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撕碎機刀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連續斜切刀輥。
背景技術:
如圖1所示,撕碎機的現有刀輥10,包括主軸101和套設在主軸101上的至少2個動刀102,該若干個動刀102都沿著主軸中心線L陣列布置,相鄰動刀102之間相互平行且沿著相鄰動刀102之間的中心線S0鏡像對稱。采用以上直線方式安裝的刀輥,在運作時電流波動大,電流不穩定,對電機的利用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開了連續斜切刀輥,解決了現有刀輥在運作時電流波動大,電流不穩定,對電機的利用率低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連續斜切刀輥,包括主軸和套設在主軸上的至少2個刀體組,每個刀體組由若干個刀體構成,每個刀體組中相鄰刀體相互平行;相鄰刀體組之間旋轉交錯布置,實現相鄰刀體組的動刀交錯。
進一步,所述每個刀體組中的若干個刀體每個的直徑各不相同。
進一步,所述刀體組的數量為2個,分別為第一刀體組和第二刀體組,第一刀體組和第二刀體組之間旋轉交錯布置。
進一步,所述第一刀體組1包括N個第一刀體,N≥2,相鄰第一刀體之間相互平行且N個第一刀體的直徑逐一變大;所述第二刀體組包括M個第二刀體,M≥2,相鄰第二刀體之間相互平行且M個第二刀體的直徑逐一變大。
進一步,每個所述第一刀體包括P個第一動刀,每個第二刀體包括P個第二動刀,P≥2;所述主軸的中心連接第一動刀的直線K1,和主軸3的中心連接第二動刀的直線K2形成夾角X。
進一步,所述直線K1和所述直線K2形成的夾角X的角度滿足20°≤X≤60°。
進一步,所述直線K1和所述直線K2形成的夾角X為35°。
進一步,所述第一刀體的數量N為3個,所述第二刀體的數量M為3個,所述第一動刀和所述第二動刀的數量P為5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采用相鄰刀體組之間旋轉交錯布置的結構,實現相鄰刀體組中動刀的動刀刀尖交錯,撕碎機工作時,動刀和定刀配合,能實現刀輥在圓周方向連續剪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現有技術刀輥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連續斜切刀輥,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設有圖2所示實施例撕碎機的剖面正視示意圖;
圖4是圖3中I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5是圖3的俯視示意圖;
圖1中,10-現有刀輥;101-主軸;102-動刀;
圖2至圖5中,1-第一刀體組;11-第一刀體;12-第一動刀;2-第二刀體組;21-第二刀體;22-第二動刀,3-主軸;4-定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2至圖5所示實施例連續斜切刀輥,包括主軸3和套設在主軸3上的至少2個刀體組,每個刀體組由若干個刀體構成,每個刀體組中相鄰刀體相互平行。相鄰刀體組之間旋轉交錯布置,實現相鄰刀體組中刀體的動刀交錯。每個刀體組中的若干個刀體每個的直徑各不相同。本實施例采用相鄰刀體組之間旋轉交錯布置的結構,由于刀體直徑不同,動刀的位置也會交錯,當撕碎機工作時,動刀和定刀配合,能實現刀輥在圓周方向連續剪切。
本實施例中刀體組的數量為2個,分別為第一刀體組1和第二刀體組2,第一刀體組1和第二刀體組2之間旋轉交錯布置。第一刀體組1包括3個第一刀體11,相鄰第一刀體11之間相互平行且3個第一刀體11的直徑逐一變大。第二刀體組2包括3個第二刀體21,相鄰第二刀體21之間相互平行且3個第二刀體21的直徑逐一變大。每個第一刀體11包括5個第一動刀12,每個第二刀體21包括5個第二動刀22,主軸3的中心連接第一動刀12的直線K1,和主軸3的中心連接第二動刀22的直線K2形成夾角X,該夾角X的角度滿足20°≤X≤60°,本實施例中X為35°。
如圖3至圖5所示,當本實施例在撕碎機中運轉時,第一刀體11與定刀4剪切完后,第二刀體21才與定刀4剪切,而不是現有技術中2個刀體組同時與定刀剪切,因此本實施例旋轉一周后,2個刀體組與定刀配合的剪切次數為原來的兩倍,剪切的頻率增加,剪切力也減小了,因此電流波動減小,實現電流穩定的目的,提高了電機的利用率。
本實施例的其它結構參見現有技術。
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如果對本實用新型的各種改動或變型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倘若這些改動和變型屬于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和等同技術范圍之內,則本實用新型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