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斜向頂出模具。
背景技術:
汽車車燈產品表面質量要求高,通過模具進行量產的過程中,產品表面不能存在明顯的夾線、擦傷缺陷;同時模具冷卻需均勻,產品冷卻過程中不能有引起縮水和翹曲變形的熱點區域;另外車燈模具多為中大型模具,模具生產過程中需著重控制模具的設計加工成本和用料成本,模具需按小型化、緊湊化設計,以便模具能運用小型注塑成型機進行產品量產,從而降低產品的量產成本。
常規模具中,因考慮到模具設計難度以及充分運用注塑機開模動力源和注塑機固有的機械頂出單元,絕大多數模具按斜向抽芯、開模方向頂出來設計,而后模抽芯機構的零部件較多,結構較復雜,一般包括開模方向的頂推機構、斜內抽行位、轉接側抽子行位、大鏟機、斜導柱等部件,致使模具長寬高尺寸很大,造成很大的模具用料成本支出。此外還需要對內部異形穿插孔和精密定位件進行加工,致使加工難度變大和加工成本提高。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斜向頂出模具,其能簡化抽芯機構的結構,節約材料并降低成本。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斜向頂出模具,包括抽芯機構,定模組件和動模組件,所述動模組件可相對定模組件沿第一方向相對運動以使所述定模組件和所述動模組件彼此靠合或分離;所述動模組件包括動模板和底板,所述動模板可相對所述底板沿第一方向相對運動以使所述動模板和所述底板彼此靠合或分離;所述定模組件、動模板和底板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還包括斜頂推機構和用于選擇性地將動模板和底板鎖緊或松開的鎖緊機構,用于在鎖緊機構松開所述動模板和所述底板時驅動所述動模板在第一方向上沿遠離所述底板的方向運動的第一驅動機構;所述斜頂推機構包括活動安裝在動模板上的斜頂針板、固定在動模板并用于帶動斜頂針板做直線運動的第二驅動機構以及固定在斜頂針板上并用于將產品從型腔內頂出的斜推桿組件;所述抽芯機構包括直行位,所述直行位固定在底板上并在第一方向上從底板向靠近定模組件的方向延伸,且所述直行位、定模組件和動模板三者圍合形成用于產品注塑的型腔。
優選的,所述斜頂針板與所述直行位的延伸方向呈一夾角。
優選的,所述第一方向為所述底板的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
優選的,還包括斜導機構,所述斜導機構包括固定在斜頂針板上的斜導桿和開設在動模板上并與供所述斜導桿活動插裝的斜導槽。
優選的,還包括設置在動模板和底板之間并固定在動模板的支撐板,所述支撐板包括斜板和由斜板底端傾斜向上延伸形成的抵碰板;所述斜頂針板設置在斜板和抵碰板之間,且所述斜頂針板的底端形成有用于與所述抵碰板相抵碰的抵碰面。
優選的,所述第二驅動機構為油缸,所述油缸的伸縮桿與所述斜頂針板傳動連接,所述油缸的缸體安裝在所述動模板上。
優選的,所述鎖緊機構為拉鉤,所述拉鉤包括脫離桿和與脫離桿滑動配合的連接桿,所述連接桿一端可相對底板轉動地安裝在底板上,所述連接桿的另一端設置有鉤頭;所述動模板內凹形成有在動模板與底板靠合時用于供所述鉤頭嵌入的插槽;所述脫離桿的一端固定在定模組件上,且所述脫離桿向外凸出形成有用于所述動模組件在第一方向上沿遠離所述定模組件的方向運動時頂推連接桿轉動以使鉤頭脫離插槽的頂推部。
優選的,所拉鉤還包括第一彈性元件,所述第一彈性元件用于提供促使連接桿朝插槽方向運動以使鉤頭插接于插槽的彈性應力。
優選的,所述第一驅動機構包括直導向機構以及設置在底板和動模板之間的第二彈性元件,所述第二彈性元件用于提供促使所述動模板在第一方向上沿遠離底板的方向運動的彈性應力;所述直導向機構用于導引所述動模板在第一方向運動。
優選的,所述直導向機構包括固定在底板上并在第一方向上從底板向靠近定模組件的方向延伸的直導板以及開設在動模板上并與導板滑動配合的直導槽。
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通過將直行位沿第一方向設置、斜推桿組件采用獨立的第二驅動機構、定模組件和動模在外部注塑機作用下分離以及動模與底模之間通過第一驅動機構驅動分離,實現開模方向抽芯以及斜向頂出產品,進而實現抽芯機構僅需設置直行位,,該抽芯機構的結構簡單,可減少占用面積,且相比現有的側向抽芯機構,本實用新型的抽芯機構不需要設置開模方向的頂推機構、斜內抽行位、轉接側抽子行位、大鏟機、斜導柱等部件,減少了抽芯機構零部件的設置,簡化了抽芯機構的結構,進而簡化了本斜向頂出模具的整體體積,減少本斜向頂出模具的用料成本。同時,本申請的抽芯機構相對現有的側向抽芯機構能避免各種型腔內部異形穿插孔的加工和精密定位件的加工,能大大降低模具的加工難度,能提高本斜向頂出模具的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再者,相對現有的側向抽芯機構的各部件需要隨開模的動作發生開模方向以及垂直于開模方向的相對運動,即現有抽芯機構的各部件之間采用浮動的配合方式,本實用新型的抽芯機構在開模過程中只需沿一個方向進行運動,使得各部件之間的關系較為穩定,降低對產品的損壞,進而提高產品的質量。
同時,由于現有的模具按斜向抽芯、開模方向頂出來設計,致使模具分型面高度落差大,型腔容易形成強度薄弱的薄鋼尖鋼,嚴重影響模具的使用壽命,同時也使得頂出平面受力不均衡,產品表面易拉傷擦傷;另外,前模熱流道的熱嘴設計安裝角度大,安裝固定位多,相對現有的模具,本斜向頂出模具可以實現產品的平放排位,降低了產品的膠位在第一方向上的高度落著,能夠很大程度降低熱流道系統的設計安裝,減小模具的厚度,同時能夠避免強度薄弱的薄鋼尖鋼產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斜向頂出模具的爆炸圖;
圖2為本本實用新型斜向頂出模具的透視圖(除去抽芯機構);
圖3為本實用新型斜向頂出模具的透視圖(除去斜頂推機構);
圖4為本實用新型斜向頂出模具的鎖緊機構。
圖中:1、定模組件;2、動模板;3、底板;4、鎖緊機構;41、脫離桿;411、頂推部;42、連接桿;421、鉤頭;43、第一彈性元件;5、第一驅動機構;51、直導向機構;511、直導板;512、直導槽;52、第二彈性元件;6、斜頂推機構;61、斜頂針板;62、第二驅動機構;63、斜推桿組件;64、支撐板;7、產品;8、抽芯機構;81、直行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4所示,一種斜向頂出模具,包括抽芯機構8,定模組件1和動模板組件,所述動模板組件可相對定模組件1沿第一方向(如圖1所述的A方向)相對運動以使所述定模組件1和所述動模板組件彼此靠合或分離;所述動模板組件包括動模板2和底板3,所述動模板2可相對所述底板3沿第一方向相對運動以使所述動模板2和所述底板3彼此靠合或分離;所述定模組件1、動模板2和底板3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還包括斜頂推機構6和用于選擇性地將動模板2和底板3鎖緊或松開的鎖緊機構4,用于在鎖緊機構4松開所述動模板2和所述底板3時驅動所述動模板2在第一方向上沿遠離所述底板3的方向運動的第一驅動機構5;所述斜頂推機構6包括活動安裝在動模板2上的斜頂針板61、固定在動模板2并用于帶動斜頂針板61做直線運動的第二驅動機構62以及固定在斜頂針板61上并用于將產品7從型腔內頂出的斜推桿組件63,上述的第一方向為本斜向頂出模具的開模方向平行所述抽芯機構8包括直行位81,所述直行位81固定在底板3上并在第一方向上從底板3向靠近定模組件1方向延伸,且所述直行位81、定模組件1和動模板2三者圍合形成用于產品7注塑的型腔。
合模時,第二驅動機構62先驅動斜頂針板61和斜推桿組件63復位,然后在外部注塑機的作用下定模組件1、動模板2和底板3依次合模,并采用鎖緊機構4將定模組件1和動模板2鎖緊,即完成本斜向頂出模具的合模,之后注塑機注塑產品7即可;開模時,在外部注塑機帶動底板3在第一方向上沿圖1所述的A2方向運動,此時鎖緊機構4鎖緊動模板2和底板3,而使動模板2隨底板3一起運動,PL1分型面處分開(如圖2-3所示的PL1分型),進而使定模組件1和動模板2分開;再使鎖緊機構4松開動模板2和底板3,在第一驅動機構5作用下,動模板2在第一方向上沿遠離底板3的方向運動(如圖1所示的A1方向),PL2分型面分開(如圖2-3所示的PL1分型),進而將直行位81抽離產品7,完成開模方向抽芯;之后啟動第二驅動機構62,第二驅動機構62帶動斜頂針板61和斜推桿組件63運動并將推出產品7斜向推出,完成產品7的斜向脫模。
在開模的過程中,通過由底板3在第一方向上向靠近定模組件1的方向延伸的直行位81,并在鎖緊機構4的配合下,注塑機先分離定模組件1和動模板2,之后再次分離動模板2和底板3,實現先將產品7表面露出外部,再采用第一驅動機構5驅動動模板2和底板3分離,以使直行位81抽離產品7,之后采用斜推桿組件63和第二驅動機構62的配合將產品7頂出型腔外部的過程,該過程實現僅抽芯機構8僅需設置直行位81,簡化了抽芯機構8的結構,相比現有的側向抽芯機構8,本實用新型的抽芯機構8不需要設置開模方向的頂推機構、斜內抽行位、轉接側抽子行位、大鏟機、斜導柱等部件,減少了抽芯機構8零部件的設置,簡化了抽芯機構8的結構,可大大縮減抽芯機構8的占用空間,進而簡化了本斜向頂出模具的整體體積,減少本斜向頂出模具的用料成本。同時,本申請的抽芯機構8相對現有的側向抽芯機構8能避免各種型腔內部異形穿插孔的加工和精密定位件的加工,能大大降低模具的加工難度,能提高本斜向頂出模具的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再者,相對現有的側向抽芯機構8的各部件需要隨開模的動作發生開模方向以及垂直于開模方向的相對運動,即現有抽芯機構8的各部件之間采用浮動的配合方式,本實用新型的抽芯機構8在開模過程中只需沿一個方向進行運動,使得各部件之間的關系較為穩定,降低對產品7的損壞,進而提高產品7的質量。另外,相較于現有抽芯機構,本斜向頂出模具可以實現產品7的平放排位,降低了產品7的膠位在第一方向A上的高度落著,能夠很大程度降低熱流道系統的設計安裝,減小模具的厚度,同時能夠避免強度薄弱的薄鋼尖鋼產生。
優選的,所述斜頂針板61與所述直行位81的延伸方向呈一夾角,即上述實施例中的所述斜向抽芯的斜向為不平行于第一方向的其他方向。
優選的,所述第一方向為所述動模板2的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
還包括斜導機構,所述斜導機構包括固定在斜頂針板61上的斜導桿和開設在動模板2上并與供所述斜導桿活動插裝的斜導槽,斜頂針板61運動過程中,斜導桿沿斜導槽運動,限制斜頂推機構6的運動方向,使斜頂推機構6可精確地對產品7進行頂推,減少因錯位對產品7造成的損壞,進一步提高產品7的質量。
還包括設置在動模板2和底板3之間并固定在動模板2的支撐板64,所述支撐板64包括斜板和由斜板底端傾斜向上延伸形成的抵碰板;所述斜頂針板61設置在斜板和抵碰板之間,且所述斜頂針板61的底端形成有用于與所述抵碰板相抵碰的抵碰面,斜頂針板61沿抵碰版的延伸方向運動,該安裝方式簡單,不需要進行精確的加工,降低加工難度。
上述實施例中,所述第二驅動機構62為油缸,所述油缸的伸縮桿與所述斜頂針板61傳動連接,所述油缸的缸體安裝在所述動模板2上,通過油缸伸縮桿的伸縮,帶動斜頂針板61往復運動,在起到驅動作用的同時具有一定的導向作用,且油缸體積較小,結構簡答,所占面積較小,可更進一步縮小本斜向頂出模具的體積。
如圖4所示,所述鎖緊機構4為拉鉤,所述拉鉤包括脫離桿41和與脫離桿41滑動配合的連接桿42,所述連接桿42一端可相對底板3轉動地安裝在底板3上,所述連接桿42的另一端設置有鉤頭421;所述動模板2內凹形成有在動模板2與底板3靠合時用于供所述鉤頭421嵌入的插槽;所述脫離桿41的一端固定在定模組件1上,且所述脫離桿41向外凸出形成有用于所述動模板組件在第一方向上沿遠離所述定模組件1的方向運動時頂推連接桿42轉動以使鉤頭421脫離插槽的頂推部411,開模時,外部注塑機拉動動模板2沿開模方向移動,在運動至脫離桿41的頂推部411頂推連接桿42時,連接桿42的鉤頭421脫離插槽而松開動模板2和底板3,之后動模板2在第一驅動機構5作用下在第一方向上沿遠離底板3的方向運動,使整個開模過程更加流暢,同時利用外部注塑機的動力實現松開動模板2和底板3的動作,不需額外提供動力,節約能源,且不需人為手動松開動模板2和底板3,降低操作者的勞動強度。
上述實施例中,所述鎖緊機構4還包括第一彈性元件43,所述第一彈性元件43用于提供促使連接桿42朝插槽方向運動以使鉤頭421插接于插槽的彈性應力,合模時,脫離桿41的頂推部411頂推連接桿42,在鉤頭421運動至插槽的位置時,第一彈性元件43將鉤頭421抵壓至插槽內,實現合模。
優選的,所述第一驅動機構5包括直導向機構51以及設置在底板3和動模板2之間的第二彈性元件52,所述第二彈性元件52用于提供促使所述動模板2在第一方向上沿遠離底板3的方向運動的彈性應力;所述直導向機構51用于導引所述動模板2沿第一方向運動;本實施例中的彈性元件可采用彈簧、彈片等現有的結構,在鎖緊機構4松開動模板2和底板3之后,第二彈性元件52將動模板2沿遠離底板3的方向頂推,不需要額外提供動力,可節省能源的損耗;同時第二彈性元件52結構簡單,體積小,進一步縮小本斜向頂出模具的體積,節約成本。
優選的,所述直導向機構51包括固定在底板3上并在第一方向上從底板3向靠近定模組件1的方向延伸的直導板511以及開設在動模板2上并與導板滑動配合的直導槽512,開模時,第二彈性元件52將底板3沿第一方向推送時,直導板511沿直導槽512運動,進而限制底板3的運動方向,同時在合模時,是動模板2與底板3的配合更精確,較小誤差的產生,進一步提高產品7的質量;而為了減少直導板511滑動過程中與直導槽512的摩擦,可在直導槽512的相對兩側壁固定導滑板,所述導滑板與所述直導板511滑動配合,導滑板起到潤滑,降低摩擦的作用。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