典型實施例作了說明,但必須明白,本發明不限于所公開的實施例;相反,可包括附屬權利要求書范圍內的各種修改及等價結構。
權利要求
1.汽車雙折式座椅的安裝結構,其中座墊與座椅靠背可雙折合,該安裝結構包括座墊鉸接式托架,其與座墊下面部分連接;座墊鉸鏈鋼條,其與座墊鉸接式托架作可轉動連接;及車身鉸接式托架,其設在座椅固定部分上表面上且與座墊鉸鏈鋼條作可轉動連接,因此座墊可相對于車身較接式托架折轉。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裝結構,其中,車身鉸接式托架包括與座椅固定部分形成一體的第一鉸接式托架,和用螺栓聯軸節與座椅固定部分連接的第二鉸接式托架。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裝結構,其中,通過接觸座椅固定部分來限制座墊折轉角的止動鋼條與座墊鉸鏈鋼條連結。
4.汽車雙折式座椅的安裝結構,其座椅包括座墊及座椅靠背,汽車客廂地板上形成有凸起的座椅固定部分,該安裝結構包括座墊鉸接式托架,其形狀與尺寸適合于連接到座墊下面部分;車身鉸接式托架,其形狀與尺寸適合于固定到座椅固定部分上,及座墊鉸鏈鋼條,伸在座墊鉸接式托架和車身鉸鏈之間且與它們作可轉動連接。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安裝結構,其中,車身鉸鏈包括一對鉸接式托架,該鉸接式托架包括第一鉸接式托架,其形狀與尺寸可與座椅固定部分形成一體;和第二鉸接式托架,其形狀與尺寸可單獨連接到座椅固定部分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安裝結構,其中,第二鉸接式托架的形狀適合于通過螺紋緊固連接件連接到座椅固定部分上。
7.汽車的雙折式座椅,該汽車的客廂地板部分上形成有座椅固定部分,該座椅包括座墊,其具有一下面部分座椅靠背,其可與座墊配合且可連接到座墊上;座墊鉸接式托架,其與座墊的下面部分相連;車身鉸接式托架,其形狀與尺寸適合于固定到座椅固定部分;及座墊鉸鏈鋼條,伸在座墊鉸接式托架與車身鉸鏈之間且與它們作可轉動連接。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雙折式座椅,其中,車身較鏈包括一對鉸接式托架,即第一鉸接式托架,其形狀與尺寸可與座椅固定部分形成一體;及第二鉸接式托架,其形狀和尺寸可成為單件連接到座椅固定部分上。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雙折式座椅,其中,第二鉸接式托架的形狀做成可用螺紋緊固連接件連接到座椅固定部分上。
10.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雙折式座椅,還包括止動鋼條,該止動鋼條與座墊鉸鏈鋼條連結,且其形狀與尺寸可使其通過與座椅固定部分接觸來限制座墊的折轉角。
全文摘要
汽車雙折式座椅的安裝結構,其中座墊和座椅靠背可以是雙折式的,該安裝結構包括座墊鉸接式托架,座墊鉸鏈鋼條,及車身鉸接式托架。座墊鉸接式托架與座墊的下面部分連接。座墊鉸鏈鋼條與座墊鉸接式托架作可轉動連接。車身鉸接式托架設在座椅固定部分的上表面,且與座墊鉸鏈鋼條作可轉動連接,因此,座墊可相對于車身鉸接式托架折轉。
文檔編號B60N2/30GK1693111SQ20041010318
公開日2005年11月9日 申請日期2004年12月31日 優先權日2004年4月29日
發明者李秉宰 申請人:起亞自動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